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建设已经吸引了诸多企业为此大手笔投入。互联网4.0时代,企业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向数字化迈进,数据的统筹管理带来的企业发展研判优势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青眯。由于信息化的投入在企业整体投资中占比较大,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等原因,笔者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当坚持“一盘棋”的思路,兼顾管理特点和管控要求等,从统一管理的高度着眼,从最新的尖端技术着手,以集中管控的方式开展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推动企业发展的初衷和目的。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集中管控
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构建何种信息化建设模式一直是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为困惑的关键问题。笔者观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式分为三种:一是集中管控,上下统一,即:硬件、软件建设相互统一,上行下效,甚至与供应商签署框架协议后,统一部署实施。二是平台化管理,在各业务模块的基础上完善硬件、软件设施,即:多个垂直系统组合形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是分布式管理,根据实际需要,取相关系统、数据,即:各自建设,互不相干,只在有些系统中设立对接端口。三种方式各有利弊,本文将以实践观察的视角,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简述其中的优劣性,便于分门别类、理清思路,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明确方向。
一、信息化建设模式现状分析
从三种模式看,第一种模式(集中管理),该方式多运用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集团化管理的企业,受业务特殊性要求,该信息化建设方式对财务管理和OA办公自动化引用较多,财务业务管理上设立“资金池”,满足资金归集的要求,通过信息化系统手段完成相关业务的开展,实现了管理者可看、可控、可调、可配、可抓取等功能。OA系统中公文的收发能够实现统一格式、统一要求、流程跟踪、盯办提醒等功能,该系统中的视屏会议、邮箱、文件库等模块,扫除了企业管理中的盲区,为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总体看,该模式投资较大,周期较长,变动性差,但最终收益高、操作便捷、安全性强等优势较为突出。第二种模式(平台化管理),该方式与企业的管理职能相匹配,例如:人力资源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等,各系统之间前期独立建设运营,管理者按照职能从各个系统中抓取关键信息,满足管理要求。该模式在金融控股企业使用较多,业务专业性较强、独立性突出,不适宜与其他信息数据统筹在同意系统。优势:信息化建设快、专业性强、安全性高等。劣势:重复投资、建设规模较大、统筹性较差。第三种模式(分布式管理),该方式一般在规模小、业务庞杂等企业应用较多,各分子公司各自有一套系统,可参照出资人的授权,进行相应管理。该模式的优势在于:适应性强、技术条件简单等,劣势在于:兼容性差、不利于统一管理。
二、信息化集中管理的实践
就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情况看,采取信息化集中建设、集中管理的方式是大多数企业的做法,该模式成熟、效果较好。只有在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满足专业、统一、强大的信息化功能运转。
一是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标准。出资人或总部需要结合各分子公司的业务类型,选择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技术、管理等标准,编制统一的规划、方案、步骤等,搭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四梁八住。
二是要形成统一的操作手册,明确信息化建设原则和实施细则,要依据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化建设流程及各功能的专业化要求,最好能够明确职责分工,便于信息化工作高效开展。
三是要梳理并汇总企业数据。针对不同行业的分子公司,制定不同的功能权限,按照归口管理部门的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要考虑海量数据的安全性和储存等问题,尽量能够满足横纵管理、切换自如,实现信息數字化管理功能。
四是严格费用管控。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企业预算,合理控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费用支出,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拟定相关费用,选用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路径和方法进行信息化建设。
五是形成专业化建设团队。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必须保障信息化队伍建设的稳定,信息化工作是根据企业发展实际不断地更新的状态,日常工作就是跟进服务。一支完备的信息化建设队伍能够保障企业管理的正常运转,能够为信息化的升级提升提供大量的经验,这也是该项工作的特殊性所在,如果人才出现大量流失,或基础建设期人员不稳定,后期要抓好信息化工作只能纸上谈兵,抑或要付出高于人力资源成本的代价。
六是重视信息安全的软、硬件维护。要成立专业的信息维护团队,及时解决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障系统运行正常。对系统定期进行检查,查找系统漏洞并加以改善,增强企业的财务信息安全。做好账号权限的管理,防止无关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数据出错等。实际操作层面,针对网络安全的问题,可以限制相关人员使用外部网络,抓好网络传输、共享数据等全过程管理,降低数据被窃取的风险。同时,要建立起专门的容灾备份机制,避免信息化安全问题对企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三、结语
