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如此一来,教学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语文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以带有情感色彩、具体场景的情境,牵动学生内心,强化学生对文本的代入感,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深入沟通,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的共同发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实现教学效果的强化。笔者任初中语文教师多年,对情境教学多有研究,以下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简要论述。
一、联系生活经历,创设生活化情境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若能够将学生置于丰富多彩、真实广阔的生活中,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到学习的乐趣。
比如,七年级上《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单从文章名字上看,会以为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但其实是一篇记叙文。本文作者以回忆的笔调,记叙了自己双腿瘫痪后与母亲相处的情境,当我愤恨的发脾气时,她会悄悄的躲到一旁,听我的动静;当我终于松口肯让她推着去北海,她表现的喜出望外,不知所措;她会絮絮叨叨回忆起我小时候的事情;通过这些细小的描写,将一个平凡的母亲形象勾勒了出来,而文中穿插进的对母亲身体状况的描述,也真正体现了母爱、亲情的伟大。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于这种情感的感知尚不丰富和细腻。而且,学生们也没有作者这般特殊的经历。为了能够加深学生的这种情感感知。笔者搜集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母爱的事迹,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最为写实的文字材料,知道母爱的伟大。之后,笔者让学生回归自己的生活,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进一步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采用艺术手法,渲染浓郁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的饱满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开展学习。”所以,教师应该有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更为真实有效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情境带入和感知。艺术手段具有一般的日常语言所没有办法达到的作用,它可以在悄无声息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带给人的心灵某种强烈的情感,将学生带入其构建的特殊的意境之中。尤其是音乐这种艺术手段,若是用来渲染情境,则更容易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将美妙的音乐应用于教学中,为文本营造适当的氛围,可以给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出师表》这篇古文时,笔者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片段,当随着电视主题曲响起时,一代名相诸葛孔明鞠躬尽瘁、垂垂老矣的面貌呈现在学生眼前,同学们的情感被自然地引入到那个特定的时代,从而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其所写的这篇《出师表》也有了更加深刻透彻。总之,采用艺术手段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的内心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感染,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
三、运用角色表演,让学生产生真切的体验
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那些人物内心活动较为复杂的课文,学生如果没有切身的感受,很难理解其中人物的内心,自然对文章的主旨也就不可能领会得当。而在教学中,针对这一特点,创设角色表演情境,将这些课文改变成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演绎。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的操作情况就是分角色朗读,既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以及人物的理解,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之相对有难度的操作就是表现,让学生饰演课文中的角色,尽可能的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方式虽然操作难度大,但是可以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透彻。比如讲完《将相和》这一段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廉颇和蔺相如,演绎出自己所理解的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以及其中所表达出的道理的理解。
四、创设问题情境,吸引注意力
提问式教学是很常见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应用不恰当就会使其失去意义。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提出富有启发的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将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可以连续发问,文中几次描写父亲的背影,哪次描写的更为细致,找出来读一读,并思考从作者的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这样环环相扣的问题,可以循序渐近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其中所表達的情感。如果问题只是停留在作者几次写父亲的背影上,就会让问题设置的过于简单而无意义,失去了提问的必要性。同时这样环环相扣的问题,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五、结合情境活动,锻炼语言表达
在具体的情境中,涉及到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常常会出现涉及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坚持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以核心能力为依托,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语文内容以及语言文字的探究上。
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为例,若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采用“寻找四季的雨”这样一个项目化学习。在具体实施时,只是给学生在投影中展示关于四季的雨的图片,然后小组合作,结合文本探究关于四季雨水特点的话。那么,这也许是一个失败的项目化学习。理想中的项目化学习,应该是基于语文课程学科本质,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展开的。为了寻找出四季雨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介绍我的四个‘雨’朋友”。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探究出关于四季雨水特点的理解,然后再在全班范围内,向同伴介绍“我的雨朋友”。这个情境活动的展开,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为他们感受大自然中的山川风物搭建起一个绝好的桥梁。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外物感受能力的进步,都能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情境创设为突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环节,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感悟语文、体会语文学科的内涵,使得学生的心智在语文教学的天空飞扬,真正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增怿.论新课程下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
