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艺嘉系列·世界的伊甸园
地球上有一种地方,叫“伊甸园”。它们风景绝美,却深藏不露,游人甚少;它们贵为“世界遗产”,却自然宁静,远离喧嚣。
洛艺嘉,一位被称为“行者”的中国女子,2002年开始在地球上游荡,至今已到过90多个国家。在《中学生天地》上,她用文字带领我们游历过非洲大陆,拜访过名人旧居,探寻过奇花异草,品味过阿拉伯风情……
2011年,我们继续和洛
暮色笼罩本哈都
暮色初染,这些连绵的褐色山峦仿佛将赴黄昏约会的美人,给自己换上姹紫的晚装。紫色的,蓝紫色的,红紫色的,更有那形容不出的神秘颜色。在这些山的后面,有时会有灰蓝色的云,橙黄色的云,色彩迷离的云。夕阳有时会从云中钻出来,明晃晃的,一分钟便消失了。再早一些时候的阴霾下午,太阳也会穿透厚厚的灰色云层,洒下金丝般的万丈光芒。那是西方绘画中天堂的光芒。
再往南走,道路越来越崎岖,遍地石头。然后,就是变幻莫测、浩瀚无垠的撒哈拉沙漠了。
夕阳散尽,空气开始凉爽起来。有着灰绿色叶子的橄榄树,从白日的昏沉中清醒过来。隔条马路,能看到对面的一家家客栈。他们的小院子里停着安歇下来的旅行车。客栈后面,是阿伊特·本哈都村的民居。
同样是在摩洛哥,这南方的景象与北方迥然不同。地中海之滨的北方,民居是“白色的群落”,而南方却是一片赭色小屋。本哈都村背后的High Atlas是北非最高的山脉,依山而筑的“卡斯巴”(城堡),同样是土褐色的黏土房子。
阿拉伯的劳伦斯
卡斯巴在这里矗立了几个世纪后,得到了电影导演们的喜爱。《阿拉伯的劳伦斯》就拍摄于此。那是这村子黄金般的记忆,村里许多人参加了影片的拍摄。电影中,那个散漫的英国中尉,性格复杂,却有天生的军事才能,他卓尔不群,在浩瀚沙漠中大显身手,变成了阿拉伯人眼中的“圣人”劳伦斯。而平时骑悠闲毛驴的村民们,也因着拍电影突然化身为跨在战马上英武的骑士。
一切都有结束的时候,电影拍完,剧组撤走了。本哈都的村民自然失落,他们不再能拿工资了,也终究从壮阔的梦想跌回到宁静的现实里。
取材于真人真事的这部史诗性巨片,在1962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7项大奖。小小的本哈都村开始声名远播。拜访它的人,从世界各地而来。1987年,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拉森和卡摩拉在本哈都卡斯阿旅店的二层露台上,望着山谷的暮色。我是住店的客人,拉森是替旅店老板经营的管家,卡摩拉是他手下的伙计。拉森身着休闲西装,卡摩拉则穿着“吉哈巴”,柏柏尔牧羊人穿的那种长袍。
晚餐准备好了,我进屋吃饭,之后喝茶。
柏柏尔人上茶要上3遍。客人不能拒绝,否则就是不礼貌的表现。
柏柏尔人都是音乐家
月光初照,我们看到昭微特等三人从路的那边出现了。
屋里靠墙,是一圈蓝色的印花沙发。上面有蓝色的靠垫。地上铺着蓝色的大地毯,上面有3块红色小地毯。这都是柏柏尔式的。
“那天一进门,我就注意到你很特别。”卡摩拉对我说。
特别吗?也许因为我背着柏柏尔式的大背包,红、黄毛线编成,已经有了些年头。那是我在迪拜一家旧货店里淘来的。
于是就说起柏柏尔人。
柏柏尔人居住在高山地区和部分沙漠地带,他们的起源很少人知道。公元前5世纪,摩洛哥是迦太基人和柏柏尔人的天下。公元7世纪时,他们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最后却皈依了伊斯兰教。公元8世纪,柏柏尔人在伊斯兰教徒征服西班牙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00年后,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将境内的阿拉伯人驱逐出境,那些被驱逐回摩洛哥的阿拉伯人又与当地的柏柏尔人融合,并且使这些柏柏尔人阿拉伯化了。所以,今天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难以区分,拉森说:“说我是阿拉伯人也没错。”不过他更愿意强调自己柏柏尔人的身份。
昭微特一行三人进屋了。他们是柏柏尔的音乐人。昭微特是琴手,弹柏柏尔人传统的冈比贺琴。鼓手穆罕默德,敲大鼓小鼓粘在一起的达姆达姆鼓,也敲单独一个的达布卡鼓。吉野坡演奏里斯嘎捏特,类似钹的乐器。
演出是自娱自乐性质的,尽管有分工,但他们也常常交换乐器。拉森和卡摩拉有时也露上两手。邻居因为要出门而托付给这里照顾的小孩,也上去敲鼓。看起来,柏柏尔人都会,于是我也闹着要跟他们学弹琴敲鼓,和他们一起唱简单的柏柏尔歌曲。
哈森和他的大哥
我坐在地毯上,拉森从银制茶壶里倒出用柏柏尔方式煮出的中国茶。“中国茶?”我很惊讶。拉森肯定地点头:“中国茶。难道你喝不出来?”
