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uohui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黄玲已经连续三天做着同样的梦了,梦里,霍艳总是对她说着同一句话,“你们现在找不到我,七天以后我才会回来”,说完,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茫茫白雾。
   往往这个时候,黄玲就会被吓醒,醒过来的黄玲躲在被窝里,蜷缩成一团,像子宫里的婴儿。黄玲拉开被角,看见了霍艳那空荡荡的铺,被子整齐地堆在墙角,白色的蚊帐在黑夜里看着让人头晕目眩。
   寝室里只有黄玲一个人,其余几个姐妹因为夜里害怕,被学校临时安排到了另外的宿舍。当然,学校也问过黄玲的意见,但黄玲说不用了,我就住这儿。黄玲爬起来靠墙坐着,双手抱膝,用被子裹着身子,坐着坐着,黄玲就开始流泪,止不住的流。
   这是霍艳“失踪”的第三天了,在黄玲心里,霍艳仅仅只是失踪了,抑或是一个人出去流浪去了,总有一天还会回来,回来一起上课,一起毕业,然后去实现那个当教师的梦。黄玲不愿去触碰那个字,也不愿意去相信那个字会和霍艳有任何联系。怎么会呢?霍艳还那么年轻,那么充满梦想,那么期待着未来。
   所以当黄玲从辅导员曹刚那里听说霍艳跳嘉陵江自杀的消息时,黄玲是无论如何都不相信的。那是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黄玲正在学校图书馆看书,辅导员曹刚打电话叫她到办公室去一趟。曹刚说,“告诉你一个消息,你是霍艳最好的朋友,得有个心理准备”,顿了顿,曹刚继续说,“霍艳自杀了,跳的嘉陵江”。黄玲看了曹刚一眼,没说话,径直走出了办公室,到得门口时,突然丢下一句话,“不可能,你们肯定搞错了”,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霍艳是黄玲在大学里最好的朋友,两年前,她们从各自所在的城市来到重庆上大学,竟奇迹般地在菜园坝相遇。那时,黄玲正拖着行李箱朝地铁站走去,一个衣着朴实的女孩儿来到黄玲面前,“您好,请问您知道师范学院怎么走吗”,黄玲看着眼前这个女孩子,笑了笑说,“你是来报道的新生吧,我也是师范学院的新生,要不我们一起吧”,更让黄玲没想到的是,到了学校,两人竟分在了同一个寝室。
   这以后,黄玲和霍艳便经常在一起,从教室到寝室,从平时到周末,几乎是形影不离。霍艳告诉黄玲,她有一个梦想,就是毕业以后回乡去当老师,让家乡的孩子都能够有机会走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在高中毕业填报志愿的时候,清一色填报的都是师范大学。
   从曹刚办公室出来,黄玲觉得有点儿气闷,路过操场的时候,黄玲抬头看了一眼天空,阳光很刺眼,刺得她脚步有点儿飘忽。黄玲找了个角落坐下,拨弄着地上的橡胶颗粒,那些颗粒黑黑的,像一群一群的蚂蚁,汹涌着朝她压了过来。
   回到寝室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的光景了,黄玲看见同寝室的几个同学都在整理各自的床上用品,黄玲没说话,自顾自地来到床上躺下。其中一个同学过来问黄玲,“黄玲,你不搬吗?”黄玲看了她一眼,没回答。那同学继续说,“那我们先搬了哈,需要帮忙的时候叫我们”。黄玲“嗯”了一声,合上了眼睛。过了一会儿,黄玲听见一声“黄玲,你要想开些,我们先过去了”,然后便是一连串的脚步声和关门声,不久,寝室便重归于沉寂。
   这是一年多以来黄玲第一次一个人在寝室留宿,原本喧闹的寝室突然间变得安静起来,安静到黄玲似乎能够听见自己骨骼脆响的声音。黄玲就这样坐着,坐等时间的流失。午夜时分,天气变得凉了起来,黄玲洗了把脸,看了看霍艳空空的铺,便回到自己的被窝里蜷曲着。
   黄玲好不容易才睡着,睡着睡着,黄玲就看见霍艳一个人站在那里浅浅的笑,很亲切的样子,霍艳边笑边说,“你们现在找不到我,七天以后我才会回来”,黄玲吓了一跳,嘴里大叫一声,“霍艳……”,便从床上弹了起来。
   眼前漆黑一片,哪里有霍艳的影子呢。黄玲打开台灯,披上衣服来到霍艳的柜子边,掏出了钥匙。那把钥匙还是霍艳给她的,黄玲当时还拒绝过,说,“你的钥匙给我干嘛”,霍艳说,“你拿着吧,我在你这儿没有秘密”,黄玲还是没接,霍艳说,“你先拿着,权当替我保管一下,万一哪天我忘记带钥匙了呢”,黄玲这才接过来,但黄玲却从来没使用过这钥匙。
   黄玲打开了柜子。
   一阵樟脑丸的香气扑了过来。柜子里挂着霍艳的衣服,整整齐齐的。黄玲一件一件的抚摸着,那样子,就像是在和霍艳说话。黄玲在柜子的角落里发现了几本书,是几本诗集和小说,黄玲知道,那都是霍艳自己花钱买来的,霍艳喜欢读书。黄玲到底还是看见了这个日记本,藏在几本诗集中间,很不起眼。沉默半晌,黄玲终于抽出了日记本,坐回到臺灯下。那些清秀的字迹在黄玲眼前飘荡,一如霍艳那清秀的身影。
