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来源 :资本交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sskee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石化收购美国Devon页岩气项目
  并购事件
  2012年1月3日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宣布,其所属全资子公司——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与美国Devon能源公司(下称“Devon公司”)签署协议,收购Devon公司在美国Niobrara、Mississippian、Utica Ohio、Utica Michigan和Tuscaloosa五个页岩油气资产三分之一的权益。4月27日,中石化收购Devon公司页岩气项目完成交割,交易金额约24.4亿美元,以30%的现金以及70%的递延款方式进行,递延款用于支付Devon公司所持有权益对应的开发成本,预计于2014年底前完成。
  并购点评
  由于中石油“先天”垄断了国内大部分页岩气资源,中石化一向只能对着大好区块望洋轻叹,幸好还有海外众多资源可以寻求,中石化于是卯足了劲发展海外路线。这次收购的成功为中石化开辟海外资源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将开拓中石化在美国的油气业务,并进一步拓展了中石化的非常规资源领域。
  Devon公司是美国最成功的页岩油气开发公司之一,早年收购了美国页岩气鼻祖米歇尔公司,并在2006年实现了页岩气的商业化运作,是美国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大型页岩气企业之一。在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管道运营、市场销售等方面均有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此次中石化收购的五个非常规油气资产项目的合作面积和资源规模较大,作业环境和市场化基础好。虽然中石化收购的只是区块的部分资产权益,但是中石化由此可以参与到美国Niobrara、Mississippian、Utica Ohio、Utica Michigan和Tuscaloosa五大页岩油气区块的开发,一方面能拥有页岩气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中石化在参与开发的过程中学习到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管理经验。作为收购交易的双方:中石化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综合实力,Devon公司具有较强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未来可积极发掘项目资源潜力,加快推进项目商业化开发,实现共赢。
  五矿资源收购Anvil公司
  并购事件
  2012年2月13日,五矿资源发布公告称,五矿资源收购Anvil Mining Limited(下称“Anvil公司”)要约到期,五矿资源已获得超过90%的股权,成功完成收购;2011年9月,五矿资源发布对Anvil公司的收购要约,拟以8加元每股收购Anvil公司的全部普通股,交易金额达13.3亿加元;2011年10月24日,该收购获得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书面批准,但受到非洲刚果当地企业阻挠。
  并购点评
  五矿资源的收购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在收购矿企Equinox夭折之后,对Anvil公司的收购也是一再拖延,处于好事多磨的状态。五矿资源早在2011年9月便发布收购要约,当年10月24日获得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书面批准,但受到非洲刚果当地企业阻挠,直至2012年2月13日五矿资源再次公告,Anvil公司与刚果利益相关者达成协议,同意上述收购,这笔交易才算尘埃落定。
  五矿资源是世界最大的锌生产商之一,并从事铜、铅、金和银的开采、选矿和生产等多元化业务,在澳大利亚、老挝拥有在产矿山,并在澳大利亚、非洲、亚洲和北美拥有多个资源勘探项目。通过收购Anvil公司,五矿资源成功进入矿产资源前景广阔的非洲大陆。
  此次收购是五矿资源全球化拓展的第一步,五矿资源由此在多元化资产组合内新增了纯铜业务,推动了其在打造国际化矿业公司道路上的稳健发展。五矿资源在铜、钴资源方面的全球供应能力获得大幅提高,对缓解国内金属矿产资源供应不足的局面具有积极意义。中国五矿总裁周中枢表示,这是中国五矿海外资源获取的再次突破,同时也充分表明了各利益相关方对五矿、对中国企业的认可和信任。
  优酷土豆合并
  并购事件
  2012年3月12日,优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酷”)和土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土豆”)共同宣布,双方签订最终协议,优酷和土豆将以100%换股的方式合并。合并后,优酷股东及美国存托凭证持有者将拥有新公司约71.5%的股份,土豆股东及美国存托凭证持有者将拥有新公司约28.5%的股份。合并后的新公司命名为优酷土豆股份有限公司(Youku Tudou Inc.);8月24日,土豆宣布从纳斯达克摘牌,土豆与优酷长达五个多月的合并画上句号。
  并购点评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曾为互联网两大对立视频巨头的优酷和土豆,竟然彼此“对上了眼”,演出了一幕“闪婚”的戏码。一时间引发各界热议:这样的合并是否将催生未来的视频寡头,其他中小视频网站以后是不是可以乖乖关张了,合并之后的公司名字是叫“优豆”还是“土酷”……