一起喝茶的还有哈森。哈森每天带不同的客人过来游览,也是我初来时的向导。应该是旅游业的带动,村里人都有钱了,仍然留在卡斯巴老屋里的人家已不足10户,其他人都在玛拉河对岸建起了新房。玛拉河现在水不大,不用骑驴,踩着排在水里的沙袋就过去了。有时哈森正陪客人过河,却又突然转身回去,去照顾背着很多柴的老妇和小孩。他们总让他放心不下。
在本哈都,我也乐得做一回“东道主”,帮欧美游客在卡斯巴前拍照留影。我对他们喊:“瓦泽在!”那是柏柏尔语,相当于我们的“茄子”。
25岁的哈森,尽管只是高中毕业,却有语言天分,能说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去大都市该会有更好的工作,但他喜欢本哈都这个只有1000人的村子。
哈森的大哥买买都从更南边的mhamid过来。他的那个骆驼商队,常年在撒哈拉大沙漠中游走,走一圈就是两个半月。我喜欢刨根问底,买买都就拿出已经破散成一条条的地图,给我讲故事——在我看来传奇的历险,对他来说是平常的生活。
今夜,我在本哈都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耳旁还会出现一些零散的琴音。那些神秘、陌生、渐渐熟悉的琴音,总会持续一会儿,然后慢慢消散于宁静山谷中。我在本哈都,在这当年看电影时被其强烈吸引的地方,在这哈森拉森卡摩拉们的故乡,在这我终于来到却终究会离开的远方。“梦想实现了,可一起做梦的那个人不在了。”
有时在群星都将隐去,山谷在第一抹晨曦中醒来的时候,我还在看书。忽然觉得恍惚。行走,流浪,这么多年,青春只剩尾巴,梦还在心底漫流。
漱口的时候会有微咸的感觉。玛拉河流淌的是不能饮用的咸水。我在露台上用早餐。几抹轻云开始聚散在摩洛哥南方红色的山峦之上,皎洁动人的长天之下。热浪不久将会滚滚而来,而后便会慢慢逝去。一切荣枯往复,生生不息。我们只是过客。
地球上有一种地方,叫“伊甸园”。它们风景绝美,却深藏不露,游人甚少;它们贵为“世界遗产”,却自然宁静,远离喧嚣。
洛艺嘉,一位被称为“行者”的中国女子,2002年开始在地球上游荡,至今已到过90多个国家。在《中学生天地》上,她用文字带领我们游历过非洲大陆,拜访过名人旧居,探寻过奇花异草,品味过阿拉伯风情……
2011年,我们继续和洛
暮色笼罩本哈都
暮色初染,这些连绵的褐色山峦仿佛将赴黄昏约会的美人,给自己换上姹紫的晚装。紫色的,蓝紫色的,红紫色的,更有那形容不出的神秘颜色。在这些山的后面,有时会有灰蓝色的云,橙黄色的云,色彩迷离的云。夕阳有时会从云中钻出来,明晃晃的,一分钟便消失了。再早一些时候的阴霾下午,太阳也会穿透厚厚的灰色云层,洒下金丝般的万丈光芒。那是西方绘画中天堂的光芒。
再往南走,道路越来越崎岖,遍地石头。然后,就是变幻莫测、浩瀚无垠的撒哈拉沙漠了。
夕阳散尽,空气开始凉爽起来。有着灰绿色叶子的橄榄树,从白日的昏沉中清醒过来。隔条马路,能看到对面的一家家客栈。他们的小院子里停着安歇下来的旅行车。客栈后面,是阿伊特·本哈都村的民居。
同样是在摩洛哥,这南方的景象与北方迥然不同。地中海之滨的北方,民居是“白色的群落”,而南方却是一片赭色小屋。本哈都村背后的High Atlas是北非最高的山脉,依山而筑的“卡斯巴”(城堡),同样是土褐色的黏土房子。
阿拉伯的劳伦斯
卡斯巴在这里矗立了几个世纪后,得到了电影导演们的喜爱。《阿拉伯的劳伦斯》就拍摄于此。那是这村子黄金般的记忆,村里许多人参加了影片的拍摄。电影中,那个散漫的英国中尉,性格复杂,却有天生的军事才能,他卓尔不群,在浩瀚沙漠中大显身手,变成了阿拉伯人眼中的“圣人”劳伦斯。而平时骑悠闲毛驴的村民们,也因着拍电影突然化身为跨在战马上英武的骑士。
一切都有结束的时候,电影拍完,剧组撤走了。本哈都的村民自然失落,他们不再能拿工资了,也终究从壮阔的梦想跌回到宁静的现实里。
取材于真人真事的这部史诗性巨片,在1962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7项大奖。小小的本哈都村开始声名远播。拜访它的人,从世界各地而来。1987年,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拉森和卡摩拉在本哈都卡斯阿旅店的二层露台上,望着山谷的暮色。我是住店的客人,拉森是替旅店老板经营的管家,卡摩拉是他手下的伙计。拉森身着休闲西装,卡摩拉则穿着“吉哈巴”,柏柏尔牧羊人穿的那种长袍。