   黄玲通宵未眠,一页一页地翻看着霍艳的日记,从那些熟悉而陌生的字迹里,黄玲似乎看到了另一个霍艳,模糊而疼痛。日记本的末页,是霍艳抄录得工工整整的一首诗,九零后打工诗人许立志的《梦想》,不知怎么的,黄玲在读到这首诗时,眼泪直淌,黄玲怎么都无法把那个清秀的女孩儿和这首沉重压抑的诗歌联系在一起:
  夜,好像深了
  他用脚试了试
  这深,没膝而过
  而睡眠
  却极浅极浅
  他,一个远道而来的异乡人
  在六月的光阴里
  流浪或者漂泊
  风吹,吹落他几根未白的白发
  那些夕阳沉睡的傍晚
  他背着满满的乡愁
  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
  这疼痛,重于故乡连绵万里的青山
  弓着腰,他遍地寻找
  妈妈说的梦想
  2
   打记事以来,霍艳就没有离开过车田,车田以外的地方是什么样子,霍艳不知道。霍艳觉得,外面的世界也应该和车田一样,除了山还是山,这个看法直到霍艳来到龙潭上初中时才得以改变。
   霍艳从小就跟奶奶生活在一起,住在大山里,那里没有公路,只有连绵不绝的大山,一座连着一座。霍艳没有爷爷,听奶奶说,爷爷在霍艳出生的十几年前就已经死了,痛死的,痛得从床上滚到床下,然后就痛死了。奶奶说这话的时候,总喜欢用手去抹一把眼泪,但霍艳知道,奶奶其实是没有眼泪的,奶奶的眼泪在爷爷痛死的时候就已经流干了,哪里还有眼泪呢。霍艳也没有妈妈,霍艳的妈妈在霍艳三岁的时候挨不住家里的穷,就跑了,到底跑到哪儿去了,大家都不知道,就像大家都不知道她来自哪里一样。但霍艳有爸爸,虽然霍艳也没怎么见过爸爸,听奶奶说,爸爸在遥远的福建打工,挣钱给霍艳读书,等霍艳长大了,读书成绩好了,爸爸就会回来。所以霍艳玩了命的读书,因为只有等到成绩好的那一天,爸爸才会回来。    爸爸还是很讲信用的,这十几年间,但凡霍艳拿到年级第一的时候,那年春节,爸爸总会回来,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村头那条小路上,肩上扛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爸爸很瘦,一个编织袋就遮住了爸爸的半个身影。那时,总是霍艳最开心的时候,也是奶奶最开心的时候,爸爸会带上霍艳到镇上去赶集,买好多好多东西,但这样的日子并不多,而且很短,还没等到霍艳开学,爸爸就得离开了。霍艳记得清清楚楚,爸爸总是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出发,从回来时那条小路离开,沿着小路走得弯弯曲曲。
   这是霍艳第一次来到车田以外的地方,龙潭是一块坝子,有山,也有河,山叫乌家坡,河叫湄苏河,霍艳就读的初中就紧挨着湄苏河。这里,聚集了全县最优秀的学生,霍艳在其中显得比小草还要默默无闻,不仅家庭条件很差,而且成绩还很一般,总是徘徊在班级的中游水平。霍艳越来越自卑,经常一个人在周末的傍晚时分一个人来到学校外面的乌家坡,躺在草丛里,看着天空发呆。
   除了乌家坡,湄苏河是霍艳最喜欢来的地方,湄苏河边有一丛一丛的小树丛,很隐蔽,最适合看书,而且不会被人发现。霍艳在湄苏河边这些小树丛底下几乎度过了一年的时间,看书累了,就看看氤氲的河面,河面雾气升腾,白茫茫一片。那是一段既辛苦又幸福的时光,一年以后,霍艳的成绩在不知不觉中,从班级的中游上升到了前十名,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刮目相看。初中毕业后,霍艳顺利考取了本校的高中,继续在龙潭这块坝子上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整个高中三年,霍艳几乎都不怎么回家,车费得十好几块,霍艳舍不得。寒暑假的时候,霍艳回到车田,看到一群一群和自己小时候差不多的小孩子,他们虽然有家,但却无“家”可归,成天奔跑在满是石块和泥土的山野,玩到尽兴,才一身尘土的回到家里,在空寂的院子里坐着陪爷爷奶奶数星星,捱着这漫长的夜晚。那一刻,霍艳仿佛看见了自己的来路,也看见了自己的前方。
   高中毕业的时候,霍艳在志愿填报卡上,填满了各个师范大学的名称。
   终于,高中毕业的那年八月,霍艳收到了从省城师范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那是一个下午,阳光好得无可挑剔。
   从霍艳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父亲就没停止过走村串户的脚步,那个瘦削的中年男人,在一个又一个炎热的下午,像一个流离失所的逃难者一样,满脸陪笑的敲开一个个亲戚朋友的木门,低声下气地恳求着,恳求他们能够借上几百块钱,来供霍艳上大学。对他来说,那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是祖上积德的事。但,似乎收效甚微,莫说各家尚且自身难保,就算那些偶有余钱的乡亲,也对霍艳一家未来的偿还能力抱着极大的鄙夷。
   他们问父亲:“听说你家霍艳今年考上了大学,是清华,还是北大?”
