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行业发展急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历史使命。黑龙江科技学院以矿业学科为背景和大矿业人才培养为特色,与行业企业合作,优化大矿业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以产学研搭建大矿业培养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办学转型,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最直接、最有效、最可靠的人才保证。
关键词:行业特色 大矿业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059-02
特色应用型院校作为特定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行业发展急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历史使命。黑龙江科技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具有矿业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1998年以前,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煤炭工业部,主要面向煤炭行业办学。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隶属关系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2011年被黑龙江省确立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重点建设。
学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长,一直把为煤炭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多年来,学校依托大矿业的教育理念,已经形成了从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勘探、安全开采、加工转化到矿山机械设计与制造、矿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完整的为黑龙江省及至全国煤炭行业培养大矿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一、依托行业发展需要,构建大矿业学科专业结构
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是学科专业建设上层次上水平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保证。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大多具有相似的学科专业结构,既有作为核心的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又有主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他学科专业,这两类专业相互依托。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应该固本拓新,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通过学科的交叉渗透,带动相关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从而营造出较为广阔的学科群,并始终以特定的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体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
黑龙江科技学院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规律、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本着“立足区域、坚持行业,依托优势,扩大面向,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学校特色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定位,构建了以“矿业工程”省重点学科和“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为核心的大矿业学科专业群,黑龙江省及至全国的煤炭行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兴产业人才的需要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越来越细,随着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学校在巩固和保持优势矿业特色学科和专业的同时,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主干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先后增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方向)、安全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方向)、煤及煤层气工程、测绘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同时,学校还结合行业发展需求不断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寻找学科专业的交叉点,目的就是在交叉领域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满足煤炭行业对各个专业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为保持矿业学科的领先地位提供支撑。例如,利用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专业的交叉创建了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该专业是适应国家新产业形势发展需要和紧缺人才培养需要而设置,并经国家教育部优先支持与批准的新办专业。
目前,黑龙江科技学院在大矿业学科领域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格局。一方面利用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化学工艺等学科不断拓展相关专业的内涵。一方面机械、自动化、化工等专业也紧紧依托大矿业学科,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大矿业的相关内容。使学校的大矿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更为丰富。这种人才培养格局不仅适应黑龙江省及至全国煤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也为学生就业和为行业更好的服务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与企业合作,搭建大矿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
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与行业特有的紧密联系为产学研合作培养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将以体现知识的产业、传授知识的教学、使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更新的产学研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而如何在高校中做好这三者的衔接,才是问题的关键。学校长期以来一直依托大矿业学科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结合煤炭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产学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为学生提供到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现场操作能力。以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将科研成绩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真正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发挥出培养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作用,为行业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实际操作能力强,有一定现场经验的多样化实用型人才。
1.依靠产学研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为做好具有大矿业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工作,学校与企业联合制订培养方案,根据学校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企业对人才各方面素質的要求,制订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本科理论知识学习加1年在企业学习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大矿业知识体系为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执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工程实训,由企业工程师为学生开展模拟实际项目的工程训练,加深对企业生产流程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2.依托产学研平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载体,课程内容是高校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根本要素,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通过产学研平台,开展具有大矿业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积极与黑龙江省四大煤业集团合作,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每个专业都面向服务的行业、选择相应的合作企业,也就是专业+企业群的思想,依据将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示例引入课堂教学中的原则,共同确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实验、实习的内容以达到培养大矿业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学校通过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需要设置及调整部分专业课及实验课,以及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成果融入到部分专业课程内容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程内容不断跟随生产实际情况进行更新,确保学生学到的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不脱节,就业后所学知识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展现具有大矿业知识体系的优势。 3.借助产学研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强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大矿业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构筑了“搭建四个平台,即通用能力实践平台、基础能力实践平台、专业能力实践平台、综合创新能力实践平台。”近年来,学校相继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建设经费,大力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主动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扩展校外实践基地,尤其是结合学校大矿业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黑龙江省四大煤业集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要求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巩固教师大矿业学科专业知识,培养教师的现场经验和实践能力,以提高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能力,学校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青年教师工程或社会实践锻炼率要达到100%,高级职称教师到企业与社会挂职达到10%以上;一方面通过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锻炼,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生产的特色,加强对大矿业的认识。使学生在就业岗位中能充分展现在大矿业背景下所培养出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在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产学研平台,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坚持突出矿业特色学科集成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平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与龙煤集团及所属四大煤业集团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与一大批煤炭企业建立校企研发中心,以煤为重点,在矿井下做相关科研课题,针对矿山开采出现的问题撰写学术论文,为煤炭企业解决一大批技术难题,获得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在煤矿安全、煤炭开采与支护技术、煤炭综合利用、煤炭可持续发展、装备制造与国防领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在煤矿安全方面,研制出适应地方煤矿特点的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在200多个地方煤矿得到推广使用,使煤矿瓦斯监测、监控步入了网络化,有效控制和减少了瓦斯爆炸的几率。2005年,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黑龙江省经委的大力支持下投入500余万元,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瓦斯固化储运实验室,成为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基础研究中心9个实验室之一,其研发的“瓦斯固化技术”(瓦斯变干冰)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是国内唯一开展水合物技术预防瓦斯灾害和瓦斯固化储运研究的实验室,所取得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同时教师将科研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融入到教学当中去,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对培养具有大矿业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发挥大矿业学科专业优势,为行业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
