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探索转型新模式。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研究,从专业竞赛主题分析与适用课程、“交互式”案例分享、设计思维拓展训练、课堂教学融入竞赛、设计成果输出和校企融合培养机制六个方面展开研究,并以此探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之路。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20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新型‘竞—教’模式研究与实践”(2021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环境设计专业新型“竞—教”模式概述
环境设计专业新型“竞—教”模式发展是在产教融合教学改革背景下,立足于现有课程教学基础上,寻求一种实现教育产业链、人才培养链和校企结合链有机衔接统一的新途径。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进行的专项设计。作为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专业之一,其学科方向本身具有综合复杂性的专业特点,新型“竞—教”模式即把竞赛模式作为借鉴点融入现有教学体系,通过利用该模式下构建的团队协作课堂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创新兴趣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最终调整适用课程类别、整合校企资源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型教改模式[1]。“新型”的模式实践目的主要体现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上突破环境设计专业现有教学,把专业前沿的设计理念融合到教学体系中,在国际性、前沿性和学术性的行业展示交流平台支撑下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为环境设计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最终实现外向型教学成果,达到一定教学影响力,推动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2]。
二、环境设计专业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一)“专业竞赛主题归类”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综合复杂的专业特殊性,目前国内外专业竞赛主要是中高年级,多数以应届毕业年级学生为主要参赛征集对象。新型“竞—教”模式在研究各类竞赛基础上,对不同竞赛主题及适用参赛学生类别进行整理分析,构建适用课堂所学的资料库,为下一步利用竞赛主题模式融合教学奠定了基础[3]。
研究发现,目前适用环境设计相关的专业竞赛有三十多项。从主题类别上分有专项类(9项)和综合类(23项):如清华大学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是一项综合类竞赛。从主题版块分为城市设计类、建筑设计类、景观设计类和室内设计类四大方向类别。从主办类别分为设计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组织、行业协会组织和教育部门组织三大类别。除此之外,更多的是由多个单位共同组织联合主办的各类大型赛事。三大类别中如企业单位奥雅设计集团主办的“奥雅设计之星大学生竞赛”;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主办的“ASLA学生奖”为行业协会主办类型;高校教育部门组织的“LA先锋奖——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是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主办,主要针对各大高校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作品而举办的展览交流活动。
适用课程实践方面,在专业基础类课程、实践应用类和定制类课程三种课程类项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基础类课程作为该模式实践的基础,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开发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如设计软件课(AutoCAD、Photoshop、Sketch Up和3DMaX)等主要环境设计软件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素材的更新选择与应用,掌握不同设计表现风格的绘制技巧与实际应用方法,为下一步实践类课程打好基础。实践应用类课程是应用该教学模式的重点,一般在中高年级课堂应用,如建筑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相关课程。此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专业实践能力,可以完成相应设计主题的课程,是该模式下教学组织、专项实训和教学体系完善的重要课程类型。定制类课程主要面对毕业年级,毕业设计作为本科阶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四年专业学习的重要检测手段,也是该模式教学下的成果产出类课程,是检验该模式教学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交互式案例分享”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设计类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其中对于设计最新案例的教学实践掌握有助于让学生把握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本身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较广,涉足建筑学、室内设计学、景观设计学、艺术美学、人体工程学、生态设计学和植物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不断拓展教学面,而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案例分享,教学上的所谓的案例分享,即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两个教学主体互相分享专业知识点,形成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活动,达到知识内容双向传递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分享起主導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分享起到辅助作用。教师所搜集案例大多经过专业辨别,会把有代表性、易于理解、便于启发和专业前沿的设计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分享;学生自主搜集的案例由于在专业能力上的辨别不足,搜集途径有局限,就会出现分享的案例“良莠不齐”,这就需要专业教师辅助指导,把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进行甄别后再开展课堂“交互式分享”教学。
