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随着一座座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建立,很多人自豪地认为中国成了文化大国,甚至认为儒家文化得到了复兴,实则不然。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确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鸦片战争之后,对儒家文化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儒家文化便丧失了其在中国的统治地位。现在随着中国的崛起,传统文化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也开始重新认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该文旨在通过对儒家文化面临的挑战、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以及复兴的意义三方面论述从而对我们在儒家文化的复兴中不可推卸的责任进行反思。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复兴;当代价值
1.儒家文化的现实困境
儒家文化现代化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主要归结为三点:儒家文化模式的危机,儒学和当下生活的疏离,儒家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实践主体的缺乏以及实践方式的欠缺。
1.1中国的现代化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有一个很大的时代落差,我们不是在西方工业文明方兴未艾,朝气蓬勃之际来实现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的转型,而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已经高度发达,以至于出现自身的弊端和危机,并开始受到批判和责难而向后工业文明过度之时,才开始向工业文明过度的,这种特殊的历史定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碰撞,不同的文化精神冲击着中华民族,不仅使中国普通民众无所适从,也使我国原有的儒家文化模式陷入了危机。传统儒家文化模式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根基是传统的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真正体现人的精神自觉,发扬了以往的经验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的文化模式,使以往的儒学文化模式陷入了危机。
1.2儒家文化和当下生活的疏离
儒学原本是经世致用之学,为人民提供安身立命之所,起初确实是人们调节人际关系,行为处事的准则和典范。然而儒家文化在秦汉以后就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走上了精神的贵族化发展的道路,成了少数人书斋中高深莫测的谈论,普通民众对它只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儒家文化发展到今天,从秦汉以来,经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家,可以说一直没有从高处落实下来,一直走的是两分的路线。尤其是现代新儒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民主与科学,这种单纯的走理论化路线,不考虑民众的需求,不融入当下生活,最终只能成为束之高阁的空谈,无法为现代民众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也就无法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化。
1.3时间主体的缺乏以及实践方式的欠缺
传统儒家文化在农业文明条件下占据了主体地位,其文化模式深入人心,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规范着社会伦理秩序。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以学习和实践儒学为己任。普通民众则自发地,以经验主义的方式实践儒学。自秦汉以后,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经世致用的功能,和民众的关系也日益疏远,在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化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分离使人们对儒家文化失去了兴趣,甚至遇到现代化难题时,有些人还将中国的落后归结到儒学身上。儒学陷入如此困境,实践方式的欠缺和实践主体的缺乏不容忽视。
2.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而又灿烂的文明。显而易见,儒家文化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没有儒家文化就没有古代中国的强盛,它无论是在政治艺术思想哲学等方面都引领世界风骚数千年之久。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儒家文化在西方文化和国人的批判声中渐渐的淡出历史,几乎接近灭亡。然而,当代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和繁荣,中华民族的穿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成为了中国人的共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儒家文化并且重新审视近代对于儒家文化的批判。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口号的提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气象,尤其是在民众参与最广的文化建设方面,又一股“国学热”的浪潮开始了,而儒家文化作为国学的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掀起了复兴的热潮。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华民族也走上了复兴之路,儒学和儒家文化已经有了新的定义,其国家意识形态已经变淡,而儒学固有的那种伦理道德思想特质以及传统精神的基本内涵带来的社会功能愈加凸显,在精神之根底处支撑中华民族的复兴与法展。文化支撑发展,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生命之根,国家的复兴依靠外来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儒家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3.重新认识和复兴儒家文化的重要意义
3.1重新振兴儒家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意义巨大。一个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属于资自己的特色文化。重振国学可以扭转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陌生和疏离,因而通过培养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来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国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不论大陆还是港澳台同胞都拥有同一部历史,同一种文化,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文字。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连接华人世界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2对于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以及差异性的日益增强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3.3对于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国际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当今时代,虽然多元文化的要求已经能成为全球性的呼声,然而现代社会的话语霸权、文化霸权同样存在。在与强势文化的争夺中,如果放弃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全盘西化,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优势。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国学,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地的汉学家都在积极研究并加以利用,我们更要去继承、去推动、去发展它。国学不仅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赖以取资的文化资源,而且是思想理念资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我们倡导民族文化的回归和儒家文化的复兴,但同时我们也不排斥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世界一切国家的文化有着共生的平等机遇。我们的文化自觉,明确主张选优汰劣,但是要淘汰的,应该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中的负面劣质,而絕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暂时还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选择的,应该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决不是对着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种文化顶礼膜拜。 3.4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简单地说,儒学的复兴关乎中华文化的复兴。因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占主旋律地位的一直都是儒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就一定要从复兴儒学入手。进一步来讲,中华文化的复兴,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民族形成和存在的根基,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核心内容。我们中国人都承认自己属于中华民族,就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或者说是文化基因。中华文化的复兴,能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能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死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于祖国的偉大建设之中,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4.复兴儒家文化,要正确解读儒家文化,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制定目标,树立文化自信
