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是从长期的“应试教育”反思中悟出的一种远见卓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大纲》(试用)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真正的全面提高教育。
一、创造良好的气氛效应,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力求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并善于运用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这种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认真的、合作的、追求科学的一种气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对学生有感情,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注意和期望,关怀和爱护。教师对学生不存在偏见,应该看到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很大的学习潜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殷切期望,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独到的见解或操作应以鼓励、赞许为主,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者是不正确的,对于他们用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给予肯定,在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后,再请他表述一遍也给予赞许,使他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又如,批改学生作业时,错题不打“×”,划出错的环节,让学生重做类似的题目,甚至比原题难度稍小的题目,当学生做对了,仍可评为优等,这样做不是降低要求,而是达到了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了解学生知识的缺陷,另一个目的是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上不会产生失败者的心态。批评、指责甚至惩罚只能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畏惧、懊丧、精神郁闷。久而久之,自我形成失败者的心态,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组织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意志,克服困难的精神。
首先,从表达行为方面做锻炼,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要求声音响亮、语句完整;书面表达要求书写工整、规范。开始时,可以少一点题量,限时完成,自信全对,逐渐加大题量,同时要辅以树立榜样,开展优秀作业展,或者分小组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作业完成后要认真、仔细复核、检验。这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设计一定数量的“问题解决”一类的题材让学生求解。“问题解决”是当今数学教学的热点问题。如:把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的分法;如何知道一笼馒头的数量;三人打兵乓球所出现的两两打法等,这些问题作为思考题或小组讨论。意志的锻炼需要一定的难度,人只有在经过困难甚至失败以后,才能更加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推选或轮流当主编、责任编辑、美术编辑,八开的报纸:自定报的名称、定期出版,张贴在学习栏里,相互学习;学生们一定十分高兴,乐于参与,把他们推向主动收集资料,自己写短小的文章、设计插图,以锻炼他们工作的意志与能力,长期坚持办下去,定有收获。
此外,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学生在家中同样得到和老师一样的教学方法。让家长明确,孩子做作业必须让他独立完成、按时完成。家长督促其书写要工整、规范,至于对与错、只能点拨启发,不可包办。家长也应以鼓励为主,不应以考分的高低奖惩孩子。这样,家校配合,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处理好数学教学中师生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去学。
回顾教学论的历史,一个是“教师中心论”,另一个是“儿童中心论”。前者主张教育活动应由教师主宰,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后者主张应以儿童的自然发展需要及其活动中心,教师的作用在于了解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并提供必要的材料。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后者为大多数老师所接受。
在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启发、点拨、设疑、解惑上。
启发学生抓住数学知识本质性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就事论理”和“举一反三”进行学习。教师要善于设疑,让学生独立思考,才能有所创见。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总之,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更要显得重要,学生不仅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还必须有健全的心理,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创造良好的气氛效应,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力求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并善于运用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这种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认真的、合作的、追求科学的一种气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对学生有感情,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注意和期望,关怀和爱护。教师对学生不存在偏见,应该看到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很大的学习潜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殷切期望,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独到的见解或操作应以鼓励、赞许为主,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者是不正确的,对于他们用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给予肯定,在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后,再请他表述一遍也给予赞许,使他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又如,批改学生作业时,错题不打“×”,划出错的环节,让学生重做类似的题目,甚至比原题难度稍小的题目,当学生做对了,仍可评为优等,这样做不是降低要求,而是达到了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了解学生知识的缺陷,另一个目的是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上不会产生失败者的心态。批评、指责甚至惩罚只能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畏惧、懊丧、精神郁闷。久而久之,自我形成失败者的心态,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组织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意志,克服困难的精神。
首先,从表达行为方面做锻炼,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要求声音响亮、语句完整;书面表达要求书写工整、规范。开始时,可以少一点题量,限时完成,自信全对,逐渐加大题量,同时要辅以树立榜样,开展优秀作业展,或者分小组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作业完成后要认真、仔细复核、检验。这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设计一定数量的“问题解决”一类的题材让学生求解。“问题解决”是当今数学教学的热点问题。如:把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的分法;如何知道一笼馒头的数量;三人打兵乓球所出现的两两打法等,这些问题作为思考题或小组讨论。意志的锻炼需要一定的难度,人只有在经过困难甚至失败以后,才能更加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推选或轮流当主编、责任编辑、美术编辑,八开的报纸:自定报的名称、定期出版,张贴在学习栏里,相互学习;学生们一定十分高兴,乐于参与,把他们推向主动收集资料,自己写短小的文章、设计插图,以锻炼他们工作的意志与能力,长期坚持办下去,定有收获。
此外,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学生在家中同样得到和老师一样的教学方法。让家长明确,孩子做作业必须让他独立完成、按时完成。家长督促其书写要工整、规范,至于对与错、只能点拨启发,不可包办。家长也应以鼓励为主,不应以考分的高低奖惩孩子。这样,家校配合,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处理好数学教学中师生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去学。
回顾教学论的历史,一个是“教师中心论”,另一个是“儿童中心论”。前者主张教育活动应由教师主宰,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后者主张应以儿童的自然发展需要及其活动中心,教师的作用在于了解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并提供必要的材料。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后者为大多数老师所接受。
在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启发、点拨、设疑、解惑上。
启发学生抓住数学知识本质性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就事论理”和“举一反三”进行学习。教师要善于设疑,让学生独立思考,才能有所创见。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总之,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更要显得重要,学生不仅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还必须有健全的心理,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