   父亲说:“是省城的师范大学。”
   他们满脸疑惑:“师范大学?师范大学是个什么学校?是县里的那个师范校吗?”
   父亲趕紧解释:“不是县里的师范校,是省城的师范大学。”
   他们面面相觑:“师范大学,师范大学难道不是师范校?是大学?”
   在乡亲们心目中,中国只有两个大学,清华和北大,除此以外,没有大学,因此,他们对霍艳考上大学这个事实,有着极大的疑问。
  他们问父亲:“师范大学包分配吗?就像县里的师范校一样,毕业就分配工作?”
   父亲说:“我听霍艳说,好像不包分配,得自己找工作。”
   他们说:“不包分配啊?不包分配,也叫大学?还不如去读县里的师范校呢。”
  父亲显然也被问住了,以他目前的认知水平,他也着实难以分清,县里的师范校好,还是省城的师范大学好,二者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区别。但好在父亲的意志很坚定,他不必要弄清这些问题,他只需要借钱。
   霍艳看着父亲一天天的早出晚归,就开始自责,自责自己怎么就考上了大学,怎么就不出去打工,像乡里的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早早的离开学校,跟随着父辈的足迹,在阔大的中国版图上穿梭。
   九月最终还是如期而至,当父亲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窸窸窣窣地从铺床的稻草底下摸出一个满是皱褶的塑料袋时,霍艳终于放声大哭。
   父亲摸摸霍艳的头,说:“艳儿啊,别哭,是爸爸无能,这一万块钱,你拿去路上用吧。”
   霍艳看着父亲,哭喊着:“爸……”
  3
   这是曹刚带的第一届学生。
   曹刚前年从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以后,就到了这儿当专职辅导员。霍艳是他认识得较早的几个学生之一。曹刚认识霍艳,是因为一份工作,有一次,曹刚在班级群里发布了一则家教信息,霍艳是第一个联系他的学生,霍艳给他留言说,“曹老师,我想去”,曹刚说,“待遇不是很好哟”,霍艳说,“没关系的”,于是,曹刚就把霍艳叫到了办公室,介绍了过去。
   在曹刚眼里,霍艳是一个质朴得有点土气的女孩子,一看就是那种典型的乡下学生。曹刚看过霍艳的资料,知道霍艳来自渝东南一个偏僻的乡村,但曹刚还是问了霍艳,“你老家是哪里的啊”,霍艳说,“渝东南车田乡”,曹刚说,“哦,我不是很清楚,没怎么听说”,霍艳说,“曹老师,你没听说很正常呢,我回一趟家,坐了火车坐汽车,坐了汽车还得走几个小时山路呢”,曹刚说,“来这儿读书还适应不”,霍艳说,“还好,还好,谢谢曹老师关心”。
   曹刚现在只要一想到霍艳,就有点痛心疾首,他不停地自责,说自己平时要是再多关注一下这个女孩子就好了,就不至于出现这样的事了,唉,多好的青春年华啊,活生生的一条生命啊。
   曹刚在学校的食堂碰到过霍艳一次,那是一个中午,曹刚下班后一个人到食堂去打饭,路过一张饭桌的时候,看见了霍艳。霍艳看见曹刚,显得有点紧张,轻轻叫了声曹老师,曹刚顺势答应了一声“嗯”就走过去了,在路过霍艳身旁的时候,曹刚瞥了一眼,看见霍艳的餐盘里,极其简单地装着两个青菜。曹刚当时没多想,笑笑,心想现在的女孩子啊,为了减肥真是什么都不顾了。    现在,曹刚手里拿着霍艳遗留下来的一长串账单,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觉得心里特别难过,觉得自己压根就不配当一个辅导员。这是一个薄薄的账本,但此时曹刚拿在手里却沉甸甸的,似千钧重担。账本是从霍艳的遗物里翻找出来的,里面的字迹很整齐,看得出来,这里面的任何一划都记录得极其认真。那些极其平常的数字,此时在曹刚看来,就是一个一个的催命符,一步步把霍艳逼到绝路。
