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恩·乌格罗作品浅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若我们谈及现代英国绘画,相信很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和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这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但除他们之外,尤恩·乌格罗(Euan Uglow)也值得关注。他一般被人们称为“继培根和弗洛伊德之后的又一位大师”。他生于1932年,16岁学习绘画,并受到画家威廉·孔德斯居姆(William Coldstream )的影响。在校学习期间,他经历了表现主义、立体主义以及他的老师孔德斯居姆的影响,随之确立了自己宁静、坚实的纪念碑式风格。在他成熟期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那强有力的、扑面而来的图式感,极度理性的特征容易使人想起肃穆有序的埃及艺术、朴素庄严的希腊艺术、科学严谨的文艺复兴艺术,同样我们也能感受到塞尚(Paul Cézanne)等巨匠的气韵和风骨。他的绘画个性十足,与潮流无关,堪称是凝固在时间迷雾之中的一座丰碑。
  二、三角形图式的应用
  乌格罗的作品大多以简洁的、不同面积的矩形、三角形等构成,具有一种几何化的美感,给人以朴素、静谧的遐想。如他风格正在形成期的作品耶尔的三角盐,作品中蓝色天空占据了较大的面积,视平线位于画面下方四分之三处,在它之上则有一块状如三角形的亮色冲击着我们的视觉。他采用了几乎对称的构图方式,又在“三角形”的两侧布置着了不同的形状来打破视觉的绝对均衡造成的单调。这件作品也容易使人联想到现代建筑物,严整、和谐而又壮观。
  在尤恩·乌格罗成熟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几乎所有的品质。第一次看见金字塔这件作品时我非常惊讶,因为我瞬间就想到了埃及的金字塔。画这件作品的想法起源于他去埃及之后,当时他曾试图制作一些金字塔模型,但都失败了。于是他便用绘画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这件作品中金字塔式的人物位于画面中央靠左偏下的位置,矩形格子的黄色背景占据了较大面积,绿色地面上镶嵌着白色的环形图案,这给人以简洁、有序的美感。
  这件作品最使我感兴趣的还是那状如金字塔的“三角形”人体。他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意无意地使用了三角形这一经典图式,但在这件作品中“三角形”成为了独立的、可以言说的形象主体。这件作品仿佛又回到了古埃及时代,自那时起三角形就以其稳定、宁静、坚固、永恒的特点不断出现在西方各个时代的艺术之中。在古埃及三角形表现为金字塔、文艺复兴时期三角形成为绘画中经典的构图、近现代三角形则又置身于塞尚的圣维克多山系列绘画中。然而在他这里,“三角形”被重新提炼出来,似乎是他在向金字塔、向古代艺术致敬。
  金字塔是古埃及精神的象征。他在作品中将三角形、人、金字塔融为一体,我们似乎难以分辨这件作品究竟描绘了什么,是三角形、人、金字塔?还是人制作的三角形或金字塔?或许他是在将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行为与他创作这幅名为金字塔作品的行为相比较,以阐明自己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某种价值观。或许在他这里作品只是他的某些观念在一定意义上的显现,这件作品似乎也在阐释着他对生命和社会的一些理解和感悟。它使我们不断地猜测画家对于生命和宇宙永恒的理解,并试图找出一些自我心灵期许的答案,这些猜测又构成了这件作品在一定意义上的神秘性特征。当然回到绘画,我们也只能感慨他画面中各元素之间精妙的配合。
  三、“理性”的描绘方式
  尤恩·乌格罗绘制作品金字塔用时三年之久,但面對这件作品时,我们很难看到那种咬文嚼字的痕迹,画面仍鲜活有力,保持着画家最初的感受。画面上有大量他曾经标记过的痕迹,这如同他三年来的日记一样记录了他生命的过程。他曾说:“画画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不能受到轻慢,我认为一个人对待绘画的态度应该有道德”。
