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生态预警小说《羚羊与秧鸡》以其冷峻的笔触,向世人展示了在高科技和生物工程的控制下,生态危机四处蔓延、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的未来世界。本文拟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透视其中展示的人与自然的对立,揭露人类社会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所面临的种种危机。
[关键词]《羚羊与秧鸡》 生态批评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053-0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代加拿大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她多才多艺,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皇”。《羚羊与秧鸡》是其2003年推出的一部作品,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和自然怎样相依相存的故事。人类是这个疯狂世界的主宰,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制造可怕的病毒,但也受到病毒的惩罚,最终被自己制造的病毒感染了,几乎灭绝,只剩下了可怜的一个人,这个人我们称之为“雪人”,陪伴“雪人”的还有人类制造出来的异类“秧鸡人”。这是一个变得越来越无法生存的世界,与人互为依存关系的自然界已经呈现出颓废之态,生机见不到了,气候也恶劣得令人无法居住。“雪人”到哪里去寻找食物呢?垃圾中。这里面包含着嘲讽的意义。更加嘲讽的是“雪人”还要承受猛兽的攻击,这些猛兽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有器官猪、狼犬兽。“雪人”感到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简直生不如死。作者在小说中写出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隐忧。那里充满了灰暗的梦魇,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的无底线的欲望以及畸形、没有伦理的科技所造成的。人类就是未来灰暗世界的刽子手。当非典、禽流感等等病毒来袭的时候,人类是否应该反省一下今天的行为呢?如果人类执迷不悟,那么小说中描绘的可怕的场景谁说不会成为现实呢?“毁灭”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字眼,但愿那一天永远也不要来到。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透视其中展示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的反思。
一、人与自然:疏离与对立
在《羚羊与秧鸡》里,我们随处可见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及对自然界生命的践踏。“海岸附近的地下蓄水层变咸了,北部的永久冻土层开始融化,辽阔的苔原泛出沼气,大陆中部平原地区的干旱不见结束,中亚地区的大草原变成了沙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仅将整个生态系统推到了崩溃的边缘,也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正如小说一开始时所展示的情景,劫后余生的“雪人”作为故事的讲说人孤独地生活在热带海滨,自然界中本来与人为善的动物已经不复存在。他不得不栖息于树上,还要同酷暑、干渴、人造动物作绝望的斗争。在剥削、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人类也在无情地压制自然界其他生命的生存自由,肆意践踏其生命权利。在《羚羊与秧鸡》中,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改造动物,像上帝一样创造生命,让它们的身体和生命按照人类需求的形式来存在,从根本上践踏了生命的尊严。
在良种转基因宿主猪体内培植各种安全可靠的人体组织器官的“器官猪”项目,使得猪的生命完全被用来为人类迅速生产能抵御细菌和病毒的各种器官;只有张开在头顶的嘴,用以吞食营养饲料的“鸡肉球”,使得鸡成了动物蛋白块茎,专职、大量而迅速地为人类提供各类鸡肉产品;为制造高强度的防弹背心,将山羊与蜘蛛的基因嫁接,培养出的羊蛛;为公司警所培养出的表面像狗一样友好,实则如狼一般凶狠的狼犬兽……
破坏自然环境,践踏其他生命的尊严,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和谐转向了疏离和对立。被种种欲望与科技自信冲昏了头脑的人类,将自然与人类自身推向了崩溃的境地。在小说中,消亡的不仅仅是人类和自然界的生命,也包括自然界本身。它的整个构造和内部结构体系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再拥有自动更新的能力。作者以此警示人们,如果人类尚不悬崖勒马,最后的结局必然是人类与自然一同走向灭亡。