晚餐准备好了,我进屋吃饭,之后喝茶。
柏柏尔人上茶要上3遍。客人不能拒绝,否则就是不礼貌的表现。
柏柏尔人都是音乐家
月光初照,我们看到昭微特等三人从路的那边出现了。
屋里靠墙,是一圈蓝色的印花沙发。上面有蓝色的靠垫。地上铺着蓝色的大地毯,上面有3块红色小地毯。这都是柏柏尔式的。
“那天一进门,我就注意到你很特别。”卡摩拉对我说。
特别吗?也许因为我背着柏柏尔式的大背包,红、黄毛线编成,已经有了些年头。那是我在迪拜一家旧货店里淘来的。
于是就说起柏柏尔人。
柏柏尔人居住在高山地区和部分沙漠地带,他们的起源很少人知道。公元前5世纪,摩洛哥是迦太基人和柏柏尔人的天下。公元7世纪时,他们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最后却皈依了伊斯兰教。公元8世纪,柏柏尔人在伊斯兰教徒征服西班牙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00年后,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将境内的阿拉伯人驱逐出境,那些被驱逐回摩洛哥的阿拉伯人又与当地的柏柏尔人融合,并且使这些柏柏尔人阿拉伯化了。所以,今天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难以区分,拉森说:“说我是阿拉伯人也没错。”不过他更愿意强调自己柏柏尔人的身份。
昭微特一行三人进屋了。他们是柏柏尔的音乐人。昭微特是琴手,弹柏柏尔人传统的冈比贺琴。鼓手穆罕默德,敲大鼓小鼓粘在一起的达姆达姆鼓,也敲单独一个的达布卡鼓。吉野坡演奏里斯嘎捏特,类似钹的乐器。
演出是自娱自乐性质的,尽管有分工,但他们也常常交换乐器。拉森和卡摩拉有时也露上两手。邻居因为要出门而托付给这里照顾的小孩,也上去敲鼓。看起来,柏柏尔人都会,于是我也闹着要跟他们学弹琴敲鼓,和他们一起唱简单的柏柏尔歌曲。
哈森和他的大哥
我坐在地毯上,拉森从银制茶壶里倒出用柏柏尔方式煮出的中国茶。“中国茶?”我很惊讶。拉森肯定地点头:“中国茶。难道你喝不出来?”
一起喝茶的还有哈森。哈森每天带不同的客人过来游览,也是我初来时的向导。应该是旅游业的带动,村里人都有钱了,仍然留在卡斯巴老屋里的人家已不足10户,其他人都在玛拉河对岸建起了新房。玛拉河现在水不大,不用骑驴,踩着排在水里的沙袋就过去了。有时哈森正陪客人过河,却又突然转身回去,去照顾背着很多柴的老妇和小孩。他们总让他放心不下。
在本哈都,我也乐得做一回“东道主”,帮欧美游客在卡斯巴前拍照留影。我对他们喊:“瓦泽在!”那是柏柏尔语,相当于我们的“茄子”。
25岁的哈森,尽管只是高中毕业,却有语言天分,能说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去大都市该会有更好的工作,但他喜欢本哈都这个只有1000人的村子。
哈森的大哥买买都从更南边的mhamid过来。他的那个骆驼商队,常年在撒哈拉大沙漠中游走,走一圈就是两个半月。我喜欢刨根问底,买买都就拿出已经破散成一条条的地图,给我讲故事——在我看来传奇的历险,对他来说是平常的生活。
今夜,我在本哈都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耳旁还会出现一些零散的琴音。那些神秘、陌生、渐渐熟悉的琴音,总会持续一会儿,然后慢慢消散于宁静山谷中。我在本哈都,在这当年看电影时被其强烈吸引的地方,在这哈森拉森卡摩拉们的故乡,在这我终于来到却终究会离开的远方。“梦想实现了,可一起做梦的那个人不在了。”
有时在群星都将隐去,山谷在第一抹晨曦中醒来的时候,我还在看书。忽然觉得恍惚。行走,流浪,这么多年,青春只剩尾巴,梦还在心底漫流。
漱口的时候会有微咸的感觉。玛拉河流淌的是不能饮用的咸水。我在露台上用早餐。几抹轻云开始聚散在摩洛哥南方红色的山峦之上,皎洁动人的长天之下。热浪不久将会滚滚而来,而后便会慢慢逝去。一切荣枯往复,生生不息。我们只是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