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叔向贺贫》是一篇有名的古文。叔向,晋国贤臣,春秋后期的政治家、外交家。他虽不曾官居高位,但以品格正直和富于才识而著称,孔子称赞他说:“叔向,古之遗直也。”
据说,叔向“美而有勇力”,栾怀子非常赏识他。栾怀子是栾桓子和栾祁的儿子,栾武子的孙子,范宣子的外孙。他乐善好施,有很多名士追随他,叔向也是其中之一。后来栾桓子去世,栾祁和家宰州宾私通,侵吞家产,担心栾怀子报复,便向当时的晋国正卿范宣子诬告栾怀子,说他养死士,要叛乱。范宣子对栾怀子宾客众多一事向来忌惮,正好借机打击栾怀子,遂放逐他去筑城。栾怀子逃亡楚国。随后,范宣子捕杀了栾怀子的众多门客,叔向也被牵连入狱,后在祁奚的营救下出狱。
这番变故,使叔向深刻地认识到权力和财富都是“浮云”。若没有足够的德行相匹配,财富和权势有时反而会成为祸根。所以,叔向在见晋国正卿韩宣子时,便力劝他“忧德之不建”,而不要“患货之不足”。
当时,韩宣子觉得自己徒有正卿之名,物质待遇却跟不上,连社交开支都不够。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说,从前栾武子做晋国的正卿,田产也很少,可他拥有美好的德行,结果他的美名传播到诸侯各国,就连戎、狄这样的少数民族都感念他。到了栾桓子,他没有继承父亲的品质,反而贪婪纵欲,奢侈腐化,按说是要倒霉的,但是凭借栾武子的美名,他得到了善终。栾桓子的儿子栾怀子力改父亲的毛病,继承祖父的美德,他本来可凭此免于灾祸,但由于受父亲的连累,他还是没有免于逃亡的命运。这说明,修德重于积财。
接着,叔向又以郤(xì)昭子家族的盛衰来从反面劝谏韩宣子。郤氏家族的崛起源于晋军主帅郤克。在郤克当政时期,郤昭子郤至就跻身晋国高层,主要从事对楚国的外交工作。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崩卒,楚国霸业渐衰,晋楚开始和平外交,郤至就此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升为卿士。后来,郤昭子家族又与栾书联手打击赵家。赵家被灭族后,原来赵家人占据的政治职位几乎全被郤氏家族所替代。鼎盛之际,郤氏一族出了“三卿五大夫”,史书称“八郤”。但郤氏的显赫引起了晋国正卿栾书的不满,栾书诽谤郤至通敌于楚。于是,公元前574年,晋厉公下令剿灭郤氏。叔向对韩宣子说,“郤昭子家族的财富有国家财产的一半那么多,他们倚仗财富和权势,在晋国横行,结果不仅郤至本人被杀,他的宗族也被剿灭。这是为什么呀?就是因为他们的德行不够呀。”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叔向劝告韩宣子,您现在有栾武子一样的贫穷,我认为您也能够有他一样的德行,所以祝贺您。如果您不操心美好德行的建立,却担心钱财不足,那么我要哀悼您还来不及,还有什么好祝贺的呢?
