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人,那些事》是一本刻画台湾小人物的书。书里没有铺陈排比、华丽词藻,用白描的手法,叙述作者吴念真在台湾各个角落所见所闻的小人物故事:在矿坑里讨生活的父亲,相信算命先生的母亲,村里人的闲言絮语,乡间苦苦求存的人,邻里街坊卖苦力的矿工人家,山坳破屋里吃蛇吃老鼠的父子,有两个丈夫的台湾版“春桃”,饱受国民党和日本军队轰炸的老百姓,一代大陆老兵的苦难际遇……
小人物的生活有血有泪、有挣扎、有尴尬死亡、有弱点惰性。但这是一本温暖的书。作者以生动的民间语言和眼光,道出小人物信奉的人生价值,他们不可动摇的真诚善良。
作者在台湾文艺圈中,素有“最温情的台湾中年人”的雅号。本书以中下层社会的目光和关怀,反映出潜藏台湾民间的力度和声音,可以说是商业化了的台湾文化氛围里,一个照见当今台湾文化风貌的窗口。
吴念真是台湾影视界的专业企划人,人称“创意人”,也是知名的台湾编剧、导演。他出生在半个世纪前台湾北部的金矿所在的贫穷地方——台北县瑞芳镇。这里一度因为金矿开采,商店人口聚集,成为小镇。后来矿脉枯竭,人口迁往大城市,这里清淡宁静下来。台湾电影《悲情城市》就是在瑞芳蜿蜒幽闭的九份街道拍摄的。吴念真曾经因为中学时期,付不起学费,辍学到台北打工谋生。70年代末期,以书写中下阶层台湾小人物的故事得名。80年代中,成为台湾“新电影”的主要成员,90年代执导电影《多桑》,获台湾电影金马奖。目前致力舞台剧,延续描绘小人物故事和感情的主题,铺陈作者心目中的人间情愫。近年他执导广告拍摄,他的作品平白灵动,温暖精致,直指中下阶层广大的观众的生活经验,成为带动当代新台湾广告潮流的一股力量。
或许因为影视广告风格的影响,作者的文字风格和思路取向,和一般文學作家略有不同。他擅长掌握台湾民间乡俗俚语表述,闽南语词汇鲜活生动,简短明快,一字一笑点,一斧一凿痕,非常契合台湾普通民众辛辣草根的语言习惯。换句话说,吴念真是能直接与读者和观众沟通的创作者。他制作的闽南语广告念白,带有乡土气息,直指台湾民众的细微经验,由他制作的广告语笑点,呛辣灵动,尤其能与台湾憨厚纯良的民风结合,堪称“好看”又“煽情”。他的作品已经成为台湾电视观众生活中的一部份。也就是说,吴念真能卖钱,有市场。
这本书里,中下层小人物的际遇悲情劳苦愤懑,在民间语言的滋润下,凄怆中带有甘涩,衬托出人生底蕴。尽管如此,吴念真笔下的小人物却个个满怀义气情怀,浪漫多情;个个卑微辛苦,却时刻以纯善的本质,与朋友肝胆相照。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这些小人物在社会边缘的挣扎,并没有苦大仇深,控诉嘶喊。不同于台湾70年代中,乡土文学运动中作家们以笔杆子传达社会意识,为劳苦大众发声。本书纯粹说故事,没有议题性的预设前提,没有国民性、人民性等等批判。甚至没有贫富差距,南台湾北台湾情结等等流行的话语语境。
相反地,作者把这些中下层小人物的生活经验,带进了一个使人动容的人道语境叙述。他透过小人物的故事,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人类社会存活下来,应该有哪些基本的条件?构成一个适合居住的“人间”,到底需要哪些基本条件?什么样的人类社会,才称得上可以尊严地生活下去的“人间”?用他人道的目光,他借用外来的词汇,总结这些条件为“人间条件”。意思是生而为人,构成“有情人间”的基本条件。
在风格上来说,散文纪事、人物素描、乡土回忆或许都不太对。不如称它为“说书人的创意故事”。作者吴念真,也更可以称为“创意说书人”。吴念真确实有说书人的本领。在商业文化的当今世界,他有本事让不同阶层观众和读者坐下来,聆听他的故事,安静下来,把故事听完。而且,他的观众听得懂他的故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书写、阅读是一种人生经验的交换,那么一个作者尝过人生滋味,饮尽甘苦忧喜,释放动人心弦的故事,岂不是有着人生的洁净器功能吗?熟悉念真作品和创作的读者,当然也会知道他未曾写尽的更多小人物的故事,包括他自己身边的小人物:父亲、弟弟、妹妹,因为各种原因,相继自杀身亡的切肤之痛。只有纯良、悲悯慈爱、感触敏锐、没有杂质的创作心灵,才能负荷这许多人生愁苦,世间眼泪吧。▲
