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的选用和优化

来源 :体育师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施成效。在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选用中主要存在教学思想上的重教法轻学法、实施效果上的重结果轻过程和改革创新上的重形式轻融合的现状,通过分析总结其背后的原因,寻找优化和改进的策略,总结和凝练了精准分析,系统设计;关注过程,灵活调整;更新思维,融合创新等策略,以帮助中小学教师选择合适的武术教学方法,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选用现状;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21.03.002
  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施成效。因此,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在中小学听评课调研观摩的武术课中,教师主要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展示法、微课法等教学方法,在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选用中主要存在教学思想上的重教法轻学法、实施效果上的重结果轻过程和改革创新上的重形式轻融合的现状,通过分析总结其背后的原因,寻找优化和改进的策略,以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武术教学方法,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1 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的选用现状
  1.1 教学思维:重教法轻学法
  1.1.1 现象在一次听评课调研中,观摩了一节《武术基本拳法》的新授课,教师主要采用了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整堂课中教师非常负责,所有的教学活动亲力亲为,从开始部分的武术操热身活动,到基本部分的直拳、勾拳、摆拳练习,再到结束部分的静态拉伸放松,教师生怕学生不会,全程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武术学习。总体上看,该教师重视环节推进和教学输出,但就教学效果来看,该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能力并不见长。
  1.1.2 归因在教学中,学生占主体地位,学生的学才是教师真正应该关注的重点。武术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既要重视教的活动也要重视学生学的活动。首先,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武术学习效果,教师整节课都在教学生武术学习,学生一直处于跟着模仿练习的状态,没有自己的思维和活动,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武术技能的学习。其次,教师教完了不等于学生学会了,尽管教师全程亲自示范武术动作,但学生未必能领会,学生没有练会就进入下一个既定的武术教学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第三,不是每个学生都清楚怎么去学习的,同样是看老师示范勾拳动作,有的同学东看看西看看,不知道要看什么;有的同学边看老师示范边模范勾拳动作,这两种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
  1.1.3 启示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重教法轻学法的观念,在进一步认识学法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法,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1]。教师不仅要关注武术教学的教法也要关注学生武术学习的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参与到武术学习中,帮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武术的乐趣。因此,教师在采用恰当的教法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如何学。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学习武术的行为状态和心理感受,要知道学生学会了没有,学会了多少,学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感受等。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指导学生以合适的方式听讲解、看示范、练动作,帮助学生主动、积极探寻武术学习方法。
  1.2 实施效果:重结果轻过程
  1.2.1 现象在《武术扇演练技巧》一课中,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多次采用了提问法、讨论法等探究教学方法,教师示范动作完成后提问学生,但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教师只好自己把答案说出来完成任务。在这堂课的几次提问中,回答问题的学生是指定的几个学生,后排的学生有疑问举手示意教师也没有看到。小组讨论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基本没有反馈,再次复述问题后,有的小组没有围绕问题讨论,学生不清楚如何进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有的小组完全沉默,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组意见不统一,甚至起了争执;教师只好提前结束小组讨论活动,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1.2.2 归因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也要重视教学方法运用的过程,强化学生武术学习的过程体验和知识探索。首先,提问学生探究的时机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示范动作后提问学生”和“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观看教师示范”效果完全不同。其次,提问的问题质量非常重要,问题超出了学生的已有水平,学生回答不出,只能沉默,不知所措;問题过于简单则没有价值和意义。再次,提炼学生的探究成果很有必要,学生的回答或讨论结果无论正确与否教师要有回应。总之,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
  1.2.3 启示只有在武术学习中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武术技能[2]。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积极探索武术知识和技能,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第三,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生成,对于“有疑问的学生”和“讨论找不到方向的小组”要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真正解决武术学习中的问题。
  1.3 改革创新:重形式轻融合
