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系列信息显示,中国证券市场扩容已全面启动,接下来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扩容速度已是大势所趋,无法回避。基于这一背景考虑,我们提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利润模式,这就是基于股市大扩容背景下的掘金技术。粗略估计,这种模式下,年收益率达到10%并不是天方夜谭。
我们面临的格局
投资需要获利,获利则依赖于合理的盈利模式。显然,在股市持续低迷下,寻找一个模式已经十分急迫。
构造任何盈利模式,必须与我们所面临的形势联系起来,而我们当前正面临怎样的形势与格局呢?
市场低迷,而"抽血"不断
当前的市场显著低迷,这除了表现在成交量的持续低迷之外,还表现为市场指数的节节走低。市场严重缺乏人气,即使是在国有股减持这样重大利好的刺激下,市场在整体接近涨停以后,涨势的持续也仅数天,在此之后,再度陷于低迷状态。
据证监会透露,已经有近300家公司过了辅导期,这些公司正提交上市资料轮候上市。虽然证监会对此表示,不会加快市场扩容的速度,但是中国联通的上市,却再次使得市场失望。中国联通准备A股上市的消息,曾使得上证综合指数连续4天收阴。
其次是来自其他市场扩容的消息。国债市场最近也急剧扩容,根据财政部公布的资料显示,9月份新发国债达460亿元。企业债方面扩容的速度最近也在加快,广东移动公告表示将发行人民币80亿元债券,有媒体报道说,这是国务院最近批准的270亿元筹资项目的一部分。事实上,作为270亿元筹资项目中的一个,中国远洋企业债券已经在发行,筹资额度达到了20亿。
然后就是潜在的扩容压力,因为除了我们已经有的证券市场的抽血之外,一个巨型的抽血机器正在形成当中。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日前透露,证监会最近已派员到深圳进行二板市场新一轮的筹备工作。考虑到前期政府背景极其浓厚的经济学家董辅
关于高层对二板态度的讲话,二板的建立似乎山雨欲来。
大扩容是市场的基本特点
最近的系列信息显示,中国证券市场扩容已全面启动,接下来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扩容速度已是大势所趋,无法回避。
其实,持续高速扩容正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特征。
历史的看,我国的沪深股市是从一个地方股市发展而成为全国性的股市的。以上海股市为例,在1990年12月正式营业时,上市股票数量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只,其规模很小; 深圳股市最初的规模同样有限,只有深发展、万科、金田、原野等少数几只股票。而经过12年的发展,到今年7月底,两个市场的股票已经超过1187只,总市值达到了4.58万亿,流通市值1.51万亿,总股本达到5538.69亿股。增长的速度十分惊人,可以形容为超常规发展。
从发展阶段看,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这个定性的本身就蕴涵着:我国的证券市场面临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姑且不论我国即将得到大发展的企业债市场,单论我国证券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股票市场,就有巨大的扩容动力。
从未来的政策导向看,今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证券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要逐步使证券市场规范化,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显示最高层对于证券市场扩容采取的是积极推进的态度。
监管当局的高层曾经表示,未来十年中国资本市场将"令世界瞩目",而前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也认为,未来5到10年,证券市场有可能拥有多达5000家甚至上万家的上市公司。显然,这个市场未来的扩容步伐并不会减缓。
大扩容背景下的利润模式
既然"持续快速的扩容"成为了我国股市发展的基本特点,我们就不得不探讨这种超常规的发展对于我国股市的影响。对于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而言,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在这种发展格局里寻找利润,如何构建自己的利润模式。
近期市场的持续低迷,给市场信心以较大的打击。因为在没有做多机制的条件下,这种持续低迷的状态只能造成市场整体价值的下滑和投资者的损失。
市场是否真的无利可图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笔者发现,在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们的市场并不缺少利润,因为在我们的一级市场上,利润还是比较丰厚的。
笔者基于以上的背景考虑,提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利润模式,这就是基于股市大扩容背景下的掘金技术。利润模式是,在股票发行采取二级市场配售的制度体系下,通过持有波动性相对较小的价值型股票,获取新股配号,从新股配号中获取新股,并最终出售新股获利。经过初步估计,这种模式下,年收益率达到10%并不是天方夜谭。
假设与操作
我们如何才能获利?
