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建设、发展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积极推动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实现更是尤为重要。文章在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基于当前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研,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内容和实践活动出发,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提供合理建议和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4-193-02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发展已经迈入了新时代,必须要深度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继续秉持以及落实“绿色”等新发展理念,科学地把握经济增长和建设生态二者的关系,打造出众多精神、物质层面的财富,使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诉求得到满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的美丽中国。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承担着新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所以,把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必要,各高校应该通过组织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规范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一、生态文明培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紧密相连
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繁荣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影响也日益凸显出来。指出大学生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意义,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俱进的重要探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创新课题。组织在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工作,让思想政治教育丰富自身内容和增强自身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是高校组织大学生培育其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载体。二者的融合能够促进高校课堂内关于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并且深入地走进大学生的心中,有利于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有利于号召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去。
二、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研
(一)省内东部地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经过文献分析和实际调研,笔者观察到黑龙江省东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并从认知状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在认知状况上,大学生能够关注到居住环境周边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对常见的环境破坏和污染自然现象有所了解;对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政策和举措具有初步认识。但是,对于生态文明的科学知识掌握程度仍然呈现为浅表化。
在情感态度上,大学生在被问及生态文明同个人、国家之间的联系时,表现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追求美好生活环境的强烈感情。实际上,他们的生态文明保护意志却动摇不定,多数的同学面对一些不文明的生态行为时,持无所谓的态度,并不能阻止身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行为。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情感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其态度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在行为方式上,多数大学生在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方面不具备主动性和自觉性,如生活中浪费水电,大量使用一次性的外卖、快递包装和塑料袋、较少参加学校或社会上自发性组织的各类生态环保活动等。还有部分同学的生态文明行为显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性,他们的环保行为往往是由于短时期内的被迫要求或是自身需求。
(二)省内东部地区高校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工作——以佳木斯为例
高校作为优秀人才的储备基地,应该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大学生开展新时代综合性的新型高等教育,培育其健康生態人格,为我国提供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必须着力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与发展工作。然而,“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研究”的项目结果显示,省内东部高校在此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高校的生态文明意识相关课程存在缺失,重视程度需要提高。“目前我国高校的环境教育理论性课程较多,实践课程较少,知行不合一。”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国多数高校都相继开设了环境类专业和生态环境选修课程,但是组织针对所有大学生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却并不多,并没有形成一套适应现实需求且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相关制度尚不健全。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多数东部地区高校仍不具备专业师资力量和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环节,未组建起来一支专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高素质、专业化、合理化教师队伍。教学方式单一,讲授内容仍停留在基础性认知教育,课堂互动内容少,忽略了对大学生主观思想性的重视。现有的生态教育对“生态知识教育和学生实践有机统一”的重视不够,缺乏持久的教育力。
高校校园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待加强。结合线上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结果,笔者发现部分高校生态建设存在着问题,如环保管理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完善、没有按照校园垃圾资源分类来妥善处理校园内的日常垃圾、校园绿化覆盖面积少、缺乏科普活动等问题,校内没有形成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良好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生态文明培育的具体对策
(一)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意识的科学培育体系
高校必须追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构建具有科学性的大学生态文明意识激发的相关机制。高校管理者要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思想和战略,提高重视程度,创新推动立德树人观念的生态型转变。在组织这一工作的整个进程中,高校应以介绍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建设的政策法规为基础;以培育健康的生态文明道德取向为教育内需,将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教育外需;创新出适宜实际的科学评估机制;建立与实际相适应的科学的教育目标,打造出符合经济高质量增长和时代发展需求的、且具备优秀生态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人才长远发展的前提,高校应该整合各个学科资源和生态教育的联系,设置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主动选择生态类书籍阅读,积极地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而且高校要通过吸纳新教师、组织教师培训、建立学生评价机制等,壮大师资力量,使生态文明教育焕发出活力。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改善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校需要构建两者间的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定的承载作用。