   曹刚是能理解霍艳那种绝望的,他自己就是从苏北农村走出来的,他知道那种家里背着一身债务的感觉,曾几何时,他自己也很迷茫,从小学一年级算起,读了二十年的书,好不容易找份工作,拿着一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天天望“房”兴叹,别说家里的老人没跟着自己这个“跳出农门”的村里第一个研究生享福,就是他自己,生活也是过得一团糟,只能算勉强能养活自己。
   再怎么难也不能走那条路啊。曹刚回想着霍艳生前的点点滴滴,想找出一点霍艳有自杀倾向的蛛丝马迹,但曹刚却失败了,除了有限的几次见面以外,曹刚这才发现,自己对这个名叫霍艳的学生竟然一无所知,要不是这次出事,自己对霍艳的印象竟还停留在“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层面上。曹刚摇摇头,表示对自己的工作很失望。
   曹刚永远记得接到派出所同志电话时的场景,那是一个雾气很重的上午,曹刚正在办公室整理档案,放在桌上的手机猛的响了起来,刺耳的铃声夹着振动时机身碰撞桌面的“呜呜”声,把曹刚吓了一跳。
   警察:“请问您是曹老师吗?”
   曹刚:“我是,请问您是?”
   警察:“我是朝阳路派出所的警察,你是不是有个学生叫霍艳?”
   曹刚:“对啊,怎么了?”
  警察:“她跳嘉陵江自杀了,麻烦你现在过来一趟,在高架桥下的河滩。”
   等曹刚急匆匆赶到嘉陵江边的时候,河滩上已经围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有老有小,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曹刚拨开人群,来到警戒线边,向警察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派出所的同志告诉曹刚,他们也是接到群众报警才赶过来的,报警的是几个晨练的老大爷,他们在晨练的时候,看见不远处有个年轻女孩跳江,就赶紧大呼“有人跳河了,有人跳河了”,几个在江边劳作的船员还试图跳江营救,但还是没能救上来。
   曹刚看了一眼雾气弥漫的江面,薄薄的一层,白白的,似轻纱。几只装满河沙的船在江面缓缓地行进着,穿破茫茫白雾,不一会儿,又钻进了另一层更大的白雾,消失在宽阔的江面。
   好一会儿,曹刚才回过神来,他不知道自己此时该做什么,显得有点手足无措,站在河滩上看着散乱的鹅卵石。太阳出来了,雾气渐渐散开,江面变得开阔起来,曹刚放眼望去,江对岸是一大片荒芜的村庄和农田,和此岸城市的繁华显得极不相称。
   临走时,派出所的同志递给他一个黑色的背包,说是霍艳的遗物,叫他拿回去,交给死者的家属。回学校后,曹刚打开霍艳的背包,里面是霍艳的学生证,以及一些常用的文具和幾本还没来得及还的书,当然,还有这个薄薄的账本。
  4
   黄玲在校门口看见霍艳父亲的时候,眼泪夺眶而出。
  这是一个比黄玲想象中更加瘦小的父亲,身高一米六左右,脸色蜡黄,全身骨骼极其分明,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迷彩服,脚上套着一双布满尘土的旧皮鞋,一个人站在学校门口,茫然若失。
   黄玲在接到辅导员电话的时候,就知道学校想让她干什么,说实话,黄玲很反感,也很恶心,但黄玲最终还是答应来见见霍艳的父亲,不为别的,只想单纯的见见这位昔日好友的父亲。
   黄玲曾经设想过很多种见面方式,也曾想象过很多种父亲的形象,但让黄玲意外的是,怎么都想象不出一个伟大的父亲竟是这样的形象,怎么说呢,黄玲觉得,眼前霍艳的父亲,就像一截枯干的树桩,风一吹,就会倒地摔得粉碎。