环境设计专项设计类课程在教学组织上一般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阶段,新型“竞—教”模式在两个阶段之间会增加一个设计过渡节点,即“交互式”案例分享。课程理论教学环节之后,在完成踏勘场地、调研现状和完成SWOT及分析图之前,会组织一个课堂案例分享会:按照班级人数会划分5-8个组不等,抽签分组按不同类型主题搜集国内外相关案例素材,最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演讲。以“商业景观空间设计课程”为例,按照商业景观铺装设计、商业景观水景设计、商业景观小品雕塑设计、商业景观植物设计、商业景观照明设计五个专项进行分组收集,各组进行资料讲解分析,通过案例分享后会,让学生从被动转到主动学习,目的在于通过片段式资料组合,形成较为完整的前期素材资料库,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搜集资料和表达的能力,达到“头脑风暴式”高效率集中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思维拓展”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面对环境设计专业不同专项主题设计课程,在开发共性设计思维训练的基础上,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拓展训练,特别是在方案构思前期阶段,一定要拓展学生设计构思的多维方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维训练。
1.设计思路延展方面。思维定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设计信息和眼界的局限性导致,如果传统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容易造成学生思路受限。所以延展设计思路的教学方向应该是不断结合社会发展关注点更新教学内容,特别是从各类竞赛主题要求关注方向和专业网站上进行搜集获取最新的前沿项目案例资料,结合竞赛资料库,整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拓宽思考路径。
2.设计思维多向发散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环境设计构思主题应该多向延伸,学生的草图构思要从场地属性、人文关怀、自然条件、生态设计、艺术形式、空间形态、色彩关系、材料构造等多方向作为思维发散训练的出发点。“竞—教”模式的应用,可以从竞赛要求引入前沿理念,结合专业教学,从教学主题设计理念引发出多种设计概念,形成多方案对比,与教师在课堂共同分析研究,对比方案优劣,多方考量,最后择优整合。
3.设计思考训练方面。经过不同设计主题课程的教学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各类设计要点基础上,进行自主的思考。新型“竞—教”模式教学改革的根基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社会所需的主动型创新型人才,所以在专业教学方面就需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研究知识,需要一个过程。不同课程学习阶段,学生的思考能力会有差异,只有经过思维发散训练,学生才会明确思考的多维方向。通过新型“竞—教”模式教学的应用积累,让学生具备对不同设计类型的信息搜集更新能力、主动探索思考能力、行动能力和设计后期反思能力。
(四)“课堂教学融入竞赛”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应用该模式下的教学平台组织需要“1+1”组合,即教学团队课外组织和学生团队的课内组织。新型“竞—教”模式需要一个教学团队来协作教学,在实践该教学模式过程中,可以形成“一主多辅”的教学团队,以高级职称教师主研究,中青年教师协同合作实践。从低年级专业基础、中高年级专业提升到毕业年级毕业设计,需要高校专业教师在不同阶段课程教学中做好教学教案研究准备工作,课外不断沟通协作研究改进教学问题,协同合作推进该教学模式实践应用。学生设计团队是该模式教学实践的内在主体,因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项目体量相对较大,所以针对不同体量的设计项目,需要组建不同人数的学生团队共同研究。以“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课程”为例,作为中型体量的课程设计,按班级24人计算,需要分8组,3人一組,以组为单位汇报方案、设计建模和完成后期等任务工作。通过课堂学生团队平台的搭建,课堂形成浓厚旨在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团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变被动知识灌输为主动学习探索,这也是该模式实践应用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从课堂教学平台到实践平台的相互转化,走出传统环境设计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以竞赛作为实践渠道,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应用面,形成一个实践与教学互溶的“内外交互式”格局。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建筑墙绘”课程为例,建筑墙绘不仅需要课堂实训,更加需要实际场地实践。应用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学生在课堂墙绘教学基础上在任课教师组织下参加相关竞赛,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相结合,达到教学成果的外向型延伸效果。实践案例,如在“建筑墙绘”课程教学基础上,组织本专业学生7人参加重庆市“耕筑巴渝·沁润山乡”美育活动暨“2020超级建筑师大赛”。该赛事由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重庆市南岸区教育委员会、中共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宣传部和重庆交通大学主办,包括创意构建、创意插花、创意剪纸和创意墙绘四个赛项。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意墙绘赛事中,墙绘作品作品内容围绕“各美其美·同心缔造”主题展开。经过为期一个月的课堂内外实践,指导七位同学组建的“七人太盛”团队作品在重庆万盛经开区丛林镇绿水村现场经过8小时的紧张绘制,克服重重困难,作品最终进入创意墙绘组决赛(如图1)。经评审专家组认真评审团队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水平、创新创意和表现效果,团队作品《丝路乡韵》(如图2),从众多高校组中脱颖而出,获得组委会和当地居民的一致肯定,本指导团队最终荣获三等奖,也是本次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成果之一。