一是要清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组织激发生态文明工作的依据。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指导,还要遵守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律。以此为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正确的生态保护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二是要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部的关联性资源。除了增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公共课以外,还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学科专业课,在课堂中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渗透力度,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
三是必须要针对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的教学策略作出创新。教师在传统的教授方法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合理采取小品话剧创作、自由辩论、时政新闻播报、实验调查等方法,活跃教学课堂,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还需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思想政治教育内教育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落于实践之中,从师生两个维度思考,发展学校教育与自我学习性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三)打造大学生生态文明培育的特色实践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兼顾传授理论和组织实践活动,激发生态文明意识不可以忽视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高校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联系家庭和社会,利用第二课堂举办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活动。
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主题学习、校园横幅、宣传栏、广播站等形式,科普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从正面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要为大学生创设生态文明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组织大学生举行参观生物博物馆和自然保护区、走访生物化工类工厂、调研地方生态问题、考察生态建设工程等进行游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拓宽大学生生态视野。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制作生态文明宣传片、进行校园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等活动,加强锻炼大学生环保的实践能力。
(四)推进“绿色高校”生态环境建设
高校应该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下,加大绿色环境建设投入;增加校园绿色植被;完善校园基础设施;推进垃圾分类,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适宜的“绿色高校”。美丽的校园自然环境,既可以使大学生身心愉悦,又可以推动大学生提高规范自身行为约束力。
大学生作为我们祖国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希望,需要清楚地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以及必要程度,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素养,并将之诉诸于实践。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黑龍江省东部地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010222102)结题成果;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地方高校人文学科环境素养的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6Z045);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世纪以来黑龙江省三江地区环境史资料的采集、整理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6SSD04)。]
参考文献:
[1] 朱大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责任[J].天中学刊,2012(5)
[2] 陈丽颖.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西华大学,2017(3)
[3] 孙曜.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策研究[J].经济师,2020(9)
[4] 王河江,史云龙.历史学科环境素养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简介:史云龙,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学生;通讯作者:王河江,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史、环境史。]
(责编:贾伟)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4-193-02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发展已经迈入了新时代,必须要深度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继续秉持以及落实“绿色”等新发展理念,科学地把握经济增长和建设生态二者的关系,打造出众多精神、物质层面的财富,使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诉求得到满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的美丽中国。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承担着新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所以,把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必要,各高校应该通过组织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规范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一、生态文明培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紧密相连
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繁荣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影响也日益凸显出来。指出大学生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意义,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俱进的重要探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创新课题。组织在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工作,让思想政治教育丰富自身内容和增强自身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是高校组织大学生培育其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载体。二者的融合能够促进高校课堂内关于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并且深入地走进大学生的心中,有利于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有利于号召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去。
二、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研
(一)省内东部地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经过文献分析和实际调研,笔者观察到黑龙江省东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并从认知状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在认知状况上,大学生能够关注到居住环境周边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对常见的环境破坏和污染自然现象有所了解;对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政策和举措具有初步认识。但是,对于生态文明的科学知识掌握程度仍然呈现为浅表化。
在情感态度上,大学生在被问及生态文明同个人、国家之间的联系时,表现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追求美好生活环境的强烈感情。实际上,他们的生态文明保护意志却动摇不定,多数的同学面对一些不文明的生态行为时,持无所谓的态度,并不能阻止身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行为。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情感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其态度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在行为方式上,多数大学生在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方面不具备主动性和自觉性,如生活中浪费水电,大量使用一次性的外卖、快递包装和塑料袋、较少参加学校或社会上自发性组织的各类生态环保活动等。还有部分同学的生态文明行为显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性,他们的环保行为往往是由于短时期内的被迫要求或是自身需求。
(二)省内东部地区高校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工作——以佳木斯为例
