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提到的“乐之者”就是对“它”感兴趣。如果学生不感兴趣,也就谈不上喜欢,更谈不上了解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一些经验作个介绍。
一、“士气”振作法
“夫战,勇气也。”作战要有勇气,有士气。教学中,学生也应“一鼓作气”,学生的士气振作了,学习兴趣有了,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
1、利用传统的节日、名人伟人的生日、重大事件的纪念日进行教育。在使用台历的过程中,我发现台历中对传统的节日、伟人的生日和重大纪念日都有提示。这些特殊的日子,都有各自特别的意义,很有教育作用。于是,我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配上很有教育意义的演讲词,在课前富有激情地演讲一番。如端午节讲屈原,中秋节讲团圆,“七一”纪念日讲党史,元旦节日进行新年献词……
2 唱一支或一段振作“士气”的歌曲。一首好的歌曲就是振奋人心的号角。“长征组歌”“延安大生产的劳动号子”“大刀进行曲”等,曾经激励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课前唱上一段歌曲,尤其是一些能激发学生热情的曲子,可以振作学生的“士气”;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的睡意未消退,唱一曲“昏睡百年………”或“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仅驱散了学生的睡意,还调侃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趣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3 背诵一段振作“士气”的课文。抓住课前师生互相问候的机会,让学生站立,教师引导学生齐声背诵一段课文。当齐声背诵《沁园春·雪》时,我们会从中树立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远大理想。当齐声背诵《沁园春·长沙》时,我们会从中感受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气魄,保尔·柯察金的“为人类的解放奋斗终身”,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苏軾的“大江东去……”都将使学生胸襟开阔,壮怀不已!
4 回顾自己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当我们在领奖台上,领导为我们挂奖牌的时候;当我们站在旗杆下,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唱起雄壮有力的国歌的时候……我们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激动的泪水奇眶而出,这一刻再现在我们眼前时,定叫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奋发向上,让我们看到未来与希望。
二、幽默风趣法
幽默风趣法是利用幽默有趣的语言来改变环境和气氛的一种谈话方法,它不是虚伪和追求低级趣味,而是“寓庄于谐”。作家王蒙说得好:“幽默是一种酸、甜、苦、咸、辣混合的味道。它的味道似乎没有痛苦和狂欢强烈,但应该说比痛苦和狂欢还耐爵。”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尝各种味道。让学生爵出兴趣来。
1.学生中的幽默。有时学生的仪表、课堂行为等有失学生身份,幽默一番也将恰到好处。如:某同学学着社会青年,理着一个头发上竖的头型,讲课时有意穿插“怒发冲冠”的成语:“现今有些青年火气很旺,头上没办法戴帽子了。真是怒发冲了冠。”一语道出,课堂内顿时哄堂大笑,那位同学也自感没趣。又如:个别同学有时上课爱打瞌睡,老师便可幽默一番:“同学们,你看我讲的东西多有趣,课堂上似乎体验了不,却学着李白去梦游一番(同学环视教室,搜寻睡觉者),比李白还李白(李白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课堂上顿时一阵大笑,把那个打瞌睡的同学也笑醒了……
2.课文中的幽默。我们所选用的教材,许多课文本身就有不少幽默的地方,老师讲课的时候要好好地把握,像《变色龙》、《项链》、《阿Q正传》、《氓》等课文。
三、仪态吸引法
1 愉快的情绪。教师要始终带着愉快的情绪去上讲,千万不要把个人的情绪带入课堂,如果在老师心情不好时,把这种情绪带入课堂,就很容易出现发脾气之类的现象。所以,课堂上我们必须抛弃一切,面带微笑对着学生。
2 端庄的姿态。教师的仪表很重要,穿戴一般要大方得体,宜庄重,不宜妖艳,尤其是女教师的穿着要注意不要太性感。如果太性感,恐怕会给某些同学带来不健康的兴趣。另外,教师的站姿、看姿、教室里来回走动的姿态,可以从相声演员那里得到借鉴,给同学以魅力感。
3 得体的手势。手势恰到好处,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手势不到位,甚至成了老师某种习惯动作,却成了老师的一种癖好,反而会给学生生厌。
四、语音调节法
1 注意音量。课堂上老师的音量要有高有低,有轻有重。声音高时,让同学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声音低时,让同学全神贯注,侧耳倾听。
2 注意音调。老师说话音调的变化,也将使学生产生兴趣。
3 注意语速。老师说话语速的快慢,尤其是朗诵课文注意语速的快慢,注意抑扬顿挫,都将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4 注意语气。上课提问,与学生交谈要有亲切感。朗诵课文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感情要使用不同的语气。
5 注意语音。有时课堂上适当用点方音,讲几句乡音俗语,也将起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五、情境再现法
1 人物的形象再现。通过课文中对人物形象描写,去想象人物形象。如杜甫晚年“登高”时体弱多病、头发蓬乱、感慨万千的形象,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魄与风度,别里科夫全身都用各种大大小小的套子武装的形象,让学生闭着眼睛去想象一番,恐怕会印记在记忆的深处。
2 优美的画面再现。课文中描写得好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去联想、去想象。别里科夫从梯子上滚下来的画面,阿Q在尼姑庵里偷萝h的画面,“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画面,让学生慢慢地体味,定会觉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景,富有情趣。
3 感人的细节再现。把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再现出来,也是十分有趣的。未见静女,搔首踟蹰的细节,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细节等等,老师可以通过模仿动作来增添学生的乐趣。
一、“士气”振作法
“夫战,勇气也。”作战要有勇气,有士气。教学中,学生也应“一鼓作气”,学生的士气振作了,学习兴趣有了,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
1、利用传统的节日、名人伟人的生日、重大事件的纪念日进行教育。在使用台历的过程中,我发现台历中对传统的节日、伟人的生日和重大纪念日都有提示。这些特殊的日子,都有各自特别的意义,很有教育作用。于是,我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配上很有教育意义的演讲词,在课前富有激情地演讲一番。如端午节讲屈原,中秋节讲团圆,“七一”纪念日讲党史,元旦节日进行新年献词……
2 唱一支或一段振作“士气”的歌曲。一首好的歌曲就是振奋人心的号角。“长征组歌”“延安大生产的劳动号子”“大刀进行曲”等,曾经激励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课前唱上一段歌曲,尤其是一些能激发学生热情的曲子,可以振作学生的“士气”;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的睡意未消退,唱一曲“昏睡百年………”或“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仅驱散了学生的睡意,还调侃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趣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3 背诵一段振作“士气”的课文。抓住课前师生互相问候的机会,让学生站立,教师引导学生齐声背诵一段课文。当齐声背诵《沁园春·雪》时,我们会从中树立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远大理想。当齐声背诵《沁园春·长沙》时,我们会从中感受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气魄,保尔·柯察金的“为人类的解放奋斗终身”,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苏軾的“大江东去……”都将使学生胸襟开阔,壮怀不已!
