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小学语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教学存在着“训练缺失”“点拨缺失”“‘反刍’缺失”的误区,针对这些误区,教师可以采用“依‘课标’训练”“让学生感悟”“学‘联系’方法”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PISA阅读素养中“获取与检索”的能力。
关键词:PISA;小学语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教学策略
2015年,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对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广州四省市15岁学生进行阅读素养测试,发现参与测试的中国学生阅读素养较弱,在“获取与检索”的能力测试中存在“对于隐蔽性较强的信息缺乏精细的感知”的情况。这表明我国小学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教学不到位。下面笔者就“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其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一、“训练缺失”的误区及对策
(一)误区——“训练缺失”
教师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不够重视,缺乏选点训练。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项链》:
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课后习题:朗读课文。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许多学生能理解“项链”是指脚印,但大多是望文生义或者是猜的,大多数教师通过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教学。其实,这道课后习题是训练一年级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教学点,首先,教师应让学生知道“项链”可以根据上文“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来理解。其次,让学生知道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二)对策——依“课标”训练
“训练缺失”的误区成因是教师以词句教学为出发点,过于强调词句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把语文提到“语言运用”的高度,教师不再强调词句理解。词句理解是语言运用的一部分,要在语言运用中理解词句。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循序渐进地推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教学。“课标”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小学三个学段都定了不同的目标: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在这个学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指的是进入课文的语境“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只需要获取与检索上下文相关词句,了解难度不大,还可以联系实际(图画、现实中的事物)来辅助理解。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课后习题:朗读课文。说说“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狐假虎威》文中最后一句话“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就是这个成语的理解。课文里也配有相关插图。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在这个学段,要进入课文的语境理解词句,可以联系第一学段积累的词句和生活积累辅助学生理解词句,通过查字典、词典来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表达情意的作用。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课后习题: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色草地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除了要理解“跳舞”“狂欢”在文中的意思,还要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拟人手法的好处”对于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来说,是相对隐蔽和抽象的知识。
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達效果。
在这个学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和语感。需要训练学生通过推断和综合等抽象思维,感知隐蔽性较强的信息。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窃读记》课后习题: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全文,文中并没有直接表述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之情,需要学生对全文的综合分析,找出“喜爱读书”这一隐藏信息。
二、“点拨缺失”的误区及对策
(一)误区——“点拨缺失”
对于一些联系上下文也难于理解的重点词、关键词,教师缺少必要的引导。如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掌声》: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截了当地问:“犹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犹豫”?这样过于直白的提问造成学生对“犹豫”的理解不深入。理解“犹豫”一词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一连串的细节:“犹豫”之前为什么要“低下头”,“低下头”是因为“文静”吗?为什么“文静”……只要给予学生适时点拨,学生才能理解第一次“掌声”的含义。“自卑的细节”这个信息的获取与检索对理解第一次“掌声”起到关键作用。
(二)对策——让学生感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如何体现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呢?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理解词语“眺望”,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教法:
第一种教法: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眺望”的意思,然后直接告诉学生“眺望”的意思。第二种教法: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眺望”的意思,接着说说眺望是一种怎样的看?然后说说站在哪里向远处看?最后联系上下文理解——站在狼牙山顶峰向远处看。第三种教法: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眺望”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读“眺望”这个词所在的段落,思考在这段话中“眺望”具体指什么?然后互相交流,最后概括出“眺望”的意思。
第一种方法是“给”,说出词的解释,并直接说出在文中的意思。第二种方法是“套”,先说出词的解释,并让学生套到文中理解。第三种方法是“悟”,先让学生通过读去发现,然后归纳意思。第一、二种教法是“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运用第三种教法进行教学,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反刍”缺失的误区及对策 (一)误区——“反刍”缺失
课堂上未给予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不能在悟中理解。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课后习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那么这样的理解是不够深入的,学生难以体会文中隐藏的“爱国”的信息。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文中理解。首先要联系上下文找到关键句,然后通过读懂“教‘我’诗词”“斥‘我’污梅”“无法回国”“送‘我’梅图”“随‘我’登船”来理解梅花在外祖父心中是代表祖国。
(二)对策——学“联系”方法
1. 学“联系”口诀
让学生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先在文中找到要理解的词句,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句的上文和下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意思,再放到文中读一读是否合适。如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理解词语“五彩缤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说,“读到这,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同学们也读懂了吗?是怎么读懂的?学生汇报,从“紫色的、淡黄的、雪白的”等颜色词语和课文插图进行理解。后来,笔者在教学中概括了一个口诀“多多读题文、上下找答案”,学生背下这个口诀,在阅读中更是得心应手。
2. 迁移“联系”方法
上文提到理解《秋天的雨》的词语“五彩缤纷”,学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这个方法学习理解下文的词语“你挤我碰”,可以设置“一课一得”主题学习活动,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为训练点,同时链接文章《澳大利亚:五彩缤纷中国年》《五彩缤纷的童年》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澳大利亚:五彩缤纷中国年》是一篇新闻稿,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标题中的“五彩缤纷”和文中的三个小标题——创意与时尚融入春节文化、多族群分享节日气息、政界人士大拜年来理解,指的是澳大利亞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举行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
《五彩缤纷的童年》是一篇优秀学生习作,引导学生发现在这篇习作的第一自然段也有“五彩缤纷”这个词,《五彩缤纷的童年》第一段如下:
我有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像天空中的彩虹,有着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其中有我的“纯真”,有我的“可爱”,有我的“调皮”,有我的“懂事”,有我的“快乐”,有我的“失落”,还有我的“傻”。这些美丽的往事,都使我无法忘记,我的童年像是在天堂的梦!