  1.3.1 现象当下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借助新平台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在听评课时发现很多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武术教学,期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助力教学,但运用不好,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浪费时间。例如,有的老师给每个小组配一台ipad,8人左右为一组利用ipad进行资源搜索,探索学习;有的老师直接把手提电脑搬出来放在班级队伍前播放武术视频给学生观看,一个班40个学生观看武术视频,动作画面小,学生难以看清楚动作技术的细节,这都会影响学生的对武术技术动作的掌握,教学效果难以达成。   1.3.2 归因信息时代给了教师更多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武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武术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时代课题。首先,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武术教学,说明教师在思考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问题,但教师要仔细考虑运用方式和应用效果。其次,使用ipad进行武术教学的必要性问题,如果只是为了把新型设备拿到课堂“秀一秀”,这并不能真正提高武术的教学质量,那这个“秀”是多余;如果只是把教师的示范搬到ipad上放给学生看,那还不如教师直接示范来得直接。第三,使用ipad进行武术教学的可行性问题,一台小电脑用于40人的大班级集体观看武术视频,大部分学生是看不到或者看不清武术技术动作的。
  1.3.3 启示武术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教师对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追求,体现出教师意识到自我教学方法的不足,但是武术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绝不是在武术教学中使用ipad和手提电脑这么简单,教师要重视的是信息技术与武术教学的深度融合,追求真正有效的武术教学方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武术教学的实践中要深度思考:什么时候用信息技术进行武术教学?怎么用信息技术进行武术教学?用信息技术的什么资源进行武术教学等。教师只有真正帮助学生解决武术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武术技能水平的提升。
  2 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2.1 精准分析,系统设计选用何种教學方法,教师要在准确掌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系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首先,要精准分析教学内容,系统选择教学方法,明确什么样的武术教学内容采用哪种教法和学法更合适,如武术技能动作符合学习层次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运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就更加合适;武术技能运动逻辑学习层次的教学内容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索其中的运动规律,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方法更加有效;武术技能应用意义学习层次的教学内容则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武术价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能够事半功倍。其次,要精准分析学生情况,系统设计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武术基础、学习状况、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认知和感受,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开展武术教学。
  2.2 关注过程,灵活调整教学过程不是固定不变,教师只有时刻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抓住武术教学中的教育机会,及时、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关注学生武术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感受,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武术教学方法。如,武术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扎马步,挑战极限,一分钟后只有少数同学仍在坚持挑战自己的极限,其他同学则在旁边休息,如此下去,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练习效果达不到。此时教师把个人挑战改为小组比赛法,小组集体挑战扎马步,
  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练习中。其次,要关注武术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重视武术教学中的情境资源、事件资源和错误资源,根据具体情况对预先的教学安排进行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更新思维,融合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的价值在于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武术教学方法创新的出发点就是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武术教学效率和效果。基于此,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仅表现在新技术、新设备、新平台和新方法,还可以是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要素的改造和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组合。首先,武术教学中新技术、新设备、新平台和新方法的应用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早期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与课内整合的老路[3],应该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突破时空的限制,创新武术教学方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武术教学的深度融合。其次,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要素的改造和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组合也是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选择,从教学方法分类的多样性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会涵盖多个方面的属性,同时任何一种方法也会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对每一种教学方法进行独立分析以外,还需要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教育合力作用,实现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达到创新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上课的门道[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89-194.
  [2]魏开源.不同武术技能学习层次的教学策略[J].运动,2018(12):120-121.
  [3]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2):61-66.
