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霾中的绚丽
冬季的一天,和几个中国学生一道从我们居住的荷兰城市出发到德国波恩参加一个会议。一进波恩,一个同学就说,不一样,太不一样了。我说,什么不一样?他说,你看德国人穿的衣服,再看他们盖的房子,和荷兰人相比差别多大。经他这么一说,我发现果然是这样。欧洲的冬季阴多晴少,天空总是灰朦朦的,德国人喜欢穿深色的服装,与天空的颜色保持一致,求得一种和谐。建筑也是,要么是那种古老的暗色的城堡一样的砖墙,要么就是灰色调的现代混凝土建筑。这种和谐里有一种暖和的保守的味道,然而却失去了一样东西,就是色彩。当然,这种感觉必须得和荷兰作一下比较才会有。荷兰的天在冬季里比德国的更加阴沉,雨水也多,然而人们却像夏天一样穿色彩鲜艳的衣服,各色各样的,甚至包括橙色和红色,这就同天气形成了视觉上的强烈的反差。建筑也是,斑斓夺目,不一而足,每一座大的或小的建筑都不难看出精心设计的痕迹。红色的屋瓦,粉、红、蓝、绿等各种颜色的外墙,可爱得就像孩子手里的积木房子,让人感到荷兰人正是依赖色彩来经营他们的生活。
冬天的光芒
我所居住的小城市叫莱顿,人口还不到20万,是个大学城,全荷兰最好的大学——莱顿大学就坐落在这个小城里。一进入冬季,这里便如荷兰所有的其他城市一样陷入到了天空制造的巨大的阴影里。如果没有在荷兰生活过,你是体会不到那种恶劣天气所带给人的压抑感。一位英国人在谈到荷兰的天气时曾不无尖刻地把荷兰比喻为世界的屁股。想一想就知道,和屁股生活在一起的人心情会好到哪里。
我是在秋天来的莱顿。可以说,刚来没几天,我就不得不像所有的荷兰人一样面对那种暗无天日的恶劣天气,心情自然是好不起来了。然而,有一个星期六,我发现了小城里有一个小小的露天市场,人们叫它“星期六市场”,因为它只在星期六才有。市场中,一排档铺全都是卖鲜花的,它一下子使人的眼睛连同心情全都亮堂起来,似乎让人感到,只要有鲜花陪伴,那天气再怎么阴沉可怖、多风多雨都不算什么,那鲜花就是人们冬天里的光芒。在那一瞬间,我似乎明白了荷兰人喜欢鲜花的个中缘由。原来,他们是在用色彩同人生中的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做抗衡。就是说,他们在用色彩支撑着他们的精神天空。
稍作留心,发现小城中原来遍布花店,我想荷兰的其他城市也一定如此。荷兰人对鲜花的喜爱是人所共知的。据统计,他们每年人均购花的费用超过了六十美元,位于世界前两位之内 (另一个花卉消费大国是日本),其鲜花培育量占了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三,而这四分之三的花卉大都出自小城莱顿以北的平原。在莱顿和北部的另一个小城哈勒姆之间,是著名的雷斯花丘。当季节进入四月,这大片的平原上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我不大懂花,只能叫上几种花的名字,如郁金香、风信子、水仙百合什么的,大部分的花我是叫不上名字的。有一次我跟一对荷兰老夫妇到哈勒姆参加一个音乐聚会,一路上就着实过了把赏花的瘾。我沉浸在那大片花海所带给人的喜悦和美妙之中。无边无际的花朵簇拥在一起,随微风掀动着芳香的波浪。那无边的花海正如花的合唱,而不同颜色的花朵就好像合唱的不同声部。那歌声时而震彻寰宇,时而渺茫细弱,渐次递进。
正在开车的老妇人可能是发现了我过于凝神的样子,就问:“你看到了什么?”
我说:“我听到了花的合唱。”
老妇人在反光镜里对我友善地笑着:“是吗?是D调还是E调?”