很显然,从一级市场上掘金,必须至少满足这么几个条件。其中之一是,投资者持有的用来获取新股配号的股票价值不能够波动过大。因为如果这部分股票价值波动过大,显然将消耗掉来自一级市场的新股配售利润;另外一个是,新股的发行速度不能过慢,因为新股发行的速度太慢,就形成不了足够的利润,毕竟,最终的利润是利润率与发行总量的乘积;最后一个涉及到新股发行与新股上市后的差价问题,即新股利润率的问题。很显然,如果新股发行后跌破面值,投资者是会蒙受损失的。
我们姑且先做一个假设--这些假设条件我们在稍后加以证明:其一是持有的股票市值波动不大,我们假设其波动为0;其二是新股发行不间断,根据历史经验,我们假设其发行频率为每周筹资10亿元(每家公司筹资5亿,每周发行2只);其三,新股发行是有利润的,我们假设它为100%,即价格差不多翻一倍。那么采取这种操作的利润情况--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匡算:以目前每周发2只新股的频率,按每家公司募集5亿元的规模计算,则到我们过年的时候,一级市场将募集资金250亿元左右。假定每只新股上市后平均上涨100%,则投资者通过新股配售能获取的收益达250亿元。
那么我们的收益率情况如何呢?
采用按市值配售方式后,可能会出现沪深全部流通市值申购一只新股的现象,目前二级市场全部流通市值大约在15000亿元左右(证监会7月末的统计数字),即使是假设所有的市值都参与配售,按照流通市值1.5万亿计算,半年的收益率就将达到1.67%。换算成年度收益率(就是在半年衡量的收益情况扩大到用一年来衡量),这将达到3.3%左右。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投资者的意愿问题,出现这种所有市值都参与申购一只新股的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参与配售的资金少一半(7500亿),则收益率将翻番,超过6.6%以上。
目前除个别情况,市场参与配售的市值仅在6000亿左右,大约仅为总流通市值的1/3。例如,以前不久上市的八一钢铁为例,其筹资额约10亿元,新股配售的中签率为0.15%。显示参与申购的流通市值约为6600亿元;根据同样方法计算的新华医疗的流通市值,大约在5700亿元左右。所以,如果这个格局不变化,获得10%的年收益是可能的。
思路是否已经成熟?
所有的问题都集中于假设条件是否成立,现实能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通过研究,目前的市场特征完全吻合我们提出的几个要求。
首先是我们正走向一个大扩容的时代。
其次是股市稳定以及新股的利润问题,似乎在目前的能见度还比较低。需要指出的是,至少在目前,我们可以明显注意到这两种市场现象:一是市场的筹码集中度有所提高。目前51只封闭式基金的股票仓位平均已经超过了55%,对于价值型股票的需求明显增加。二是股市在经历了6月24日的大幅上升之后,市场整体的波动性、成交量已经明显降低。
扩容会不会成为市场的杀手?
扩容是否会成为市场的杀手?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一是市场资金的供给,是否能够跟上超常规的扩容?二是政策面和市场制度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管理层在推动股票超常规扩容的情况下,是否也会推动市场资金供给的超常规扩容,是否会通过改变整个市场制度体系,来达到股票超常规扩容的目标?
第一个问题,稍显复杂。不过我们从量上有一个粗略的把握。从总量上看,我国的居民储蓄资金目前已经达到了8万多亿,而股市扩容的数量则是以千亿计算,在可见的未来,至少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市场是不缺乏资金的。
从结构上看,市场还存在一些担忧,因为我国的资金绝大多数集中在银行体系。所以,证券市场的资金是否足够令人疑虑,加上投资者对于筹集资金的上市公司诚信的普遍质疑,更是加大了这种担心。
现状如何?
