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视角下“吐槽”式脱口秀节目热播探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63829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网络脱口秀综艺相继成为燃爆网络的现象级综艺,其关键就是抓住了观众,从“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视角进行内容策划。《吐槽大会》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吐槽”式的脱口秀节目,观众对节目的媒介使用和节目对观众的需求满足相互转换,最终收获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成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观众;《吐槽大会》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113-03
  2017年网络综艺《吐槽大会》第一季以15.9亿的总播放量红遍网络,2018年2月第二季更是以18亿的总播放量收官,成为继《奇葩说》《火星情报局》之后的又一个现象级的网络综艺。近年来,“脱口秀”节目成为各大电视台以及视频网站必不可少的节目样式。但是模式化、同质化的现象也出现了。为了增加在同类型节目中的竞争力,脱口秀节目使尽浑身解数寻求创新。其中突破最成功的当数笑果文化制作的网络综艺《吐槽大会》。本文以两季《吐槽大会》为例,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分析节目的内容是如何迎合观众,满足观众的使用需求,从而成为爆款网综的。
  一、《吐槽大会》简介
  《吐槽大会》是一场以喜剧脱口秀为表演形式的大型喜剧演出。每一期节目都会邀请一位话题名人,让他们接受他人调侃以及对自己进行自嘲,传达“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的节目宗旨。在被吐槽期间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取消传统脱口秀的“即时”性,让嘉宾只能忍痛聆听。而节目中“优雅的吐槽”,名为吐槽实为一种别致的交流方式,让人在吐槽中释压。
  二、《吐槽大会》内容特征分析
  首先笔者通过分析《吐槽大会》的具体内容特征,从中探求节目是如何吸引观众的。本文选取《吐槽大会》第一季单期播放量最高的、也是播放量超过2亿的三期节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三期节目概况如表1所示。
  (一)节目设置特征:对抗性强、嘉宾多元、充满悬念
  在节目设置上,《吐槽大会》是一个对抗性强、嘉宾多元、充满悬念的节目。
  《吐槽大会》的精髓就在于吐槽。每期节目,都会有一位主咖和几位与主咖有联系的嘉宾轮流上台,吐槽在场的其他嘉宾。而后上台的嘉宾会对前面嘉宾针对自己的吐槽做出反驳,这就形成了嘉宾之间“互怼”的态势,增加节目的对抗性与冲突性,迎合观众“爱看热闹”的心理。
  《吐槽大会》的嘉宾涵盖影视演员、喜剧演员、歌手、网红、素人等多个领域。首先,不同领域的人相互吐槽,往往能够产生惊喜,因为大家会换个角度表达对对方圈子的看法。其次,嘉宾多元能够满足观众对明星的猎奇心理,观众也不易审美疲劳。再次,同一期嘉宾大多是好友或者工作伙伴,熟人之间相互吐槽,对方的接受度会高一些,能够缓解突发的尴尬,增加节目的娱乐效果。同时好友熟识,相互了解,还体现了节目的真实性。最后,好友相互吐槽,这一人际传播中发生的事情却将明星私人化的东西以大众传播的方式展现出来,能够满足观众对明星的好奇心。[1]
  而《吐槽大会》的悬念感则主要体现在面对其他嘉宾的吐槽,嘉宾究竟会怎么回应一直以来网络上关于自己的言论。如何绝地反击,是观众们最为好奇的。例如,李小璐面对一直以来网友称自己“整容脸”“网红脸”,在节目中耿直回怼“我就是网红鼻祖”。在“群起而攻之”的时候,她丝毫没有软弱,没有否认,而是一副“我就这么样,碍你什么事儿”的强势态度。这是观众们始料未及的。此外,《吐槽大会》在节目的结尾设置了“Talk King”环节,让主咖选择一位自己认为本场吐槽地最好的嘉宾,颁发奖杯。此环节不仅化解了节目在进行中的对抗意味,还增加了节目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接受程度。“Talk King”的得主成为了悬念,它使观众好奇最终得奖的是不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人。
  (二)节目形式特征:吐槽、自嘲式的价值观传递
  在节目形式上,《吐槽大会》是以“吐槽”“自嘲”为外壳、实为传达价值观念的脱口秀节目。
  吐槽,源于日本动漫,本意是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其核心是强逻辑梗。“吐槽”一词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相互碰撞,逐渐演变成个人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而随着Papi酱通过吐槽或者自嘲的方式笼络大量粉丝,“自嘲文化”在中国兴起。于是,《吐槽大会》在节目形式上,以戏谑、反讽、调侃的语言来适应当今互联网的吐槽和自嘲风气。
