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律基础知识课》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因而提出运用案例教学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从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和组织实施入手,以期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法律基础课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1(c)-0199-01
案例教学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方法。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法律课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精选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激发思维积极性,并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掌握有关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的意义
1.1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具体的法律理论知识
从《法律基础》课的认知目标来看,主要涉及到的法律概念、法律规定以及法学观点和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单调地讲解,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难以接受。如果我们应用新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角色转换,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和社会上有关典型案例用到课堂上,就可以把枯燥变为兴趣,把无聊变为乐趣,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法律的原则、规则以及各种法律之间的关系。
1.2 有较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正反案例或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能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抽象教育理论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案例具有典型、形象、直观等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易于学习、理解,通过案例教学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识记和理解法律知识,灵活准确运用法律知识。
1.3 案例教学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模拟、逼真的情景,给出的资料是具体、多方面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案例教学多以小组讨论形式,需要学生相互启发,提出不同观点和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小组同学分工协作,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1.4 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及沟通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既可以锻炼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表言论的勇气、树立自信心,又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沟通的能力,又能促使其加深对各种不同观点的理解,迅速进行角色转换。
2《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2.1 精心设计案例
设计案例时,应着重考虑贴近学生实际,案例要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凑,并反映社会现实,充满时代气息,尤其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案件。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受到法制的教育。
再者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必须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考虑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要有意识地将法律常识的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融于案例中,使案例教学做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2.2 课前做好案例分析准备工作
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选好案例,并认真备课,分析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讨论中向学生介绍。再者教师应在课前将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案例的内容,并要求学生查找一些必要的资料,写出案例分析发言提纲。
2.3 组织和引导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案例主题展开讨论,同时,教师还应该讲究引导的方法和技巧,如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而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继续深入下去,最终使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可以先用简短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预习的理论知识,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不足之处进行讲解、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始自终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捕捉反馈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积极进行引导、组织。
2.4 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案例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的总结与评述主要是看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妥当,分析方法是否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缺点和不足,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
总而言之,案例法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真实的法律问题,运用已经掌握的法学理论和各方面的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所以,案例教学是《法律基础》教学所必需的,没有案例教学的《法律基础》教学将是一个不完备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法律基础课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1(c)-0199-01
案例教学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方法。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法律课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精选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激发思维积极性,并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掌握有关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的意义
1.1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具体的法律理论知识
从《法律基础》课的认知目标来看,主要涉及到的法律概念、法律规定以及法学观点和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单调地讲解,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难以接受。如果我们应用新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角色转换,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和社会上有关典型案例用到课堂上,就可以把枯燥变为兴趣,把无聊变为乐趣,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法律的原则、规则以及各种法律之间的关系。
1.2 有较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正反案例或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能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抽象教育理论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案例具有典型、形象、直观等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易于学习、理解,通过案例教学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识记和理解法律知识,灵活准确运用法律知识。
1.3 案例教学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模拟、逼真的情景,给出的资料是具体、多方面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案例教学多以小组讨论形式,需要学生相互启发,提出不同观点和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小组同学分工协作,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1.4 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及沟通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既可以锻炼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表言论的勇气、树立自信心,又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沟通的能力,又能促使其加深对各种不同观点的理解,迅速进行角色转换。
2《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2.1 精心设计案例
设计案例时,应着重考虑贴近学生实际,案例要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凑,并反映社会现实,充满时代气息,尤其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案件。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受到法制的教育。
再者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必须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考虑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要有意识地将法律常识的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融于案例中,使案例教学做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2.2 课前做好案例分析准备工作
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选好案例,并认真备课,分析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讨论中向学生介绍。再者教师应在课前将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案例的内容,并要求学生查找一些必要的资料,写出案例分析发言提纲。
2.3 组织和引导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案例主题展开讨论,同时,教师还应该讲究引导的方法和技巧,如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而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继续深入下去,最终使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可以先用简短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预习的理论知识,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不足之处进行讲解、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始自终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捕捉反馈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积极进行引导、组织。
2.4 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案例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的总结与评述主要是看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妥当,分析方法是否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缺点和不足,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
总而言之,案例法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真实的法律问题,运用已经掌握的法学理论和各方面的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所以,案例教学是《法律基础》教学所必需的,没有案例教学的《法律基础》教学将是一个不完备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