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从2005年的13438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22832亿元,年均增长11.9%;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4335元(约6490美元),2006年以来连上4000、5000和6000美元三个台阶,2010年预计将超过7000美元。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全省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2115、106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122、214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1%、1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2005年的109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041亿元,年均增长17.4%。
能源资源保障得到加强。全省6000千瓦以上电力装机容量由2005年的2855万千瓦增加到2009年的5025万千瓦,22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由12237公里增加到18406公里,“十五”时期严重缺电的局面得到彻底扭转,近几年来未发生因电源性缺电而引起的大面积拉限电现象。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等试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积极推进土地整理,2006—2009年净增建设用地201万亩。加快建设人才强省,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从2005年的1071人增加到2008年的1220人。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和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五大百亿”工程胜利完成,“三个千亿”工程顺利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洞头半岛工程、甬台温铁路先后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由2005年的1866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3298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由81个增加到143个,空港年吞吐能力由1455万人次增加到2065万人次;到2009年底,全省拥有铁路1600公里,“七线两枢纽”项目中在建铁路910公里。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着力稳定一产、主攻二产、提升三产,以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建设粮食功能区、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抓手,促进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以三大产业带建设、21个现代产业集群提升试点、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为抓手,促进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以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重点服务业、推动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为抓手,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6∶53.4∶40演变为2009年的5.1∶51.9∶4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需求结构更趋合理。着力抓投资、促消费、稳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保持在10.4%-15.2%之间,消费增幅呈现逐步走高的趋势,对外需的依赖有所降低,外贸出口依存度从2005年的46.8%下降到2009年的39.8%,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趋向协调。
创新驱动更趋明显。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以打造省科创基地、建设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引进科技创新载体、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努力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2009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达720亿元,R&D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为1.7%,比2005年上升0.48个百分点;2006、2009年全省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32万、20.6万件,比“十五”时期增长167%和205%;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07件,居全国第2位。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大力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以“811”环境保护三年行动和新三年行动、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节能降耗十大工程、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等为抓手,努力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省、生态省和“绿色浙江”。2009年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4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17.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3.65%和18.45%。在全国率先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启动实施“十一五”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城乡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
城乡发展更趋协调。2009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7.9%,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基本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把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在全省推开,2009年已启动改造建设31.8万户。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目前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55%左右,8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处理,68%农户家庭实现改厕,40%以上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处理,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2006—2009年,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559万,解决了1009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底全省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8.1%。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建设,山海协作、陆海联动成效明显。港航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2009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77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的支持,2009年省级财政转移支付283亿元,比2005年增长200.6%。海岛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06-2009年舟山、衢州和丽水三市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5.1%、14.2%和13%,明显高于全省11.9%的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得到新的改善
民生投入持续加大。2009年全省财政支出增量的72.8%用于民生,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财政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环境保护等民生支出分别比2005年增长122.6%、131.8%、100.3%和242.4%。2006-2009年,全省投入123亿元,下山搬迁农户29.4万人。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全面实施贫困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学校食宿改造、教师素质提升和中小学校舍安全等工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2009年十五年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5%、43%,分别比2005年提高1.5个和9个百分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深入推进24个县(市、区)农村卫生改革试点,推动村级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造建设,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以农村为重点的文化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2006-2009年累计送戏7万场、送电影82万场、送图书850万册到农村。
就业和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发现一户、解决一户,农村低保户家庭等困难群众的就业帮扶力度加大,2006-2009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00万人。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快速增加,2009年末分别达到1432万、1174万和1331万、784万、751万。从2009年元月开始,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按规定领取到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2009年所有市县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均达140元以上。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5.5%和99.1%。
住房保障力度加大。2006-2009年累计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400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家庭3.6万户。确保低保标准2倍以下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实物配租比例不低于30%。确保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下的城市住房困难家庭购租经济适用房需要。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覆盖面扩大到低保标准1.5倍的家庭,完成6.6万户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
社会公共安全水平继续提高。全面推进“强塘固房”工程,2006-2009年累计完成加固病险水库887座、海塘153公里、堤防703公里。2009年全省发生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分别比2005年下降47.2%、20.6%和29.9%。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1元,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07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
群众合法权益保障得到加强。2006-2009年全省累计提供法律援助11.45万件,办理各级行政复议案件16311件,案结事了率78.6%。2009年我省群众安全感达96.35%,是全国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2006-2009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年均达到98.2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94.6%。200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877亿美元,2006-2009年年均增长15%。到2009年,全省境外投资总额累计达到43.4亿美元,覆盖129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境外设立机构数和境外投资规模分别居全国第1、第2位。