[2] 冯亚平.浅谈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吸引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4).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语文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以带有情感色彩、具体场景的情境,牵动学生内心,强化学生对文本的代入感,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深入沟通,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的共同发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实现教学效果的强化。笔者任初中语文教师多年,对情境教学多有研究,以下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简要论述。
一、联系生活经历,创设生活化情境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若能够将学生置于丰富多彩、真实广阔的生活中,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到学习的乐趣。
比如,七年级上《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单从文章名字上看,会以为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但其实是一篇记叙文。本文作者以回忆的笔调,记叙了自己双腿瘫痪后与母亲相处的情境,当我愤恨的发脾气时,她会悄悄的躲到一旁,听我的动静;当我终于松口肯让她推着去北海,她表现的喜出望外,不知所措;她会絮絮叨叨回忆起我小时候的事情;通过这些细小的描写,将一个平凡的母亲形象勾勒了出来,而文中穿插进的对母亲身体状况的描述,也真正体现了母爱、亲情的伟大。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于这种情感的感知尚不丰富和细腻。而且,学生们也没有作者这般特殊的经历。为了能够加深学生的这种情感感知。笔者搜集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母爱的事迹,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最为写实的文字材料,知道母爱的伟大。之后,笔者让学生回归自己的生活,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进一步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采用艺术手法,渲染浓郁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的饱满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开展学习。”所以,教师应该有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更为真实有效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情境带入和感知。艺术手段具有一般的日常语言所没有办法达到的作用,它可以在悄无声息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带给人的心灵某种强烈的情感,将学生带入其构建的特殊的意境之中。尤其是音乐这种艺术手段,若是用来渲染情境,则更容易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将美妙的音乐应用于教学中,为文本营造适当的氛围,可以给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出师表》这篇古文时,笔者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片段,当随着电视主题曲响起时,一代名相诸葛孔明鞠躬尽瘁、垂垂老矣的面貌呈现在学生眼前,同学们的情感被自然地引入到那个特定的时代,从而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其所写的这篇《出师表》也有了更加深刻透彻。总之,采用艺术手段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的内心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感染,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
三、运用角色表演,让学生产生真切的体验
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那些人物内心活动较为复杂的课文,学生如果没有切身的感受,很难理解其中人物的内心,自然对文章的主旨也就不可能领会得当。而在教学中,针对这一特点,创设角色表演情境,将这些课文改变成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演绎。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的操作情况就是分角色朗读,既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以及人物的理解,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之相对有难度的操作就是表现,让学生饰演课文中的角色,尽可能的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方式虽然操作难度大,但是可以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透彻。比如讲完《将相和》这一段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廉颇和蔺相如,演绎出自己所理解的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以及其中所表达出的道理的理解。
四、创设问题情境,吸引注意力
提问式教学是很常见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应用不恰当就会使其失去意义。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提出富有启发的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将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可以连续发问,文中几次描写父亲的背影,哪次描写的更为细致,找出来读一读,并思考从作者的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这样环环相扣的问题,可以循序渐近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其中所表達的情感。如果问题只是停留在作者几次写父亲的背影上,就会让问题设置的过于简单而无意义,失去了提问的必要性。同时这样环环相扣的问题,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五、结合情境活动,锻炼语言表达
在具体的情境中,涉及到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常常会出现涉及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坚持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以核心能力为依托,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语文内容以及语言文字的探究上。
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为例,若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采用“寻找四季的雨”这样一个项目化学习。在具体实施时,只是给学生在投影中展示关于四季的雨的图片,然后小组合作,结合文本探究关于四季雨水特点的话。那么,这也许是一个失败的项目化学习。理想中的项目化学习,应该是基于语文课程学科本质,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展开的。为了寻找出四季雨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介绍我的四个‘雨’朋友”。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探究出关于四季雨水特点的理解,然后再在全班范围内,向同伴介绍“我的雨朋友”。这个情境活动的展开,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为他们感受大自然中的山川风物搭建起一个绝好的桥梁。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外物感受能力的进步,都能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情境创设为突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环节,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感悟语文、体会语文学科的内涵,使得学生的心智在语文教学的天空飞扬,真正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增怿.论新课程下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
[2] 冯亚平.浅谈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吸引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