二、人类社会:欲望膨胀,危机四伏
虽然自然界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向人类发出生态灾难的警告,但欲望膨胀的人类显然无法满足。他们不但要随心所欲地“涂改”动植物,还要操纵它们的自然属性和生物面貌,一切都在背离自然中进行着。生孩子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还用人类自己操劳吗?通过基因技术制造出一个人不就行了吗?“育婴园”、“胎儿丰产房”、“完美宝宝”,只要你选择其中一个,都会帮你完成心愿,你想要什么样的宝宝就可以为你提供什么样的宝宝,不合格的可以回炉重来。在这种“制造人类”的过程中,人的天性被灭绝了。
在《羚羊与秧鸡》中我们可以看出,高科技的力量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其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和危机也发挥到了极致。
首先,网络与人的堕落。阿特伍德真实再现了现代社会的网络问题。网络上充满着死亡的气息:在直播死刑的网站,人们面对被虐杀的同类的生命,拍手称快。不论是他人的生命还是自己的生命,都不再得到珍惜,不再受到尊重。同时,色情网站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应有尽有的色情服务,使人性在淫乱中迅速堕落,其牵涉面之广令人震惊:从天真年幼的雏妓,到在校的未成年学生,到年迈体衰的老人,社会各层次各年龄段的人都曾与色情网站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生命更是遭遇了极不人道的待遇。不论是威胁到大院安全的“罪犯”,还是尽心尽力保护大院的公司警,只要被查明感染了病毒,便被立即送往高致病性病毒隔离室,被“融化成一团粘稠的物质”;而制造病毒并将之传播开去,同时高价出售相关药品以牟取暴利,更是达到了践踏生命的极致。
其次,人性的泯灭。科学家丧失了良知。他们制造病毒再造出解毒的药去卖,目的是获取暴利。在他们的眼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有的人的生命是不值得尊重的,比如穷国的人,比如妓院、监狱里的人,把实验药丸拿去给他们吃好了,他们正好可以做实验品。等级观念使得他们高高在上,低等人的生命是可以随便践踏的,生命的尊严和可贵在泯灭了良知的人心里不值一文。
再次,科技掌控一切,人文精神丧失。在《羚羊与秧鸡》中,人类文学艺术的象征“玛莎•格雷厄姆学院”早已衰落,社会关注点转至科技发展等现实领域,这一切加速了人文精神的丧失和文学艺术走向覆灭的不归路。阿特伍德以“雪人”和“秧鸡”这对好朋友隐喻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雪人”从小便对动物心存爱意,相信动物的生命跟他自己的一样珍贵。高中毕业,他选择了早已没落的玛莎•格雷厄姆学院。与“雪人”不同,“秧鸡”是个科学天才。他被拥有最优秀生物工程人才的沃特森大学录取,并成为其中的精英。毕业后进入“天塘”公司,掌管着两大创造性工程:“喜福多”与“秧鸡人”。
“雪人”代表着艺术,代表着人类长久以来累积的文明成果;“秧鸡”则代表着科学技术,代表理性。在小说中,“雪人”被“秧鸡”聘来为他的产品做广告策划,也即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文学艺术已失去了存在的根基。然而,在故事的结尾,“秧鸡”制造病毒将全人类毁灭,自己也抱定必死的决心。他将“秧鸡人”托付给“雪人”,在自尽前,被“雪人”结束了生命。这暗示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个利弊并存的过程。如果科学的发展失去了正确理念的引导和规范,最终的结果只是将人类和整个世界送上不归路。
三、结语
小说中,阿特伍德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人类在地狱边缘徘徊。无所不能的人类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尤其放弃了对自然的信仰和崇拜,推崇科技能为所欲为,摒弃能净化心灵的文学艺术。人们不停地向自然界索取着,对自然进行着破坏、改变,唯独没有尊重和顺应自然。人类向自然界要好处,但其实好处没得到,很快惩罚就来了。天地一片混乱……最后,人类在地球上都没有立锥之地了。人类本想占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后为何落得濒临灭绝的边缘呢?种种警示预告着人类,该醒醒了。是不是我们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呢?显然是。人类依赖先进的科技,过度追求物质财富,但却远离了人类自身的本真和自然。物质财富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安定,反而引发了更强烈的精神危机。人类是否应该自觉承担起对这个世界的道德责任和生态关怀呢?人类应该为自己寻找到一条更加光明的通往未来之路。
[参考文献]
[1]傅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韦清琦,袁霞译羚羊与秧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3]陈秋华阿特伍德生态小说解读:表现、原因和出路[J]外国文学研究,2004(2)