  互聯网技术的发展给综艺节目带来了弹幕互动。纵观两季《吐槽大会》20期节目,主持人张绍刚以及嘉宾在节目中非常有“弹幕意识”的。在《吐槽大会》中,弹幕一词的提及率很高,张绍刚经常自黑说主持节目时候要躲弹幕,池子、李诞等嘉宾也常借“张绍刚不要脸”“王自健回来”等网友的弹幕来吐槽张绍刚。可见,《吐槽大会》的弹幕已然成了节目的重要素材,同时又能和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产生一种被认可的心理优越感。
  无论以何种方式来“吐槽”或者“自嘲”,实质都是在传达价值观。只不过“弹幕”的高互动性吐槽增加了节目在进行价值观引导时的可信度。一方面,这些有争议的、自带槽点的嘉宾、主咖通过这个平台“吐槽”或者“自嘲”自己,都算是对外界的一种回应,也是在直面自己的过程中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节目通过“吐槽”的形式,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别致的交流,正如节目口号所说的“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笑对人生的起起伏伏,在戏谑中进行思考,是《吐槽大会》最终要向观众传达的价值观念。
  (三)广告投放:与内容浑然天成
  在传统媒体时代,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综艺节目的内容和广告都是分离的。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硬植入广告。这就形成了广告是广告,节目是节目,枯燥的广告甚至会影响观众看节目的热情和耐心,容易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广告赞助商就是综艺节目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最厌恶的就是突如其来的硬性广告插播。如何协调广告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让观众愿意接收广告就是网综节目要解决的问题了。《吐槽大会》就找到了两全其美的方法。《吐槽大会》节目本身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段子有机组合而成的,它依靠具有强逻辑的众多段子来推进节目往前走。因此,编剧们将这些广告不刻意地编入段子中,随着嘉宾语言的“包袱”一个个被抖出来,如此便不易引起观众的反感。因为这些广告都是前后有故事的,具有逻辑性,观众在被逗笑之余,还会回味段子中的逻辑,加深对广告的印象。这就是一种委婉的广告植入。   除了将广告编入段子,《吐槽大会》还采用情景短剧的形式在节目开播前和结束后将广告作为彩蛋播放给观众。电视播放广告不仅仅是让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不止于“知”,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产生购买欲。这就需要搭建产品与观众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观众把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追求转移至产品上去。《吐槽大会》专门为广告产品设立一个現实生活中的情景,让产品不动声色地进入生活情景中去,通过生活化的情景把观众带进来,再依靠剧情潜移默化地推销广告产品。例如,李诞作为节目的策划人的身份,通过开策划会找冠名商的形式来推荐京都念慈菴。
  三、《吐槽大会》观众使用与满足情况分析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要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2]该理论提出人们媒介接触行为发生的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是否能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产生的。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体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二)观众对《吐槽大会》的“媒介接触行为”前提分析
  《吐槽大会》作为一档网络综艺,相比与电视综艺,在媒介印象上有其优势。首先,由于移动互联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和发展,观众非常方便接触媒介。其次,在《奇葩说》、《火星情报局》等一系列纯网综的开路下,80后、90后通过网络看综艺的媒介接触习惯已经慢慢形成。而由于网络综艺在监管上相对电视综艺要宽松许多,网络综艺的趣味性、尺度性、娱乐价值都要比电视综艺大,这些特征直接形成了观众对网络综艺的媒介印象。
  此外,观众对《吐槽大会》的媒介印象还得益于美国Comedy Central频道的脱口秀节目《Roast》。《吐槽大会》的原型就是《Roast》,其整体的节目设置跟美版大同小异,场上的基本人员配备是6~7位嘉宾+1位主咖+1位支持人+场上观众。正是很多观众过去对《Roast》的媒介使用经验良好,他们容易将这种媒介印象延伸到《吐槽大会》上。
  (三)观众对《吐槽大会》的使用形态与需求满足
  1960年麦奎尔等人以电视为媒介考察了电视节目能够提供给观众的“满足点”,并将其归纳为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以及环境监测。而这些都可归纳为满足观众的某种需求,娱乐需求、社交需求、信息需求、心理需求等,只是不同的节目侧重点不同。那么,观众是如何使用《吐槽大会》来满足自身需求的呢?
