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萧亮中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刚刚开始,一个年轻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萧亮中,这个从金沙江边上一个聚居着六个民族的小村子中走出,懂得纳西语、藏语、苗语,从事人类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曾经是我们的作者。
  本刊2004年第7期发表了关于萧亮中《车轴——一个遥远村落的新民族志》一书的访谈文章《滇西北文明:正被揭示的与将被毁灭的》,由此我们结识了这个勤奋、敏锐、年轻的人类学者。当时他还在出版社工作,曾经有过参与本刊编辑工作的想法,也因此与我们一起讨论过杂志现在的状况和发展的问题。还记得那个炎热的晚上,他谈到对于图书出版和书评期刊的了解和期待,谈到一些设想,他摊开几期的杂志翻看、比较着,那么急切地、踌躇满志地说:这些都应该做,赶快做啊!我来做!后来,因为全力以赴为反对虎跳峡建坝的问题奔走呼号,他没能参与进来,那些计划没有来得及进行。我们也很理解,更何况他的社会责任感给予我们更深的感动,我们希望能够给他哪怕一点点支持,我们以为,以后会有很多时间,会有很多机会合作。
  2004年12月的一天,为即将刊于2005年第1期的文章《大河流域水坝建设与潜在移民、文化遗产的关系及协调》,我们与他联系。电话那端,他在忙碌中托付:“知道你们会尽量保留和呈现作者的思考和忧虑的。谢谢。”他说,他还在云南,还在做“田野”。他还说,他很累很累,但是“这是我的家乡,我得尽力啊。”
  2005年1月5日中午,杂志就要出版,要准备给作者们寄样刊了,打电话问他新工作单位的地址,却被告知“亮中今天早晨走了……”
  “走了?他又出差了么?”
  “……”
  所有的人都会扼腕叹息,他才三十二岁,那么淳朴、热情、阳光的青年。
  看着他留下的才华横溢的著述,我们有理由想象,倘若有更多的时间,萧亮中极其可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更大的成就。他的人类学专业知识,使他的热诚与责任感具有特殊的深度,而对现实的关注激发出的强烈责任感,使他的专业研究更具摄人的力量。面对那些正在展开有待继续的研究,其中饱含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令人震撼,从中我们似乎能够知道,在他从云南省中甸县的小村子走到北京这样全球化背景的中心城市的旅途中,在对传统和现代甚至后现代经验的跨越中,是什么,使得他那样执着和步履沉重。
  一个家庭、一个村落,失去了一个令他们骄傲的孩子;《博览群书》失去了一个优秀的作者、一个可敬的同事;社会失去了一个坐言起行,能奉献敢担当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
  萧亮中常说的一句话:我责无旁贷;言犹在耳。追思萧亮中,“我的责无旁贷”和“我”的承担,应该是我们对自己的追问。
  萧亮中离去了,但是这样的追问将会伴随着我们,令我们长久、长久地怀念他,怀念我们年轻的朋友,怀念我们永远的榜样。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新科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多媒体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在英语语言教学中,传统教育有其特殊的优势,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可是,传统课堂强调知识的灌输,较为乏味。而多媒体教学则运用现代教育弥补了其缺陷。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献给学生最真实、最生动的信息。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能够增加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自从学生踏入到高中以后,英语学习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