在新股配售制度全面实施以前,统计显示一级市场资金总量约为5000亿元,其中部分属专用申购,部分游走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其实,这个规模是在新股配售政策出台前,包括了基金申购资金的规模。如果考虑当时基金超过了自身规模的申购行为,这个资金规模将打折扣,例如,去年12月深高速增发1.65亿股,每股发行价3.66元。但47家基金网下申购的总计申报数量达到288.65亿股,折合资金逾1056亿元。所以,除基金之外的资金也在4000多亿。
新股发行采取了配售方案以后,资金供给的规模已经在缩水。央行最新统计显示,货币流动性明显上升,企业存款明显增加,居民储蓄继续快速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实施新股配售政策后,大部分不愿或者不能承担二级市场风险的资金回流银行造成的。目前这个趋势依然在继续,8月末,货币流动性(M1/M2)为37.4%,比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货币流动性继续维持5月份以来稳步上升的态势。所以综合看,即使悲观一点,预计目前可用的资金供给规模在3000亿元以上。整个数据是在没有出台任何资金扩容政策的前提下得出的,所以从整个形势看,短期乃至中期的资金供应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股票市场的扩容,必然伴随的是资金的大规模扩容,双向扩容必然持续,除非整个市场出现系统性的风险,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崩塌。如果排除整个金融体系崩塌的可能性,会发现我们的市场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短期的角度看,由于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等政治事件的背景,"稳定压倒一切"已成市场的共识,但快速扩容--无论是在股票供给方面还是在资金增量方面,必然会带来市场的波动。从短期看,目前的股票供给方面是供大于求的,这形成了一定的向下的压力;而从稍长一段时间看,一些增加资金供给的政策,也会带来股票在某个时间供不应求。与此同时,市场预期与市场行为的反射性作用与影响,使整个市场的运行变得极其复杂。很显然,中国证券市场如何在快速扩容的同时求得"稳定",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这种短期失衡的状态却将构成中期或者长期的稳定。因为股票供给过大的压力,必然会得到资金供给短期超过需求的修正,而资金供给过量的现象又将受到股票供给加大的调整。
预期收益率如何?
新股收益率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发行价格的问题;二是上市交易价格的问题。新股收益决定于这两个价格的价格差。几乎可以肯定,如果我国的企业上市制度没有革新,则新股收益率空间将依然维持我们当前的水平。
对于新股发行价格,监管当局对此是存在控制的,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显示,证监会对于新股发行价格有一个内控指标,即最高20倍的发行市盈率。不管这个限制成因如何、是否合理,至少新股发行价格可以相对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而对于新股上市的交易价格,目前,我国银行的利率很低,所以资金成本决定了我国股市的市盈率不会很低。根据有关机构的研究,我国股市维持30-40倍的市盈率是比较合理的。以银行存款利率为基准,考虑到风险补偿以后计算的股市合理的市盈率,也同样在这个水平上。所以,从理论上说,新股上市以后,总体的市盈率会远高于发行市盈率。而其中的差异,正形成了利润。现状是,新股发行上市后,一般的上涨幅度都在1倍以上。这也就暗含着:如果上面讨论的"扩容并不会成为市场的杀手"的结论成立,那么新股的收益率在今后也将维持这个水平。
目前,我国的新股发行进入了一个"航母时代",诸多的大盘股等待上市,这引起了很多人对于申购新股收益的疑问,毕竟,中石化发行跌破发行价格的阴影挥之不去。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相对于这些大盘股票的筹资额,利润相对较小,但是,综合考虑到因发行数量增加提高了中签率因素,这个影响可以相对调降,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航母"股票在所有拟发行的股票中的数量当属少数,它们并不会改变盈利模式的有效性。
反射性影响往往难以预见,不过,有些趋势还是可以进一步明了。
我们预计的结果包括这么几个:首先是成交量的萎缩。因为要保持足够市值来配售新股,同时股票发行又十分密集,采用这种策略的投资者就不愿意对这些股票进行频繁买卖。另一个结果是价值型股票的受宠。由于这些股票波动相对较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用于配售的股票市值稳定,因此预计这类股票的集中度还将提高。此外,这种操作的结果,还将导致申购新股所用市值的扩大,中签率的降低,显然对于利润率是有影响的。
无论如何,目前的政策取向并不利于二级市场,我们判断当前二级市场上下两难的局面短时间还难以打破。许多人认为,股市打破低迷需得到政策的刺激。但是,这并不形成我们在证券市场上获利的障碍和威胁,毕竟,市场的获利重心将越来越多地向一级市场转移,这是个趋势,至少在一定的时期是难以被改变的。
(作者为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
我们面临的格局
投资需要获利,获利则依赖于合理的盈利模式。显然,在股市持续低迷下,寻找一个模式已经十分急迫。
构造任何盈利模式,必须与我们所面临的形势联系起来,而我们当前正面临怎样的形势与格局呢?
