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18日,一部作为山西省文化转型标杆项目的《又见平遥》大型情境体验剧与观众见面,同时也揭开了平遥在文化旅游史上的新的一页。
塑造一个品牌
如果说“平遥国际摄影节”使平遥蜚声海内外,将游客聚集到了这里的话,那么《又见平遥》则会将游客留在这里。
与北方大多数旅游景点一样,平遥也一直面临着旅游淡旺季的问题。不仅如此,即使在旅游旺季,平遥也有或多或少的缺憾,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来平遥的游客往往在当天就离开,于是增加景区的“夜生活”不仅是平遥人的渴望——拉动当地就业与餐饮等相关行业,也是外地游客的心愿——感受古城平遥夜幕下的别样风采。
《又见平遥》在这时应运而生。
《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为找回流落异国的同族血亲,平遥镖局率领镖队第一次踏出国境,最后倾家荡产、客死他乡的感人故事。这是一个带有强烈穿越色彩的故事——观众,被请进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从纷繁的碎片中窥视了故事端倪。慢慢的,隐藏在真实场景中的主线渐渐清晰起来:人们为不使一条王姓血脉断根,有的倾家荡产,有的客死他乡,倾尽全力,从沙俄多木斯克将17岁男孩保回平遥。最后,100多年前的人物和今天的观众一起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要忘了祖宗!
任何一个故事都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又见平遥》则是以大型情境体验剧的形式与观众或者说是与游客见面。正如当初平遥以国际摄影大展的形式走向世界一样,现在的平遥又将以一种新的形式与世人亲近。同是一样的平遥,人们看到的却是平遥的另一面,晋商精神是其中的精髓永远不会改变,改变的却是人们对平遥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如果说平遥国际摄影节展现的是平遥的白天的话,那么《又见平遥》刚向人们展现的是她的夜晚。两个品牌,显然给了人们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平遥。
带动一方经济
《又见平遥》的诞生本身就肩负着一种使命和责任。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一直在为游客过夜率低、消费水平低、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不强等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才能达到提升当地的就业率,延长游客在山西停留时间,带动山西旅游住宿、餐饮、交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经过多方面论证研究,《又见平遥》渐渐清晰起来。
事实证明,《又见平遥》在首演之初其带动就业的作用就已显现出来。《又见平遥》中所用演员有80%是在当地招募的,他们经过了半年多的培训,俨然成为一个专业的演员,因为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比外人更了解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晋商,更传承着晋人晋商的精神,本色的演出使整个情景体验剧更加真切,浓厚的山西味更加深入人心。《又见平遥》是著名导演王潮歌继七部“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之后,推出的又一文化并行品牌“又见”系列的首部。据相关媒体报道,之前的7个“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已经塑造起国内罕见的文化品牌,也是中国文化产业成功的范例,每个演出可以给当地提供五百到八百人的就业机会,并有近十万人从演出所产生的周际效益中获利。此外,围绕《又见平遥》,策划者分出了以《又见平遥》剧场为主的演出区,以停车场为主的旅游服务功能配套区,以商业步行街为主的文化旅游展示区。这些均为平遥的旅游增添了活力及更大的平台。游客来到这里,放慢了脚步,留住了目光,白天驻足于古城的店铺街巷,晚上品味于晋商的情义精神。一场不到90分钟的演出,自然地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催化剂。
体验一种旅游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前,有很多的地方的旅游被游客形象地概括为“白天看庙,晚上睡觉”,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但游客对旅游不断提升的精神需求也客观上对旅游的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形式与手段,活动项目与内容,游客从来不厌新。
《又见平遥》新在哪儿?执导《又见平遥》的我国著名导演王潮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就像是突然在身边发生的事情,因为没有观众席,观众的心也随着脚步走入戏中,一会儿变回游客,一会儿又像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我相信每个人看完这个演出,都一定会引发内心的思考,我的祖先是做什么的?他们在哪里?他们会为了生下我殚精竭虑吗?在我的血脉里,也会流淌着这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吗?2000多年的平遥城,繁衍了多少代人,说不定您就是其中的一位,说不定您的祖先,也是从这儿走出去的。”
《又见平遥》是在一个剧场中演出的,这个剧场的名字带着黄土地的纯朴风情,又带着晋商当年创业的艰辛执着,它叫“沙瓦”。 这个剧场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剧场,剧场占地10000多平方米,内部有着繁复和奇特的空间分割,没有舞台,整个剧场就是舞台,游客走进剧场,也就走上了舞台。演员向你迎面走来,会问你,你知道今年是哪年吗?那你就不能再认为是2013年了。他会告诉你,是同治十三年!于是你恍然觉得,你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回到了100多年前。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你眼前的景已然不是景,而在不经意间成为境,你眼下所看到的不再是剧,而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经历。
这就是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导演王潮歌曾说,这种形式是我们中国独创的。形式很先锋,很前卫。就是要让观众在其中能得到多元素的体验。
塑造一个品牌
如果说“平遥国际摄影节”使平遥蜚声海内外,将游客聚集到了这里的话,那么《又见平遥》则会将游客留在这里。
与北方大多数旅游景点一样,平遥也一直面临着旅游淡旺季的问题。不仅如此,即使在旅游旺季,平遥也有或多或少的缺憾,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来平遥的游客往往在当天就离开,于是增加景区的“夜生活”不仅是平遥人的渴望——拉动当地就业与餐饮等相关行业,也是外地游客的心愿——感受古城平遥夜幕下的别样风采。
《又见平遥》在这时应运而生。
《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为找回流落异国的同族血亲,平遥镖局率领镖队第一次踏出国境,最后倾家荡产、客死他乡的感人故事。这是一个带有强烈穿越色彩的故事——观众,被请进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从纷繁的碎片中窥视了故事端倪。慢慢的,隐藏在真实场景中的主线渐渐清晰起来:人们为不使一条王姓血脉断根,有的倾家荡产,有的客死他乡,倾尽全力,从沙俄多木斯克将17岁男孩保回平遥。最后,100多年前的人物和今天的观众一起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要忘了祖宗!