  1.娱乐需求
  顾名思义,观众是为了从节目所提供的娱乐和消遣中得到快乐和放松。当下,80后、90后已然成长为社会的主要群体,随之而来的是繁重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他们需要一种成本最小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获得快乐。
  《吐槽大会》正好以吐槽人和事的方式,通过诙谐幽默的段子,博大家一笑。李诞作为《吐槽大会》的策划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们做节目的最终是好笑,是为了让观众开心,而不是为了突破尺度。”由此可见,《吐槽大会》就是抓住了“笑”这一节目重点。即便是广告,它都力图用搞笑的段子来包装,而非死板地单向灌输给观众,减少甚至消除观众的枯燥感。正是因为搞笑,观众可以在疲惫的时候,不需要付出昂贵的时间成本和物力成本,通过观看节目获得最直接的快乐。
  此外,观众关注明星本身就是在追求娱乐。《吐槽大会》的一大特色就是吐槽的主咖是明星,而明星永远都是观众最简便、成本最小的娱乐消遣。
  2.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包括观众表达观点的需求和获取信息的需求两个维度。
  首先,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己对节目的看法和感受,他们需要即时的表达。《吐槽大会》的弹幕和微博话题就为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提供了平台。弹幕的精髓之一就是参与感,无时空距离的社交,观众可以在与节目内容融为一体的弹幕上信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经常能看到“张绍刚你这个不懂脱口秀的胖子”“诞总吐得好!”等内容在弹幕上划过,这些都是观众在观看时最直接的感受。除了弹幕,观众也可以在微博上关注“#吐槽大会#”的话题,在话题区发表观点。例如,《吐槽大会》第二季开设了一个叫做“吐槽吐槽大会”的微博号,把吐槽的权利交给观众,让观众参与到节目的讨论中。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观众反馈,有利于节目组根据观众反馈来调整节目。
  其次,观众观看节目也是为了获取一定的信息。观众的差异性决定了观众关注点的差异。通过浏览弹幕可以看出,有的观众看到明星被好友爆料生活私事,才能达到观看的嗨点;有的观众是对脱口秀的表演形式和技巧感兴趣,在弹幕中会讨论嘉宾表现的好坏;有的观众则关注节目的广告植入方式;等等。甚至,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之上,有的观众还通过节目满足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3.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寻求精神世界的丰富。由于感情需求更加细致,观众渴望在观影体验中获得某种共鸣或寄托,肯定自己的存在感,增加参与感、安全感等。
  首先是寻找存在感与参与感。在《吐槽大会》的弹幕上我们常见“第一”“路过”“一大波吐槽即将来袭”这样的留言,或者在微博上“吐槽大会”的话题讨论区,我们也常看到一些为预告节目的帖子,例如“这期薛之谦要上了好开心”这类的无关痛痒的感慨。这就像是老师在作业上写“阅”一样,表示“我知道了”“我看过了”,是一种典型的寻找存在感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弹幕或者帖子完全就是个人观看状态的相关信息,例如一些自己观看的时间、地点、次数、周边环境等个人信息。这些弹幕或者帖子虽然不是节目内容相关,但是能够表现出观众的多元性和积极的参与性。
  其次是寻找共鸣,获得认同感。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看法,我是否和他人想的一样?观众会产生好奇,会寻找答案。一方面,嘉宾吐槽的时候,观众会对比自己与嘉宾的想法。当观众和嘉宾想法一致时,观众会在嘉宾处获得认同感。另一方面,观众通过刷弹幕,寻找是否有与自己一致的评论。当有很多弹幕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时,观众会产生“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想的,这么多人都是这么看的”安全感,认为自己和大家产生了共鸣。此外,正如前文分析,《吐槽大会》也把观众弹幕和网友微博评论作为节目的内容,观众的评论在节目中被提及时,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四、结语
  综上,《吐槽大会》作为一种“吐槽”形式的脱口秀综艺,成为现象级的原因不仅仅是在节目设置、节目形式、广告投放等方面完全从观众的需求出发,考虑观众的接受情况,为观众提供合适的休闲娱乐的内容,更是因为它满足了观众娱乐、信息、喜好、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观众对节目的使用与节目对观众的满足之间的双向转换使得“吐槽”综艺能够抓住大批的网络观众。
  参考文献:
  [1] 梁轩.浅析《吐槽大会》热播原因[J].西部广播电视,2017(03):84-85.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5.