4 回顾自己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当我们在领奖台上,领导为我们挂奖牌的时候;当我们站在旗杆下,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唱起雄壮有力的国歌的时候……我们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激动的泪水奇眶而出,这一刻再现在我们眼前时,定叫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奋发向上,让我们看到未来与希望。
二、幽默风趣法
幽默风趣法是利用幽默有趣的语言来改变环境和气氛的一种谈话方法,它不是虚伪和追求低级趣味,而是“寓庄于谐”。作家王蒙说得好:“幽默是一种酸、甜、苦、咸、辣混合的味道。它的味道似乎没有痛苦和狂欢强烈,但应该说比痛苦和狂欢还耐爵。”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尝各种味道。让学生爵出兴趣来。
1.学生中的幽默。有时学生的仪表、课堂行为等有失学生身份,幽默一番也将恰到好处。如:某同学学着社会青年,理着一个头发上竖的头型,讲课时有意穿插“怒发冲冠”的成语:“现今有些青年火气很旺,头上没办法戴帽子了。真是怒发冲了冠。”一语道出,课堂内顿时哄堂大笑,那位同学也自感没趣。又如:个别同学有时上课爱打瞌睡,老师便可幽默一番:“同学们,你看我讲的东西多有趣,课堂上似乎体验了不,却学着李白去梦游一番(同学环视教室,搜寻睡觉者),比李白还李白(李白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课堂上顿时一阵大笑,把那个打瞌睡的同学也笑醒了……
2.课文中的幽默。我们所选用的教材,许多课文本身就有不少幽默的地方,老师讲课的时候要好好地把握,像《变色龙》、《项链》、《阿Q正传》、《氓》等课文。
三、仪态吸引法
1 愉快的情绪。教师要始终带着愉快的情绪去上讲,千万不要把个人的情绪带入课堂,如果在老师心情不好时,把这种情绪带入课堂,就很容易出现发脾气之类的现象。所以,课堂上我们必须抛弃一切,面带微笑对着学生。
2 端庄的姿态。教师的仪表很重要,穿戴一般要大方得体,宜庄重,不宜妖艳,尤其是女教师的穿着要注意不要太性感。如果太性感,恐怕会给某些同学带来不健康的兴趣。另外,教师的站姿、看姿、教室里来回走动的姿态,可以从相声演员那里得到借鉴,给同学以魅力感。
3 得体的手势。手势恰到好处,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手势不到位,甚至成了老师某种习惯动作,却成了老师的一种癖好,反而会给学生生厌。
四、语音调节法
1 注意音量。课堂上老师的音量要有高有低,有轻有重。声音高时,让同学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声音低时,让同学全神贯注,侧耳倾听。
2 注意音调。老师说话音调的变化,也将使学生产生兴趣。
3 注意语速。老师说话语速的快慢,尤其是朗诵课文注意语速的快慢,注意抑扬顿挫,都将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4 注意语气。上课提问,与学生交谈要有亲切感。朗诵课文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感情要使用不同的语气。
5 注意语音。有时课堂上适当用点方音,讲几句乡音俗语,也将起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五、情境再现法
1 人物的形象再现。通过课文中对人物形象描写,去想象人物形象。如杜甫晚年“登高”时体弱多病、头发蓬乱、感慨万千的形象,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魄与风度,别里科夫全身都用各种大大小小的套子武装的形象,让学生闭着眼睛去想象一番,恐怕会印记在记忆的深处。
2 优美的画面再现。课文中描写得好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去联想、去想象。别里科夫从梯子上滚下来的画面,阿Q在尼姑庵里偷萝h的画面,“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画面,让学生慢慢地体味,定会觉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景,富有情趣。
3 感人的细节再现。把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再现出来,也是十分有趣的。未见静女,搔首踟蹰的细节,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细节等等,老师可以通过模仿动作来增添学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