  其实两家公司心里早有自己的如意算盘:网络视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过去拼资本、牌照、带宽的模式已经过时,内容、用户体验与商业模式再度被关注。两家合并之后,大家都能拥有更全面的内容,在面对电视台及节目制作公司等合作方时将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从竞争优势而言,合并后的公司可以在内容、营收、日常和管理费用等方面分享显著的协同效应,行政费用、财务成本也将因此降低。特别是在技术、资源、营销等后台整合后,管理和营销效率将极大提高。合并后的优酷土豆,在用户花费时间上,是中国第二大视频网站。这使优酷土豆在面对广告商的时候议价能力大大提高。优酷土豆的横向合并虽不能完全弥补营业模式的天然缺陷,但可以借助其份额使自身具有独特优势。
  市场对此次合并普遍持乐观态度,行业集中度提高将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成本优势,还是市场竞争优势,或者“大”所带来的“首选优势”,都将沿着马太效应的路径进行,强者愈强。所以,随着竞争的深化,网络视频市场的集中度还会继续提高,最终将会剩下2~4家企业。   中信证券收购里昂证券
  并购事件
  2012年3月29日晚,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称,中信证券与里昂证券的合作方案再次变更,中信证券全资子公司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将收购里昂证券全部股权;7月20日,中信证券公告,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已先期支付3.1亿美元完成里昂证券19.9%的股权收购;11月5日,中信证券及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法农控股(CASA BV)签署里昂证券80.1%股权转让协议,收购总价格12.52亿美元。从贝尔斯登到里昂证券,中信证券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并购点评
  中信证券收购里昂证券的消息传出之后,首先令人回想起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之间功败垂成的合作。在前车之鉴累累的伤痕中,此次收购并没有获得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有人认为里昂证券的风险没有得到充分暴露,其业绩持续亏损,这个“烫手的山芋”恐怕不该接收。而且以高达20.52倍的市盈率进行收购,似乎并不是一单性价比优良的交易。
  虽然被如此多的疑问所困扰,但中信证券对收购里昂证券仍然信心十足。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称,通过对里昂证券的收购,可以把中信证券在中国的业务优势和里昂证券的全球客户基础汇集在一起,为全球客户提供中国资本市场的产品及服务。同时,双方可以借助彼此的平台,协助国际客户进入中国市场。如果收购之后公司的发展能符合王东明所愿,这场历时三年的“苦恋”才方可算得上是修成了“正果”。
  做“中国的高盛”一直是中信证券的梦想。中信证券的国际化战略,在经历了五年多的曲折之后,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2年年底,在中信证券顺利完成收购里昂证券80.1%的股权之后,这次收购被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不过,未来中信证券的整合能力依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中信证券的国际化道路可谓任重道远。
  光明食品收购英国维多麦
  并购事件
  2012年5月2日,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光明食品”)与Lion Capital LLP基金在英国伦敦联合宣布: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光明食品将收购维多麦(Weetabix)60%的股份,维多麦余下40%的股份继续由Lion Capital LLP基金和管理层持有。11月5日,光明食品与Lion Capital LLP基金联合宣布上述并购已经完成交割,交易对价近7亿英镑(约合人民币70亿元),包括购买60%的股权和承担部分债务,这成为中国食品行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
  并购点评
  对于经历了四次海外并购均铩羽而归的光明食品来说,取得收购维多麦的成功,如黎明的光线照亮了过去所有的黑暗。之前的不断失败并没有挫伤光明食品海外并购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了这家中国食品业巨头迈向国际的雄心壮志。坎坷催人成长,失败助人奋进,在调整了并购战术,积累了更丰富的海外并购经验之后,这次收购终于奏响了凯歌。
  在这次并购中,可以看出光明食品清晰的收购诉求,作为中国领先的食品企业,光明食品与老对手中粮集团都在加速并购的脚步,但两者结合自身定位,在收购路径与目标上存在差异。中粮集团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的模式,因此将海外并购的主要精力放在上游的资源性收购,借此稳定原料成本以及掌握上游价格的话语权。而光明食品的目标则更多关注国外运作多年的成熟品牌,不仅希望借助海外渠道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而且还寄望将海外品牌带入中国市场,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光明食品收购维多麦,将通过该品牌进入英国以及全球食品市场,顺势为光明食品以适宜的姿态开辟成熟渠道,并在全球化管理与产品标准等领域获得升级。这些均符合光明食品“走出去”的战略。同时,国外成熟品牌有助于充分利用光明食品在国内的成熟渠道,进一步做大业绩。而维多麦也通过此次收编,满足了自己在未来业务增长和国际业务发展上的需要,并通过光明食品的市场优势挖掘新兴市场机会。