其他文献
本研究拟从羽毛球运动员X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关联规则模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尝试在众多数据中寻找X的提升空间。通过文献资料的方法、访谈法制作羽毛球比赛技战术多维度信息记录表,利用编码规则采集整理数据,并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使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及一致性检验,后通过使用SPSS Modeler 18.0对各项统计指标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运动员X的优势技战术有发网前短球、起跳腾空点杀、后退高远球、上步挑球等,且最后一拍直接得分的情况下相对稳定的落点位置是9→7→4;X相
以国内男子优秀蹦床运动员高磊为研究对象,记录高磊在完成难度17.5成套动作和18.2成套动作过程中各单次难度动作的高度分和位移分,并观察各单次难度动作高度分和位移分的时间演变规律及其与客观分总分的相关关系。发现难度18.2成套动作的客观分总分要略高于难度17.5成套动作,且难度17.5成套动作的稳定性也显著优于难度18.2成套动作。位移分和难度分之间总体呈正相关关系,提示动作的高度分和位移分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随着动作次序的增加,高度分呈单调递减趋势。难度17.5成套动作的高度分呈现下降-略上升-下降
睡眠对于运动员意义重大,然而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运动员正在遭受比普通人群更多也更为严重的睡眠困扰,但却只有少部分运动员会积极寻求外部帮助。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运动员的睡眠现状、睡眠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以及运动员睡眠干预方法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引起对运动员睡眠问题的重视,并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对运动员的睡眠质量进行测量和监控,进而进行有效的睡眠干预,提高运动员的睡眠质量。
近年来,冷水浸泡(CWI)和全身冷冻疗法(WBC)在运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它们被认为起到促进运动能力恢复、减少运动损伤发生、抑制运动中核心温度过快增加等作用。然而,这2种方式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尚存争议。根据冷冻疗法的干预时机可以分为:运动前(预冷)、运动中或间歇、运动后。查阅近年来关于CWI和WBC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在不同时机下2种身体冷却方法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立足文化记忆与文化的代际传递,并借鉴其他社会学相关理论,通过对三个不同地区的“武术之乡”进行深入考察,阐释了变迁社会背景下武术文化记忆构成与代际传递的社会运行逻辑。研究发现:(1)武术文化是处在“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之间的传承体系,是两种记忆互构的结果,在文化继替过程中,不同文化叙事框架之间不兼容以及生存“土壤”改变是造成集体失忆的关键;(2)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制度供给以及基层武术治理实践中的“差序格局理性化”“社会交往工具化”倾向,是导致武术文化规范解组以及目标定位偏差的深层原因;(3)受到“文化反
为了迅速反映市民体育消费领域关注点、及时预测体育消费趋势,采用文献资料法、组合评价法,系统梳理和归纳体育消费热点的相关研究,设计了预测市民体育消费趋势的通用工具与方法。从网络舆情视角通过细分热流、定义热度、发现热点、追溯热源4个步骤对热点进行逐层推演,并以上海市某月的舆情大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发掘热点的基础上使用猎酷法总结热点特征、预测体育消费趋势,探讨了体育消费热点的具体应用。
数字化是人类文明演化至信息技术时代的新形态和新成果。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数字化体育的形态也日益丰富和多样,改变着人们认识和践行体育的方式。5G促进数字化体育发展的价值维度表现在:引导个人成为更加敏捷的体育学习者,推动组织成为更加敏锐的体育促进者,助力政府成为更加有效的体育服务者。在遵循技术发展趋势的前提下,5G时代数字化体育可应用于重大赛事、公众日常健身和运动健康促进等场景之中,未来数字化体育发展将见证视频化体育资讯的立体化拓展、数字化体育生态的循序构建和智慧化体育生活的逐步涌现。
采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方法,针对上海市体育市场的特点、断点和盲点,按照“一张网、一套账、一盘棋”的设计理念,梳理了体育市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理论框架和内涵,讨论了构建全息型监管体系的逻辑关系、功能架构和实施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体育市场事中事后全息型监管体系的理论模型,包括编织三位一体的监管网络、使用信息共享的数据账本和建立协同共治的监管格局;力求在事前通过数据资源层识别风险,在事中通过平台服务层实时抓取市场主体经营数据,实现预判和应急处突,在事后通过引入第三方的评估和联合惩戒,提升监管效能。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及系统分析法,在分析体育课程思政理论认知基础上探讨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认为:(1)课程思政既非一门课程,也非将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简单迁移到其他课程,而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具有教育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以体育课程为载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时代精神、中国榜样等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各环节和全
为通过科学调控运动训练来实现对运动损伤的有效控制,对运动负荷与损伤风险间关系的研究成为近些年体育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长期训练使机体发生定向改造以适应专项特征,运动负荷刺激机能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会使运动员发生损伤的风险产生变化,运动负荷与损伤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绝对负荷中,负荷累积与损伤风险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在相对负荷中,负荷变化对损伤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为了降低损伤风险,在训练安排时应避免长时间使用较低水平负荷或使用极高水平负荷,以及避免负荷的过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