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余华,写出了人类不敢忍受的真实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a3635468456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读完钱德勒《漫长的告别》,回头再读余华《第七天》,我感觉就像是从珠穆朗玛峰坠入了死海——我有点接受不了这种落差,失重感太强了。
  不过,这种感觉在一个小时之后,慢慢发生了变化。
  这本书的精彩,是从“第三天”开始的。在此之前,无论是对于死亡的描绘,对社会热点新闻的描绘,还是对爱情的描绘都不精彩,甚至有点俗。但“第三天”父子情的描写,直接让我泪崩了。
  读到这里,已过午夜。酝酿已久的睡意,说没就没了,我干脆一气呵成看完了这本书。关上手机的时候,已凌晨两点多了。
  我有点不淡定了——它太现实、太真实了!
  余华写的人死后的七天经历,不是关于爱情、关于亲情,或者关于理想生活的畅想,也不是简单的“社会新闻串串烧”,而是用看似荒诞的笔触,描写了现实社会中发生最真实也最残酷的故事:暴力拆迁、警民冲突、医疗黑市、贫富分化、城市鼠族、就业困难,等等。
  但这还不是最抓心的。对“死无葬身之地”的描述才最震撼:
  那里樹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我重新拿起手机,看了看《第七天》的书评,只浏览了几页,我就又不淡定了。
  有人说,这本书是对近两三年社会新闻的大面积移用,已几乎等同于微博“大V”顺手为之的转播和改编;也有人说,余华是有野心的,但又显得力不从心;更有人在文章标题上就抑制不住愤怒,写道《懒惰的余华让人愤怒》……
  无论是评论家、教授还是媒体和普通读者,都说了很多让余华吃不下饭的言论。我关上手机想了想,《第七天》真的那么差吗?好像不是。只是余华没按套路出牌,憋了整整7年,却写出了这本和读者的想象大相径庭的作品。
  余华唯一的错,就是太不余华了。
  他承认,《第七天》是自己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以后可能不会有这么近了,因为我觉得不会再找到这样既近又远的方式。”
  这句话误打误撞地回应了韩寒的言论:
  “现在觉得好的小说应更加纯粹,描述每一种世界之广大,探寻每一枚人心之复杂,要贴着现实,但不能黏着现实,要控制自己的叙述而不是一味控诉,小说里的人物是你穿透世界的面具,而不是批判制度的道具,更不是承载段子的玩具。不能把大量时事评论和社会热点放置其中,那些都是杂文新闻和微博论坛要做的事。在写《1988》时开始意识到这些,反思和进化中,没想透之前不会随手将就一本,朋友们就不用催促新的长篇小说了,后会无期。”
  余华和韩寒,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但他们思想的“势不两立”,并不能让我对其中的一个更加偏袒,因为他们的写作经历,不在一个层级上。
  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活着》中文版自序)”。但《第七天》忽然捅破了想象和现实之间的那层窗户纸,太过于直白,太过于真实,有点让人接受不了。这是余华的错吗?
  我想了一夜,才想明白,不是人们不接受余华的《第七天》,而是人们不愿意接受每日生存的现实社会。
  “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活着》中文版自序)”余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而读者却显得迟钝了许多。
  从《活着》到《第七天》,整整七年过去了,余华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很多人下的结论过于草率。他写这样一部“新闻串串烧”式的小说,有他的考虑:
  “早年我是为了世俗而写作;后来是为了美学而写作;现在的写作,就是奥威尔所说的,为‘政治’写作。”余华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一个作家的小说越写越大,我想是一种必然,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生命的成熟,还有时代的变迁等等原因,作家把握叙述的能力也会不断加强,小说的结构也会随之扩大。”
  显然,余华对自己的作品是满意的。别人是否满意,也许他并不在意。因为他想说的,都说痛快了。
  他对钱、权对社会的污浊的描述淋漓尽致:
  “金钱在权利面前自惭形秽。”
  “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写底层人的遭遇也令人唏嘘:
  “可是我没有骨灰盒,我连落叶归根和流芳千古这样的便宜货也没有。我开始苦恼,我的骨灰应该去哪里?撒向茫茫大海吗?不可能,这是伟人骨灰的去处,专机运送军舰护航,在家人和下属的哭泣声中飘扬入海。我的骨灰从炉子房倒出来,迎接它们的是扫帚和簸箕,然后是某个垃圾桶。”
  唯一没写好的,就是爱情。
  《第七天》中对爱情的描写,太世俗了。不是出轨,就是一哭二闹三跳楼,都俗不可耐。读者实在不喜欢看,爱情故事不真挚、不感人,还叫爱情吗?但奇怪的是,我怎么越琢磨,越觉得余华写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爱情,原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俗的东西。美好的爱情,是童话和电视剧。
  看似短暂的七天,其实浓缩了一个人一生的思考。从开始到最后,余华那看似平淡的叙述,蕴藏着的内心的呐喊声却愈来愈响。即便在一天中最宁静的凌晨时候读来,都感到振聋发聩。
  当一个悲惨的人结束了悲惨的一生,他将迎来的是什么?
  余华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判定:人一生都没想明白的事儿,刚刚死去七天却想明白了:
  “我怎么觉得死后反而是永生。”
  他空洞的眼睛看着我没说话。
  我说:“为什么死后要去安息之地?”
  他似乎笑了,他说:“不知道。”
  我说:“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自己烧成一盒小灰?”
  他说:“这个是规矩。”
  我问他:“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你说哪个更好?”