4.1正确解读儒家文化是重中之重
如果一定要分出一个轻重缓急,首先应该解读儒家文化。只有将儒家文化解读清楚了,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复兴,否则,无论做出多少努力,都可能只复兴一个假的儒学,假的儒家文化。对传统儒家文化做出准确完整的解释,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太注重于对字词文本的矫正,而缺少对于内在道理的阐发,慢慢地让书籍的外在形式掩盖了儒学的内在思想,对普通百姓失去了价值。只有正确解读儒家文化才能进行正确的传播,所以说正确解读儒家文化是实现其复兴的基础条件。
4.2正确认识社会和正确制定目标
复兴儒家文化不能只是空口谈天,也不能只是解经注典,而是要让儒家文化真正的融入社会,要想真正的融入社会,首先要在正确认识社会,了解民众的心理困惑和精神需求,然后在儒学的资源库里,寻找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好困惑,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思想精华。其次,要想完成复兴儒家文化的大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我们要实现儒家文化的复兴,是要它成为一种宗教信仰,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还是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这一点我们必须搞清楚。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4.3树立文化自信心至关重要
文化自信,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儒学,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让中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虽然近代以来儒学逐渐衰落,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更不应该盲目崇拜别人的文化,觉得自己的文化比人家矮一头。说到这里,我想起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一个场景。在男足半决赛上,与巴西对垒的尼日利亚球迷,在看台上打出一条中文横幅“我们体操不行,我们乒乓球不行,但我们足球行”。这是一种莫大的自信,就算自己有一大堆缺点,只要还有一个优点,就足够骄傲地宣传一辈子。反过来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中间有很多人,明明是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有好多长处,自己却非要盯着身上的一点疮疤,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有人说,等我们中华民族真正复兴了,人民自己就会活出自信,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只有人民先活出自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复兴,中华民族才能迎来真正的复兴。
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气象。儒家的思想历经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尽管它存在种种缺陷,但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而言,这种思想仍然有其现代价值。我们在现代化法制建设时,应该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作为法制建设的价值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使两者更好的发挥治理国家的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提高全民族道德修养的时候,更要注重提高执法者的道德修养,在吸收国外先进法律思想的同时,借鉴传统儒家法律思想的精华,促使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振刚.中国古代哲学史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刘军,黄少英.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公司管理伦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刘晓荣.儒家经典与中国式管理M.北京:公司管理出版社,2006.
[4] 杨清荣.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复兴;当代价值
1.儒家文化的现实困境
儒家文化现代化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主要归结为三点:儒家文化模式的危机,儒学和当下生活的疏离,儒家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实践主体的缺乏以及实践方式的欠缺。
1.1中国的现代化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有一个很大的时代落差,我们不是在西方工业文明方兴未艾,朝气蓬勃之际来实现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的转型,而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已经高度发达,以至于出现自身的弊端和危机,并开始受到批判和责难而向后工业文明过度之时,才开始向工业文明过度的,这种特殊的历史定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碰撞,不同的文化精神冲击着中华民族,不仅使中国普通民众无所适从,也使我国原有的儒家文化模式陷入了危机。传统儒家文化模式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根基是传统的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真正体现人的精神自觉,发扬了以往的经验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的文化模式,使以往的儒学文化模式陷入了危机。
1.2儒家文化和当下生活的疏离
儒学原本是经世致用之学,为人民提供安身立命之所,起初确实是人们调节人际关系,行为处事的准则和典范。然而儒家文化在秦汉以后就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走上了精神的贵族化发展的道路,成了少数人书斋中高深莫测的谈论,普通民众对它只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儒家文化发展到今天,从秦汉以来,经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家,可以说一直没有从高处落实下来,一直走的是两分的路线。尤其是现代新儒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民主与科学,这种单纯的走理论化路线,不考虑民众的需求,不融入当下生活,最终只能成为束之高阁的空谈,无法为现代民众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也就无法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化。
1.3时间主体的缺乏以及实践方式的欠缺
传统儒家文化在农业文明条件下占据了主体地位,其文化模式深入人心,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规范着社会伦理秩序。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以学习和实践儒学为己任。普通民众则自发地,以经验主义的方式实践儒学。自秦汉以后,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经世致用的功能,和民众的关系也日益疏远,在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化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分离使人们对儒家文化失去了兴趣,甚至遇到现代化难题时,有些人还将中国的落后归结到儒学身上。儒学陷入如此困境,实践方式的欠缺和实践主体的缺乏不容忽视。
2.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而又灿烂的文明。显而易见,儒家文化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没有儒家文化就没有古代中国的强盛,它无论是在政治艺术思想哲学等方面都引领世界风骚数千年之久。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儒家文化在西方文化和国人的批判声中渐渐的淡出历史,几乎接近灭亡。然而,当代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和繁荣,中华民族的穿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成为了中国人的共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儒家文化并且重新审视近代对于儒家文化的批判。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口号的提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气象,尤其是在民众参与最广的文化建设方面,又一股“国学热”的浪潮开始了,而儒家文化作为国学的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掀起了复兴的热潮。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华民族也走上了复兴之路,儒学和儒家文化已经有了新的定义,其国家意识形态已经变淡,而儒学固有的那种伦理道德思想特质以及传统精神的基本内涵带来的社会功能愈加凸显,在精神之根底处支撑中华民族的复兴与法展。文化支撑发展,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生命之根,国家的复兴依靠外来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儒家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3.重新认识和复兴儒家文化的重要意义