韩宣子听后,感激涕零,拜倒在地,说,我韩起本来是要完蛋的,全仗您的开导才得以保全。不但我要感谢您的恩惠,从我祖先桓叔以下的整个家族,都要感谢您的恩惠呀。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大意是,君子要用心求道而不要把心思用在谋求奢华的衣食之上,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而不要担忧贫穷。《叔向贺贫》中所宣扬的,也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要“忧道不忧贫”?首先,“道”是可以靠个人努力求得的,一个人只要肯修德,并坚持不懈,就有望在“道业”上有所成就;而贫富穷达则属于个人境遇,是外在的,非个人之力所能控制,必须因缘际会才能达成。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道”以及“道”的衍生物“德”都具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去求。而贫富穷达之类的个人际遇,则属于“求无益于得”的范畴,这类事情“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求也要遵守“道”,至于能否得到,那还要看主客观环境,不是个人所能掌控的。
不过,古人所说的“认命”,并不是让人们消极地听天由命,而是一面要教人承认个人的有限性,另一面则让人把更多的心思用于可控的“求道”之上,做个“忧道不忧贫”的君子。
老子曾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祸福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叔向贺贫”,贺的其实并不是贫穷本身,而是说贫穷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善于学道,勤于养德,贫穷完全可以成为建立美德的起点。
据说,叔向“美而有勇力”,栾怀子非常赏识他。栾怀子是栾桓子和栾祁的儿子,栾武子的孙子,范宣子的外孙。他乐善好施,有很多名士追随他,叔向也是其中之一。后来栾桓子去世,栾祁和家宰州宾私通,侵吞家产,担心栾怀子报复,便向当时的晋国正卿范宣子诬告栾怀子,说他养死士,要叛乱。范宣子对栾怀子宾客众多一事向来忌惮,正好借机打击栾怀子,遂放逐他去筑城。栾怀子逃亡楚国。随后,范宣子捕杀了栾怀子的众多门客,叔向也被牵连入狱,后在祁奚的营救下出狱。
这番变故,使叔向深刻地认识到权力和财富都是“浮云”。若没有足够的德行相匹配,财富和权势有时反而会成为祸根。所以,叔向在见晋国正卿韩宣子时,便力劝他“忧德之不建”,而不要“患货之不足”。
当时,韩宣子觉得自己徒有正卿之名,物质待遇却跟不上,连社交开支都不够。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说,从前栾武子做晋国的正卿,田产也很少,可他拥有美好的德行,结果他的美名传播到诸侯各国,就连戎、狄这样的少数民族都感念他。到了栾桓子,他没有继承父亲的品质,反而贪婪纵欲,奢侈腐化,按说是要倒霉的,但是凭借栾武子的美名,他得到了善终。栾桓子的儿子栾怀子力改父亲的毛病,继承祖父的美德,他本来可凭此免于灾祸,但由于受父亲的连累,他还是没有免于逃亡的命运。这说明,修德重于积财。
接着,叔向又以郤(xì)昭子家族的盛衰来从反面劝谏韩宣子。郤氏家族的崛起源于晋军主帅郤克。在郤克当政时期,郤昭子郤至就跻身晋国高层,主要从事对楚国的外交工作。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崩卒,楚国霸业渐衰,晋楚开始和平外交,郤至就此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升为卿士。后来,郤昭子家族又与栾书联手打击赵家。赵家被灭族后,原来赵家人占据的政治职位几乎全被郤氏家族所替代。鼎盛之际,郤氏一族出了“三卿五大夫”,史书称“八郤”。但郤氏的显赫引起了晋国正卿栾书的不满,栾书诽谤郤至通敌于楚。于是,公元前574年,晋厉公下令剿灭郤氏。叔向对韩宣子说,“郤昭子家族的财富有国家财产的一半那么多,他们倚仗财富和权势,在晋国横行,结果不仅郤至本人被杀,他的宗族也被剿灭。这是为什么呀?就是因为他们的德行不够呀。”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叔向劝告韩宣子,您现在有栾武子一样的贫穷,我认为您也能够有他一样的德行,所以祝贺您。如果您不操心美好德行的建立,却担心钱财不足,那么我要哀悼您还来不及,还有什么好祝贺的呢?
韩宣子听后,感激涕零,拜倒在地,说,我韩起本来是要完蛋的,全仗您的开导才得以保全。不但我要感谢您的恩惠,从我祖先桓叔以下的整个家族,都要感谢您的恩惠呀。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大意是,君子要用心求道而不要把心思用在谋求奢华的衣食之上,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而不要担忧贫穷。《叔向贺贫》中所宣扬的,也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要“忧道不忧贫”?首先,“道”是可以靠个人努力求得的,一个人只要肯修德,并坚持不懈,就有望在“道业”上有所成就;而贫富穷达则属于个人境遇,是外在的,非个人之力所能控制,必须因缘际会才能达成。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道”以及“道”的衍生物“德”都具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去求。而贫富穷达之类的个人际遇,则属于“求无益于得”的范畴,这类事情“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求也要遵守“道”,至于能否得到,那还要看主客观环境,不是个人所能掌控的。
不过,古人所说的“认命”,并不是让人们消极地听天由命,而是一面要教人承认个人的有限性,另一面则让人把更多的心思用于可控的“求道”之上,做个“忧道不忧贫”的君子。
老子曾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祸福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叔向贺贫”,贺的其实并不是贫穷本身,而是说贫穷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善于学道,勤于养德,贫穷完全可以成为建立美德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