市场低迷,而"抽血"不断
当前的市场显著低迷,这除了表现在成交量的持续低迷之外,还表现为市场指数的节节走低。市场严重缺乏人气,即使是在国有股减持这样重大利好的刺激下,市场在整体接近涨停以后,涨势的持续也仅数天,在此之后,再度陷于低迷状态。
据证监会透露,已经有近300家公司过了辅导期,这些公司正提交上市资料轮候上市。虽然证监会对此表示,不会加快市场扩容的速度,但是中国联通的上市,却再次使得市场失望。中国联通准备A股上市的消息,曾使得上证综合指数连续4天收阴。
其次是来自其他市场扩容的消息。国债市场最近也急剧扩容,根据财政部公布的资料显示,9月份新发国债达460亿元。企业债方面扩容的速度最近也在加快,广东移动公告表示将发行人民币80亿元债券,有媒体报道说,这是国务院最近批准的270亿元筹资项目的一部分。事实上,作为270亿元筹资项目中的一个,中国远洋企业债券已经在发行,筹资额度达到了20亿。
然后就是潜在的扩容压力,因为除了我们已经有的证券市场的抽血之外,一个巨型的抽血机器正在形成当中。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日前透露,证监会最近已派员到深圳进行二板市场新一轮的筹备工作。考虑到前期政府背景极其浓厚的经济学家董辅
关于高层对二板态度的讲话,二板的建立似乎山雨欲来。
大扩容是市场的基本特点
最近的系列信息显示,中国证券市场扩容已全面启动,接下来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扩容速度已是大势所趋,无法回避。
其实,持续高速扩容正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特征。
历史的看,我国的沪深股市是从一个地方股市发展而成为全国性的股市的。以上海股市为例,在1990年12月正式营业时,上市股票数量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只,其规模很小; 深圳股市最初的规模同样有限,只有深发展、万科、金田、原野等少数几只股票。而经过12年的发展,到今年7月底,两个市场的股票已经超过1187只,总市值达到了4.58万亿,流通市值1.51万亿,总股本达到5538.69亿股。增长的速度十分惊人,可以形容为超常规发展。
从发展阶段看,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这个定性的本身就蕴涵着:我国的证券市场面临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姑且不论我国即将得到大发展的企业债市场,单论我国证券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股票市场,就有巨大的扩容动力。
从未来的政策导向看,今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证券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要逐步使证券市场规范化,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显示最高层对于证券市场扩容采取的是积极推进的态度。
监管当局的高层曾经表示,未来十年中国资本市场将"令世界瞩目",而前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也认为,未来5到10年,证券市场有可能拥有多达5000家甚至上万家的上市公司。显然,这个市场未来的扩容步伐并不会减缓。
大扩容背景下的利润模式
既然"持续快速的扩容"成为了我国股市发展的基本特点,我们就不得不探讨这种超常规的发展对于我国股市的影响。对于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而言,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在这种发展格局里寻找利润,如何构建自己的利润模式。
近期市场的持续低迷,给市场信心以较大的打击。因为在没有做多机制的条件下,这种持续低迷的状态只能造成市场整体价值的下滑和投资者的损失。
市场是否真的无利可图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笔者发现,在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们的市场并不缺少利润,因为在我们的一级市场上,利润还是比较丰厚的。
笔者基于以上的背景考虑,提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利润模式,这就是基于股市大扩容背景下的掘金技术。利润模式是,在股票发行采取二级市场配售的制度体系下,通过持有波动性相对较小的价值型股票,获取新股配号,从新股配号中获取新股,并最终出售新股获利。经过初步估计,这种模式下,年收益率达到10%并不是天方夜谭。
假设与操作
我们如何才能获利?