  余华没写答案。他没必要写。
  看过蔡崇达的《皮囊》吗?阿太的那句话刻骨铭心:“别再让肉体再折磨它的魂灵。”
  是啊,“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这时候,再回想《第七天》开头的引子,就会有一种解脱之感:
  到第七日,
  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
  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
  安息了。
  ——《旧约·创世纪》
  七天的灵魂之旅,终于可以让人“安息”了。
  感谢余华。
其他文献
一直想写北京稻香湖景酒店的倒影,一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去描绘。总觉得任何一个词拿出来用在它们身上都显得苍白而不尽人意。  地图上的稻香湖景酒店,被两条庞大的水系像一双托举物体的巨手半围着。园区内,一条颀长弯曲的水系如打着问号的天蓝色绸带从东北角的稻香湖向西南角延伸,斜穿整个园区之后向东蜿蜒而去;七八个独立的无律可循的荷塘散落园中,使得整个园区二分之一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是傍水而居
期刊
几天前,与几位朋友在中关村广场的中钢大厦聚会,一位朋友对着楼前店肆林立、人气鼎沸的斜街说:“这条斜街好像是过去的御道吧!”我说:“是啊,这是清代御道的海淀段。”  清代自康熙起在海淀建起了皇家園林畅春园后,又陆续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三山五园”,海淀圆明园一带遂成为紫禁城以外新辟的全国政治中心。皇帝佬儿常年在这几个园子里起居生活办公,到大典大祭的时候再回紫禁城。于是,从紫禁城到“三山五园”修筑了一条皇
期刊
当不少人还来不及弄清楚区块链究竟是什么东西时,作为区块链+重要物种的区块链发票已经栩栩如生地飞至我们的面前。据悉,深圳地铁福田站日前开出了全国首张轨道交通区块链电子发票,同时上线区块链发票的单位还有深港出租车与机场巴士330等。按照深圳市税务局发布的消息,自去年8月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深圳国贸旋转餐厅开出后,目前已有超过千家商户上线区块链发票,开票数量突破百万张,开票金额突破13.3亿元。  
期刊
不知什么时候,稻香湖景酒店幸福桥下湖岸边的一簇迎春花开了,大概是几天前的那场雨吧。三月,一场雨,来得及时,那些迎春花,顺着雨势兀自开得欢天喜地,黄莹莹的泛出隐隐的白,像彩笔轻点出的一幅小写意。  春姑娘许是听到了迎春花的呼唤,手拿哈利波特的魔法棒一路奔跑着、笑着、舞着来到稻香湖景酒店,轻轻一点,湖景的花全开了、草全绿了。昨天还顶着一身小米粒儿的杨柳已抽出黄绿绿的嫩芽儿,在风中笑着、招摇着,看着湖水
期刊
春风拂面,大地染绿。日前读到“两条”消息,令人欣慰,喜上眉梢,引发思考。  一则消息从《民营经济内参》获悉,实际是转载《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国家42所一流高校相继公布了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人们对已经公布的30余所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民营企业超过国营企业成为就业新高地,不少高校毕业生平均年薪超过10万元;用人单位超九成对学校
期刊
百里盐湖,浩浩荡荡,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巍巍中条山下。解池开发利用数千年,牵涉了各方的利害,为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长久而不朽的贡献。在古老的中国盐业史上,留下了灿烂而辉煌的一笔。\  “和之美者,大夏之盐!”这是《吕氏春秋·本味》中的一句话,所说的正是解池之盐。在上古时代周穆王、秦穆公以及之后的西汉帝王们都延续着到解池“观盐”的传统。到了唐代的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唐代宗更是亲自下
期刊
吴文俊教授逝世两年了,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我们深情地缅怀他。吴先生是出色的数学家,是数学大家。他的科学贡献和学术影响可以很容易在网上了解到。这里,我只想就他倡导的学习之道谈些体会,以示纪念、以飨读者。  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很重要  中国的传统中有不够好的地方,但好的地方也非常突出。比如,不管一个人的家庭怎样,出身怎样,只要学习好,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千百年来的历史一直是这样。虽然出现过短暂的逆流,但
期刊
玻璃不仅成为我们观察世界的工具,它也成为了人类改变世界的思想工具。  没有玻璃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已经习惯于被玻璃围绕,大到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中到各式各样的玻璃柜子、瓶子、杯子,小到眼镜、珠子——没有玻璃我们不知道如何生活。  其实,玻璃带给世界的改变,远不止这些。玻璃实际上充当了人类改变世界的思想工具。棱镜让我们知道了太阳光是一个由不同波长组成的七彩斑斓的谱系,由此我们知晓了色彩的秘密
期刊
一溪秀水,流韵潺湲;一条绿道,枝抚叶慰。这秀水,这绿道,依山势,就水形,宛若一对热恋的情人,你挽着我,我傍着你,彼此缠缠绕绕,不离不弃,一路蜿蜒而去。  秀水名为永安溪,波光粼粼,千年不枯,被仙居人称为母亲河;绿道,是仙居人近年来新打造的一条步行道,一路花映荫蔽、绿意盎然。  这曲曲弯弯的景观去了何方?终点又在哪里?问号一出,神仙居“方丈”陈子干先生的回话便递了过来:绿道设计总长度500余公里,现
期刊
今年两会期间,曾有不少代表委员建议,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引发社会热议与思考。  众所周知,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无论是学校,抑或家长,顾虑最多的还是手机容易给孩子带来身体和精神双方面的危害,中小学生由于自制力的欠缺而沉迷游戏已屡见不鲜,中学生究竟处于自制力较差、分辨力较弱的阶段,会有一定量的学生深陷于手机强大的种种娱乐功能中不可自拔,对手机产生严重的依赖,不仅会扰乱课堂秩序,降低课堂听讲注意力和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