人性的飞扬
追求感官上的极致享受是荷兰人的精神取向,无论从日常生活中还是从审美情趣上来说,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荷兰人追求理性和科学,同时也追求浪漫和自然;他们尊重秩序和公共权力,同时也尊重个体以及个体的欲望。正因如此,做妓女在这里是合法的职业,轻量吸食大麻也不在被禁之列,安乐死、同性恋婚姻在这里都受到了法律的保护。闻名全球的阿姆斯特丹红灯区也算是荷兰缤纷色彩的一种了。荷兰人的处事风格颇有点“大禹治水”的味道,对人的欲望从不围追堵截,而采取了平和舒缓的疏导之术。
16世纪的名画家鲁本斯本来生于德国,但却一直在荷兰南部的佛兰德斯生活。一般说来,荷兰人不把他当作荷兰画家。但从他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则不难发现荷兰人所特有的坦率与真诚。他的许多作品如《爱的乐园》、《强劫留基伯的女儿》等虽都是以宗教、神话为题材,其中却充满了欲望和人性本质中的东西,身体因素被刻意强调。说到这里,我们或许就会理解为什么荷兰最有名的汉学家,莱顿大学的教授高罗佩先生穷其一生所研究的既不是孔子的儒学,也不是博大精深的易学,而是与中国道教有些许瓜葛的房中之术。他的《中国古代的房中术》成了欧洲汉学的经典名著之一,在许多中国人眼中仍属禁区的东西在荷兰人这里却登上了学术的大雅之堂。这一切都是由荷兰人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荷兰画家伦勃朗于1606年7月15日出生在我现在居住的小城莱顿,出生地离我的住处还不到2公里。他还可以算得上我的校友,因为他一开始也是在莱顿大学读书,不过读了几个月就读不下去了,于是到阿姆斯特丹拜师学画。伦勃朗的成功取决于他那令人叹为观止的肖像画。他善于运用色彩,把荷兰民族对色彩天性的敏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物在他那里绝无理想主义式的崇高,而是充满了现实生活中的感情色彩。因而,有人说他懂得发现身体之内和之外的意义。
正是基于对现实的人性的关注,导致了17世纪荷兰民族特色的风俗画的诞生。同喜欢表现宗教题材的文艺复兴的画家们截然不同,风俗画家直接把农民和市民作为画框中的主人公。
最能代表荷兰绘画艺术的当然非凡高莫属。凡高本来是要当一个法国式画家的,他于后期离开比利时奔赴法国就是为了追随当时风行于法国画坛的象征主义。然而,画家凡高人住在了法国,最终使他找到感觉的仍然是荷兰民族的厚彩绘画传统,那亮丽的色彩使他形成了迥异于他人的独特的表现风格。在一些画作中,凡高敢于把质异相差悬殊的、在观念中不宜搭配的色彩置于同一幅画布上,却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建筑时尚
奇特的是,没听说荷兰出过哪位大师级的音乐家,但大师级的画家却是层出不穷,即使是普通画家的数量在欧洲也是名列前茅。据统计,仅在鹿特丹市注册的画家就超过了6000人。只要是注了册的画家,政府每年都会从他们手中买一幅画,算作是对画家的资助。至于建筑学家,荷兰更是显得富有而知足。荷兰不仅盛产一流的建筑学家,而且它在上个世纪还一直领导着欧洲建筑的潮流,并推动着建筑时尚的发展。荷兰的建筑正如法国的时装,水平一直高居欧洲之首。
进入阿姆斯特丹以及莱顿、哈勒姆等小城,沿着城中的运河乘船游览,河道两旁全都是一座座紧密相连的五颜六色的三四层小楼。每一个城市都像是一个展示建筑的博物馆。
这些小楼大多是17世纪的古典主义作品,这些极具情调和韵味的实用民居为英国、法国的建筑学家们所不屑,但却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一时间,英、法两国的农民争相仿造荷兰式的房子。今日的荷兰正是依赖对这些古典主义情调作品的完整保留才赢得了她那独具风韵的风景魅力。它们成了游人感受荷兰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基本的印象。一进入荷兰,随着楼房在人们的眼前渐次出现,一个完整的荷兰印象也就随之形成。剩下来的游览只是将更细节的东西往这基本的印象里填充而已。
