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大变小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545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遇到坏男孩的时候
  我想变得
  像恐龍一样高
  跺一跺脚
  就把他们吓跑
  遇到校长的时候
  我想变得
  像蚂蚁一样小
  调皮捣蛋
  不会被他看到
其他文献
我的爷爷常常抱着一个老式相机到处转悠,像小孩子一样忘了年龄。爷爷怀抱的那台相机,跟爷爷正搭配:笨笨的身子四四方方的,正面有一个圆圆的小镜头,像眼睛一樣微微凸出来。在它的左上方,还有一个小小的按钮,像一个竖起的耳朵。更有趣的是,我用彩笔在镜头底下画了张向前凸起的嘴,使得这台黑白相间的相机,活像一只小熊猫。  我喜欢跟在爷爷的屁股后面,爷爷到哪,我就到哪,一天到晚跟着爷爷瞎转悠。渐渐地,在这瞎转悠中,
期刊
雪,像一个个小精灵从天而降  雪,如一片片鹅毛漫天飞舞  它们白了房屋,白了山坡  白了草地,白了整個世界……
期刊
1  在我心里,也许陈老师从来没有离开过,我遇到困难时还是会第一个想到他——那个慈父般温文尔雅的国画老师。我们祖孙三代跟随他学画,儿子更是跟他学了8年之久,这期间我们像家人一样相处,他对待儿子如孙儿一般严慈相济……  陈老师是常州市一所老年大学的国画老师,12年前,我父亲与陈老师相识。那时候我刚从语文老师转为美术老师,期望在美术专业上有所提升,于是跟父亲来到陈老师所在的学校拜师学画。  一进课室,
期刊
11月22日,我以莫愁小记者身份,采访了淮安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高晶阿姨。听说,高阿姨当选了省妇女十三大代表。  作为我国第一位从事儿童康复的运动医学博士,高阿姨直接或间接帮助了无数脑瘫、孤独症、智力低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降低残疾影响,减轻痛苦,重返社会。  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高阿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高阿姨和蔼地笑了:“我觉得这些孩子很可怜,我想帮助他们。”  帮助残疾儿
期刊
“新鲜的玉米,瞧一瞧啦!”  “便宜卖啦,自家生的纯草鸡蛋!”  “香瓜、香瓜,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  ……  張阳菜场外一片繁忙景象,好几个骑三轮车的小贩忙着吆喝,招揽生意。好几位来得早的叔叔阿姨已经买好了菜,大袋小袋都装得满满的。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入了菜场。  菜场真是热闹极了!有些顾客指指、拿拿,拿拿再指指,精心挑选菜品;有些在和摊主讨价还价;还有些在来回转悠,估计是没决定好今天想吃的
期刊
教育中讲究好分寸,把握好尺度,培养得当,才能使家长的有意引导和孩子的自主发展达到和谐统一。为此,家长们在教育中要牢记以下四个不。  不要关心过度  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實行施之过度有很多方面:指导过度、督促过度、照顾过度、忧虑过度、管理过度……家长们这样做,容易使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抗压能力弱等问题。  父母在教育中应坚守“只要孩子能做,绝不包办代替”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独立
期刊
山啊!  川啊!  我的即兴去哪里了啊!  坐在冷石凳上的我,  大脑中一片空白!  “咚”,  是牛顿在可怜我吧?  树上坠下一个柚子,  撞在我的脑门上。  哈!  那股勁又来啦!  即兴,是我“医学顾问”  桃花山上桃花沟,  桃花沟里桃花树。  桃花树里桃花庵,  桃花庵里桃花仙!  没错,  我是诗中的“极乐桃花仙”,  而让我成仙的,  是我那“医学顾问”  ——即兴。  就是这位“医
期刊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不就是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种种影响吗?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都在孩子的心灵上打下烙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决定一个孩子命运走向的,最关键的是孩子的父母。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孩子心中栽下的种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芽长大。”  打开这本书,作者在前言中的这段话映入眼帘,让我想起了我班上的一个孩子。  子凌很聪明,却让老师们十分抓
期刊
家长只夸孩子聪明,容易让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只和天赋有关,不利于孩子成长型思维的培养。不如试试以下几种夸奖方法吧!1.这个方法真有新意——表扬创意  看到孩子的奇思妙想,最容易让人跟“聪明”挂钩。可是奇思妙想真的是“聪明”吗?它应该是和思考挂钩,是孩子在尝试无数次可能性方案之后才收获的脑洞大开。所以,表扬“有创意”就對啦!2.这件事情你负责得很好——表扬责任心  有些事虽然不完全是孩子一个人做的,但
期刊
宝宝小时候像个小尾巴一样黏着家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独立性逐渐增强,此时家长适时的引导和帮助,对孩子从依恋走向獨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恋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母亲在身边,孩子很放松愉悦,母亲离开时,孩子会难过或哭泣;母亲返回时,孩子很开心。矛盾型依恋:母亲在身边时,孩子紧紧抓牢母亲,母亲离开则焦虑哭泣;而母亲返回时,孩子则生气又想靠近又想抗拒母亲的亲近,甚至连踢带打。回避型依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