   倒是霍艳的父亲先说话:“闺女,你是黄玲吧,我经常听我家艳儿提到你。”
   黄玲一时语塞,哽咽着说:“嗯,我是黄玲……叔叔你好。”
   霍艳父亲说:“你带我去你们学校办公室吧。”
   黄玲没说话,过去挽住了霍艳父亲的手,朝学校里面走去。黄玲不知道该怎么安慰霍艳的父亲,她觉得在某些时候,语言的功能其实已经完全消失殆尽,没有任何一丁点儿价值。从校门口到办公室的这段路不长,平时也走过多次,但黄玲今天却觉得极其陌生,似乎从未来过。
   从河滩回到学校不久,曹刚的电话就响了,是校长打来的,叫曹刚到他办公室去一趟。曹刚把霍艳留下的背包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理了理思路,就朝校长办公室走去。不出曹刚意料的是,校长和几个副校长都在,校长阴沉着脸,不只阴沉,甚至都挤得出水,而出乎曹刚意料的是,校长从头至尾一个字都没谈工作,也没批评他工作上的失误,甚至连半句关心死去的学生霍艳的话都没有,而是一个劲儿的谈钱,说我们得怎么做家长的工作,怎么把赔偿降到最低,如果家长聚众闹事,我们该怎么报警处理等等。
   校长们说话的时候,曹刚一个字都没说,就那样听着,听那些冰冷的话语不断地从几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嘴里冒出,夹带着唾沫星子和嘴唇的温度。曹刚默默地离开了校长办公室,他还得回去消化校长们的“谆谆教导”,还得琢磨着怎么通知霍艳的家长,于是,他想到了黄玲。
   但当这一切真正到来的时候,曹刚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曹刚看到黄玲带着一个中年男子走进办公室,不用问,那定是霍艳的父亲了。曹刚看了一眼霍艳的父亲,只看了一眼,便决定置校长们的话不顾。曹刚站起身来,招呼霍艳的父亲坐下,说了一大堆安慰的话,虽然曹刚知道,这些话没什么用,也换不回霍艳那年轻的生命,但曹刚依然得说。
   校长们预设的一切场景都没有出现,诸如大哭大闹,诸如聚众堵门等等,霍艳的父亲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沉默不语,沉默得让曹刚都有点语屈词穷。
   末了,曹刚说:“叔,您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学校都会尽量满足您的。”
   霍艳父亲继续沉默着,良久,这才抬起头来:“曹老师,对不起,我家霍艳给您添麻烦了。”    曹刚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霍艳父亲继续说:“我就想去我家艳儿的宿舍看看,把她的东西全部带回家,艳儿说过,大学毕业后,她会回家的。”
   黄玲早已泪流满面。
   曹刚把办公桌上的背包递给霍艳父亲,说:“这是在霍艳走的地方找到的,叔,您收好。”
   霍艳父亲接过来,抱在胸前,两眼一闭,再也忍不住,哇的一声便哭了出来。曹刚强忍眼泪,叫黄玲,“黄玲啊,你带叔到寝室去一趟吧”。
   黄玲把霍艳的柜子打开,站在旁边,看霍艳父亲一件一件的把霍艳的衣服装到那个红蓝相间的编织口袋里,然后坐在霍艳的铺上发呆。黄玲受不了这样的气氛,对霍艳父亲说,“叔叔,您先陪陪霍艳,我到楼下等您吧”,然后离开了宿舍。
   曹刚来到宿舍楼下,问黄玲:“霍艳父亲呢?”
   黄玲说:“在宿舍里陪霍艳呢。”
   曹刚不再说话,蹲着路边一根一根的抽烟。霍艳父亲离开校门口去宾馆的时候,曹刚拉住霍艳父亲的手,递给他一个纸袋子,说,“叔,您节哀顺变,这六万块钱,是学校的一点儿心意,您务必得收下”。
   霍艳父亲没说话,看了曹刚一眼。
   看着霍艳父亲消失在路的尽头,曹刚不禁悲从中来,一声长叹——
  人命真是贱如草芥啊!
