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巨大食管裂孔疝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食管裂孔疝,其膜解剖结构发生更大的变化,腹腔内容物更多的疝入到胸腔,易与胸膜形成广泛的粘连.巨大食管裂孔疝手术中要保护迷走神经、胃系膜
【机 构】
:
710021 西安医学院研究生院;710068 西安 陕西省人民医院普通普外二科;710068 西安 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大食管裂孔疝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食管裂孔疝,其膜解剖结构发生更大的变化,腹腔内容物更多的疝入到胸腔,易与胸膜形成广泛的粘连.巨大食管裂孔疝手术中要保护迷走神经、胃系膜、食管系膜、胸膜,避免出血及各种副损伤,是该手术顺利完成及避免并发症的要点与难点.运用膜解剖理论,更可加深对巨大食管裂孔上膜解剖结构的认识,促进手术顺利完成.本文中笔者运用膜解剖理论在巨大食管裂孔疝手术中的实践,提出个人体会.
其他文献
患者,女性,80岁,以“反复胸闷气短、乏力3年,加重半年”入院。3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乏力,伴心悸不适,自感脉搏跳动偏快,有四肢乏力,休息后可稍缓解,曾在当地医院明确诊断为“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含量低于45.00 g/L,治疗上给予输血对症治疗。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半年前开始胸闷气短、乏力症状频繁发作,活动耐力逐渐下降,步行不足500 m即可出现胸闷、全身乏力。在本院干部保健科住院,完善胸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胃镜等检查后诊断为重度缺铁性贫血、巨大食管裂孔疝。考虑到患者贫血是由食管裂孔疝引起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气滞血瘀证的效果。方法选取GERD气滞血瘀证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心健康,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及社会医疗资源的耗费,是消化系统疾病中较为顽固的治疗难题之一。GERD的治疗包括心理及生活方式干预、标准药物治疗、内镜和必要时的外科手术治疗等,但目前药物治疗仍是首选。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疗效较好的一类强抑酸药,本文就PPI在GERD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目的 探讨肥胖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肺功能、酸反流以及食管动力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
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edical priority dispatch system,MPDS)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接受的急救标准[1]。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城市引进应用MPDS[2],表明该系统在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中的作用和功能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被认为是急救调度领域的黄金法则[3]。韶关市于2018年底引进MPDS,经过近2年的应用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值得令人欣慰的是,该市通过电话指导,已成功抢救了11名心博骤停患者,成功指导5名孕妇在家顺利分娩。
目的 探讨白介素6(IL-6)、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在体外培养大鼠的食管上皮细胞、CD4+T细胞,并建立正常大鼠食管上皮细胞和CD4+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疾病,有着发病率高、易反复且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以咽喉不适、声音嘶哑、咳嗽等食管外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人群的诊断一直是临床难题。近年来,随着对胃食管反流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及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诊断方法更加多样化。本文中笔者就目前几种常用的GERD临床诊断方法的新进展及未来可能用于食管外症状人群诊断的新技术进行汇总综述。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室行腹腔镜食管裂孔山修补术的300例患者的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联合24 h pH阻抗技术技术在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及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10月,潍坊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胃镜及HRM检查联合24 h pH阻抗技术,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并收住普外科的1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胃镜及HRM检查联合24 h pH阻抗技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确诊率。结果HRM检查联合24 h pH阻抗技术的检出率为83.32%(139/167),特异性为100%(139/139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道裂孔疝修补术患者手术体位安置的时机及效果评价。方法将80例行腹腔镜食道裂孔疝修补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改进组40例患者在全麻诱导前,由巡回护士按手术要求和患者的舒适度来安置体位;传统组40例在全身麻醉后由巡回护士、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按手术要求安置体位。结果改进组术后24~48 h下肢疼痛率和麻木感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舒适度对手术体位进行适当调整既提高了患者术后下肢的舒适度,又减轻了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强度,可为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