很显然,从一级市场上掘金,必须至少满足这么几个条件。其中之一是,投资者持有的用来获取新股配号的股票价值不能够波动过大。因为如果这部分股票价值波动过大,显然将消耗掉来自一级市场的新股配售利润;另外一个是,新股的发行速度不能过慢,因为新股发行的速度太慢,就形成不了足够的利润,毕竟,最终的利润是利润率与发行总量的乘积;最后一个涉及到新股发行与新股上市后的差价问题,即新股利润率的问题。很显然,如果新股发行后跌破面值,投资者是会蒙受损失的。
我们姑且先做一个假设--这些假设条件我们在稍后加以证明:其一是持有的股票市值波动不大,我们假设其波动为0;其二是新股发行不间断,根据历史经验,我们假设其发行频率为每周筹资10亿元(每家公司筹资5亿,每周发行2只);其三,新股发行是有利润的,我们假设它为100%,即价格差不多翻一倍。那么采取这种操作的利润情况--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匡算:以目前每周发2只新股的频率,按每家公司募集5亿元的规模计算,则到我们过年的时候,一级市场将募集资金250亿元左右。假定每只新股上市后平均上涨100%,则投资者通过新股配售能获取的收益达250亿元。
那么我们的收益率情况如何呢?
采用按市值配售方式后,可能会出现沪深全部流通市值申购一只新股的现象,目前二级市场全部流通市值大约在15000亿元左右(证监会7月末的统计数字),即使是假设所有的市值都参与配售,按照流通市值1.5万亿计算,半年的收益率就将达到1.67%。换算成年度收益率(就是在半年衡量的收益情况扩大到用一年来衡量),这将达到3.3%左右。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投资者的意愿问题,出现这种所有市值都参与申购一只新股的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参与配售的资金少一半(7500亿),则收益率将翻番,超过6.6%以上。
目前除个别情况,市场参与配售的市值仅在6000亿左右,大约仅为总流通市值的1/3。例如,以前不久上市的八一钢铁为例,其筹资额约10亿元,新股配售的中签率为0.15%。显示参与申购的流通市值约为6600亿元;根据同样方法计算的新华医疗的流通市值,大约在5700亿元左右。所以,如果这个格局不变化,获得10%的年收益是可能的。
思路是否已经成熟?
所有的问题都集中于假设条件是否成立,现实能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通过研究,目前的市场特征完全吻合我们提出的几个要求。
首先是我们正走向一个大扩容的时代。
其次是股市稳定以及新股的利润问题,似乎在目前的能见度还比较低。需要指出的是,至少在目前,我们可以明显注意到这两种市场现象:一是市场的筹码集中度有所提高。目前51只封闭式基金的股票仓位平均已经超过了55%,对于价值型股票的需求明显增加。二是股市在经历了6月24日的大幅上升之后,市场整体的波动性、成交量已经明显降低。
扩容会不会成为市场的杀手?
扩容是否会成为市场的杀手?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一是市场资金的供给,是否能够跟上超常规的扩容?二是政策面和市场制度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管理层在推动股票超常规扩容的情况下,是否也会推动市场资金供给的超常规扩容,是否会通过改变整个市场制度体系,来达到股票超常规扩容的目标?
第一个问题,稍显复杂。不过我们从量上有一个粗略的把握。从总量上看,我国的居民储蓄资金目前已经达到了8万多亿,而股市扩容的数量则是以千亿计算,在可见的未来,至少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市场是不缺乏资金的。
从结构上看,市场还存在一些担忧,因为我国的资金绝大多数集中在银行体系。所以,证券市场的资金是否足够令人疑虑,加上投资者对于筹集资金的上市公司诚信的普遍质疑,更是加大了这种担心。
现状如何?