1.长期服务于煤炭行业,为行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学校长期服务于煤炭工业发展,始终坚持“更名不改姓”、“遷校不拔根”的思想,为国家煤炭工业,尤其为黑龙江煤炭工业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一大批学子成为行业的技术专家和骨干。黑龙江四大煤业集团中、高层技术管理骨干60%是学校的毕业生。
近几年,根据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新要求,尤其是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等实际需要,按照“大矿业”的思想,建成了在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上具有鲜明特色的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为代表的特色学科专业群;按照“大工程”的思想,搭建融矿业主体学科专业,机电、岩土、信息、材料、化工等相关学科专业为一体的“大矿业”平台,建立省洁净煤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煤矿安全培训基地、安全评价中心、黑龙江安全工程技术学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煤炭生产转化与安全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等。学校主动发挥这一优势,为行业培养多样化实用型人才。
2.积极落实服务计划,为行业培养紧缺人才。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学校牵头与省内煤电化企业共同建立东部煤电化人才保障基地,以保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人才需要为目标,以优化整合全省教育资源为核心,以构建校企人才培养联合体为平台,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重点,发挥我省高等教育优势,加强东部煤电化基础人才培养,为实现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一是依托东部煤电化人才保障基地,用3至4年的时间,为省煤电化基地建设培养人才3万人。二是依托煤炭生产转化与安全技术人才培训中心,以采矿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矿物加工利用工程、安全工程和煤化工专业为主,继续为企业定向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三是继续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与黑龙江省四大煤业集团签订合同,为企业定向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2007年至2011年5年间,我校已经为企业培养定向生1804名,这些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到定向单位工作,解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四是学校还根据定向培养的成绩经验,构建校企合作本科“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学校培养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特色应用型本科是黑龙江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制订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中所提出的内容,黑龙江科技学院等8所地方高校被确定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重点推进建设,为推动“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知识服务。学校的发展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契机,当前,学校正以此为切入点,依托自身的矿业特色,准确找好自身的定位,积极为学校的寻求新的发展之路,以为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培养具有大矿业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将成为学校一个新的亮点。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1-178HLJ]
参考文献:
1.郑秀英,罗伟,姜文峰.彰显行业特色着力培养大化工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2.杨更社,李树刚,张涛伟.依托行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3.赵国刚.突出大矿业特色实现办学大作为[J].中国高等教育,2009(6)
4.王达.煤化工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时刊,2010(4)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务处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
关键词:行业特色 大矿业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059-02
特色应用型院校作为特定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行业发展急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历史使命。黑龙江科技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具有矿业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1998年以前,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煤炭工业部,主要面向煤炭行业办学。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隶属关系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2011年被黑龙江省确立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重点建设。
学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长,一直把为煤炭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多年来,学校依托大矿业的教育理念,已经形成了从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勘探、安全开采、加工转化到矿山机械设计与制造、矿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完整的为黑龙江省及至全国煤炭行业培养大矿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一、依托行业发展需要,构建大矿业学科专业结构
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是学科专业建设上层次上水平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保证。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大多具有相似的学科专业结构,既有作为核心的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又有主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他学科专业,这两类专业相互依托。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应该固本拓新,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通过学科的交叉渗透,带动相关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从而营造出较为广阔的学科群,并始终以特定的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体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
黑龙江科技学院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规律、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本着“立足区域、坚持行业,依托优势,扩大面向,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学校特色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定位,构建了以“矿业工程”省重点学科和“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为核心的大矿业学科专业群,黑龙江省及至全国的煤炭行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兴产业人才的需要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越来越细,随着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学校在巩固和保持优势矿业特色学科和专业的同时,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主干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先后增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方向)、安全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方向)、煤及煤层气工程、测绘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同时,学校还结合行业发展需求不断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寻找学科专业的交叉点,目的就是在交叉领域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满足煤炭行业对各个专业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为保持矿业学科的领先地位提供支撑。例如,利用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专业的交叉创建了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该专业是适应国家新产业形势发展需要和紧缺人才培养需要而设置,并经国家教育部优先支持与批准的新办专业。
目前,黑龙江科技学院在大矿业学科领域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格局。一方面利用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化学工艺等学科不断拓展相关专业的内涵。一方面机械、自动化、化工等专业也紧紧依托大矿业学科,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大矿业的相关内容。使学校的大矿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更为丰富。这种人才培养格局不仅适应黑龙江省及至全国煤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也为学生就业和为行业更好的服务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与企业合作,搭建大矿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