3.1重新振兴儒家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意义巨大。一个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属于资自己的特色文化。重振国学可以扭转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陌生和疏离,因而通过培养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来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国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不论大陆还是港澳台同胞都拥有同一部历史,同一种文化,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文字。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连接华人世界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2对于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以及差异性的日益增强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3.3对于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国际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当今时代,虽然多元文化的要求已经能成为全球性的呼声,然而现代社会的话语霸权、文化霸权同样存在。在与强势文化的争夺中,如果放弃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全盘西化,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优势。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国学,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地的汉学家都在积极研究并加以利用,我们更要去继承、去推动、去发展它。国学不仅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赖以取资的文化资源,而且是思想理念资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我们倡导民族文化的回归和儒家文化的复兴,但同时我们也不排斥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世界一切国家的文化有着共生的平等机遇。我们的文化自觉,明确主张选优汰劣,但是要淘汰的,应该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中的负面劣质,而絕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暂时还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选择的,应该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决不是对着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种文化顶礼膜拜。 3.4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简单地说,儒学的复兴关乎中华文化的复兴。因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占主旋律地位的一直都是儒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就一定要从复兴儒学入手。进一步来讲,中华文化的复兴,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民族形成和存在的根基,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核心内容。我们中国人都承认自己属于中华民族,就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或者说是文化基因。中华文化的复兴,能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能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死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于祖国的偉大建设之中,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4.复兴儒家文化,要正确解读儒家文化,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制定目标,树立文化自信
4.1正确解读儒家文化是重中之重
如果一定要分出一个轻重缓急,首先应该解读儒家文化。只有将儒家文化解读清楚了,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复兴,否则,无论做出多少努力,都可能只复兴一个假的儒学,假的儒家文化。对传统儒家文化做出准确完整的解释,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太注重于对字词文本的矫正,而缺少对于内在道理的阐发,慢慢地让书籍的外在形式掩盖了儒学的内在思想,对普通百姓失去了价值。只有正确解读儒家文化才能进行正确的传播,所以说正确解读儒家文化是实现其复兴的基础条件。
4.2正确认识社会和正确制定目标
复兴儒家文化不能只是空口谈天,也不能只是解经注典,而是要让儒家文化真正的融入社会,要想真正的融入社会,首先要在正确认识社会,了解民众的心理困惑和精神需求,然后在儒学的资源库里,寻找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好困惑,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思想精华。其次,要想完成复兴儒家文化的大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我们要实现儒家文化的复兴,是要它成为一种宗教信仰,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还是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这一点我们必须搞清楚。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4.3树立文化自信心至关重要
文化自信,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儒学,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让中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虽然近代以来儒学逐渐衰落,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更不应该盲目崇拜别人的文化,觉得自己的文化比人家矮一头。说到这里,我想起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一个场景。在男足半决赛上,与巴西对垒的尼日利亚球迷,在看台上打出一条中文横幅“我们体操不行,我们乒乓球不行,但我们足球行”。这是一种莫大的自信,就算自己有一大堆缺点,只要还有一个优点,就足够骄傲地宣传一辈子。反过来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中间有很多人,明明是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有好多长处,自己却非要盯着身上的一点疮疤,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有人说,等我们中华民族真正复兴了,人民自己就会活出自信,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只有人民先活出自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复兴,中华民族才能迎来真正的复兴。
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气象。儒家的思想历经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尽管它存在种种缺陷,但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而言,这种思想仍然有其现代价值。我们在现代化法制建设时,应该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作为法制建设的价值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使两者更好的发挥治理国家的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提高全民族道德修养的时候,更要注重提高执法者的道德修养,在吸收国外先进法律思想的同时,借鉴传统儒家法律思想的精华,促使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振刚.中国古代哲学史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刘军,黄少英.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公司管理伦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刘晓荣.儒家经典与中国式管理M.北京:公司管理出版社,2006.
[4] 杨清荣.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