国内合作交流更加紧密。紧紧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全面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认真做好青川灾后重建、援疆和援藏等工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6-2009年全省共引进省外内资项目5316个,引进省外资金1680亿元。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从2005年的13438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22832亿元,年均增长11.9%;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4335元(约6490美元),2006年以来连上4000、5000和6000美元三个台阶,2010年预计将超过7000美元。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全省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2115、106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122、214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1%、1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2005年的109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041亿元,年均增长17.4%。
能源资源保障得到加强。全省6000千瓦以上电力装机容量由2005年的2855万千瓦增加到2009年的5025万千瓦,22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由12237公里增加到18406公里,“十五”时期严重缺电的局面得到彻底扭转,近几年来未发生因电源性缺电而引起的大面积拉限电现象。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等试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积极推进土地整理,2006—2009年净增建设用地201万亩。加快建设人才强省,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从2005年的1071人增加到2008年的1220人。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和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五大百亿”工程胜利完成,“三个千亿”工程顺利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洞头半岛工程、甬台温铁路先后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由2005年的1866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3298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由81个增加到143个,空港年吞吐能力由1455万人次增加到2065万人次;到2009年底,全省拥有铁路1600公里,“七线两枢纽”项目中在建铁路910公里。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着力稳定一产、主攻二产、提升三产,以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建设粮食功能区、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抓手,促进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以三大产业带建设、21个现代产业集群提升试点、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为抓手,促进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以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重点服务业、推动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为抓手,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6∶53.4∶40演变为2009年的5.1∶51.9∶4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需求结构更趋合理。着力抓投资、促消费、稳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保持在10.4%-15.2%之间,消费增幅呈现逐步走高的趋势,对外需的依赖有所降低,外贸出口依存度从2005年的46.8%下降到2009年的39.8%,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趋向协调。
创新驱动更趋明显。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以打造省科创基地、建设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引进科技创新载体、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努力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2009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达720亿元,R&D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为1.7%,比2005年上升0.48个百分点;2006、2009年全省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32万、20.6万件,比“十五”时期增长167%和205%;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07件,居全国第2位。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大力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以“811”环境保护三年行动和新三年行动、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节能降耗十大工程、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等为抓手,努力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省、生态省和“绿色浙江”。2009年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4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17.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3.65%和18.45%。在全国率先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启动实施“十一五”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城乡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
城乡发展更趋协调。2009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7.9%,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基本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把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在全省推开,2009年已启动改造建设31.8万户。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目前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55%左右,8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处理,68%农户家庭实现改厕,40%以上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处理,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2006—2009年,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559万,解决了1009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底全省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8.1%。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建设,山海协作、陆海联动成效明显。港航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2009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77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的支持,2009年省级财政转移支付283亿元,比2005年增长200.6%。海岛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06-2009年舟山、衢州和丽水三市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5.1%、14.2%和13%,明显高于全省11.9%的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得到新的改善
民生投入持续加大。2009年全省财政支出增量的72.8%用于民生,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财政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环境保护等民生支出分别比2005年增长122.6%、131.8%、100.3%和242.4%。2006-2009年,全省投入123亿元,下山搬迁农户29.4万人。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全面实施贫困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学校食宿改造、教师素质提升和中小学校舍安全等工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2009年十五年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5%、43%,分别比2005年提高1.5个和9个百分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深入推进24个县(市、区)农村卫生改革试点,推动村级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造建设,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以农村为重点的文化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2006-2009年累计送戏7万场、送电影82万场、送图书850万册到农村。
就业和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发现一户、解决一户,农村低保户家庭等困难群众的就业帮扶力度加大,2006-2009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00万人。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快速增加,2009年末分别达到1432万、1174万和1331万、784万、751万。从2009年元月开始,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按规定领取到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2009年所有市县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均达140元以上。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5.5%和99.1%。
住房保障力度加大。2006-2009年累计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400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家庭3.6万户。确保低保标准2倍以下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实物配租比例不低于30%。确保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下的城市住房困难家庭购租经济适用房需要。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覆盖面扩大到低保标准1.5倍的家庭,完成6.6万户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
社会公共安全水平继续提高。全面推进“强塘固房”工程,2006-2009年累计完成加固病险水库887座、海塘153公里、堤防703公里。2009年全省发生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分别比2005年下降47.2%、20.6%和29.9%。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1元,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07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
群众合法权益保障得到加强。2006-2009年全省累计提供法律援助11.45万件,办理各级行政复议案件16311件,案结事了率78.6%。2009年我省群众安全感达96.35%,是全国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2006-2009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年均达到98.2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94.6%。200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877亿美元,2006-2009年年均增长15%。到2009年,全省境外投资总额累计达到43.4亿美元,覆盖129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境外设立机构数和境外投资规模分别居全国第1、第2位。
国内合作交流更加紧密。紧紧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全面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认真做好青川灾后重建、援疆和援藏等工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6-2009年全省共引进省外内资项目5316个,引进省外资金16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