三篇文章都抓住“五彩缤纷”一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阅读方法,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在文章的意境中理解词句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要重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教学,并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阅读“获取与检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余闻婧.中国学生的阅读素养弱在哪里——基于PISA 2015测试结果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8(10).
关键词:PISA;小学语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教学策略
2015年,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对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广州四省市15岁学生进行阅读素养测试,发现参与测试的中国学生阅读素养较弱,在“获取与检索”的能力测试中存在“对于隐蔽性较强的信息缺乏精细的感知”的情况。这表明我国小学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教学不到位。下面笔者就“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其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一、“训练缺失”的误区及对策
(一)误区——“训练缺失”
教师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不够重视,缺乏选点训练。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项链》:
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课后习题:朗读课文。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许多学生能理解“项链”是指脚印,但大多是望文生义或者是猜的,大多数教师通过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教学。其实,这道课后习题是训练一年级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教学点,首先,教师应让学生知道“项链”可以根据上文“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来理解。其次,让学生知道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二)对策——依“课标”训练
“训练缺失”的误区成因是教师以词句教学为出发点,过于强调词句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把语文提到“语言运用”的高度,教师不再强调词句理解。词句理解是语言运用的一部分,要在语言运用中理解词句。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循序渐进地推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教学。“课标”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小学三个学段都定了不同的目标: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在这个学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指的是进入课文的语境“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只需要获取与检索上下文相关词句,了解难度不大,还可以联系实际(图画、现实中的事物)来辅助理解。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课后习题:朗读课文。说说“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狐假虎威》文中最后一句话“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就是这个成语的理解。课文里也配有相关插图。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在这个学段,要进入课文的语境理解词句,可以联系第一学段积累的词句和生活积累辅助学生理解词句,通过查字典、词典来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表达情意的作用。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课后习题: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色草地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除了要理解“跳舞”“狂欢”在文中的意思,还要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拟人手法的好处”对于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来说,是相对隐蔽和抽象的知识。
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達效果。
在这个学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和语感。需要训练学生通过推断和综合等抽象思维,感知隐蔽性较强的信息。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窃读记》课后习题: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全文,文中并没有直接表述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之情,需要学生对全文的综合分析,找出“喜爱读书”这一隐藏信息。
二、“点拨缺失”的误区及对策
(一)误区——“点拨缺失”
对于一些联系上下文也难于理解的重点词、关键词,教师缺少必要的引导。如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掌声》: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截了当地问:“犹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犹豫”?这样过于直白的提问造成学生对“犹豫”的理解不深入。理解“犹豫”一词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一连串的细节:“犹豫”之前为什么要“低下头”,“低下头”是因为“文静”吗?为什么“文静”……只要给予学生适时点拨,学生才能理解第一次“掌声”的含义。“自卑的细节”这个信息的获取与检索对理解第一次“掌声”起到关键作用。
(二)对策——让学生感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如何体现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呢?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理解词语“眺望”,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教法:
第一种教法: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眺望”的意思,然后直接告诉学生“眺望”的意思。第二种教法: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眺望”的意思,接着说说眺望是一种怎样的看?然后说说站在哪里向远处看?最后联系上下文理解——站在狼牙山顶峰向远处看。第三种教法: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眺望”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读“眺望”这个词所在的段落,思考在这段话中“眺望”具体指什么?然后互相交流,最后概括出“眺望”的意思。
第一种方法是“给”,说出词的解释,并直接说出在文中的意思。第二种方法是“套”,先说出词的解释,并让学生套到文中理解。第三种方法是“悟”,先让学生通过读去发现,然后归纳意思。第一、二种教法是“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运用第三种教法进行教学,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反刍”缺失的误区及对策 (一)误区——“反刍”缺失
课堂上未给予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不能在悟中理解。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课后习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那么这样的理解是不够深入的,学生难以体会文中隐藏的“爱国”的信息。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文中理解。首先要联系上下文找到关键句,然后通过读懂“教‘我’诗词”“斥‘我’污梅”“无法回国”“送‘我’梅图”“随‘我’登船”来理解梅花在外祖父心中是代表祖国。
(二)对策——学“联系”方法
1. 学“联系”口诀
让学生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先在文中找到要理解的词句,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句的上文和下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意思,再放到文中读一读是否合适。如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理解词语“五彩缤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说,“读到这,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同学们也读懂了吗?是怎么读懂的?学生汇报,从“紫色的、淡黄的、雪白的”等颜色词语和课文插图进行理解。后来,笔者在教学中概括了一个口诀“多多读题文、上下找答案”,学生背下这个口诀,在阅读中更是得心应手。
2. 迁移“联系”方法
上文提到理解《秋天的雨》的词语“五彩缤纷”,学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这个方法学习理解下文的词语“你挤我碰”,可以设置“一课一得”主题学习活动,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为训练点,同时链接文章《澳大利亚:五彩缤纷中国年》《五彩缤纷的童年》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澳大利亚:五彩缤纷中国年》是一篇新闻稿,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标题中的“五彩缤纷”和文中的三个小标题——创意与时尚融入春节文化、多族群分享节日气息、政界人士大拜年来理解,指的是澳大利亞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举行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
《五彩缤纷的童年》是一篇优秀学生习作,引导学生发现在这篇习作的第一自然段也有“五彩缤纷”这个词,《五彩缤纷的童年》第一段如下:
我有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像天空中的彩虹,有着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其中有我的“纯真”,有我的“可爱”,有我的“调皮”,有我的“懂事”,有我的“快乐”,有我的“失落”,还有我的“傻”。这些美丽的往事,都使我无法忘记,我的童年像是在天堂的梦!
三篇文章都抓住“五彩缤纷”一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阅读方法,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在文章的意境中理解词句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要重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教学,并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阅读“获取与检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余闻婧.中国学生的阅读素养弱在哪里——基于PISA 2015测试结果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