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与行业特有的紧密联系为产学研合作培养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将以体现知识的产业、传授知识的教学、使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更新的产学研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而如何在高校中做好这三者的衔接,才是问题的关键。学校长期以来一直依托大矿业学科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结合煤炭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产学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为学生提供到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现场操作能力。以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将科研成绩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真正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发挥出培养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作用,为行业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实际操作能力强,有一定现场经验的多样化实用型人才。
1.依靠产学研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为做好具有大矿业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工作,学校与企业联合制订培养方案,根据学校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企业对人才各方面素質的要求,制订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本科理论知识学习加1年在企业学习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大矿业知识体系为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执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工程实训,由企业工程师为学生开展模拟实际项目的工程训练,加深对企业生产流程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2.依托产学研平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载体,课程内容是高校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根本要素,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通过产学研平台,开展具有大矿业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积极与黑龙江省四大煤业集团合作,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每个专业都面向服务的行业、选择相应的合作企业,也就是专业+企业群的思想,依据将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示例引入课堂教学中的原则,共同确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实验、实习的内容以达到培养大矿业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学校通过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需要设置及调整部分专业课及实验课,以及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成果融入到部分专业课程内容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程内容不断跟随生产实际情况进行更新,确保学生学到的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不脱节,就业后所学知识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展现具有大矿业知识体系的优势。 3.借助产学研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强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大矿业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构筑了“搭建四个平台,即通用能力实践平台、基础能力实践平台、专业能力实践平台、综合创新能力实践平台。”近年来,学校相继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建设经费,大力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主动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扩展校外实践基地,尤其是结合学校大矿业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黑龙江省四大煤业集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要求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巩固教师大矿业学科专业知识,培养教师的现场经验和实践能力,以提高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能力,学校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青年教师工程或社会实践锻炼率要达到100%,高级职称教师到企业与社会挂职达到10%以上;一方面通过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锻炼,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生产的特色,加强对大矿业的认识。使学生在就业岗位中能充分展现在大矿业背景下所培养出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在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产学研平台,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坚持突出矿业特色学科集成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平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与龙煤集团及所属四大煤业集团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与一大批煤炭企业建立校企研发中心,以煤为重点,在矿井下做相关科研课题,针对矿山开采出现的问题撰写学术论文,为煤炭企业解决一大批技术难题,获得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在煤矿安全、煤炭开采与支护技术、煤炭综合利用、煤炭可持续发展、装备制造与国防领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在煤矿安全方面,研制出适应地方煤矿特点的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在200多个地方煤矿得到推广使用,使煤矿瓦斯监测、监控步入了网络化,有效控制和减少了瓦斯爆炸的几率。2005年,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黑龙江省经委的大力支持下投入500余万元,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瓦斯固化储运实验室,成为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基础研究中心9个实验室之一,其研发的“瓦斯固化技术”(瓦斯变干冰)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是国内唯一开展水合物技术预防瓦斯灾害和瓦斯固化储运研究的实验室,所取得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同时教师将科研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融入到教学当中去,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对培养具有大矿业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发挥大矿业学科专业优势,为行业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
1.长期服务于煤炭行业,为行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学校长期服务于煤炭工业发展,始终坚持“更名不改姓”、“遷校不拔根”的思想,为国家煤炭工业,尤其为黑龙江煤炭工业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一大批学子成为行业的技术专家和骨干。黑龙江四大煤业集团中、高层技术管理骨干60%是学校的毕业生。
近几年,根据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新要求,尤其是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等实际需要,按照“大矿业”的思想,建成了在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上具有鲜明特色的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为代表的特色学科专业群;按照“大工程”的思想,搭建融矿业主体学科专业,机电、岩土、信息、材料、化工等相关学科专业为一体的“大矿业”平台,建立省洁净煤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煤矿安全培训基地、安全评价中心、黑龙江安全工程技术学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煤炭生产转化与安全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等。学校主动发挥这一优势,为行业培养多样化实用型人才。
2.积极落实服务计划,为行业培养紧缺人才。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学校牵头与省内煤电化企业共同建立东部煤电化人才保障基地,以保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人才需要为目标,以优化整合全省教育资源为核心,以构建校企人才培养联合体为平台,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重点,发挥我省高等教育优势,加强东部煤电化基础人才培养,为实现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一是依托东部煤电化人才保障基地,用3至4年的时间,为省煤电化基地建设培养人才3万人。二是依托煤炭生产转化与安全技术人才培训中心,以采矿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矿物加工利用工程、安全工程和煤化工专业为主,继续为企业定向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三是继续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与黑龙江省四大煤业集团签订合同,为企业定向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2007年至2011年5年间,我校已经为企业培养定向生1804名,这些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到定向单位工作,解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四是学校还根据定向培养的成绩经验,构建校企合作本科“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学校培养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特色应用型本科是黑龙江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制订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中所提出的内容,黑龙江科技学院等8所地方高校被确定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重点推进建设,为推动“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知识服务。学校的发展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契机,当前,学校正以此为切入点,依托自身的矿业特色,准确找好自身的定位,积极为学校的寻求新的发展之路,以为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培养具有大矿业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将成为学校一个新的亮点。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1-178HLJ]
参考文献:
1.郑秀英,罗伟,姜文峰.彰显行业特色着力培养大化工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2.杨更社,李树刚,张涛伟.依托行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3.赵国刚.突出大矿业特色实现办学大作为[J].中国高等教育,2009(6)
4.王达.煤化工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时刊,2010(4)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务处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