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汉字产生的初期,社会生产力还很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十分贫乏,很多自然现象既难以抗拒,又无法解释,当时的人相信,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在左右着人间的一切,这便是神。人们很想与神进行交流,了解神的旨意,以便在神的指引下预知未来,趋吉避凶,而与神进行交流的方式就是占卜。汉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占卜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现存最早成体系的汉字甲骨文,主要就是对商代占卜活动的记录。而且其中有些汉字的构形,就是直接取向于当时的龟甲占卜法。除了在《汉字发展的文化解读》一文中讲过的“卜”字之外,还有“兆”、“占”等。“卜”是灼烤龟甲时出现的裂缝的形象,不同的样式代表着神的不同旨意,占卜者就是根据这些裂缝来领会神的指引。而“兆”、“占”二字也都与这些裂缝的纹路有关。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指出,“兆”字的甲骨文字形,显然是一个由若干条龟甲裂纹组成的图形。汉代贾公彦在注《周礼·占人》时,则对“兆”字中各个方向的裂纹都赋予了五行的属性:“其兆直上向背者为木兆,直下向足者为水兆,邪向背者为火兆,邪向下者为金兆,横者为土兆。”这种解释已经是将后来的阴阳五行观念融入其中了,在殷商时期朴素的龟甲卜法中,还不可能有如此复杂的寓意。但不管当时的寓意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必须由占卜者去认真地分析领会,然后用言语或者文字表达出来,这样一个过程就叫做“占”。“占”字从口从卜,正是表示要用口把卜兆所蕴含的意义说出来。《说文解字》说“占,视兆问也。”也就是说,占卜者审视兆纹,询问神灵的旨意是否像他所理解的那样。当时人们就是用这种方式与神进行沟通的。
古代除用龟甲占卜法之外,还有一种取材更为方便的筮占法,即用蓍草进行占卜。据说这是一种“百茎共一根”的神草,与神龟一样具有灵性,因此可以用来作为占卜的材料。筮占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比较复杂,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利用蓍草数量的奇偶进行占卜的方法。一般认为是用50根蓍草,经过多次的分取,看最后手中所余之数是奇是偶,如此运作三次,即可得出三个数字。然后,占卜者根据三个数的奇偶及其先后次序,来判断所卜之事的吉凶。用奇偶两种数字,每三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组合,只可能有八种结果:奇奇奇、偶偶偶、偶偶奇、奇奇偶、偶奇偶、奇偶奇、奇偶偶、偶奇奇,这就是所谓的八卦。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八卦,是用一长横和两短横分别表示阴爻(偶数)和阳爻(奇数)的,但新发现的出土资料表明,早期八卦的每一个卦爻都是具体的数目字。由此可见,筮占法与数字计算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方法所用的“蓍草”很可能就是当时的计算工具——算筹。唐兰先生曾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八卦的一画(指画成八卦阴阳爻的横画)和一字的一画,很难区别,所以即使它们本身不是文字,也常被认为是文字所取像的。但是,照我的意见,八卦的起源是用算筹来布成爻,古文‘学’字也就像两手布爻的形状。”的确,图1这组甲骨文的“学”字,正像两只手摆弄算筹的样子,其中的“×”就是数字“五”,“”就是数字“六”。有的只摆了一个“×”或“”,有的则摆成了“×”和“”的组合。如果摆成了两个“×”,就组成了甲骨文的“爻”字。甲骨文的“教”(图2)也与布爻有关,其构形就像有人手持算筹,教小孩布爻的场景。至于这种场景中孩子们到底是在学习算数,还是在学习摆卦,恐怕现在已经很难去推究了。
从汉代开始,就有人将八卦和汉字的起源联系起来。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许慎认为,在“仓颉造字”之前,先有八卦,但他并没有明言八卦为汉字之源。而汉人所作的《易讳·乾凿度》一书则认为,八卦的卦象就是“天”、“地”、“火”、“水”、“风”、“雷”、“山”、“泽”八个字的古文。近代小学家刘师培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论断:“大约《易经》六十四卦,为文字之祖。”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坚持这种观点,说八卦与文字的关系很密切,如八卦的一个阳爻即演变为汉字“一”,两个阳爻即演变为汉字“二”,三个阳爻即演变为汉字“三”。从八卦的起源和发展来看,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能因为“爻”、“教”、“学”等字取向于布爻的场景,就认为汉字起源于八卦。