  初见他的作品,我们好像能觉察到一种极度的“理性”,这种感觉应该源自于他画面中众多的标记以及几何化、严整的类似于建筑的造型。但笔者认为这种“理性”也应该可以被理解为某种程度上极度的感性。在这的“理性”多指他采用的观察与绘画方式所造成的画面表层的图式效果,而从他完成的作品上来说,我认为他的作品实际上是各“理性”的方式交织的相对感性的绘画。因为,他画中之物与我们日常所见之物距离遥远,但这又是建立在我们日常认识的事物基础之上。这种与日常事物既相像又令人陌生的感觉,岂不是画家所赋予作品的某种感性?就作品本身来说,它是画家感性思维的结果,只是他以相对“理性”的手法与态度把它描绘出来,以达到他所认为的“真实”。当然,绘画来自艺术家的极度控制,在绘制作品时我们需要不断分析画面、整理思路,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它,或许在理性的分析中感性便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一件作品的产生其实经历了无数的感性、理性的斗争,作品的成功与否也涉及到感性、理性之间的协调程度,但总体上一件绘画作品仍然会带有较大感性的成分,因为它和文学作品一样,都源自于艺术家心灵的感受。所以,我认为尤恩·乌格罗作品上体现出来的极度的“理性”也可以被认为是极度的感性。当然,这种感性是建立在理性的绘画手法与思考方式之上的感性。
  四、对笔者的启发
  初见尤恩·乌格罗的作品时笔者非常惊讶,因为他的作品与笔者曾见到的以往和现代画家的作品都有很大的区别。他的画面在视觉上给人以完整的感觉,图式感极强并有平面化的特征。虽然他的作品得力于简洁单纯的平面化构建,但是在物的处理上他又用较小的块面建立起物体的物质特征,这一点非常巧妙地使他游走于平面和立体之间。他的作品多以几何的方式构建,我们能看到大量的三角形、矩形、圆形等等,这在暗合了西方伟大的建筑艺术传统的同时也有别与其他画家的作品。并且他的绘画由于某种程度上的“精确性”造成了一些痕迹,这也让很多观者着迷。他的作品使我又一次拓宽了对绘画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不同面积的平面性色块在画面中的作用,意识到物象的外形变化对整个造型的影响。他的作品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巴尔蒂斯(Balthus)、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塞尚(Paul Cézanne)及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作品,我发现了他们在画面的一些平面化的处理以及造型方式上的共通之处,甚至我还觉得他们的色彩体系也有一定的联系。他还使我认识到艺术家的创作应该与时代联系到一起,即我们现在已经无需再去画出像巴尔蒂斯等那样的作品,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修养与个性画出这个时代之中的自己的作品。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绘画在媒介、形式、语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自由度,但这同时也导致了我们选择的盲目性、甚至是“被选择”。当然,乌格罗的探索给笔者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式,它使笔者明白坚持自身理念与绘画语言的重要性,不过自身理念的形成需要深厚的知识素养与生活体验来支撑,绘画语言的建立则需要长期的探索。乌格罗的绘画告诉笔者坚持自己绘画道路的重要性,也使笔者認识到在多元化的时代中保持自身绘画语言与绘画品质独立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摘要】:翻阅《聊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篇目记载了“小”人。这里所说的“小”人,并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小人,而是指身体矮小的人、神、鬼怪等具有人类特质的生物。这些“小”人在《聊斋》中大量出现,但是却很少引起学者的关注。论文主要将这些“小”人进行分类,分析蒲松龄创作的艺术手法,探究影响蒲松龄创作“小”人的因素。  【关键词】:《聊斋》;小人;类别;创作原因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为中国清
期刊
【摘要】: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小说的成功不仅因为福尔斯笔下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更在于作者创新的写作手法。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元小说”的角度出发,探索福尔斯独特的叙事方式如戏仿、露迹和反传统的开放式结局等。  【关键词】:元小说;戏仿;开放式结局  一、约翰福尔斯  约翰福尔斯是英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具创新精神的作家,他自幼热爱自然,在牛津大学毕