  万达集团并购美国AMC
  并购事件
  2012年5月21日,大连万达集团(下称“万达集团”)宣布,已与美国第二大院线集团AMC娱乐控股公司(下称“AMC公司”)签署并购协议,万达集团将收购AMC公司100%股权,并承担其债务;9月4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宣布,已完成对AMC公司总计26亿美元(165.1亿元人民币)的收购,交易包括购买AMC公司100%股权和承担其债务两部分,并购后将投入不超过5亿美元的运营资金,万达共为此次交易支付31亿美元。
  并购点评
  对于这单至今为止中国文化产业最大的海外并购,万达集团收购AMC公司却被认为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娱乐圈是个“秀场”,各路人物最擅长演出种种吸引聚光灯和视线的戏码。万达集团收购AMC公司的金额和对象在某些元素上的确满足了娱乐圈戏码的要求。
  成功收购AMC公司之后,万达将能拥有排名全球第二的AMC院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占据全球行业10%左右的市场份额。不过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又潜伏着多少收购整合的难题和挑战?AMC公司近年来在财务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万达集团收购后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对其未来盈利水平产生不良影响。加之两家企业之间在管理经营上,需要跨越中美两国的文化鸿沟,在经营理念、管理水平、文化发展程度上均存在差异,如何完善处理好收购后的整合问题将是这次收购成败的关键。
  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华在收购签约后于微博上称:“收购之后只换股东和老板,不换管理团队,团队大部分高管有10~20年稳定的经历。亏损是历史和财务结构问题,不存在万达院线有无能力管理的问题”。万达集团方面还表示和AMC公司管理团队达成了长期雇佣协议,AMC公司管理团队将长期稳定工作,收购后万达集团只派一两个代表,具体经营仍由AMC公司原管理团队负责。即使万达集团目前暂无整合计划,并不代表整合难题不存在。企业收购本就是把双刃剑,风险如影随行,买的时候可以一掷千金、豪气逼人,但未必就能一直笑到最后。   港交所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
  并购事件
  2012年6月15日,港交所宣布,公司与全资附属公司HK Ex Investment以及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控股公司LMEH在当日签订框架协议,HK Ex Investment将以现金方式收购LMEH全部已发行普通股,收购总代价约为13.88亿英镑(折合约166.73亿港元);11月29日,港交所宣布,英国金融业管理局已批准其通过附属公司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母公司LMEH全部股权的建议;12月6日,港交所宣布,已完成对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全部已发行普通股本的收购。至此,中国交易所行业有史以来第一次国际并购顺利完成。
  并购点评
  在全球交易所并购浪潮的推动之下,依靠中国内地金融资源一直“悠哉游哉”的港交所也按耐不住开始有所作为了。LME是个炙手可热的宠儿,在这次收购的过程中,港交所面对的交易对手包括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洲际交易所,最终港交所以166亿港元的高价击败对手获得了LME全部股本。这是港交所目前最大的一次扩张,该项收购市盈率高达181倍,也是交易所并购中市盈率最高的一宗并购案。
  港交所业务朝向商品交易方面拓展是港交所收购LME的一大动因,有助打通中国和亚洲市场,最终引入人民币定价的金属交易合约。港交所主席周松岗曾表示,成功收购以后,可以在LME建立亚洲交易时段,让亚洲的投资者积极参与到伦敦的金属交易中来。长远来看,希望以此建立亚洲交易中心来处理亚洲的交易,提供清算服务,最终发展人民币定价的金属交易合约,以消除汇率风险,这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和投资者更好地管理风险。可见,这次港交所竞价LME时打的是“中国牌”,在2012年10月LME峰会后,国内多家公司表示对申请LME的交易商有兴趣,预计交易后中国在LME市场的参与度会有所提升。不过收购仍有遗憾和争议,外界对LME的估值一直存疑,另外交易场会员的大量流失,引发LME未来交易量大幅下降,甚至危及其生存状况的担忧。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
  并购事件
  2012年7月23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宣布将以每股27.5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尼克森石油公司(下称“尼克森”),交易总价值达151亿美元;12月7日下午,加拿大联邦工业部长Christian Paradis宣布,经过审查,加拿大政府批准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这成为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