[4]潘守文从《羚羊与秧鸡》看阿特伍德的人文关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收稿日期]2010年6月8日
[作者简介]陈磊: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羚羊与秧鸡》 生态批评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053-0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代加拿大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她多才多艺,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皇”。《羚羊与秧鸡》是其2003年推出的一部作品,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和自然怎样相依相存的故事。人类是这个疯狂世界的主宰,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制造可怕的病毒,但也受到病毒的惩罚,最终被自己制造的病毒感染了,几乎灭绝,只剩下了可怜的一个人,这个人我们称之为“雪人”,陪伴“雪人”的还有人类制造出来的异类“秧鸡人”。这是一个变得越来越无法生存的世界,与人互为依存关系的自然界已经呈现出颓废之态,生机见不到了,气候也恶劣得令人无法居住。“雪人”到哪里去寻找食物呢?垃圾中。这里面包含着嘲讽的意义。更加嘲讽的是“雪人”还要承受猛兽的攻击,这些猛兽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有器官猪、狼犬兽。“雪人”感到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简直生不如死。作者在小说中写出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隐忧。那里充满了灰暗的梦魇,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的无底线的欲望以及畸形、没有伦理的科技所造成的。人类就是未来灰暗世界的刽子手。当非典、禽流感等等病毒来袭的时候,人类是否应该反省一下今天的行为呢?如果人类执迷不悟,那么小说中描绘的可怕的场景谁说不会成为现实呢?“毁灭”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字眼,但愿那一天永远也不要来到。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透视其中展示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的反思。
一、人与自然:疏离与对立
在《羚羊与秧鸡》里,我们随处可见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及对自然界生命的践踏。“海岸附近的地下蓄水层变咸了,北部的永久冻土层开始融化,辽阔的苔原泛出沼气,大陆中部平原地区的干旱不见结束,中亚地区的大草原变成了沙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仅将整个生态系统推到了崩溃的边缘,也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正如小说一开始时所展示的情景,劫后余生的“雪人”作为故事的讲说人孤独地生活在热带海滨,自然界中本来与人为善的动物已经不复存在。他不得不栖息于树上,还要同酷暑、干渴、人造动物作绝望的斗争。在剥削、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人类也在无情地压制自然界其他生命的生存自由,肆意践踏其生命权利。在《羚羊与秧鸡》中,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改造动物,像上帝一样创造生命,让它们的身体和生命按照人类需求的形式来存在,从根本上践踏了生命的尊严。
在良种转基因宿主猪体内培植各种安全可靠的人体组织器官的“器官猪”项目,使得猪的生命完全被用来为人类迅速生产能抵御细菌和病毒的各种器官;只有张开在头顶的嘴,用以吞食营养饲料的“鸡肉球”,使得鸡成了动物蛋白块茎,专职、大量而迅速地为人类提供各类鸡肉产品;为制造高强度的防弹背心,将山羊与蜘蛛的基因嫁接,培养出的羊蛛;为公司警所培养出的表面像狗一样友好,实则如狼一般凶狠的狼犬兽……
破坏自然环境,践踏其他生命的尊严,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和谐转向了疏离和对立。被种种欲望与科技自信冲昏了头脑的人类,将自然与人类自身推向了崩溃的境地。在小说中,消亡的不仅仅是人类和自然界的生命,也包括自然界本身。它的整个构造和内部结构体系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再拥有自动更新的能力。作者以此警示人们,如果人类尚不悬崖勒马,最后的结局必然是人类与自然一同走向灭亡。
二、人类社会:欲望膨胀,危机四伏