上述两种占卜方法都是与古文字发生某种联系的,汉字进入今文字阶段以后,又出现了一种以今文字形体为基础的新的占卜方法——测字。测字术大致起源于汉代,当时人们使用的是隶书字形,他们不懂得隶书是由古文字演变过来的,而是按照隶书的字形去说解字义,于是便出现了“止戈为武”、“虫皿为蛊”、“马头人为长”等带有主观臆测性的解释。测字术的产生正是在这类解释中得到了启发。占卜者根据占卜的需要,对隶楷字形进行部件拆分,用拆出的部件的意义组合,去附会问卜人的命运。例如,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兵势非常浩大,大明江山摇摇欲坠。当时的崇祯皇帝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个算命先生在测字,听说这位算命先生测得非常准,就想让算命先生测一下大明的江山。他说:“帮我测一个‘朋友’的‘友’字吧。”测字先生说:“这个‘朋友’的‘友’,非常不好。”崇祯皇帝忙问为何不好,那人回答说:“你问的是江山社稷的事。‘友’字是‘造反’的‘反’字出头,而且是左边也出头,上边也出头。反王要到处出头,说明你大明的江山难保了。”崇祯皇帝听了很害怕,连忙说:“那我不测这个‘朋友’的‘友’,我想测一个‘有没有’的‘有’。”算命先生说:“这个字也不好。‘有没有’的‘有’,左上边是大明的‘大’,少了一捺;下边是个‘月’字,相当于‘明’少了左边的‘日’。所以,从这个‘有没有’的‘有’字来看,大明的江山已经去了一半了。”这时崇祯皇帝更害怕了,说:“这个字我也不测了。我想测一个‘申酉戌亥’的‘酉’字。”算命先生看了看这个字后,说:“这个字,我不敢测。”崇祯皇帝说:“为什么不敢测呢?”他说:“这个字,我若说出来,恐怕我性命难保啊!”崇祯皇帝说:“没关系,你只管说吧。”那人迟疑了一下,说:“这个‘酉’字,是尊敬的‘尊’,上面没有两点,下边没有‘寸’。皇上是至尊,这个‘尊’字上面没有头,下面没有脚。看来,皇上的未来很不妙哇!”崇祯皇帝听后,慌忙回宫去了。不久,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无奈吊死在煤山上。
这种测字的做法,看起来就如同文字游戏一般,但在文字只被少数人所掌握的年代里,普通百姓对测字术确实是心怀敬畏的。测字术在唐代走向成熟,当时测字的一些基本方法大都已经出现,再加上一些上层统治者的重视,对测字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宋时期,测字术开始进一步理论化,易学家邵雍的《五行六神贞诀》,将测字术与阴阳五行、六神八卦等学说相融合,使测字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也将汉字的神秘色彩推向了极致。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现存最早成体系的汉字甲骨文,主要就是对商代占卜活动的记录。而且其中有些汉字的构形,就是直接取向于当时的龟甲占卜法。除了在《汉字发展的文化解读》一文中讲过的“卜”字之外,还有“兆”、“占”等。“卜”是灼烤龟甲时出现的裂缝的形象,不同的样式代表着神的不同旨意,占卜者就是根据这些裂缝来领会神的指引。而“兆”、“占”二字也都与这些裂缝的纹路有关。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指出,“兆”字的甲骨文字形,显然是一个由若干条龟甲裂纹组成的图形。汉代贾公彦在注《周礼·占人》时,则对“兆”字中各个方向的裂纹都赋予了五行的属性:“其兆直上向背者为木兆,直下向足者为水兆,邪向背者为火兆,邪向下者为金兆,横者为土兆。”这种解释已经是将后来的阴阳五行观念融入其中了,在殷商时期朴素的龟甲卜法中,还不可能有如此复杂的寓意。但不管当时的寓意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必须由占卜者去认真地分析领会,然后用言语或者文字表达出来,这样一个过程就叫做“占”。“占”字从口从卜,正是表示要用口把卜兆所蕴含的意义说出来。《说文解字》说“占,视兆问也。”也就是说,占卜者审视兆纹,询问神灵的旨意是否像他所理解的那样。当时人们就是用这种方式与神进行沟通的。
古代除用龟甲占卜法之外,还有一种取材更为方便的筮占法,即用蓍草进行占卜。据说这是一种“百茎共一根”的神草,与神龟一样具有灵性,因此可以用来作为占卜的材料。筮占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比较复杂,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利用蓍草数量的奇偶进行占卜的方法。一般认为是用50根蓍草,经过多次的分取,看最后手中所余之数是奇是偶,如此运作三次,即可得出三个数字。然后,占卜者根据三个数的奇偶及其先后次序,来判断所卜之事的吉凶。用奇偶两种数字,每三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组合,只可能有八种结果:奇奇奇、偶偶偶、偶偶奇、奇奇偶、偶奇偶、奇偶奇、奇偶偶、偶奇奇,这就是所谓的八卦。