(五)“设计成果输出”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下的设计成果输出是双向的,是一种成果的内外转换,也是教学上的内外探索,是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提高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竞赛,除了让学生开拓专业视野,提高专业能力,将课堂成果向外输出,更重要的是从教学研究方面把握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和社会关注的设计焦点。通过了解国内国外不同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反向寻找与他们的差距与不足,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大高校环境设计本科毕业设计,是该模式教学分类中定制类的重要实践课程,该课程既是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总结,也是检验教学水平和输出设计成果的重要环节。以毕业设计选题“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为例,新型“竞—教”模式需要从三个方面强化教学成果质量: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关注方向、滨水景观设计表现风格和竞赛成果输出质量。
设计方案关注方向可以从城市发展动态要求及主题竞赛主题两方面构思设计,以人文滨水景观和城市水岸生态为立足点,关注滨水景观的人、城市和滨水的主题协同性,借鉴国内外优秀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发散思维进行创造[4]。设计展板作为学生阶段主要成果表现形式,在按照一定设计逻辑清楚表达阐述设计的基础上,展板的整体艺术表达效果也非常重要,设计的“里子”和表现的“面子”都要兼顾。
设计表现风格方面对最终成果的展示尤为重要。好的设计需要的不仅是新颖的设计理念、满足功能性设计需求、强调以人性为本、规范化的设计图纸表达,符合生态持续健康发展和具有艺术美学特质。后期的设计表现也至关重要,学生阶段设计表现风格不拘泥于形式化,而是要不断探索新的表现风格,指导学生不断扩充自己的设计资料库(包括设计素材、设计案例和表现风格等资料),在版式、色调、素材和后期表现方面需要有所突破。 竞赛成果输出质量把控方面在选题初期要有针对性,选择1-2类当年的专业竞赛作为参赛目标(如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展和环境设计学年奖),选题除了契合竞赛主题要求范围,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城市滨水景观的内在发展潜力,体现设计者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并且付诸设计实践的专业能力。设计内容及其表现是高质量成果输出的重要条件,通过借鉴理念参赛获奖作品,总结表现方法技巧应用到教学指导中,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高制图表现能力。由于专业竞赛具有行业认可性,所以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对学生专业的提升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六)“校企融合培养机制”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新型“竞—教”模式,实践成果需要外向型输出应用,除了设计作品本身得到行业学习者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为行业单位输送符合时代特质的人才。校企融合的培养机制为“引进来,走出去”[5],一方面学校在配套师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保障利用该模式的人才培养条件,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人才质量上升才能形成竞争力,优势才能显现。另一方面拓宽企业单位资源,高校可以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引入一些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单位设计师,不定期开展校内外专业交流学习,以本专业教师为教学骨干,校外师资为辅助进行协作教学。
推动校企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线上与线下融合培养,甚至是定制化人才培养,资源延展从周边区域到省市级再到全国范围,分阶段探索校企融合机制。以重庆渝北区为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行业单位在该区域有“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浩丰规划设计集团和重庆玮图设计”等知名建筑景观规划单位;“天怡美装饰、天古装饰等室内装饰设计公司”,區域内相关设计单位、设计研究机构和的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众多。为人才输送的下一步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提供了大量就业资源。企业的发展与高校的人才输出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目的在于分阶段拓展渠道,整合校企资源,构建校内外的人才培养融合的桥梁,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
三、结语
面对产教融合发展背景,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探索一条新型教学改革道路,新型“竞—教”模式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从课堂实践出发,对该模式的课堂应用进行教学实践,从专业竞赛主题分析与适用课程、课堂“交互式”式案例分享、课堂设计思维拓展训练、课堂教学融入竞赛途径、设计成果输出和校企融合培养机制探索六个方面进行实践。通过学生对应用该模式的课后评教体系,分析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改进完善该模式教学的实践方法。
复杂的就业形势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将会面临更多挑战,人才培养除了紧跟社会需求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要在产教研“双创”机制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新型“竞—教”模式将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探索,将为环境设计专业乃至整个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提供一种符合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新思路。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是该模式不断完善的有效途径,为实现环境设计专业新型人才的培养与输送。该教学改革模式将会把“竞—教”体系更加细化,使之教学可行且有效,成果丰硕且突出,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链与行业产业输送链的有机衔接融合。
参考文献:
[1]吴宗建,郑欣,翁威奇.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
[2]黄艳.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3]王凤领.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0.