  5
   自从开学以来,霍艳真是拼了命的读书,只要一有空,霍艳便往图书馆跑,有时竟一天都呆在里面,直到晚上十点闭馆才出来。大学的条件真是太好了,有这么好的老师,有这么好的图书馆,有这么多的书。
   夜深人静的时候,霍艳会想起渝东南的车田,想起家里的奶奶,想起那些漫山遍野奔跑的小孩子。不知道奶奶现在在干嘛呢,身体还好吗?爸爸在福建的工地上辛苦吗?再熬熬就好了,等我大学毕业,就让爸爸回家,不出去打工了。霍艳偶尔也会想起妈妈,只不过是模糊的,霍艳已经记不清妈妈的样子了,也不知道妈妈究竟在哪里。
   黄玲真是个好女孩儿,对我很好,几时我一定得带她到我的家乡看看,去看看那些青山绿水,曹老师也很好,给我介绍了第一份工作,等我哪天拿到工资,我一定得给他买个小礼物。霍艳对未来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希望,霍艳觉得,这个世界真是太美好了。
   但奶奶得的那场大病,使得这一切,都变了。
   霍艳是在一个晚上接到父亲电话的,父亲说,“艳儿啊,你奶奶生病了,肚子里有个肿瘤,你抽空回来看看吧”,父亲说完就挂了。霍艳明白肿瘤是个什么东西,但她不敢朝那方面想,奶奶是霍艳的命根子,霍艳从小就和奶奶相依为命。霍艳一个人沿着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直到熄灯铃响了起来。
   当霍艳赶到县医院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瘦削不堪的奶奶。霍艳一下子就哭了,把头埋在奶奶腿上,哭得稀里哗啦。奶奶摸摸霍艳的头,说,“傻孩子,哭什么呢,又不是什么大病”。
   霍艷擦了擦眼泪,扶起奶奶,和奶奶说话,和奶奶说车田的旧木屋,说那些稻田和弯弯曲曲的田坎。
   霍艳问父亲:“奶奶确诊了吗?”
   父亲低沉着嗓门说:“确诊了,癌症晚期。”
   霍艳差点晕倒在地。
   霍艳不得不离开奶奶回学校了,她告诉奶奶,叫奶奶安心养病,自己还有一年多就毕业了,毕业以后就回来教书,天天陪奶奶。奶奶笑得脸若桃花,说我家艳儿真有出息。
   本就沉默的霍艳回到学校变得更加沉默了。霍艳早出晚归,找了三份兼职,整天奔走在学校和打临工的路上,拼命的赶着路。父亲的电话越来越频繁了,而随着父亲电话的频繁,奶奶的病也越来越严重了,家里的负债也越来越多了。
   半年后的一个下午,父亲在电话里告诉霍艳,奶奶走了。霍艳顿时觉得眼前一黑。
   奶奶下葬的那个清晨,天空下着小雨,霍艳呆滞地跪在坟头,任凭细雨淋在身上,舍不得离去,那一刻,霍艳觉得,自己的世界终于塌了。眼前是连绵的群山,山上郁郁葱葱,但哪里才是自己的归宿呢?
   父亲又出门去打工了,不出去怎么办呢?自己还得读书,生活还得继续。
   当霍艳再一次踏上去重庆的列车时,面对急速后退的家乡,霍艳想,我那魂牵梦萦的故乡,我还能再回来吗?
   霍艳记得,第一次来嘉陵江是和黄玲一起来的,那天傍晚,在食堂用过晚餐,黄玲说,我带你去嘉陵江边走走吧。霍艳便和黄玲穿过学校的后门,沿着一条崎岖的小路一直走,不到半个小时,便来到了嘉陵江边。
   好宽阔的江面啊。
   霍艳站在河滩上,看倒映着星星点点灯光的嘉陵江面,江面上波光跳跃,几只大船趁着夜色穿梭不停,三三两两的人们在河滩上游玩,有谈恋爱的大学生恋人,有夜钓的垂钓者,也有洗衣服的家住附近的居民。江对岸漆黑一片,看不清是什么,但霍艳却觉得,在江对岸无尽的黑色中,总有一种莫名的熟悉,带有一种说不清的亲切感。河滩周围,是一丛一丛的芦苇,也有一些小树丛,不知怎的,霍艳竟突然无端的想起了故乡的湄苏河。
   这以后,霍艳和黄玲便经常到嘉陵江边来散步,谈谈未来,谈谈理想。
   黄玲问霍艳:“你大学毕业了还回去吗?”
   霍艳一时竟无法回答,说:“到时候再看吧,或许吧。”
   黄玲说:“你为什么报师范呢?我是没法,成绩不好,考不起其他更好的学校,加上我爸妈都是中学教师,他们希望我也能当教师,其实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霍艳笑笑:“我是为了当初那个梦。”
   黄玲说:“那现在呢?梦还在不?”
   霍艳没有回答,望着眼前的江面,说:“你看这嘉陵江多美啊。”
   一年一度的校园双选会又一次在学校操场召开,霍艳拉着黄玲去看,黄玲说,“你去吧,我就不去了,来的单位又不好,大部分都是区县的小学,而且还挑剔得不得了,动不动就要优秀学生,哪来那么多优秀学生啊”,霍艳便一个人去了。    双选会上真是人声鼎沸,除了本校的学生外,也有不少外校的毕业生来此找工作,一个个都打扮得精神抖擞,男的一律西装革履,打着领带,女的一律化着淡淡的妆,大家拿着制作精美的简历,像春运挤火车一样排着长长的队,以便得到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霍艳想,这真是比家乡赶封场还热闹呢。
   霍艳在双选会上看了一天的热闹,直到各个参展单位逐渐散去,操场变得一片狼藉。天渐渐黑了,一些找工作的大學生蹲在操场的角落,沉默不语。霍艳知道,这些都是被招聘单位拒绝了的“失败者”,他们用四年的青春,换来的却是再次成为大龄“无业游民”。
   霍艳不愿意去想,也不敢去想,明年的自己会不会像他们那样,要是真像他们那样,到底该何去何从?
