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告别的聚会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honghua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我们大学毕业,正逢SARS,所有程序都显得随便而且匆忙,答辩也只是抽了几个倒霉蛋,我没有被抽中。当时,我恰逢青春期,廉价得万念俱灰,在北京待了两个月,就一声不吭地逃回南京,什么都不想做了。
  《新华日报》当时招人,我去面试了,主编问:“你愿意到下面的记者站去吗?”指的是去遍布江苏各地级市的记者站。我说:“不愿意。”很多同学都去参加了这次面试,不同的是他们说了愿意。于是他们离开了南京,在各地的记者站待了好几年,有几个现在依然待在那里。我每天晃晃悠悠地玩儿,在中山陵草地上打一个下午的牌。
  末日的气息轻微地弥漫着,但谁都知道正常的生活迟早会回归。有朋友帮我把简历递给本地的一家报社,我被押送着去参加了面试,不久就去上班了。接着,一位南方系的记者老师因为各种原因找到我,邀请我去上海参加一份正筹备创刊的报纸。我真的去了上海一趟,在新租的办公室里晃了一圈,头昏脑涨地横穿马路,然后,退缩了。
  毕业的散伙饭我去吃了,酒也喝了一点。新闻系当时还算是个热门专业,我们是大学扩招的第一届,一个班竟然有五十多个人,都是1981年左右出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几乎都来自江苏省内,这使我们有一种集体性的淡漠,并未产生太多的离愁。手机和网络在2003年已经开始发达了,我们可以随时找到对方,我们不再散落天涯,我们随时都能见面。
  结果,这十年间,除了个别同学,其他的人我一面都没再见过。
  毕业后,我没有参加过任何同学聚会,后来其他人也不再聚了。接到同学的婚礼邀请函,我就直接扔进抽屉里,装作一无所知。有同学打电话问我怎么没出现,我就装作很忙、忘记了、有急事。即使在同一幢大楼里上班,我们也没有相约见面、吃饭。
  我猜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这样,十年过去了。有热心同学组织了“毕业十年聚会”,我竟然一反常态,很热切地想去参加。在聚会的前一天,组织者——一个高个子的男生给我打电话,接通之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打扰了”。电话结束时,他竟然又跟我说了一声“打扰了”。
  他们尽力联系了所有人,但在这样一个很容易被找到的时代,依然有3个人下落不明。一半儿的人留在了南京,大多从事跟媒体有关的工作;一半儿的人回了老家,基本都是公务员;还有两三个在北京、上海。零星几个人在国外,一个女生嫁了德国人,一个女生留在了新西兰,一个男生在非洲。还有一个男生去印度出差,没能参加,他彻底转行了:成了一个IT青年。最后来了一半儿的人,坐了三桌。
  在这之前,大学曾经是改变人命运最多的场所。而差不多从我们开始,大学就失去了这种魔力。这十年里,因自身努力而变得富有(但也有限)的同学从事的都是跟房地产有关的行业:房地产公司、房地产网站、跑房地产广告的人。大学不如房产改变命运。或者说个人的命运越来越难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这是时代最强烈的缩影。
  我以为我会看到一些巨大的变化,但每个人竟然都没有怎么变。几个女生变美了。仅此而已。男生也没有变胖。好像这十年,时间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只是带来了很多小孩。几乎每个人都生了小孩,除了我,还有另一个单身的女生,她索性去法国游学了。大大小小的小孩在包间里跑来跑去,很快就玩成一片,一度打起架来,后来又和好了。除了谈论小孩之外,大家不停地说:“要多组织这样的聚会,至少南京的同学应该经常聚起来。”每个人都附和,但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假的。大家拼命合影。