[4]周永凯,王文博.艺术设计教育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5]汤晓燕.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张振兴,硕士,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讲师、环境设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研究。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20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新型‘竞—教’模式研究与实践”(2021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环境设计专业新型“竞—教”模式概述
环境设计专业新型“竞—教”模式发展是在产教融合教学改革背景下,立足于现有课程教学基础上,寻求一种实现教育产业链、人才培养链和校企结合链有机衔接统一的新途径。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进行的专项设计。作为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专业之一,其学科方向本身具有综合复杂性的专业特点,新型“竞—教”模式即把竞赛模式作为借鉴点融入现有教学体系,通过利用该模式下构建的团队协作课堂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创新兴趣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最终调整适用课程类别、整合校企资源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型教改模式[1]。“新型”的模式实践目的主要体现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上突破环境设计专业现有教学,把专业前沿的设计理念融合到教学体系中,在国际性、前沿性和学术性的行业展示交流平台支撑下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为环境设计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最终实现外向型教学成果,达到一定教学影响力,推动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2]。
二、环境设计专业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一)“专业竞赛主题归类”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综合复杂的专业特殊性,目前国内外专业竞赛主要是中高年级,多数以应届毕业年级学生为主要参赛征集对象。新型“竞—教”模式在研究各类竞赛基础上,对不同竞赛主题及适用参赛学生类别进行整理分析,构建适用课堂所学的资料库,为下一步利用竞赛主题模式融合教学奠定了基础[3]。
研究发现,目前适用环境设计相关的专业竞赛有三十多项。从主题类别上分有专项类(9项)和综合类(23项):如清华大学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是一项综合类竞赛。从主题版块分为城市设计类、建筑设计类、景观设计类和室内设计类四大方向类别。从主办类别分为设计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组织、行业协会组织和教育部门组织三大类别。除此之外,更多的是由多个单位共同组织联合主办的各类大型赛事。三大类别中如企业单位奥雅设计集团主办的“奥雅设计之星大学生竞赛”;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主办的“ASLA学生奖”为行业协会主办类型;高校教育部门组织的“LA先锋奖——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是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主办,主要针对各大高校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作品而举办的展览交流活动。
适用课程实践方面,在专业基础类课程、实践应用类和定制类课程三种课程类项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基础类课程作为该模式实践的基础,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开发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如设计软件课(AutoCAD、Photoshop、Sketch Up和3DMaX)等主要环境设计软件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素材的更新选择与应用,掌握不同设计表现风格的绘制技巧与实际应用方法,为下一步实践类课程打好基础。实践应用类课程是应用该教学模式的重点,一般在中高年级课堂应用,如建筑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相关课程。此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专业实践能力,可以完成相应设计主题的课程,是该模式下教学组织、专项实训和教学体系完善的重要课程类型。定制类课程主要面对毕业年级,毕业设计作为本科阶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四年专业学习的重要检测手段,也是该模式教学下的成果产出类课程,是检验该模式教学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交互式案例分享”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设计类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其中对于设计最新案例的教学实践掌握有助于让学生把握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本身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较广,涉足建筑学、室内设计学、景观设计学、艺术美学、人体工程学、生态设计学和植物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不断拓展教学面,而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案例分享,教学上的所谓的案例分享,即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两个教学主体互相分享专业知识点,形成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活动,达到知识内容双向传递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分享起主導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分享起到辅助作用。教师所搜集案例大多经过专业辨别,会把有代表性、易于理解、便于启发和专业前沿的设计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分享;学生自主搜集的案例由于在专业能力上的辨别不足,搜集途径有局限,就会出现分享的案例“良莠不齐”,这就需要专业教师辅助指导,把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进行甄别后再开展课堂“交互式分享”教学。