小人物的生活有血有泪、有挣扎、有尴尬死亡、有弱点惰性。但这是一本温暖的书。作者以生动的民间语言和眼光,道出小人物信奉的人生价值,他们不可动摇的真诚善良。
作者在台湾文艺圈中,素有“最温情的台湾中年人”的雅号。本书以中下层社会的目光和关怀,反映出潜藏台湾民间的力度和声音,可以说是商业化了的台湾文化氛围里,一个照见当今台湾文化风貌的窗口。
吴念真是台湾影视界的专业企划人,人称“创意人”,也是知名的台湾编剧、导演。他出生在半个世纪前台湾北部的金矿所在的贫穷地方——台北县瑞芳镇。这里一度因为金矿开采,商店人口聚集,成为小镇。后来矿脉枯竭,人口迁往大城市,这里清淡宁静下来。台湾电影《悲情城市》就是在瑞芳蜿蜒幽闭的九份街道拍摄的。吴念真曾经因为中学时期,付不起学费,辍学到台北打工谋生。70年代末期,以书写中下阶层台湾小人物的故事得名。80年代中,成为台湾“新电影”的主要成员,90年代执导电影《多桑》,获台湾电影金马奖。目前致力舞台剧,延续描绘小人物故事和感情的主题,铺陈作者心目中的人间情愫。近年他执导广告拍摄,他的作品平白灵动,温暖精致,直指中下阶层广大的观众的生活经验,成为带动当代新台湾广告潮流的一股力量。
或许因为影视广告风格的影响,作者的文字风格和思路取向,和一般文學作家略有不同。他擅长掌握台湾民间乡俗俚语表述,闽南语词汇鲜活生动,简短明快,一字一笑点,一斧一凿痕,非常契合台湾普通民众辛辣草根的语言习惯。换句话说,吴念真是能直接与读者和观众沟通的创作者。他制作的闽南语广告念白,带有乡土气息,直指台湾民众的细微经验,由他制作的广告语笑点,呛辣灵动,尤其能与台湾憨厚纯良的民风结合,堪称“好看”又“煽情”。他的作品已经成为台湾电视观众生活中的一部份。也就是说,吴念真能卖钱,有市场。
这本书里,中下层小人物的际遇悲情劳苦愤懑,在民间语言的滋润下,凄怆中带有甘涩,衬托出人生底蕴。尽管如此,吴念真笔下的小人物却个个满怀义气情怀,浪漫多情;个个卑微辛苦,却时刻以纯善的本质,与朋友肝胆相照。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这些小人物在社会边缘的挣扎,并没有苦大仇深,控诉嘶喊。不同于台湾70年代中,乡土文学运动中作家们以笔杆子传达社会意识,为劳苦大众发声。本书纯粹说故事,没有议题性的预设前提,没有国民性、人民性等等批判。甚至没有贫富差距,南台湾北台湾情结等等流行的话语语境。
相反地,作者把这些中下层小人物的生活经验,带进了一个使人动容的人道语境叙述。他透过小人物的故事,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人类社会存活下来,应该有哪些基本的条件?构成一个适合居住的“人间”,到底需要哪些基本条件?什么样的人类社会,才称得上可以尊严地生活下去的“人间”?用他人道的目光,他借用外来的词汇,总结这些条件为“人间条件”。意思是生而为人,构成“有情人间”的基本条件。
在风格上来说,散文纪事、人物素描、乡土回忆或许都不太对。不如称它为“说书人的创意故事”。作者吴念真,也更可以称为“创意说书人”。吴念真确实有说书人的本领。在商业文化的当今世界,他有本事让不同阶层观众和读者坐下来,聆听他的故事,安静下来,把故事听完。而且,他的观众听得懂他的故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书写、阅读是一种人生经验的交换,那么一个作者尝过人生滋味,饮尽甘苦忧喜,释放动人心弦的故事,岂不是有着人生的洁净器功能吗?熟悉念真作品和创作的读者,当然也会知道他未曾写尽的更多小人物的故事,包括他自己身边的小人物:父亲、弟弟、妹妹,因为各种原因,相继自杀身亡的切肤之痛。只有纯良、悲悯慈爱、感触敏锐、没有杂质的创作心灵,才能负荷这许多人生愁苦,世间眼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