  并购点评
  时隔七年,在2005年收购优尼科空手而归之后中海油终于梦圆,收购尼克森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一桩海外收购交易,为这家能源企业头上的光环再添色彩。这次收购虽然难逃中国能源企业海外收购“财大气粗”的作风,高达66%的溢价让人侧目,但此次收购成功仍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创纪录的151亿美元的收购金额,使该交易成为中海油乃至中国企业迄今完成的最大海外收购。同时,这是加拿大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金额最大的外资收购案。从2012年全球的并购市场看,这也是一桩“超级交易”。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这笔“大生意”无疑将提振相关行业及整体经济的投资和商业信心。中海油此次收购是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典型,并为将来中企海外并购带来重要判例。一段时间以来,以华为、中兴海外并购遇挫等为热点的中企国际化不顺利的局面也因此出现突破。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互动和融合愈发扩展和深入,中国企业、中国资本对全球相关行业及整体经济的助推作用凸显。发达经济体针对来自中国的并购,应该更多地“在商言商”,压制“泛政治化”的冲动和倾向,才有利于推动实现中国与世界“共赢”的局面。交易后的未来发展,将成为中海油这样的中国大型能源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考量。对于151亿美元的收购对价是否“值”的问题,存在不同看法。应该说,这样规模巨大的收购,轻易做出“值”与“不值”的判断都显得太过轻率。因为企业的战略考量、品牌价值等因素是很难在短期内衡量的。
  分众传媒达成私有化协议
  并购事件
  2012年8月13日,分众传媒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已收到董事长兼CEO江南春等多方联合发起的无约束性私有化邀约,该邀约对每股美国存托股(ADS)支付现金对价27.00美元;12月20日,分众传媒宣布,公司已与Giovanna Parent Limited及其子公司Giovanna Acquisition Limited签订合并协议和计划书,Giovanna Parent Limited将以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7.5美元(合每股5.5美元)对分众传媒进行私有化,分众传媒估值37亿美元左右。这是中国概念股金额最大的杠杆收购,整个私有化交易将于2013年第二季度完成。
  并购点评
  分众传媒私有化是继阿里巴巴、盛大后,在美上市中国概念股的第三次私有化,引发市场对美国中概股退市潮流的猜想。相较2012年8月分众传媒宣布私有化要约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最终收购价格提供了17.6%的溢价。据27.5美元/股价格计算,分众传媒的最大估值为37亿美元,这宗私有化案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杠杆并购交易。
  为此,买方组建了一支堪称豪华的财团团队。其中包括江南春本人、方源资本、凯雷集团、CITIC Capital Partners和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鼎晖投资也曾在团队之中,但随后退出,虽然鼎晖投资没有对此置评,但据接近该机构的人士称,回报未能满足其预期以及退出周期稍长或是其退出的主要原因。成功私有化之后,分众传媒将成为一家私营公司。从战略发展上看,私有化之后的分众传媒面临的业务转型阻力会小很多。与此同时,主营业务转型升级、资本市场重新运作,又将会成为分众传媒需要面对的新挑战。这次私有化背后有着一股不稳定的潜流,投资方之一的鼎晖投资退出私有化,让私有化之后的分众传媒面临更不确定的未来,而在互动屏上的失败尝试,也让分众传媒在重新上市路上的估值面临更大的风险。
  业内有观点猜想分众退市成功后或于其他地区再谋上市。分众官方对此未予评论,相关高管表示目前私有化尚未成功,再行IPO的计划更无从说起。
  美敦力收购康辉医疗
  并购事件
  2012年9月28日,美敦力公司(下称“美敦力”)和康辉控股(中国)公司共同宣布,双方已经签订一项合并协议,美敦力将以8.16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康辉医疗。11月16日,美敦力宣布已完成该项收购,美敦力以30.75美元每股美国存托股(ADS)全资收购康辉医疗,扣除现金部分,该交易总价值大约为7.55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一起医疗并购交易。
  并购点评
  15.6倍市销率、42.5倍市盈率。上述估值在2012年第三季度的全球任何一个股票市场都较为少见。它出现在2012年9月28日,美敦力公司对康辉医疗的全资收购中。美敦力闪现着“钱多人傻速来”的光辉,成为不少PE、VC基金心目中理想的“白衣骑士”,收购康辉医疗令掌控这家企业的多家VC得以“解放”。
  康辉医疗上市之前,IDG资本、海纳亚洲基金、TDF(华盈创投)和鼎晖创投占有公司约60%的股权,创始人及董事长蒋谊康占股不过13.5%。虽然VC可以通过大宗交易来出售,但康辉医疗的几家VC持有股份太多,稍微卖出一点,股价就容易下跌,这样公募和对冲基金就算想买也会比较谨慎,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产业投资者来接手,并愿意以战略性的价格进行收购。美敦力的出手正好符合众VC股东们的期望,而美敦力也筹谋着雄心勃勃的中国拓展计划,双方一拍即合,可谓是皆大欢喜的一笔交易。
