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银行体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的流动性出现了过剩现象。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让我国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虽然90年代银行流动性的不足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措施,然而目前中国出现了货币流动性过剩,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将围绕着对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进行深入研究,从多个角度、从面出发并且运用相关的行为金融学理论,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有建设性作用的对策,来为研究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金融学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银行流动性过剩;金融学;探究
一、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表现
(一)存贷差的持续背离
新模式下的宏观调控政策,让各种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增速,并且两者在逐步的扩大差距。这样的状态一直维持到目前,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同比额增长幅度较大,我们可以从数据得出,两者相差10个百分点。储存贷款额已经超过了10亿元,目前来看贷款余额增速比较低而存款余额增速攀升到了10%~20%以内。对于这些数据来看,说明了银行每年吸收的存款额与发放出的贷款额有一定的差值,这就影响了银行内部的资金流动。这也让一些资金流放于市场内。
(二)流动性比率持续下降
从中央银行报上来的数据来看,截止到目前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持续增加,同比去年增加幅度比上升了2.5个百分点,从M1M2的报告来看,其实这种增长速度有所收敛比前两年的幅度要下降,但仍有一定的上升。从环比来看,两者差距增加了0.3个百分点,从而导致货币流动比例持续下降,已由原来的0.37%下降到0.365%,可能大家看这个下降数值并不是很高,但是将这个数值放入到广阔的经济市场当中,已经是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三)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倒挂
2000年以来,整个经济市场都萎靡不振,迫使货币市场的利率持续走低。其中受损最严重的就是各种金融机构,就比如说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从最高的2.28%下降到1.11%。10年之后,质押式国债回购10天品种加权平衡利润仅为1.56%,比年初时的百分之1.88下降了0.2百分比。当银行的这个基点受到了影响,那么就意味着货币市场收盈利回落现象严重。年期国债和央行票据的收益仅仅维持在了百分之1.96左右,两年期的金融债发行利润也跌至1.42%。严重的银行存款低利率,就会导致货币市场与银行存款利润出现了严重的倒挂现象。
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一)存款者损失厌恶条件下的储蓄偏好
有的行为金融学学者认为,个人思想的行为习惯对于经济损失收益都更需要值得关注。即使说损失一笔钱所引起的烦恼与不安,都要大于获得到相同数目财富所带来的喜悦。这种损失业务效应会影响到该投资者对于风险承受能力的测评,如果一个投资者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来承受风险,那么他没有能够具备十分有利的能力。也因此会带来保守的资产配置行为。沒有足够的资金投放到市场,对于激活市场活力的作用也十分微妙。同时损失险恶导致了交易惰性,这便让投资者产生了逆向思维的固执现状。长期以来储蓄存款也是我国居民主要的投资理财方式,然而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仍然是转型阶段,融资方面并不发达,股市多年的低迷情况并不被投资者看好。当投资者受到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暗示,尽管利润十分低值 也会让储蓄一直在增加。
(二)心理账户作用下的商业银行信贷收缩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解释来说明,行为对于财富或资金的不同用处并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人们对于财富的估价值往往要高于其他方面,因此在使用过程也尤为谨慎。这种有区别于财富来源、定义以及用途的特征进行针对性对待进行核算决策的现象被称为“心理账户”。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他们主要维持运营的资金来源就是企业或者居民的存款额,主要的收入就是发放的贷款利息,因此贷款的风险以及收益情况对商业银行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们可以说银行在发放贷款利息的过程当中行为更为谨慎严密。
三、扭转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举措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的损失厌恶效应
目前大部分的居民储蓄率都是持平,主要是因为我国正处于转型的阶段,诸多问题和不足人仍然存在。就比如说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整、医疗和教育服务并没有落到实处、许多杂税给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内需,降低居民损失的对策。第一,要扩大消费者的收入来源,特别是低收入者要提高其购买能力,带动消费经济水平拉动经济增长。同时还需要采用税收等手段,调节好收入分配的秩序,减少地区上的收入差距。第二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其覆盖面,特别是要有区别的针对于农村和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第三是要提高消费领域的服务品质和水平,既要丰富好各类商品的种类,又要优化好消费的环境。良好的消费环境和状态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
(二)加快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改善心理账户效应
是要想能够改善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就要从创新金融发展加快商业银行转型这方面入手,从而要改善投资者心理账户效应。首先商业银行要及时的调整好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改变负债累累的现状。要把利润而提高,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储存资金。实现经营模式以及增长模式,由扩张性的规模向自然效益提高过度。那么就仅针对于目前的现代投资结构失衡现象进行改善,就要创新好信贷投放结构改变,大力挖掘中小型企业的市场潜力,同时还要兼顾企业的理财业务,推动商业银行金融方式能够有创新发展。许多的商业银行也可以分离存款贷款,可以有效地减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其次,商业银行还需要创新金融产品的不同种类。进一步开拓商业银行的金融性服务领域,例如增加银行的主动负债利润,减少或者消除过高的风险产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金融产品方面。要将存款和债券市场或者存款和货币市场的收益都要相挂钩,逐步降低流动性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本篇文章是针对于银行流动性过剩行为金融学进行的探讨。从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表现、然后进行行为金融学分析最后就是提出相应的举措,那么我们就以此来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当中存在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提供借鉴。希望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慧乔.对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的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3):101-102.
[2]张雪娇.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分析——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05):40.
[3]滕春强.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7(03):25-28.