以上论述为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之谈,伴随着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不断发展,感触最深的还是顶层设计的关键问题,搞好信息化建设,就要汲取全面集中管控模式的特色,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提前做好信息化建设规划,稳步推进该项工作。同时,信息化工作必须不断修正、不断完善,在做好企业的管理服务中带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力。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集中管控
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构建何种信息化建设模式一直是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为困惑的关键问题。笔者观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式分为三种:一是集中管控,上下统一,即:硬件、软件建设相互统一,上行下效,甚至与供应商签署框架协议后,统一部署实施。二是平台化管理,在各业务模块的基础上完善硬件、软件设施,即:多个垂直系统组合形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是分布式管理,根据实际需要,取相关系统、数据,即:各自建设,互不相干,只在有些系统中设立对接端口。三种方式各有利弊,本文将以实践观察的视角,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简述其中的优劣性,便于分门别类、理清思路,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明确方向。
一、信息化建设模式现状分析
从三种模式看,第一种模式(集中管理),该方式多运用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集团化管理的企业,受业务特殊性要求,该信息化建设方式对财务管理和OA办公自动化引用较多,财务业务管理上设立“资金池”,满足资金归集的要求,通过信息化系统手段完成相关业务的开展,实现了管理者可看、可控、可调、可配、可抓取等功能。OA系统中公文的收发能够实现统一格式、统一要求、流程跟踪、盯办提醒等功能,该系统中的视屏会议、邮箱、文件库等模块,扫除了企业管理中的盲区,为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总体看,该模式投资较大,周期较长,变动性差,但最终收益高、操作便捷、安全性强等优势较为突出。第二种模式(平台化管理),该方式与企业的管理职能相匹配,例如:人力资源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等,各系统之间前期独立建设运营,管理者按照职能从各个系统中抓取关键信息,满足管理要求。该模式在金融控股企业使用较多,业务专业性较强、独立性突出,不适宜与其他信息数据统筹在同意系统。优势:信息化建设快、专业性强、安全性高等。劣势:重复投资、建设规模较大、统筹性较差。第三种模式(分布式管理),该方式一般在规模小、业务庞杂等企业应用较多,各分子公司各自有一套系统,可参照出资人的授权,进行相应管理。该模式的优势在于:适应性强、技术条件简单等,劣势在于:兼容性差、不利于统一管理。
二、信息化集中管理的实践
就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情况看,采取信息化集中建设、集中管理的方式是大多数企业的做法,该模式成熟、效果较好。只有在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满足专业、统一、强大的信息化功能运转。
一是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标准。出资人或总部需要结合各分子公司的业务类型,选择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技术、管理等标准,编制统一的规划、方案、步骤等,搭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四梁八住。
二是要形成统一的操作手册,明确信息化建设原则和实施细则,要依据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化建设流程及各功能的专业化要求,最好能够明确职责分工,便于信息化工作高效开展。
三是要梳理并汇总企业数据。针对不同行业的分子公司,制定不同的功能权限,按照归口管理部门的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要考虑海量数据的安全性和储存等问题,尽量能够满足横纵管理、切换自如,实现信息數字化管理功能。
四是严格费用管控。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企业预算,合理控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费用支出,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拟定相关费用,选用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路径和方法进行信息化建设。
五是形成专业化建设团队。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必须保障信息化队伍建设的稳定,信息化工作是根据企业发展实际不断地更新的状态,日常工作就是跟进服务。一支完备的信息化建设队伍能够保障企业管理的正常运转,能够为信息化的升级提升提供大量的经验,这也是该项工作的特殊性所在,如果人才出现大量流失,或基础建设期人员不稳定,后期要抓好信息化工作只能纸上谈兵,抑或要付出高于人力资源成本的代价。
六是重视信息安全的软、硬件维护。要成立专业的信息维护团队,及时解决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障系统运行正常。对系统定期进行检查,查找系统漏洞并加以改善,增强企业的财务信息安全。做好账号权限的管理,防止无关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数据出错等。实际操作层面,针对网络安全的问题,可以限制相关人员使用外部网络,抓好网络传输、共享数据等全过程管理,降低数据被窃取的风险。同时,要建立起专门的容灾备份机制,避免信息化安全问题对企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三、结语
以上论述为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之谈,伴随着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不断发展,感触最深的还是顶层设计的关键问题,搞好信息化建设,就要汲取全面集中管控模式的特色,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提前做好信息化建设规划,稳步推进该项工作。同时,信息化工作必须不断修正、不断完善,在做好企业的管理服务中带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