  此次并购是美敦力在本土以外最大的并购案,并购后的康辉医疗将从纽约证交所退市,成为美敦力首个总部在美国之外的业务部门,康辉医疗原董事长杨利波及管理团队将继续负责这一市场运营业务,原康辉公司旗下“康辉”和“理贝尔”两个品牌的骨科产品将保留,用以巩固国内原有的市场和渠道。美敦力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伊什莱克表示,并购康辉医疗代表了对中国的巨大投资,这将通过现存的普及产品渠道网和强大的研发运营能力,加快美敦力的整体全球化策略。
其他文献
On December 27, 2012, Chinese Museum of Finance Academy Council’s 25th book club event was held in Beijing. Zhou Qiren, Professor at Peking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D
期刊
Paul Krugman provided unprecedented criticism of the U.S.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this book, he recalled nearly a century of American history,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Gilded Age
期刊
In the evening of January 9, 2013, organized by the Art Center of Chinese Museum of Finance and hosted by Chinese Museum of Finance and Museum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Opening Ceremony of Art Center
期刊
On January 17, Chinese Museum of Finance Academy Council’s 26th book club event was held in Beijing, Edward Tian, Chairman of China Broadband Capital Fund, and Yu Yu, Co-President of Dangdang’s online
期刊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为什么英国人一见面总是在谈天气,英国酒吧要有多种游戏器具?为什么英国人似乎都有社交拘泥症,而英国足球流氓却一反常态?作者将这些带有民族性的怪癖和性情放在人类学的显微镜下,从中发现了奇异而迷人的文化,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不成文规矩和透着神秘感的行为规范。  洞穴奇案  美国法理学家富勒假想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例”:他们该被判有罪吗?是罪有应得,还是情有可原?富勒在书中虚
期刊
The recent U.S. fiscal cliff very much resembles hat magic, true or false, real or imaginary, rabbit or pigeon, with magic suspense. Before the arrival of the New Year, Washington finally reached an a
期刊
December 20, 2012, nearly 200 domestic M&A experts, PE practitioners, and entrepreneurs gathered the second China PE Annual Conference. With thetheme of "focusing on reforms to create a better future"
期刊
马 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2005中国十大并购人物  并购语录  在中国雅虎(的问题)上,我们的确犯了很多的错误。但如果回到过去,我们还会买下中国雅虎么?是的,我们还会买!但我们还会以这种方式么?不,我们不会了。我们会用更聪明的方法。  ——马云谈并购雅虎  并购事件  2012年2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和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联合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向旗下港股上市公司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董事会
期刊
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变化史。  无论个人、家族、民族和国家,都是在欲望的驱使下,上演着不断的轮回。  犹如走进古罗马斗兽场,活下来的才有资格接受荣耀,而下一场生死继续在等着,直到倒下的是你,或退出。  多数人只看见胜利者的昂首,无视失败者残缺的尸体,为获得利益者喝彩的永远多过对失败者的怜悯……  资本世界的本质,也许就是最聪明,最狡诈,最无耻的人的VIP赌厅,阴谋背后的阴谋、陷阱
期刊
"Tears on earth are as numerous as stars / gathered and formed the eternal flow of the Milky Way." Our nation is a long-suffering nation, but it never had channels to express the suffering, and neve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