  这十年里,如果回头去看,我关于人生的所有决定几乎都是错误的,同时又跟我相称。就在前一天,因为雅虎邮箱要消失,我整理邮箱里的邮件时竟然翻到十年前,那个劝我去上海的老师发给我的邮件,他说:“我知道想让你下定最后的决心很难,但以我职业生涯的经验而言,原来与我程度差不多的人,现在大多数还在一些小媒体混日子,意气消沉,他们少的就是在关键时刻,迈出人生关键一步的勇气。不过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在另一封信里他又说:“在南京的报纸服务,时间长了会有惰性,想保持高格调,比较困难。”
  很不幸,他说的每句话都对,只有一句话不对: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2003年,还是用新闻改变社会的理想鼓舞我们的时代。10年过去之后,当年鼓舞我的人,恐怕也不会这样豪迈地讲话了。
  与其说令我惊讶,不如说令我平静:最终我们都只是变成了普通人。伴随着这一切的是:传统媒体的缓慢衰落。新闻系再也不是什么令人感到有趣的专业了。据说,某广电新闻系今年只招到了一个男生,而他估计还没办法扛起摄像机。职业的理想早就丧失了,命运却还没有展示太多威力。再等十年,我们可能才会看清楚命运的轮廓。现在我们言笑晏晏,意识到自己是被很多无奈和平庸包围的一代,却透露出一种集体性的不焦虑。
  有个同学说:“这么单纯的聚会,单纯到令我受不了。”确实太单纯了,没有利益关系,谈不上多么深刻的友情,同学间没有谈过恋爱,连八卦都欠奉。我们仅仅是因为种种巧合,一起在当时还是鸟不拉屎的新校区待了三年,后来又在老校区待了一年。宿舍里经常有耗子,有些人偷偷读了我那本写青春回忆的《最大的一场大火》,里面也几乎找不到同学们的影子,但还是有人声称看得掉下泪来。只有我还没有结婚生子,但因为我写字,他们也觉得可以理解。
  不能理解的是我自己,我不知道自己还在挣扎什么。
  十年之后,又遇到禽流感,但大家没有那么恐慌了。每个人都好好地活了下来,脸上也都能恰当地浮起笑意。相聚的意义是我们可以为对方的青春证明。背景音乐当然是《致青春》的主題曲。横幅上贴着一些老照片和新照片,放在一起才知道,我们确实经历过了时间。也要对着照片互相提示,我们才能完整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我们拥抱、微笑,彼此什么都不谈论,不谈论这十年各自经历过怎样的幸福、快乐或者失落、痛苦。我们不倾吐心事。我们举了举杯。但没有人醉,没有人哭,也没有感慨。所有想象中“毕业十年聚会”会出现的场景,都没有出现。
  这天下午,我参加了书店的一个活动,一个现在依然很瘦的男同学自告奋勇地用他的电动车把我从地铁站送到了书店。在滚滚车流中,我把手放在他的腰上,摸到他腰部一圈薄而结实的赘肉。就在那一刻,我或许一阵轻松,放下心来:时间带给我们的东西,原来都在每个人自己才知道的地方。
其他文献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我的母校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却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占尽。  先说天时。威海,是全国卫生城市,而它拥有的那份天蓝水碧是与生俱来的。威海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清新气质让其他城市望尘莫及。比如烟台,也是海滨城市,但它似乎太老了;日照呢,又似乎太嫩了:只有威海,不温不火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静谧。  再说地利。  如果说威海是一只美丽的孔雀,那么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就是孔雀尾上那