[4]滕春强.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03):31-34.
作者简介:
尤莎雯(1997.11.1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云南省昆明市,当前职务:学生,学历:全日制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学银行方向.
关键词:银行流动性过剩;金融学;探究
一、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表现
(一)存贷差的持续背离
新模式下的宏观调控政策,让各种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增速,并且两者在逐步的扩大差距。这样的状态一直维持到目前,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同比额增长幅度较大,我们可以从数据得出,两者相差10个百分点。储存贷款额已经超过了10亿元,目前来看贷款余额增速比较低而存款余额增速攀升到了10%~20%以内。对于这些数据来看,说明了银行每年吸收的存款额与发放出的贷款额有一定的差值,这就影响了银行内部的资金流动。这也让一些资金流放于市场内。
(二)流动性比率持续下降
从中央银行报上来的数据来看,截止到目前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持续增加,同比去年增加幅度比上升了2.5个百分点,从M1M2的报告来看,其实这种增长速度有所收敛比前两年的幅度要下降,但仍有一定的上升。从环比来看,两者差距增加了0.3个百分点,从而导致货币流动比例持续下降,已由原来的0.37%下降到0.365%,可能大家看这个下降数值并不是很高,但是将这个数值放入到广阔的经济市场当中,已经是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三)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倒挂
2000年以来,整个经济市场都萎靡不振,迫使货币市场的利率持续走低。其中受损最严重的就是各种金融机构,就比如说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从最高的2.28%下降到1.11%。10年之后,质押式国债回购10天品种加权平衡利润仅为1.56%,比年初时的百分之1.88下降了0.2百分比。当银行的这个基点受到了影响,那么就意味着货币市场收盈利回落现象严重。年期国债和央行票据的收益仅仅维持在了百分之1.96左右,两年期的金融债发行利润也跌至1.42%。严重的银行存款低利率,就会导致货币市场与银行存款利润出现了严重的倒挂现象。
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一)存款者损失厌恶条件下的储蓄偏好
有的行为金融学学者认为,个人思想的行为习惯对于经济损失收益都更需要值得关注。即使说损失一笔钱所引起的烦恼与不安,都要大于获得到相同数目财富所带来的喜悦。这种损失业务效应会影响到该投资者对于风险承受能力的测评,如果一个投资者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来承受风险,那么他没有能够具备十分有利的能力。也因此会带来保守的资产配置行为。沒有足够的资金投放到市场,对于激活市场活力的作用也十分微妙。同时损失险恶导致了交易惰性,这便让投资者产生了逆向思维的固执现状。长期以来储蓄存款也是我国居民主要的投资理财方式,然而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仍然是转型阶段,融资方面并不发达,股市多年的低迷情况并不被投资者看好。当投资者受到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暗示,尽管利润十分低值 也会让储蓄一直在增加。
(二)心理账户作用下的商业银行信贷收缩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解释来说明,行为对于财富或资金的不同用处并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人们对于财富的估价值往往要高于其他方面,因此在使用过程也尤为谨慎。这种有区别于财富来源、定义以及用途的特征进行针对性对待进行核算决策的现象被称为“心理账户”。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他们主要维持运营的资金来源就是企业或者居民的存款额,主要的收入就是发放的贷款利息,因此贷款的风险以及收益情况对商业银行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们可以说银行在发放贷款利息的过程当中行为更为谨慎严密。
三、扭转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举措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的损失厌恶效应
目前大部分的居民储蓄率都是持平,主要是因为我国正处于转型的阶段,诸多问题和不足人仍然存在。就比如说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整、医疗和教育服务并没有落到实处、许多杂税给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内需,降低居民损失的对策。第一,要扩大消费者的收入来源,特别是低收入者要提高其购买能力,带动消费经济水平拉动经济增长。同时还需要采用税收等手段,调节好收入分配的秩序,减少地区上的收入差距。第二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其覆盖面,特别是要有区别的针对于农村和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第三是要提高消费领域的服务品质和水平,既要丰富好各类商品的种类,又要优化好消费的环境。良好的消费环境和状态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
(二)加快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改善心理账户效应
是要想能够改善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就要从创新金融发展加快商业银行转型这方面入手,从而要改善投资者心理账户效应。首先商业银行要及时的调整好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改变负债累累的现状。要把利润而提高,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储存资金。实现经营模式以及增长模式,由扩张性的规模向自然效益提高过度。那么就仅针对于目前的现代投资结构失衡现象进行改善,就要创新好信贷投放结构改变,大力挖掘中小型企业的市场潜力,同时还要兼顾企业的理财业务,推动商业银行金融方式能够有创新发展。许多的商业银行也可以分离存款贷款,可以有效地减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其次,商业银行还需要创新金融产品的不同种类。进一步开拓商业银行的金融性服务领域,例如增加银行的主动负债利润,减少或者消除过高的风险产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金融产品方面。要将存款和债券市场或者存款和货币市场的收益都要相挂钩,逐步降低流动性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本篇文章是针对于银行流动性过剩行为金融学进行的探讨。从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表现、然后进行行为金融学分析最后就是提出相应的举措,那么我们就以此来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当中存在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提供借鉴。希望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慧乔.对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的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3):101-102.
[2]张雪娇.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分析——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05):40.
[3]滕春强.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7(03):25-28.
[4]滕春强.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03):31-34.
作者简介:
尤莎雯(1997.11.1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云南省昆明市,当前职务:学生,学历:全日制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学银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