任何一个故事都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又见平遥》则是以大型情境体验剧的形式与观众或者说是与游客见面。正如当初平遥以国际摄影大展的形式走向世界一样,现在的平遥又将以一种新的形式与世人亲近。同是一样的平遥,人们看到的却是平遥的另一面,晋商精神是其中的精髓永远不会改变,改变的却是人们对平遥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如果说平遥国际摄影节展现的是平遥的白天的话,那么《又见平遥》刚向人们展现的是她的夜晚。两个品牌,显然给了人们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平遥。
带动一方经济
《又见平遥》的诞生本身就肩负着一种使命和责任。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一直在为游客过夜率低、消费水平低、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不强等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才能达到提升当地的就业率,延长游客在山西停留时间,带动山西旅游住宿、餐饮、交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经过多方面论证研究,《又见平遥》渐渐清晰起来。
事实证明,《又见平遥》在首演之初其带动就业的作用就已显现出来。《又见平遥》中所用演员有80%是在当地招募的,他们经过了半年多的培训,俨然成为一个专业的演员,因为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比外人更了解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晋商,更传承着晋人晋商的精神,本色的演出使整个情景体验剧更加真切,浓厚的山西味更加深入人心。《又见平遥》是著名导演王潮歌继七部“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之后,推出的又一文化并行品牌“又见”系列的首部。据相关媒体报道,之前的7个“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已经塑造起国内罕见的文化品牌,也是中国文化产业成功的范例,每个演出可以给当地提供五百到八百人的就业机会,并有近十万人从演出所产生的周际效益中获利。此外,围绕《又见平遥》,策划者分出了以《又见平遥》剧场为主的演出区,以停车场为主的旅游服务功能配套区,以商业步行街为主的文化旅游展示区。这些均为平遥的旅游增添了活力及更大的平台。游客来到这里,放慢了脚步,留住了目光,白天驻足于古城的店铺街巷,晚上品味于晋商的情义精神。一场不到90分钟的演出,自然地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催化剂。
体验一种旅游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前,有很多的地方的旅游被游客形象地概括为“白天看庙,晚上睡觉”,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但游客对旅游不断提升的精神需求也客观上对旅游的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形式与手段,活动项目与内容,游客从来不厌新。
《又见平遥》新在哪儿?执导《又见平遥》的我国著名导演王潮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就像是突然在身边发生的事情,因为没有观众席,观众的心也随着脚步走入戏中,一会儿变回游客,一会儿又像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我相信每个人看完这个演出,都一定会引发内心的思考,我的祖先是做什么的?他们在哪里?他们会为了生下我殚精竭虑吗?在我的血脉里,也会流淌着这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吗?2000多年的平遥城,繁衍了多少代人,说不定您就是其中的一位,说不定您的祖先,也是从这儿走出去的。”
《又见平遥》是在一个剧场中演出的,这个剧场的名字带着黄土地的纯朴风情,又带着晋商当年创业的艰辛执着,它叫“沙瓦”。 这个剧场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剧场,剧场占地10000多平方米,内部有着繁复和奇特的空间分割,没有舞台,整个剧场就是舞台,游客走进剧场,也就走上了舞台。演员向你迎面走来,会问你,你知道今年是哪年吗?那你就不能再认为是2013年了。他会告诉你,是同治十三年!于是你恍然觉得,你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回到了100多年前。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你眼前的景已然不是景,而在不经意间成为境,你眼下所看到的不再是剧,而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经历。
这就是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导演王潮歌曾说,这种形式是我们中国独创的。形式很先锋,很前卫。就是要让观众在其中能得到多元素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