号称世界第一大港的港口城市鹿特丹在“二战”时遭到了德军飞机的彻底摧毁。但正是鹿特丹的瓦砾堆为荷兰的现代建筑家提供了施展才情的机会,所以鹿特丹被称作“现代建筑的实验场”。在鹿特丹,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会看到充满诗意的建筑设计,各种奇妙的建筑想法和不拘一格的设计理念都可以在这里充分发挥和展示。
当然,在荷兰,对现代建筑的追求并不仅仅限于鹿特丹一地。阿姆斯特丹的建筑学家们也从未停止过对现代建筑的先锋性探索,并形成了具有表现主义特色的阿姆斯特丹学派。如强调空间思想的贝尔拉格,善于用砖来进行创意的克拉克,追求造型和功能之间平衡的杜多克均是这一派别中的集大成者。
总之,在荷兰这片狭小的、潮湿的、四分之一国土低于海平面的土地上,人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纵容与娇宠。
冬季的一天,和几个中国学生一道从我们居住的荷兰城市出发到德国波恩参加一个会议。一进波恩,一个同学就说,不一样,太不一样了。我说,什么不一样?他说,你看德国人穿的衣服,再看他们盖的房子,和荷兰人相比差别多大。经他这么一说,我发现果然是这样。欧洲的冬季阴多晴少,天空总是灰朦朦的,德国人喜欢穿深色的服装,与天空的颜色保持一致,求得一种和谐。建筑也是,要么是那种古老的暗色的城堡一样的砖墙,要么就是灰色调的现代混凝土建筑。这种和谐里有一种暖和的保守的味道,然而却失去了一样东西,就是色彩。当然,这种感觉必须得和荷兰作一下比较才会有。荷兰的天在冬季里比德国的更加阴沉,雨水也多,然而人们却像夏天一样穿色彩鲜艳的衣服,各色各样的,甚至包括橙色和红色,这就同天气形成了视觉上的强烈的反差。建筑也是,斑斓夺目,不一而足,每一座大的或小的建筑都不难看出精心设计的痕迹。红色的屋瓦,粉、红、蓝、绿等各种颜色的外墙,可爱得就像孩子手里的积木房子,让人感到荷兰人正是依赖色彩来经营他们的生活。
冬天的光芒
我所居住的小城市叫莱顿,人口还不到20万,是个大学城,全荷兰最好的大学——莱顿大学就坐落在这个小城里。一进入冬季,这里便如荷兰所有的其他城市一样陷入到了天空制造的巨大的阴影里。如果没有在荷兰生活过,你是体会不到那种恶劣天气所带给人的压抑感。一位英国人在谈到荷兰的天气时曾不无尖刻地把荷兰比喻为世界的屁股。想一想就知道,和屁股生活在一起的人心情会好到哪里。
我是在秋天来的莱顿。可以说,刚来没几天,我就不得不像所有的荷兰人一样面对那种暗无天日的恶劣天气,心情自然是好不起来了。然而,有一个星期六,我发现了小城里有一个小小的露天市场,人们叫它“星期六市场”,因为它只在星期六才有。市场中,一排档铺全都是卖鲜花的,它一下子使人的眼睛连同心情全都亮堂起来,似乎让人感到,只要有鲜花陪伴,那天气再怎么阴沉可怖、多风多雨都不算什么,那鲜花就是人们冬天里的光芒。在那一瞬间,我似乎明白了荷兰人喜欢鲜花的个中缘由。原来,他们是在用色彩同人生中的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做抗衡。就是说,他们在用色彩支撑着他们的精神天空。
稍作留心,发现小城中原来遍布花店,我想荷兰的其他城市也一定如此。荷兰人对鲜花的喜爱是人所共知的。据统计,他们每年人均购花的费用超过了六十美元,位于世界前两位之内 (另一个花卉消费大国是日本),其鲜花培育量占了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三,而这四分之三的花卉大都出自小城莱顿以北的平原。在莱顿和北部的另一个小城哈勒姆之间,是著名的雷斯花丘。当季节进入四月,这大片的平原上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我不大懂花,只能叫上几种花的名字,如郁金香、风信子、水仙百合什么的,大部分的花我是叫不上名字的。有一次我跟一对荷兰老夫妇到哈勒姆参加一个音乐聚会,一路上就着实过了把赏花的瘾。我沉浸在那大片花海所带给人的喜悦和美妙之中。无边无际的花朵簇拥在一起,随微风掀动着芳香的波浪。那无边的花海正如花的合唱,而不同颜色的花朵就好像合唱的不同声部。那歌声时而震彻寰宇,时而渺茫细弱,渐次递进。
正在开车的老妇人可能是发现了我过于凝神的样子,就问:“你看到了什么?”
我说:“我听到了花的合唱。”
老妇人在反光镜里对我友善地笑着:“是吗?是D调还是E调?”
