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绝大多数小学校都已从低年级开始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可见全社会对“信息技术从娃娃就要抓起”的重视。但是通过对本市十所小学的调研分析发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普遍存在这样几种问题:不以学生兴趣为主导,课堂氛围松散;教学内容简单、枯燥、死板、重复,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副课”的思想普遍存在,教师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方法的探究。
小学生认知特点及有效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其中小学生所处的正是第三个时期——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因此,对于处于小学生阶段的儿童来说,不是环境塑造了他们,而是他们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要寻求小学生同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关注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型的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
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对电脑、网络非常感兴趣,而实际上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游戏。小学生有着明显的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并且有强烈的参与意识。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在课堂中进行角色的扮演和互换,让小学生的“参与”成为他们学习的一种动力。角色扮演最初出现在游戏中,角色根据不同的游戏情节和统计数据(例如力量、灵敏度、智力、魔法等)具有不同的能力,而这些属性会根据游戏规则在游戏情节中改变。
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有效教学
1.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等作用。只有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并使所有的教学环节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所有的教学策略都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决定本节课是否适合使用“角色扮演”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注意分析教材,确定哪部分内容由哪些学生来扮演,什么时候进行角色互换,在进行互动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于偏离目标的互动,教师应及时进行调整。
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一课时,便可將计算机不同的部分分给不同的同学来扮演。如图1,选定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计算机中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目的是通过自身的体会来了解计算机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工作的关系。教师先操作示范一遍,告诉学生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然后将演示过程转化为学生的表演。当操作者按动主机开关按钮时,学生D举手示意或者摇动手中的红旗意味着本部分开始工作,同时学生B、C、E也一起示意,表示本部分灯亮,进入工作状态。过一会儿,学生A示意,表示开机的声音已通过音箱传出,开机过程结束。操作鼠标,相应内容在显示器中显示出,学生B、E配合表演;操作键盘打字,学生B、C配合表演;播放音乐,学生A表演。自始至终,学生D,也就是主机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直至关机结束。
总之,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线教师,要时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变换教学方法,推陈出新教学手段,关心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教学绝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睿.为学与玩架设兴趣之桥.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4):34
[2]任杰.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2):36
[3]曹本华.小学信息技术可的有效教学.广东教育教研.2008(8):137
小学生认知特点及有效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其中小学生所处的正是第三个时期——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因此,对于处于小学生阶段的儿童来说,不是环境塑造了他们,而是他们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要寻求小学生同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关注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型的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
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对电脑、网络非常感兴趣,而实际上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游戏。小学生有着明显的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并且有强烈的参与意识。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在课堂中进行角色的扮演和互换,让小学生的“参与”成为他们学习的一种动力。角色扮演最初出现在游戏中,角色根据不同的游戏情节和统计数据(例如力量、灵敏度、智力、魔法等)具有不同的能力,而这些属性会根据游戏规则在游戏情节中改变。
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有效教学
1.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等作用。只有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并使所有的教学环节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所有的教学策略都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决定本节课是否适合使用“角色扮演”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注意分析教材,确定哪部分内容由哪些学生来扮演,什么时候进行角色互换,在进行互动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于偏离目标的互动,教师应及时进行调整。
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一课时,便可將计算机不同的部分分给不同的同学来扮演。如图1,选定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计算机中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目的是通过自身的体会来了解计算机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工作的关系。教师先操作示范一遍,告诉学生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然后将演示过程转化为学生的表演。当操作者按动主机开关按钮时,学生D举手示意或者摇动手中的红旗意味着本部分开始工作,同时学生B、C、E也一起示意,表示本部分灯亮,进入工作状态。过一会儿,学生A示意,表示开机的声音已通过音箱传出,开机过程结束。操作鼠标,相应内容在显示器中显示出,学生B、E配合表演;操作键盘打字,学生B、C配合表演;播放音乐,学生A表演。自始至终,学生D,也就是主机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直至关机结束。
总之,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线教师,要时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变换教学方法,推陈出新教学手段,关心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教学绝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睿.为学与玩架设兴趣之桥.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4):34
[2]任杰.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2):36
[3]曹本华.小学信息技术可的有效教学.广东教育教研.2008(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