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八卦,是用一长横和两短横分别表示阴爻(偶数)和阳爻(奇数)的,但新发现的出土资料表明,早期八卦的每一个卦爻都是具体的数目字。由此可见,筮占法与数字计算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方法所用的“蓍草”很可能就是当时的计算工具——算筹。唐兰先生曾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八卦的一画(指画成八卦阴阳爻的横画)和一字的一画,很难区别,所以即使它们本身不是文字,也常被认为是文字所取像的。但是,照我的意见,八卦的起源是用算筹来布成爻,古文‘学’字也就像两手布爻的形状。”的确,图1这组甲骨文的“学”字,正像两只手摆弄算筹的样子,其中的“×”就是数字“五”,“”就是数字“六”。有的只摆了一个“×”或“”,有的则摆成了“×”和“”的组合。如果摆成了两个“×”,就组成了甲骨文的“爻”字。甲骨文的“教”(图2)也与布爻有关,其构形就像有人手持算筹,教小孩布爻的场景。至于这种场景中孩子们到底是在学习算数,还是在学习摆卦,恐怕现在已经很难去推究了。
从汉代开始,就有人将八卦和汉字的起源联系起来。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许慎认为,在“仓颉造字”之前,先有八卦,但他并没有明言八卦为汉字之源。而汉人所作的《易讳·乾凿度》一书则认为,八卦的卦象就是“天”、“地”、“火”、“水”、“风”、“雷”、“山”、“泽”八个字的古文。近代小学家刘师培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论断:“大约《易经》六十四卦,为文字之祖。”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坚持这种观点,说八卦与文字的关系很密切,如八卦的一个阳爻即演变为汉字“一”,两个阳爻即演变为汉字“二”,三个阳爻即演变为汉字“三”。从八卦的起源和发展来看,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能因为“爻”、“教”、“学”等字取向于布爻的场景,就认为汉字起源于八卦。
上述两种占卜方法都是与古文字发生某种联系的,汉字进入今文字阶段以后,又出现了一种以今文字形体为基础的新的占卜方法——测字。测字术大致起源于汉代,当时人们使用的是隶书字形,他们不懂得隶书是由古文字演变过来的,而是按照隶书的字形去说解字义,于是便出现了“止戈为武”、“虫皿为蛊”、“马头人为长”等带有主观臆测性的解释。测字术的产生正是在这类解释中得到了启发。占卜者根据占卜的需要,对隶楷字形进行部件拆分,用拆出的部件的意义组合,去附会问卜人的命运。例如,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兵势非常浩大,大明江山摇摇欲坠。当时的崇祯皇帝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个算命先生在测字,听说这位算命先生测得非常准,就想让算命先生测一下大明的江山。他说:“帮我测一个‘朋友’的‘友’字吧。”测字先生说:“这个‘朋友’的‘友’,非常不好。”崇祯皇帝忙问为何不好,那人回答说:“你问的是江山社稷的事。‘友’字是‘造反’的‘反’字出头,而且是左边也出头,上边也出头。反王要到处出头,说明你大明的江山难保了。”崇祯皇帝听了很害怕,连忙说:“那我不测这个‘朋友’的‘友’,我想测一个‘有没有’的‘有’。”算命先生说:“这个字也不好。‘有没有’的‘有’,左上边是大明的‘大’,少了一捺;下边是个‘月’字,相当于‘明’少了左边的‘日’。所以,从这个‘有没有’的‘有’字来看,大明的江山已经去了一半了。”这时崇祯皇帝更害怕了,说:“这个字我也不测了。我想测一个‘申酉戌亥’的‘酉’字。”算命先生看了看这个字后,说:“这个字,我不敢测。”崇祯皇帝说:“为什么不敢测呢?”他说:“这个字,我若说出来,恐怕我性命难保啊!”崇祯皇帝说:“没关系,你只管说吧。”那人迟疑了一下,说:“这个‘酉’字,是尊敬的‘尊’,上面没有两点,下边没有‘寸’。皇上是至尊,这个‘尊’字上面没有头,下面没有脚。看来,皇上的未来很不妙哇!”崇祯皇帝听后,慌忙回宫去了。不久,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无奈吊死在煤山上。
这种测字的做法,看起来就如同文字游戏一般,但在文字只被少数人所掌握的年代里,普通百姓对测字术确实是心怀敬畏的。测字术在唐代走向成熟,当时测字的一些基本方法大都已经出现,再加上一些上层统治者的重视,对测字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宋时期,测字术开始进一步理论化,易学家邵雍的《五行六神贞诀》,将测字术与阴阳五行、六神八卦等学说相融合,使测字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也将汉字的神秘色彩推向了极致。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