人性的飞扬
追求感官上的极致享受是荷兰人的精神取向,无论从日常生活中还是从审美情趣上来说,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荷兰人追求理性和科学,同时也追求浪漫和自然;他们尊重秩序和公共权力,同时也尊重个体以及个体的欲望。正因如此,做妓女在这里是合法的职业,轻量吸食大麻也不在被禁之列,安乐死、同性恋婚姻在这里都受到了法律的保护。闻名全球的阿姆斯特丹红灯区也算是荷兰缤纷色彩的一种了。荷兰人的处事风格颇有点“大禹治水”的味道,对人的欲望从不围追堵截,而采取了平和舒缓的疏导之术。
16世纪的名画家鲁本斯本来生于德国,但却一直在荷兰南部的佛兰德斯生活。一般说来,荷兰人不把他当作荷兰画家。但从他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则不难发现荷兰人所特有的坦率与真诚。他的许多作品如《爱的乐园》、《强劫留基伯的女儿》等虽都是以宗教、神话为题材,其中却充满了欲望和人性本质中的东西,身体因素被刻意强调。说到这里,我们或许就会理解为什么荷兰最有名的汉学家,莱顿大学的教授高罗佩先生穷其一生所研究的既不是孔子的儒学,也不是博大精深的易学,而是与中国道教有些许瓜葛的房中之术。他的《中国古代的房中术》成了欧洲汉学的经典名著之一,在许多中国人眼中仍属禁区的东西在荷兰人这里却登上了学术的大雅之堂。这一切都是由荷兰人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荷兰画家伦勃朗于1606年7月15日出生在我现在居住的小城莱顿,出生地离我的住处还不到2公里。他还可以算得上我的校友,因为他一开始也是在莱顿大学读书,不过读了几个月就读不下去了,于是到阿姆斯特丹拜师学画。伦勃朗的成功取决于他那令人叹为观止的肖像画。他善于运用色彩,把荷兰民族对色彩天性的敏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物在他那里绝无理想主义式的崇高,而是充满了现实生活中的感情色彩。因而,有人说他懂得发现身体之内和之外的意义。
正是基于对现实的人性的关注,导致了17世纪荷兰民族特色的风俗画的诞生。同喜欢表现宗教题材的文艺复兴的画家们截然不同,风俗画家直接把农民和市民作为画框中的主人公。
最能代表荷兰绘画艺术的当然非凡高莫属。凡高本来是要当一个法国式画家的,他于后期离开比利时奔赴法国就是为了追随当时风行于法国画坛的象征主义。然而,画家凡高人住在了法国,最终使他找到感觉的仍然是荷兰民族的厚彩绘画传统,那亮丽的色彩使他形成了迥异于他人的独特的表现风格。在一些画作中,凡高敢于把质异相差悬殊的、在观念中不宜搭配的色彩置于同一幅画布上,却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建筑时尚
奇特的是,没听说荷兰出过哪位大师级的音乐家,但大师级的画家却是层出不穷,即使是普通画家的数量在欧洲也是名列前茅。据统计,仅在鹿特丹市注册的画家就超过了6000人。只要是注了册的画家,政府每年都会从他们手中买一幅画,算作是对画家的资助。至于建筑学家,荷兰更是显得富有而知足。荷兰不仅盛产一流的建筑学家,而且它在上个世纪还一直领导着欧洲建筑的潮流,并推动着建筑时尚的发展。荷兰的建筑正如法国的时装,水平一直高居欧洲之首。
进入阿姆斯特丹以及莱顿、哈勒姆等小城,沿着城中的运河乘船游览,河道两旁全都是一座座紧密相连的五颜六色的三四层小楼。每一个城市都像是一个展示建筑的博物馆。
这些小楼大多是17世纪的古典主义作品,这些极具情调和韵味的实用民居为英国、法国的建筑学家们所不屑,但却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一时间,英、法两国的农民争相仿造荷兰式的房子。今日的荷兰正是依赖对这些古典主义情调作品的完整保留才赢得了她那独具风韵的风景魅力。它们成了游人感受荷兰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基本的印象。一进入荷兰,随着楼房在人们的眼前渐次出现,一个完整的荷兰印象也就随之形成。剩下来的游览只是将更细节的东西往这基本的印象里填充而已。
号称世界第一大港的港口城市鹿特丹在“二战”时遭到了德军飞机的彻底摧毁。但正是鹿特丹的瓦砾堆为荷兰的现代建筑家提供了施展才情的机会,所以鹿特丹被称作“现代建筑的实验场”。在鹿特丹,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会看到充满诗意的建筑设计,各种奇妙的建筑想法和不拘一格的设计理念都可以在这里充分发挥和展示。
当然,在荷兰,对现代建筑的追求并不仅仅限于鹿特丹一地。阿姆斯特丹的建筑学家们也从未停止过对现代建筑的先锋性探索,并形成了具有表现主义特色的阿姆斯特丹学派。如强调空间思想的贝尔拉格,善于用砖来进行创意的克拉克,追求造型和功能之间平衡的杜多克均是这一派别中的集大成者。
总之,在荷兰这片狭小的、潮湿的、四分之一国土低于海平面的土地上,人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纵容与娇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