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德:花10年研制出“争气雷达”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hod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先进战斗机实现超远程打击、再到防空反导屡获成功……负责探测预警、引导打击的雷达,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教授贲德就是我国研制上述雷达的幕后功臣之一。
  国之所需,吾心所系。为了让被誉为“空中战鹰”的战斗机看得更远,近60年来,贲德致力于雷达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在近乎空白的科研基础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1、光着脚在奔跑中求学


  1938年4月,贲德出生在吉林省九台县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当时中国东北三省还处于日本侵略者的黑暗统治之下。
  贲德小学毕业后,就被保送到县城里唯一一所初中读书,即当时的九台县级中学。尽管学费可以减免,但住校生要交的7.5元伙食费,难住了这个农村家庭。
  “父亲当时对我说,能不能念就看你自己。他的意思就是,你如果能吃苦、不住校,你就可以继续上学。”于是,不怕吃苦的贲德每天上下学往返40里路,开始了在“奔跑中求学”的日子。
  “那时候天不亮,我就离开家往学校跑,到了学校就上课;放学后就赶紧往家跑,等到家的时候,天都黑了。当年哪有钱去买鞋啊?我就穿着母亲做的布鞋来回跑,没几天时间,鞋上就磨出一个洞。后来,我舍不得穿鞋走路,出门不远,我就把鞋脱下来,光着脚往学校跑,快到学校了再把鞋穿上。当时我就想,只要有机会念书,再苦再累也不怕!”贲德回忆道。
  在“奔跑中求学”的贲德,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代中国人奋发图强的缩影。
  1954年,贲德考上吉林市第二高中,那时高中的大考、小考满分是5分,贲德几乎所有课程都拿到了5分。
  1957年,贲德顺利考上了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哈工大学习期间,贲德一门心思汲取知识、储备能量。
  1962年,在哈工大学习了5年后,贲德被分配到了“14所”,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这里被誉为新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

2、耗时10年研制出“争气雷达”


  贲德初到“14所”时,我国的雷达研究几乎处在一片空白的状态。
  “我参加工作后,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个是研制相控阵雷达、一个是研究脉冲多普勒雷达。这两项技术,应该说在雷达领域里,属于最重要且最实用的技术,支撑着我国目前所有的雷达技术发展。”贲德说。
  1964年,贲德来到北方某大山深处开始参与研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雷达——相控阵雷达。
  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贲德和其他科研人员从原理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再到设计方案、加工生产,日夜兼程向着目标发起了冲锋,最终研制出能探测到几千公里以外空中目标的“深山巨无霸”,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相控阵雷达研制成功后,旁人都觉得,贲德会在熟悉的相控阵领域深耕细作,但他却选择变换赛道。
  这一切,都源于贲德接到的一项科研攻关任务:研制战斗机雷达。
  接到任务,贲德毅然从研制仰面朝天的地面“大家伙”转向研究塞进战斗机“鼻子”里的“小精尖”。
  当时,我国战斗机上的雷达只能向上“看”,“看”不到低空飞行目标:当雷达下视的时候,目标信号会淹没在强烈的地面杂波信号中。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世界领先的脉冲多普勒技术,但在当时,这项技术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他们对我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
  那之后的10年里,贲德没有休息日,即便大年初一他都在工作。在一年多的试飞期,贲德曾两次遇险。发动机停转、起落架失灵,都没有把这个文弱书生吓走。“任务逼人!只要能做出雷达,献出什么都行!”他说。
  经过10年努力,该型雷达通过了国家鉴定,然而次日贲德就因心肌炎住进了医院,一住就是两个月。
  “别人不卖给我们,现在靠自己力量把它搞出來了。你们搞了一部‘争气雷达’!”上级领导得知喜讯后,打来电话祝贺。贲德说,“争气”这个词,是祖国对他的最高评价。

3、积极投身科学普及事业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雷达事业已经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进发。现在,贲德和他的团队正瞄准性能更先进的第三部雷达奋力攻关,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雷达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晰。
  即便已过耄耋之年,贲德依旧紧跟科技前沿的动态,最近还在研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学习怎么行,新东西不断出现,你不学就没有发言权。”贲德说。
  贲德不仅自己努力学习新知识,还积极引导青年学子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如今,他坚持自己带学生,目前带了十几个研究生、博士生。“现在年轻人的眼界比我们那时开阔,但如果想有大作为,首先要有吃苦精神,还有,不要好高骛远,同时还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贲德说。
  此外,贲德还不断发挥余热,投身科学普及公益事业。这些年,他跑遍了江苏省的各地,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我曾去扬州市江都县一所小学作过一次报告,到场的同学们后来反馈说,他们原来都想当明星,现在他们的想法变了,都想当科学家。从这个事情上,我想,普及科学知识,还是要从孩子抓起,一定要让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贲德说。
其他文献
在中國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回顾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大部署,为我们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路径。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从“科技自立自强”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这三个
期刊
由晋中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联合主办的2021年“左权民歌汇”颂歌颂党史活动在左权縣举行。5月27日,左权县企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赞颂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增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邢兰富摄
期刊
歷史在这里交汇,又在这里书写新的篇章。  2021年5月28日,人民大会堂。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
期刊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1~5月,国内5G手機出货量1.08亿部,同比增长134.4%,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2.8%。5G手机出货量大增,显示5G应用正以爆发式增长速度进入百姓生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以5G产业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5G将开启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新时代。5G网络为千行百业打造崭新的发展基础,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在这个激昂蓬勃的时代,如果聊到科技,每个人似乎都能聊出点什么。   手机支付、共享单车、高铁出行、网络购物……即使不懂科技的人,也能说说这些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新科技。   5G通信、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懂点科技的人能聊得更深更广。   虚拟现实、区块链、激光通信、基因重组……科技迷们会让你对未来的世界期待更多。   科技,让我们得以拥有更加便利、美好的生活。今日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期刊
6月9日,2020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公示,晋能控股集团共有19项成果通过初审。其中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让晋能控股集团的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也为开启新征程提供了强力引擎。1、下好先手棋 构建一流创新平台“强磁场  每天一大早,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技术创新高级总监、同大科技研究院执行院长、双创中心主任田利军,早早赶到双创中心重点实验室,带着部门的技术人
期刊
6月8日,山西省委書记林武来到位于晋中市左权县的中晋冶金科技有限公司,察看项目装置,询问技术路径、工艺流程,了解降碳减排效益,勉励企业坚持创新引领,突破关键技术,探索走出清洁冶金低碳绿色发展的新路。  作为我国在建的第一套气基竖炉直接还原铁企业、气基竖炉直接还原铁技术提供商、还原铁装备集成管理商,一直以来,中晋冶金科技有限公司始终把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抓手,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期刊
远到“天问一号”登陆3亿公里外红色火星,深至“奋斗者”号成功到达1万米的海底,快似“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芯算”,炫如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回眸历史、关注现实,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在卓越不凡的科技创新历程中,中国人民凝聚了志
期刊
6月23日,灵石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在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等领域开展全面深度合作。同日,“灵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先进采矿研究院、博士工作站”揭牌。   煤礦智能化建设既是防范化解煤矿安全风险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灵石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灵石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进行战略合作,实现了科技与产业的“联姻”,此次
期刊
2008年8月1日12时35分,随着C2275次列车从北京南站缓缓驶出,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工程建成后,京津两地之间实现了30分钟通达,中国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并一举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系统掌握时速300公里高铁技术的国家。  从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到2020年底,在不到13年的时间里,我国高铁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运营里程达3.79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同时,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