嗨,你好,我叫叶佳琪,大三,本科在读,已踏入考研大军一个多月。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岁了,此刻的我坐在鸦雀无声的自习室里,小心翼翼地想要写点儿什么。  我和往常一样,每天从早到晚几乎寄宿在自习室里,早上和晚上看英语,几千个英语单词反反复复地背,下午看专业课,密密麻麻的法律条文一点一点地强迫自己看下去。这段时间,南昌的天气很糟糕,滂沱的大雨像是在考验人们的惰性,自习室里很多人依旧风雨无阻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去做了。”这句话一直在我心头挥之不去,尽管简单、直白,却是那样撼动心扉。正是由于这一句话,期盼已久的西班牙之旅,终于成行。  飞机从塞浦路斯起飞,在塞维利亚机场稳稳降落。在机场的传送带边上等待行李出来的时候,我扫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已是当地时间1∶30。  塞维利亚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瓜达基维尔河下游谷地,是一座因水而兴,又因水而灵的城市。数千年来,城边的瓜达基
古埃及丹德拉神庙墙壁的石刻上,有很多类似于现代的工具。古埃及电灯泡,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古人会用火把照亮陵墓和庙宇,但在丹德拉神庙的天花板上并没有任何使用火的痕迹,陵墓内也没有足够的氧气维持火把燃烧。也有人说古人是靠铜镜反射照亮墓室,但铜镜的反射能力太弱了。  如果古埃及人真使用了电灯泡,那电从哪来?我们知道,金字塔有“金字塔能”存在,这种神秘能量已被现代科学证明。有人认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的
每周,汤姆都要去导师德怀尔那里一趟,寻求指点。这一回,年轻人一脸的困惑,德怀尔关心地问他出了什么事情。  汤姆说他这个星期过得糟糕透了,与老爸吵了一架,一位朋友说了很让他伤心的话,还失去了一次升职的机会。  “我该怎么办?”汤姆问。  德怀尔看着汤姆说:“你听说过猫鼬和蝎子的故事吗?”  “啥?”  “很有趣,我讲给你听。这些可爱的猫鼬攻击蝎子,然后把毒蝎子吃掉,可能是它们多次被蝎子蜇过,对蝎子毒
威廉三世时期,由于战争不断,国库空虚,国家需要不断增加税收来维持发展。  一次,威廉三世经过一个富人居住区,突然停了下来。身边陪同的伯爵、公爵等大臣不知道威廉三世要干什么。这时,威廉三世指着一座豪华的房子问:“这是谁家的房子?”  身边一位伯爵忙回答:“这是统帅马尔伯爵的房子。”  “这个房子不仅地理位置好,而且房子大、窗户大,又向阳,的确是个好房子。”威廉三世说。身边的大臣连声附和、夸赞。  威
2014年11月的第4个星期五,美国各家百货公司、超市和电商都大幅度打折,让利促销,引得无数网购达人摩拳擦掌,準备大战一番。由于商家的疯狂促销,人们趋之若鹜,令很多商家扭亏为盈,赚得盆丰钵满。因此,这一天被称作Black Friday。既然商家扭亏为盈,大赚一笔,又何来黑色之说呢?原来,在商家的账本上,出现亏损的数字会用红笔标注,即为赤字;而扭亏的数字则用黑笔标注,即为盈利。所以,人们把令商家们扭
在德国柏林的街头,有很多由枯树组合在一起的设施,这并不是街头造型艺术,也不是枯死的树木没有清理,而是置换书籍用的书箱。  德国人酷爱阅读,70%的德国人都喜欢读书,50%的德国人会定期买书,30%的德国人几乎天天读书。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对于他们来说,书就像啤酒一样让人喜爱,因此,图书也成了人们最喜欢的礼品。  每个德国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一百多册。他们认
超实用的APP,会在有Wi-Fi的时候自动为你缓存三部影片,供你闲时观看,影片看完后会自动删除,不占用内存,下次有Wi-Fi的时候又会自动补充视频,让等车、等人、等上菜的时间都不再难熬。
每天下午,一位环卫老伯都会到永嘉县建新路新华书店看书。每次,他都会把衣服拍了又拍,洗几遍手,把自己收拾干净了才走进店里。找到书,他就坐在书店一角,安静地看起来。  这张图片在微博上热传,赢得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点赞。有网友呼吁:放下手機,拿起书本,做一个热爱读书的人。  看着老人读书的画面,我想每个人都是感动的——白发苍苍的他,在繁忙的工作间隙还不忘读书。对那些每天以忙为借口不读书的人而言,这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