高校作为优秀人才的储备基地,应该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大学生开展新时代综合性的新型高等教育,培育其健康生態人格,为我国提供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必须着力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与发展工作。然而,“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研究”的项目结果显示,省内东部高校在此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高校的生态文明意识相关课程存在缺失,重视程度需要提高。“目前我国高校的环境教育理论性课程较多,实践课程较少,知行不合一。”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国多数高校都相继开设了环境类专业和生态环境选修课程,但是组织针对所有大学生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却并不多,并没有形成一套适应现实需求且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相关制度尚不健全。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多数东部地区高校仍不具备专业师资力量和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环节,未组建起来一支专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高素质、专业化、合理化教师队伍。教学方式单一,讲授内容仍停留在基础性认知教育,课堂互动内容少,忽略了对大学生主观思想性的重视。现有的生态教育对“生态知识教育和学生实践有机统一”的重视不够,缺乏持久的教育力。
高校校园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待加强。结合线上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结果,笔者发现部分高校生态建设存在着问题,如环保管理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完善、没有按照校园垃圾资源分类来妥善处理校园内的日常垃圾、校园绿化覆盖面积少、缺乏科普活动等问题,校内没有形成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良好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生态文明培育的具体对策
(一)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意识的科学培育体系
高校必须追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构建具有科学性的大学生态文明意识激发的相关机制。高校管理者要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思想和战略,提高重视程度,创新推动立德树人观念的生态型转变。在组织这一工作的整个进程中,高校应以介绍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建设的政策法规为基础;以培育健康的生态文明道德取向为教育内需,将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教育外需;创新出适宜实际的科学评估机制;建立与实际相适应的科学的教育目标,打造出符合经济高质量增长和时代发展需求的、且具备优秀生态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人才长远发展的前提,高校应该整合各个学科资源和生态教育的联系,设置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主动选择生态类书籍阅读,积极地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而且高校要通过吸纳新教师、组织教师培训、建立学生评价机制等,壮大师资力量,使生态文明教育焕发出活力。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改善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校需要构建两者间的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定的承载作用。
一是要清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组织激发生态文明工作的依据。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指导,还要遵守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律。以此为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正确的生态保护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二是要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部的关联性资源。除了增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公共课以外,还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学科专业课,在课堂中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渗透力度,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
三是必须要针对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的教学策略作出创新。教师在传统的教授方法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合理采取小品话剧创作、自由辩论、时政新闻播报、实验调查等方法,活跃教学课堂,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还需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思想政治教育内教育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落于实践之中,从师生两个维度思考,发展学校教育与自我学习性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三)打造大学生生态文明培育的特色实践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兼顾传授理论和组织实践活动,激发生态文明意识不可以忽视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高校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联系家庭和社会,利用第二课堂举办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活动。
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主题学习、校园横幅、宣传栏、广播站等形式,科普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从正面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要为大学生创设生态文明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组织大学生举行参观生物博物馆和自然保护区、走访生物化工类工厂、调研地方生态问题、考察生态建设工程等进行游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拓宽大学生生态视野。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制作生态文明宣传片、进行校园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等活动,加强锻炼大学生环保的实践能力。
(四)推进“绿色高校”生态环境建设
高校应该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下,加大绿色环境建设投入;增加校园绿色植被;完善校园基础设施;推进垃圾分类,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适宜的“绿色高校”。美丽的校园自然环境,既可以使大学生身心愉悦,又可以推动大学生提高规范自身行为约束力。
大学生作为我们祖国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希望,需要清楚地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以及必要程度,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素养,并将之诉诸于实践。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黑龍江省东部地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010222102)结题成果;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地方高校人文学科环境素养的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6Z045);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世纪以来黑龙江省三江地区环境史资料的采集、整理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6SSD04)。]
参考文献:
[1] 朱大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责任[J].天中学刊,2012(5)
[2] 陈丽颖.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西华大学,2017(3)
[3] 孙曜.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策研究[J].经济师,2020(9)
[4] 王河江,史云龙.历史学科环境素养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简介:史云龙,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学生;通讯作者:王河江,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史、环境史。]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