在新股配售制度全面实施以前,统计显示一级市场资金总量约为5000亿元,其中部分属专用申购,部分游走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其实,这个规模是在新股配售政策出台前,包括了基金申购资金的规模。如果考虑当时基金超过了自身规模的申购行为,这个资金规模将打折扣,例如,去年12月深高速增发1.65亿股,每股发行价3.66元。但47家基金网下申购的总计申报数量达到288.65亿股,折合资金逾1056亿元。所以,除基金之外的资金也在4000多亿。
新股发行采取了配售方案以后,资金供给的规模已经在缩水。央行最新统计显示,货币流动性明显上升,企业存款明显增加,居民储蓄继续快速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实施新股配售政策后,大部分不愿或者不能承担二级市场风险的资金回流银行造成的。目前这个趋势依然在继续,8月末,货币流动性(M1/M2)为37.4%,比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货币流动性继续维持5月份以来稳步上升的态势。所以综合看,即使悲观一点,预计目前可用的资金供给规模在3000亿元以上。整个数据是在没有出台任何资金扩容政策的前提下得出的,所以从整个形势看,短期乃至中期的资金供应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股票市场的扩容,必然伴随的是资金的大规模扩容,双向扩容必然持续,除非整个市场出现系统性的风险,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崩塌。如果排除整个金融体系崩塌的可能性,会发现我们的市场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短期的角度看,由于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等政治事件的背景,"稳定压倒一切"已成市场的共识,但快速扩容--无论是在股票供给方面还是在资金增量方面,必然会带来市场的波动。从短期看,目前的股票供给方面是供大于求的,这形成了一定的向下的压力;而从稍长一段时间看,一些增加资金供给的政策,也会带来股票在某个时间供不应求。与此同时,市场预期与市场行为的反射性作用与影响,使整个市场的运行变得极其复杂。很显然,中国证券市场如何在快速扩容的同时求得"稳定",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这种短期失衡的状态却将构成中期或者长期的稳定。因为股票供给过大的压力,必然会得到资金供给短期超过需求的修正,而资金供给过量的现象又将受到股票供给加大的调整。
预期收益率如何?
新股收益率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发行价格的问题;二是上市交易价格的问题。新股收益决定于这两个价格的价格差。几乎可以肯定,如果我国的企业上市制度没有革新,则新股收益率空间将依然维持我们当前的水平。
对于新股发行价格,监管当局对此是存在控制的,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显示,证监会对于新股发行价格有一个内控指标,即最高20倍的发行市盈率。不管这个限制成因如何、是否合理,至少新股发行价格可以相对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而对于新股上市的交易价格,目前,我国银行的利率很低,所以资金成本决定了我国股市的市盈率不会很低。根据有关机构的研究,我国股市维持30-40倍的市盈率是比较合理的。以银行存款利率为基准,考虑到风险补偿以后计算的股市合理的市盈率,也同样在这个水平上。所以,从理论上说,新股上市以后,总体的市盈率会远高于发行市盈率。而其中的差异,正形成了利润。现状是,新股发行上市后,一般的上涨幅度都在1倍以上。这也就暗含着:如果上面讨论的"扩容并不会成为市场的杀手"的结论成立,那么新股的收益率在今后也将维持这个水平。
目前,我国的新股发行进入了一个"航母时代",诸多的大盘股等待上市,这引起了很多人对于申购新股收益的疑问,毕竟,中石化发行跌破发行价格的阴影挥之不去。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相对于这些大盘股票的筹资额,利润相对较小,但是,综合考虑到因发行数量增加提高了中签率因素,这个影响可以相对调降,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航母"股票在所有拟发行的股票中的数量当属少数,它们并不会改变盈利模式的有效性。
反射性影响往往难以预见,不过,有些趋势还是可以进一步明了。
我们预计的结果包括这么几个:首先是成交量的萎缩。因为要保持足够市值来配售新股,同时股票发行又十分密集,采用这种策略的投资者就不愿意对这些股票进行频繁买卖。另一个结果是价值型股票的受宠。由于这些股票波动相对较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用于配售的股票市值稳定,因此预计这类股票的集中度还将提高。此外,这种操作的结果,还将导致申购新股所用市值的扩大,中签率的降低,显然对于利润率是有影响的。
无论如何,目前的政策取向并不利于二级市场,我们判断当前二级市场上下两难的局面短时间还难以打破。许多人认为,股市打破低迷需得到政策的刺激。但是,这并不形成我们在证券市场上获利的障碍和威胁,毕竟,市场的获利重心将越来越多地向一级市场转移,这是个趋势,至少在一定的时期是难以被改变的。
(作者为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