环境设计专项设计类课程在教学组织上一般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阶段,新型“竞—教”模式在两个阶段之间会增加一个设计过渡节点,即“交互式”案例分享。课程理论教学环节之后,在完成踏勘场地、调研现状和完成SWOT及分析图之前,会组织一个课堂案例分享会:按照班级人数会划分5-8个组不等,抽签分组按不同类型主题搜集国内外相关案例素材,最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演讲。以“商业景观空间设计课程”为例,按照商业景观铺装设计、商业景观水景设计、商业景观小品雕塑设计、商业景观植物设计、商业景观照明设计五个专项进行分组收集,各组进行资料讲解分析,通过案例分享后会,让学生从被动转到主动学习,目的在于通过片段式资料组合,形成较为完整的前期素材资料库,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搜集资料和表达的能力,达到“头脑风暴式”高效率集中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思维拓展”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面对环境设计专业不同专项主题设计课程,在开发共性设计思维训练的基础上,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拓展训练,特别是在方案构思前期阶段,一定要拓展学生设计构思的多维方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维训练。
1.设计思路延展方面。思维定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设计信息和眼界的局限性导致,如果传统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容易造成学生思路受限。所以延展设计思路的教学方向应该是不断结合社会发展关注点更新教学内容,特别是从各类竞赛主题要求关注方向和专业网站上进行搜集获取最新的前沿项目案例资料,结合竞赛资料库,整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拓宽思考路径。
2.设计思维多向发散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环境设计构思主题应该多向延伸,学生的草图构思要从场地属性、人文关怀、自然条件、生态设计、艺术形式、空间形态、色彩关系、材料构造等多方向作为思维发散训练的出发点。“竞—教”模式的应用,可以从竞赛要求引入前沿理念,结合专业教学,从教学主题设计理念引发出多种设计概念,形成多方案对比,与教师在课堂共同分析研究,对比方案优劣,多方考量,最后择优整合。
3.设计思考训练方面。经过不同设计主题课程的教学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各类设计要点基础上,进行自主的思考。新型“竞—教”模式教学改革的根基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社会所需的主动型创新型人才,所以在专业教学方面就需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研究知识,需要一个过程。不同课程学习阶段,学生的思考能力会有差异,只有经过思维发散训练,学生才会明确思考的多维方向。通过新型“竞—教”模式教学的应用积累,让学生具备对不同设计类型的信息搜集更新能力、主动探索思考能力、行动能力和设计后期反思能力。
(四)“课堂教学融入竞赛”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应用该模式下的教学平台组织需要“1+1”组合,即教学团队课外组织和学生团队的课内组织。新型“竞—教”模式需要一个教学团队来协作教学,在实践该教学模式过程中,可以形成“一主多辅”的教学团队,以高级职称教师主研究,中青年教师协同合作实践。从低年级专业基础、中高年级专业提升到毕业年级毕业设计,需要高校专业教师在不同阶段课程教学中做好教学教案研究准备工作,课外不断沟通协作研究改进教学问题,协同合作推进该教学模式实践应用。学生设计团队是该模式教学实践的内在主体,因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项目体量相对较大,所以针对不同体量的设计项目,需要组建不同人数的学生团队共同研究。以“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课程”为例,作为中型体量的课程设计,按班级24人计算,需要分8组,3人一組,以组为单位汇报方案、设计建模和完成后期等任务工作。通过课堂学生团队平台的搭建,课堂形成浓厚旨在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团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变被动知识灌输为主动学习探索,这也是该模式实践应用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从课堂教学平台到实践平台的相互转化,走出传统环境设计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以竞赛作为实践渠道,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应用面,形成一个实践与教学互溶的“内外交互式”格局。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建筑墙绘”课程为例,建筑墙绘不仅需要课堂实训,更加需要实际场地实践。应用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学生在课堂墙绘教学基础上在任课教师组织下参加相关竞赛,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相结合,达到教学成果的外向型延伸效果。实践案例,如在“建筑墙绘”课程教学基础上,组织本专业学生7人参加重庆市“耕筑巴渝·沁润山乡”美育活动暨“2020超级建筑师大赛”。该赛事由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重庆市南岸区教育委员会、中共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宣传部和重庆交通大学主办,包括创意构建、创意插花、创意剪纸和创意墙绘四个赛项。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意墙绘赛事中,墙绘作品作品内容围绕“各美其美·同心缔造”主题展开。经过为期一个月的课堂内外实践,指导七位同学组建的“七人太盛”团队作品在重庆万盛经开区丛林镇绿水村现场经过8小时的紧张绘制,克服重重困难,作品最终进入创意墙绘组决赛(如图1)。经评审专家组认真评审团队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水平、创新创意和表现效果,团队作品《丝路乡韵》(如图2),从众多高校组中脱颖而出,获得组委会和当地居民的一致肯定,本指导团队最终荣获三等奖,也是本次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成果之一。
(五)“设计成果输出”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下的设计成果输出是双向的,是一种成果的内外转换,也是教学上的内外探索,是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提高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竞赛,除了让学生开拓专业视野,提高专业能力,将课堂成果向外输出,更重要的是从教学研究方面把握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和社会关注的设计焦点。通过了解国内国外不同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反向寻找与他们的差距与不足,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大高校环境设计本科毕业设计,是该模式教学分类中定制类的重要实践课程,该课程既是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总结,也是检验教学水平和输出设计成果的重要环节。以毕业设计选题“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为例,新型“竞—教”模式需要从三个方面强化教学成果质量: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关注方向、滨水景观设计表现风格和竞赛成果输出质量。