期刊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虽然从草原回来很久,但每当我听到王洛宾的这首歌,心好像还留在草原,那种魂不守舍的感觉就像在初恋。  还记得是七五年的暑假天,我们几个同学放假后到务基的一个知青点玩,第一次听到知青点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唱王洛宾的这首歌。对于从小只听到红歌的我们,无异于听到了天籁之音。那美丽的爱情故事,朴实无华的歌词,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
期刊
望着那些随风飘扬的蒲公英,我沉默无言。三年前的重阳,父亲去世,我的心揪着无法向任何人诉说。独自漂泊在外的人,有些事、有些话不是不想说,而是没人能说、也找不到人会听我们说,一个人的日子冷暖自知。  独自漂泊在外的人,有难,一个人受;有累,一个人担;有笑,一个人笑;有甜,一个人尝。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个人的日子,滋味自己独自品尝。  诚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却步步都充满了危机。我们必须步步为营,稳
期刊
【摘要】:《珍妮姑娘》主人公珍妮充满善良与慈爱,凡事都为他人考虑,最终却落得孤独终老的结局。本文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揭示出小说中珍妮具有“父母的女儿,未婚母亲和莱斯特的情人”三重伦理身份,她的伦理身份又不断让她陷入伦理两难的困境,她也考虑到实际情况做出了三次伦理选择。而她最后孤独终老的结局则是由于她的伦理选择不符合当时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所导致的。  【关键词】:《珍妮姑娘》;伦理身份;伦理两难;
期刊
【摘要】:史蒂芬·克莱恩的小说《红色英勇勋章》和电影《兰戈》虽题材不同,但两位主人公蜕变为英雄的人生轨迹却极为相似。亨利·弗莱明是在战争炮火的锤炼中成长为英雄,而兰戈则是在通向美国大沙漠的德特小镇的冒险旅程中成长为英雄。两位主人公无意外乎地都突破了自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英雄之路。  【关键词】:《红色英勇勋章》;《兰戈》;英雄之路  一、引言  “英雄主义”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世界文学漫长
期刊
【摘要】:从古至今,与男性相比,女性这个群体一直都是作家们致力于描写的对象,而在中国现当代中,作家们往往描写女性的悲剧命运以此来揭露出暗藏在封建传统和金钱社会中的污垢。笔者通过对老舍《月牙儿》与曹禺《日出》中女性角色的对比分析,从不同方面探讨女性悲剧命运的形成及原因,进而转入对当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  【关键词】:月牙儿;日出;女性;悲剧;命运   女性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们的创作重心,但她们却
期刊
【摘要】:中国书法以草书为最高境界,草书既有严格的法度,又有较大的自由度,书家若非天资出众,且积学深厚,往往不能造次。黄庭坚是继张旭、怀素之后又一个狂草书家,也是两宋时期唯一的草书大家。其草书不仅数量居多,而且在晋唐以后独树一帜,他一生学草用功,一直在创新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就是因为这种时间的积淀,走出了一条师古出新的道路,也使得黄庭坚在草书上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造型和风格。黄庭坚草书,在中国
期刊
【摘要】:《雨月物语》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读本小说,由九个短篇小说组成,而九个故事无一不能在中国明代小说中找到原型。本文将在对《雨月物语》与其各篇相对应的中国故事进行详细对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雨月物语》与其对应的中国故事的总体差异类型、从两国审美差异角度解析差异出现的原因、从美学理论角度评价两国故事审美意义与价值并探究两国故事对后世的审美影响。  【关键词】:《雨月物语》;明代小说;差异类型;审
期刊
【摘要】:《重生之大涅槃》是四川籍作者奥尔良烤鲟鱼堡(笔名)发布在起点中文网的青春穿越小说,大部分读者将其视为为“重生”类小说的标杆之一。  【关键词】:空间与历史;网络小说;《重生之大涅槃》;叙事结构  在当代,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学中的一个分支,作为类型文学的一种,其分类具有广泛性,比如言情、穿越、重生、玄幻、仙侠等,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市场性。网络文学的作者以80后、90后群体为主,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