  [3] 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五版),2014:253-260.
  [4] 何沩薇,姜壮.浅析网络综艺节目《吐槽大会》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J].视听,2018(01):79-80.
  [5] 张楠.“吐槽”“奇葩”两个火爆大会背后:“怼”文化风行[J].公关世界,2017(07):76-78.
  [6] 王兵.从《吐槽大会》看网络综艺节目的广告植入特色[J].新媒体研究,2017,3(21):48-50.
  [7] 郄晓兴,胡丽娟.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弹幕流行现象分析[J].采写编,2017(02):137-138.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编者按:在新媒体传播生态下,传媒业在高科技术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发展,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在深度和广度上将进一步加强。传媒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责任和挑战,学习并掌握新的思考方法和新的技能,研究如何将新的高科技术有效地运用到传媒教育当中,才能推动传媒教育事业的突破性发展。源于1928年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中国语文学科、始于1958年杭州大学新闻学系、创建于2006年的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经过十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纷纷创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微信平台每周推出高校微信公众号排行榜,并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工作和娱乐的重要载体,因此,官方微信怎样有效运行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官方微信谈起,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全国排行榜基础上,结合现状,从用户分析、微信编辑团队、编辑技巧等多方面对高职院校新媒体发展提出了建
期刊
摘 要:经过对商务印书馆有关人士的采访,以之为例,分析论述中国出版业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由商务印书馆工作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买书奇遇记》切入。首先,分析盗版现状——阐明盗版对象和手段——即所谓常销和畅销。第二,分析盗版猖獗的原因——高科技手段、低廉的成本和暴利驱使,使盗版者不惜一切代价铤而走险;另外,还包括一些社会问题,国民版权意识的缺乏。第三,列举商务的打盗措施——双轨制度、科技手段和品牌建
期刊
摘 要:爆款文章的生产者、现象级刷屏活动的策劃者、“鸡汤”迷你剧的出品人、“知识付费”领域的生力军……短短两年,新世相完成了从“自媒体”向“互联网公司”的华丽转身。其文章、活动被受众、媒体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断传播、热议,一度占据舆论风口。本文从传播的仪式观这一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新世相在仪式感塑造、价值共同体构建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意涵、价值和作用,以探讨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品牌传播策略。  关键词:传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许多城市通过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与竞争力,同时增强市民的自豪感与荣誉感。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城市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同地域间特色文化是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构成因素。只有从地域文化的视角下,对城市形象重塑和宣传,才能实现城市经济效益和软实力的共同发展,强化城市的影响力。  
期刊
摘 要:步入“微时代”,政府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政务微信成为政务传播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但当前地方政务微信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总体呈现良莠不齐的态势。本文以政务微信“广州番禺发布”为例,探讨发现其在运营中的特色及不足,并观照当前地方政务微信的发展,提出提升运营者新媒介素养、打造优质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内容等的运营策略启示,以此为地方政务微信有更健康和长足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务微信;政府传播
期刊
摘 要:网络新闻依托网络电子技术迅速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及外部情况变化的主要渠道,成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闻类型之一,然网络新闻确实存在着许多的侵权现象。在司法实践中,这些侵权现象责任主体的认定较为困难,仅仅依靠侵权的四个构成要件,不足以解决所有的侵权问题;本文将新闻真实的行业技术规范与侵权构成要件结合起来,明确侵权责任主体为信息发布者、网络服务商,以期将侵权责任落到实处。  关键词:哇哈哈;侵权主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健康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本文以Z市Z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研究医改下社区医院创新健康传播实践的可行性。其借助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摆脱了小范围的健康知识讲座,通过议题设置,在社区内设置相关话题,扩大传播范围,有效降低社区内居民健康信息“鸿沟”,培养居民医改认知框架,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支持医改工作进行:同时以蓝卡网APP为平台,构建
期刊
摘 要:当前,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资阳日报作为市州一级区域性的主流媒体,必须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分析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大现实意义和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将融合的目标定位于建设区域权威主流新型媒体平台,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重点举措。  关键词:媒体深度融合;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在传媒生态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经过磨合、突破、发展,融合,实现蓬勃发展。一是坚守内容真实,实现报道创新。二是加强报道策划,强化报道灵魂。三是新闻资源再利用,扮靓融媒体报道。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与担当,锐意改革、矢志创新,从“相加”到“相融”,形成全方位、多维度传播矩阵,赋予中国故事更蓬勃生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