虽然自然界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向人类发出生态灾难的警告,但欲望膨胀的人类显然无法满足。他们不但要随心所欲地“涂改”动植物,还要操纵它们的自然属性和生物面貌,一切都在背离自然中进行着。生孩子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还用人类自己操劳吗?通过基因技术制造出一个人不就行了吗?“育婴园”、“胎儿丰产房”、“完美宝宝”,只要你选择其中一个,都会帮你完成心愿,你想要什么样的宝宝就可以为你提供什么样的宝宝,不合格的可以回炉重来。在这种“制造人类”的过程中,人的天性被灭绝了。
在《羚羊与秧鸡》中我们可以看出,高科技的力量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其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和危机也发挥到了极致。
首先,网络与人的堕落。阿特伍德真实再现了现代社会的网络问题。网络上充满着死亡的气息:在直播死刑的网站,人们面对被虐杀的同类的生命,拍手称快。不论是他人的生命还是自己的生命,都不再得到珍惜,不再受到尊重。同时,色情网站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应有尽有的色情服务,使人性在淫乱中迅速堕落,其牵涉面之广令人震惊:从天真年幼的雏妓,到在校的未成年学生,到年迈体衰的老人,社会各层次各年龄段的人都曾与色情网站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生命更是遭遇了极不人道的待遇。不论是威胁到大院安全的“罪犯”,还是尽心尽力保护大院的公司警,只要被查明感染了病毒,便被立即送往高致病性病毒隔离室,被“融化成一团粘稠的物质”;而制造病毒并将之传播开去,同时高价出售相关药品以牟取暴利,更是达到了践踏生命的极致。
其次,人性的泯灭。科学家丧失了良知。他们制造病毒再造出解毒的药去卖,目的是获取暴利。在他们的眼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有的人的生命是不值得尊重的,比如穷国的人,比如妓院、监狱里的人,把实验药丸拿去给他们吃好了,他们正好可以做实验品。等级观念使得他们高高在上,低等人的生命是可以随便践踏的,生命的尊严和可贵在泯灭了良知的人心里不值一文。
再次,科技掌控一切,人文精神丧失。在《羚羊与秧鸡》中,人类文学艺术的象征“玛莎•格雷厄姆学院”早已衰落,社会关注点转至科技发展等现实领域,这一切加速了人文精神的丧失和文学艺术走向覆灭的不归路。阿特伍德以“雪人”和“秧鸡”这对好朋友隐喻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雪人”从小便对动物心存爱意,相信动物的生命跟他自己的一样珍贵。高中毕业,他选择了早已没落的玛莎•格雷厄姆学院。与“雪人”不同,“秧鸡”是个科学天才。他被拥有最优秀生物工程人才的沃特森大学录取,并成为其中的精英。毕业后进入“天塘”公司,掌管着两大创造性工程:“喜福多”与“秧鸡人”。
“雪人”代表着艺术,代表着人类长久以来累积的文明成果;“秧鸡”则代表着科学技术,代表理性。在小说中,“雪人”被“秧鸡”聘来为他的产品做广告策划,也即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文学艺术已失去了存在的根基。然而,在故事的结尾,“秧鸡”制造病毒将全人类毁灭,自己也抱定必死的决心。他将“秧鸡人”托付给“雪人”,在自尽前,被“雪人”结束了生命。这暗示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个利弊并存的过程。如果科学的发展失去了正确理念的引导和规范,最终的结果只是将人类和整个世界送上不归路。
三、结语
小说中,阿特伍德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人类在地狱边缘徘徊。无所不能的人类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尤其放弃了对自然的信仰和崇拜,推崇科技能为所欲为,摒弃能净化心灵的文学艺术。人们不停地向自然界索取着,对自然进行着破坏、改变,唯独没有尊重和顺应自然。人类向自然界要好处,但其实好处没得到,很快惩罚就来了。天地一片混乱……最后,人类在地球上都没有立锥之地了。人类本想占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后为何落得濒临灭绝的边缘呢?种种警示预告着人类,该醒醒了。是不是我们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呢?显然是。人类依赖先进的科技,过度追求物质财富,但却远离了人类自身的本真和自然。物质财富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安定,反而引发了更强烈的精神危机。人类是否应该自觉承担起对这个世界的道德责任和生态关怀呢?人类应该为自己寻找到一条更加光明的通往未来之路。
[参考文献]
[1]傅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韦清琦,袁霞译羚羊与秧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3]陈秋华阿特伍德生态小说解读:表现、原因和出路[J]外国文学研究,2004(2)
[4]潘守文从《羚羊与秧鸡》看阿特伍德的人文关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收稿日期]2010年6月8日
[作者简介]陈磊: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