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人们习惯使用一系列的指标更为直观地反映现代化成果,如经济总量增长和社会财富增加、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优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现代科技成果运用等。其实,现代化过程还有更为重要的一面,即社会成员对于发展理念、目标、规律从不认识到认识、不认同到认同,达成共同愿景并自觉协调行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很难使用确定的数据指标加以量度。这一点对于考量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虽然在教育普及程度、发展水平、基础条件、新技术应用、教育成果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等方面也可以用一些指标和数据进行诠释,但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复杂活动,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变得特别重要,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突破的难点。
1.职业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从决策者到每一个社会成员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18世纪到21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有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据研究,我国将在2015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实际上,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阶段。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明发展,对于人们的求学、择业乃至一生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国家教育制度也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如果不能响应变化趋势加以创新改革,就会产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失衡、多元化人才成长路径的短缺,人才保障程度和教育民主都要受到质疑。负责任的政府和富有远见的决策者应当积极引导公众在接受什么类型教育、走什么样的成才之路上进行理性选择。如果不能因势利导,及时调整不同类型教育发展比例和节奏,就会形成就业困难和社会需求不能满足的问题。受教育者如果固守“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再加上适宜个性特点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终身发展道路不够完备,必然造成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加剧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资源紧张,加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加大受教育者的学业负担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伴随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而诞生和发展,是教育制度进步的体现,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成果。因此,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热爱职业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只有教育观念得到真正转变,才可能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2.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办学者和执教者认识职业教育规律、运用职业教育规律,在实践中发展职业教育理论的过程。职业教育应当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为适应、与行业企业需求最为贴近、与社会就业高度相关,这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时代性、民生性和经济性。职业教育是以实际职业需求为逻辑起点、为社会需要输送合格人才为目标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职业教育的内容由反映社会分工的职业性质、特征、任务、标准所决定,反映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应该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所要达到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模式就是针对各类不同学习基础的受教育者和适应不同类型职业特点所建立的、从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出发达到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路径、方法和手段等教育过程模型。职业教育的评价也超出了学校教育标准和一般教育评价的范畴,需要引入社会、行业、企业多方评价和相应的职业标准。这些职业教育理念相比于普通教育或者学科型教育都有本质不同。如果不从职业教育规律出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就走不出普通教育“改良”、学科型教育“压缩饼干”的老路,甚至发生张冠李戴、南辕北辙的怪事,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3.职业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固化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成果、体现职业教育价值、保障和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推动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化的主体是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政府对职业教育应负起最主要的责任,包括提供法律框架,主导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除了直接提供职业教育外,还要发挥领导、监督作用,促进协调和建立质量保障机制,确保职业教育为全民服务。当前,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统筹学校、企业和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适应需求、协调高效、科学发展。要统筹兼顾、科学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摆脱单纯从学龄人口教育分流出发制定职业教育招生计划和确定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传统做法,从社会用人需求、学龄人口的求学需求和成年人接受职业教育需求出发,结合职业教育办学能力,统筹兼顾、科学确定全国、各地区、各院校的职业教育规划。要适应社会分工和人才结构需求,按照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在现有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延伸职业教育功能,形成职业教育新的层次标准体系和教育分级制度,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要按照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要求,改革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实行更为开放的入学政策,实施相应的教育评估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制度的现代化是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吸引力和贡献力的根本。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李艺英]
1.职业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从决策者到每一个社会成员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18世纪到21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有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据研究,我国将在2015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实际上,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阶段。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明发展,对于人们的求学、择业乃至一生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国家教育制度也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如果不能响应变化趋势加以创新改革,就会产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失衡、多元化人才成长路径的短缺,人才保障程度和教育民主都要受到质疑。负责任的政府和富有远见的决策者应当积极引导公众在接受什么类型教育、走什么样的成才之路上进行理性选择。如果不能因势利导,及时调整不同类型教育发展比例和节奏,就会形成就业困难和社会需求不能满足的问题。受教育者如果固守“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再加上适宜个性特点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终身发展道路不够完备,必然造成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加剧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资源紧张,加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加大受教育者的学业负担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伴随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而诞生和发展,是教育制度进步的体现,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成果。因此,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热爱职业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只有教育观念得到真正转变,才可能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2.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办学者和执教者认识职业教育规律、运用职业教育规律,在实践中发展职业教育理论的过程。职业教育应当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为适应、与行业企业需求最为贴近、与社会就业高度相关,这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时代性、民生性和经济性。职业教育是以实际职业需求为逻辑起点、为社会需要输送合格人才为目标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职业教育的内容由反映社会分工的职业性质、特征、任务、标准所决定,反映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应该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所要达到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模式就是针对各类不同学习基础的受教育者和适应不同类型职业特点所建立的、从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出发达到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路径、方法和手段等教育过程模型。职业教育的评价也超出了学校教育标准和一般教育评价的范畴,需要引入社会、行业、企业多方评价和相应的职业标准。这些职业教育理念相比于普通教育或者学科型教育都有本质不同。如果不从职业教育规律出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就走不出普通教育“改良”、学科型教育“压缩饼干”的老路,甚至发生张冠李戴、南辕北辙的怪事,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3.职业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固化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成果、体现职业教育价值、保障和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推动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化的主体是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政府对职业教育应负起最主要的责任,包括提供法律框架,主导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除了直接提供职业教育外,还要发挥领导、监督作用,促进协调和建立质量保障机制,确保职业教育为全民服务。当前,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统筹学校、企业和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适应需求、协调高效、科学发展。要统筹兼顾、科学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摆脱单纯从学龄人口教育分流出发制定职业教育招生计划和确定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传统做法,从社会用人需求、学龄人口的求学需求和成年人接受职业教育需求出发,结合职业教育办学能力,统筹兼顾、科学确定全国、各地区、各院校的职业教育规划。要适应社会分工和人才结构需求,按照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在现有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延伸职业教育功能,形成职业教育新的层次标准体系和教育分级制度,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要按照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要求,改革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实行更为开放的入学政策,实施相应的教育评估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制度的现代化是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吸引力和贡献力的根本。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李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