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保障。实践证明,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策略与方法,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扎实借鉴生本教育理念,努力践行“三性”课堂,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生本教育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而“三性”课堂倡导以学生为根本,注重学生学科性、教育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它们犹如一股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对我们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4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自主高效创新,充分体现“三性”呢?结合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做法。
一、巧妙导入,渲染气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与巧妙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好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有利于师生的双向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采用或图片演示、或故事引入、或巧设悬念、或设疑质疑、或古诗激趣、或游戏等方法导入新课,使课堂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为学生创造了“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二册《水乡歌》这篇课文时,我在上课之前先播放水乡美景图。让学生欣赏绿草如茵、碧波荡漾、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美景,聆听山泉流淌、群鸟欢唱的背景音乐。此时优美舒缓的音乐、清新素雅的画面很快把学生带入到水乡那独特的美的意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水乡的独特美,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迫切地想到课文里去看一看、读一读,去领略大自然的美。这样巧妙的导入渲染了课堂气氛,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以情激情,引之入情
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除知识技能的传授交流外,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向多元的互动交流。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语言要深于传情。语言不是无情,情是教育的根。因而语文教师要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情感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感知美,热爱美。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乐于学习,我紧紧抓住文本中的动情点,用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施情感教育。
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伴随着精美的课件和优美的音乐,我深情地描述:武夷山的山势险峻,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武夷山的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武夷山的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引入到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之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祖国山水之美。
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特色朗读来渲染情感。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在处理“我”和“父亲”的对话时,我借助对话还原生活,采用同桌互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詹姆斯产生共鸣,感受他爸爸自觉严格遵守规则的优秀品质。
三、精设巧拨,引导思维
有效课堂的阵地是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的思考及活动。课堂上,教师应抓住有效问题,把核心问题、思路方法、疑点难点讲透。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再因势利导,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像力,这样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在教学《美丽的公鸡》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一个说:“读了课文,我觉得公鸡并不美丽。”一个争辩说:“我觉得公鸡确实很美丽,你看它那大红的冠子,花白的羽毛,油亮的脖子,金黄的脚丫,从头到脚都十分美丽。”一个反驳说:“它从来不干对人们有益的活儿,到处游荡找人比美,还谈得上什么美?”对方毫不示弱:“那课题为什么不改成‘臭美的公鸡’呢?”我适时点拨,学生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了课文作者表面上是在渲染公鸡的外表美,而实际上是要赞美公鸡“知错就改”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如果课题用“臭美的公鸡”,显然既丑化了公鸡的形象,又违背了作者的初衷。通过诸如此类的质疑问难,既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充分调动了他们学好语文的积极性。
四、自主合作,提高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在学习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景時,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季节结合课文内容,先小组学习。然后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课堂氛围其乐融融。这节课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五、精心结尾,升华情感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
学完课文《美丽的武夷山》后,学生已被武夷山美景所吸引,完全沉醉于奇山秀水中,此时我引读最后一段,让学生说说此时你就在武夷山,你最想做什么。当学生交流到坐在竹筏的愉悦感受时,我就顺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人们有如诗如画的感觉”。最后我再次让学生欣赏青山绿水间泛舟的图片,伴着轻柔的音乐,我启迪学生,说:“溪水清清拍着竹筏,青山徐徐从两边退去这种诗情画意,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提升了‘如诗如画’的感觉”。此时,学生对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已深刻领略,并内化成一种喜爱、热爱之情,这时让学生带着感情配乐诵读描写武夷山“山”“水”的自然段,让男生读“山”的段落,读出山的雄壮,女生读“水”,读出水的静柔,让课文在诗歌的韵味中结束。
“自主、高效”的“三性”课堂是生本教育形势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正视课堂现实,时刻保持课堂警觉,洞察自己课堂行为,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加艺术地、灵活地、隐性地展开“三性”课堂调控,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意义上焕发异彩,提高效率,使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生本教育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而“三性”课堂倡导以学生为根本,注重学生学科性、教育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它们犹如一股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对我们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4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自主高效创新,充分体现“三性”呢?结合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做法。
一、巧妙导入,渲染气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与巧妙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好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有利于师生的双向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采用或图片演示、或故事引入、或巧设悬念、或设疑质疑、或古诗激趣、或游戏等方法导入新课,使课堂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为学生创造了“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二册《水乡歌》这篇课文时,我在上课之前先播放水乡美景图。让学生欣赏绿草如茵、碧波荡漾、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美景,聆听山泉流淌、群鸟欢唱的背景音乐。此时优美舒缓的音乐、清新素雅的画面很快把学生带入到水乡那独特的美的意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水乡的独特美,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迫切地想到课文里去看一看、读一读,去领略大自然的美。这样巧妙的导入渲染了课堂气氛,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以情激情,引之入情
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除知识技能的传授交流外,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向多元的互动交流。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语言要深于传情。语言不是无情,情是教育的根。因而语文教师要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情感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感知美,热爱美。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乐于学习,我紧紧抓住文本中的动情点,用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施情感教育。
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伴随着精美的课件和优美的音乐,我深情地描述:武夷山的山势险峻,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武夷山的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武夷山的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引入到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之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祖国山水之美。
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特色朗读来渲染情感。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在处理“我”和“父亲”的对话时,我借助对话还原生活,采用同桌互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詹姆斯产生共鸣,感受他爸爸自觉严格遵守规则的优秀品质。
三、精设巧拨,引导思维
有效课堂的阵地是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的思考及活动。课堂上,教师应抓住有效问题,把核心问题、思路方法、疑点难点讲透。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再因势利导,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像力,这样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在教学《美丽的公鸡》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一个说:“读了课文,我觉得公鸡并不美丽。”一个争辩说:“我觉得公鸡确实很美丽,你看它那大红的冠子,花白的羽毛,油亮的脖子,金黄的脚丫,从头到脚都十分美丽。”一个反驳说:“它从来不干对人们有益的活儿,到处游荡找人比美,还谈得上什么美?”对方毫不示弱:“那课题为什么不改成‘臭美的公鸡’呢?”我适时点拨,学生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了课文作者表面上是在渲染公鸡的外表美,而实际上是要赞美公鸡“知错就改”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如果课题用“臭美的公鸡”,显然既丑化了公鸡的形象,又违背了作者的初衷。通过诸如此类的质疑问难,既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充分调动了他们学好语文的积极性。
四、自主合作,提高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在学习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景時,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季节结合课文内容,先小组学习。然后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课堂氛围其乐融融。这节课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五、精心结尾,升华情感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
学完课文《美丽的武夷山》后,学生已被武夷山美景所吸引,完全沉醉于奇山秀水中,此时我引读最后一段,让学生说说此时你就在武夷山,你最想做什么。当学生交流到坐在竹筏的愉悦感受时,我就顺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人们有如诗如画的感觉”。最后我再次让学生欣赏青山绿水间泛舟的图片,伴着轻柔的音乐,我启迪学生,说:“溪水清清拍着竹筏,青山徐徐从两边退去这种诗情画意,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提升了‘如诗如画’的感觉”。此时,学生对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已深刻领略,并内化成一种喜爱、热爱之情,这时让学生带着感情配乐诵读描写武夷山“山”“水”的自然段,让男生读“山”的段落,读出山的雄壮,女生读“水”,读出水的静柔,让课文在诗歌的韵味中结束。
“自主、高效”的“三性”课堂是生本教育形势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正视课堂现实,时刻保持课堂警觉,洞察自己课堂行为,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加艺术地、灵活地、隐性地展开“三性”课堂调控,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意义上焕发异彩,提高效率,使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