   嘉陵江起雾了,白茫茫的一片,那雾,像极了家乡山里的雾,清新中带着露珠,看上去湿漉漉的。雾中,霍艳仿佛看到了连绵的青山和漫山遍野奔跑的孩子。
  6
   这是霍艳“失踪”的第六天了,黄玲变得莫名地紧张起来。明天,霍艳就要回来了。是的,明天就回来了。
   黄玲是相信那个梦的,那个梦,是那样的真实,梦里的霍艳一直对她说,“你们现在找不到我,七天以后我才会回来”,黄玲相信,霍艳是不会骗她的。傍晚时分,黄玲一个人沿着操场走了一圈,然后去了图书馆,看了会儿书,又从图书馆出来,沿着校门口的荷花池走了两圈,累了就在荷花池旁的蘑菇亭里坐坐,黄玲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在做这些事时,好像有只手牵着,使得黄玲不由自主。
   回到图书馆的黄玲突然间觉得,肯定是霍艳回来了,嗯,是的,一定是的,这就是霍艳经常走的路。
   图书馆闭门以后,黄玲照例去操场散了两圈步,然后才朝宿舍走去。黄玲在回宿舍的路上,竟有一种莫名的期待,黄玲仿佛觉得,霍艳此刻说不定正在宿舍坐着等她呢。黄玲的呼吸不自觉的变得急促起来。打开宿舍门的那一刻,黄玲有点迫不及待,门打开了,黄玲先把头探进去,宿舍里光线不是很好,显得有些昏暗,阳台上似乎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那站着,眺望远方。黄玲很高兴,是霍艳回来了,一定是霍艳回来了,黄玲嘴里轻轻的叫了一声,“霍艳”,抬手便打开了宿舍的灯。
   宿舍里瞬间变得亮了起来,黄玲冲进去,阳台上空无一物,哪里还有什么人影呢。黄玲失魂落魄的站在阳台上,哭了起来。
   不知怎的,黄玲竟然失眠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什么方法都用尽了,依然徒劳。黄玲坐起来,打开台灯,从柜子里拿出一本诗集,那本诗集是霍艳送给她的,是一个叫杨康的九零后诗人写的,名叫《我的申请书》。诗集很薄,大概只有一百来页,封面是温暖的浅黄色,很符合霍艳的喜好。翻开诗集,黄玲在夜色中认真读起来,读着读着,竟被这些分行的文字迷住了,在这些文字里,黄玲仿佛见到了霍艳,见到了霍艳经常向自己提起的那些贫瘠的山梁和宽阔的绿油油的田野,当然,还有霍艳那单薄的父亲。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
  风是父亲的苦难
  我怕什么时候风一吹
  就把我的父亲
  从这个世界
  吹到另一个世界
   夜色很深了,黄玲拿着诗集睡着了,和衣倒在了靠墙的角落里,就那样蜷曲着。半夜的时候,黄玲又梦见霍艳了,霍艳依然说着同样的话,“你们现在找不到我,七天以后我才会回来”,这次,黄玲没醒,黄玲嘴角带着笑,嘀咕了一句,“明天就是第七天了,霍艳你会回来吗”,瞬间又重回了梦乡。
   第二天清晨,当温暖的阳光照临床头,散发出融融的暖意,黄玲揉了揉眼睛,准备起床,那一刻,黄玲看见了枕边那本浅黄的诗集。
其他文献
这之前除了医护人员,我总是被戴在明星们的脸上  他们怕被人认出来  有些场合不适合见光  现在,我被戴在全国人民的脸上  这样,互相都认不出来对方  每个人的秘密都被安全隐藏  这之前我总是被无视  只能在仓库一角黯然神伤  这个春节人们突然把我想起  我一时身价倍涨  药房里见不到我的身影  超市中更难寻我的模样  我在朋友圈最受关注  无数人追问我的去向  我比所有的明星都耀眼  我成为了大众
期刊
1  我知道,无论我写下多少文字  此刻,都愈发苍白无力,都不能让一句  句墨点牵动一张张病床  也不能让测试纸像白鹳脱掉的羽毛,去覆盖与日俱增的病  可是,我还是要写点什么,不然,我会丢掉良知  丢掉炎黄子孙骨子里流淌的血  2  铁器或者楼,已呜咽  而长江水在喂养我们,我们只不过是被蝙蝠蛰了一下  而它,是要飞走的,它要找到比我们更安稳的栖息地  不再回来  3  我目睹:军人已降临武汉  
期刊