设计方案关注方向可以从城市发展动态要求及主题竞赛主题两方面构思设计,以人文滨水景观和城市水岸生态为立足点,关注滨水景观的人、城市和滨水的主题协同性,借鉴国内外优秀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发散思维进行创造[4]。设计展板作为学生阶段主要成果表现形式,在按照一定设计逻辑清楚表达阐述设计的基础上,展板的整体艺术表达效果也非常重要,设计的“里子”和表现的“面子”都要兼顾。
设计表现风格方面对最终成果的展示尤为重要。好的设计需要的不仅是新颖的设计理念、满足功能性设计需求、强调以人性为本、规范化的设计图纸表达,符合生态持续健康发展和具有艺术美学特质。后期的设计表现也至关重要,学生阶段设计表现风格不拘泥于形式化,而是要不断探索新的表现风格,指导学生不断扩充自己的设计资料库(包括设计素材、设计案例和表现风格等资料),在版式、色调、素材和后期表现方面需要有所突破。 竞赛成果输出质量把控方面在选题初期要有针对性,选择1-2类当年的专业竞赛作为参赛目标(如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展和环境设计学年奖),选题除了契合竞赛主题要求范围,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城市滨水景观的内在发展潜力,体现设计者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并且付诸设计实践的专业能力。设计内容及其表现是高质量成果输出的重要条件,通过借鉴理念参赛获奖作品,总结表现方法技巧应用到教学指导中,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高制图表现能力。由于专业竞赛具有行业认可性,所以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对学生专业的提升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六)“校企融合培养机制”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新型“竞—教”模式,实践成果需要外向型输出应用,除了设计作品本身得到行业学习者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为行业单位输送符合时代特质的人才。校企融合的培养机制为“引进来,走出去”[5],一方面学校在配套师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保障利用该模式的人才培养条件,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人才质量上升才能形成竞争力,优势才能显现。另一方面拓宽企业单位资源,高校可以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引入一些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单位设计师,不定期开展校内外专业交流学习,以本专业教师为教学骨干,校外师资为辅助进行协作教学。
推动校企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线上与线下融合培养,甚至是定制化人才培养,资源延展从周边区域到省市级再到全国范围,分阶段探索校企融合机制。以重庆渝北区为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行业单位在该区域有“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浩丰规划设计集团和重庆玮图设计”等知名建筑景观规划单位;“天怡美装饰、天古装饰等室内装饰设计公司”,區域内相关设计单位、设计研究机构和的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众多。为人才输送的下一步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提供了大量就业资源。企业的发展与高校的人才输出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新型“竞—教”模式教学实践目的在于分阶段拓展渠道,整合校企资源,构建校内外的人才培养融合的桥梁,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
三、结语
面对产教融合发展背景,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探索一条新型教学改革道路,新型“竞—教”模式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从课堂实践出发,对该模式的课堂应用进行教学实践,从专业竞赛主题分析与适用课程、课堂“交互式”式案例分享、课堂设计思维拓展训练、课堂教学融入竞赛途径、设计成果输出和校企融合培养机制探索六个方面进行实践。通过学生对应用该模式的课后评教体系,分析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改进完善该模式教学的实践方法。
复杂的就业形势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将会面临更多挑战,人才培养除了紧跟社会需求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要在产教研“双创”机制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新型“竞—教”模式将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探索,将为环境设计专业乃至整个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提供一种符合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新思路。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是该模式不断完善的有效途径,为实现环境设计专业新型人才的培养与输送。该教学改革模式将会把“竞—教”体系更加细化,使之教学可行且有效,成果丰硕且突出,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链与行业产业输送链的有机衔接融合。
参考文献:
[1]吴宗建,郑欣,翁威奇.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
[2]黄艳.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3]王凤领.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0.
[4]周永凯,王文博.艺术设计教育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5]汤晓燕.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张振兴,硕士,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讲师、环境设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