我的诗中,从来不乏赞美  但却没有一行是写给我  三十余年一起工作的医师的  他们是我的同行同事,更是我的  父辈,姊妹和孩子  他们是我的家人啊  我惭愧  在手术台上  他们一站就是几小时,十几小时  渴了,饿了,用骨头硬挺着  我感同身受  他们的苦,自己受  他们的病,自己扛  他们的累,是全身心的疲惫  我感同身受  他们背起急症病人,健步如飞  他们操作各种仪器,心细如发  他们是父亲
期刊
摘下手套,这是一双男护士的手  长时间浸泡在汗水里  发白, 发皱……  像一只游荡很久的小木船  等待再次遇到波澜  又似柔软的风中,发出的沉重的召唤  危险还在前面  这男儿的手更是强有力的  挡住凉,挡着风雾和疫毒  并正在翻阅和书写深处  愛的深处  生命的深处  我的眼泪滴在你的身上
期刊
多么饱满圆润甜蜜的葡萄  被取名为愤怒  好像孩子的天真和女人的撒娇  但是又一想  人愤怒了  就会像葡萄一样鼓胀  葡萄粒又像眼珠子一样浑圆  蝙蝠又说话了  我只是寻常物不是祸根  我体内寄存的病毒  这是原生的罪孽  吃一次发作一次  是你们来找我的病  我从来不会袭击人类  我離你们好远
期刊
看啊,那一朵朵柔情的水  也有晶莹的骨头,寒凉侵袭  就毅然举起刀锋般的光芒  逆风而行,一个个天使般的  身影,穿过突然而至的慌与乱  雕塑岁月的安宁和镇静  使命和愿望,如此透彻  一束束深情回望的眼神  充满光与温度,让陷入孤寂的  武汉城,重现生机和秩序  越来越多的爱,逆风而来  用真情铸就一把忠诚的钥匙  解除雾霾和灾难,在辽阔的  人心里,放进春光和温暖  生命的钟声  新年的喜庆里
期刊
本应是迎春的笑脸  却被北上的病毒蒙上了阴霾  本应是奶香惹动欢畅的味蕾  却被突发的新冠病毒隔绝阻碍  面对生死,面对挑战  他们别无选择  我们是送奶工,大年初四启程  送奶上门,八辆车,带着阵阵春风  在营口大地上穿梭  帮祖国和它的儿女挺起负重的脊梁  初五初六初七初八  他们一直奔波忙碌披星戴月  无人大街和关闭的店铺会记住  在死亡的幽灵到处游走时  有几个勇者与它直面相对  他们坚信
期刊
除夕之夜,正是万家团圆、互致祝福、享受喜悦的时刻。我伫立在张贴着火红春联的大门前,感觉夜空绽放的礼花不再璀璨,鞭炮不再清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犹如彻骨的寒潮从南国武汉袭来,驱除了人们脸上的喜悦。一条条疫情新闻,一串串攀升的感染病例,一道道上级抗击疫情的指令,一句句坚决打赢防控疫情的豪言壮语,注定了乡村不再沉寂!   大年初一的清晨,我所在的大石桥市高坎镇,村里的大广播响起了村支书洪亮的声音,他传达上
期刊
爱之眼  擦干泪眼不要惊慌,  我和你一样沉痛悲伤,  面对无情肆虐疯狂,  我们要让你变得无畏坚强。  一路向前不再彷徨,  我陪你一起相伴守望,  战胜危难生死较量,  我们要让你微笑永远芬芳。  播洒爱,春暖花开幸福绽放,  情意长,霞光万丈山河无恙,  爱之眼,世界有爱就有力量,  大爱驻人间永远的光芒。  天使之光  是你让困境升起希望,  不畏艰险知难而上,  是你勇敢面對恶魔扩张, 
期刊
庚子春节致敬白衣天使  吉辰鞭爆少,街面路人稀。  贺岁无红酒,忧心念白衣。  人人防肺疫,户户闭门扉。  合十遥相祝,英雄早日归。  注:己亥岁末、庚子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由武汉蔓及全国。白衣天使们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昼夜抗战在一线,他们是时代的英雄  赞钟南山院士  一从领命暮连晨,唯恐病魔害众人。  双手劳将瘟疫扼,换来十亿自由身。  致营口抗疫一线朱秣含  隔服穿上累朝昏,心事唯知守住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