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08-01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利钠肽(BNP)及糖类抗原125(CA125)的变化。方法 我院2011年8月~2013年2月以来,共收治了2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均采取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以4周作为一个治疗观察周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CA125水平变化。结果 一个治疗观察周期后,较治疗前,27例患者血浆BNP及CA125均明显下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肌功能与血浆BNP及CA125呈正相关,且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检测血浆BNP及 CA125可为诊断及治疗心力衰竭提供可靠指标,能够有效指导及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抗心力衰竭治疗;血浆BNP及 CA125
前言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无力,使得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由于缺乏无特异性,有时与心功能状态并不完全相关,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并给观察疗效、评价预后带来一定程度不客观性[1]。发生心力衰竭时,体内多种生化标志物随其病理生理变化而改变。血浆脑利钠肽(BNP)及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是在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神经内分泌激活以及心肌重构的刺激下增加的,可为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指标,并评价心力衰竭治疗的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8月~2013年2月以来,共收治了2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性16例,占59.3%,女性11例,占40.7%,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40.6±1.3岁。27例患者经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相关等级划分,心功能Ⅳ级有13例,心功能Ⅲ级有14例。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治疗方法
27例患者均采取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以4周作为一个治疗观察周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CA125水平变化。常规抗心律衰竭治疗主要包括原发病治疗、祛除诱因、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等。住院治疗第2天及治疗4周后,均于清晨空腹时抽取27例患者的静脉血,分离得血清及血浆厚置于零下70℃的冷藏室保存待测。血浆BNP主要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而CA125主要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测定。测定全过程均由专人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软件系统分析,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当P<0.05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个治疗周期后,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CA125水平变化,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结论,即血浆BNP及CA125呈正相关。较之于治疗前,血浆BNP及CA125均有所下降,且P<0.0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比较见表1。
3.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引起,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2]。诱发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有:(1)心律失常;(2)感染;(3)血容量增加;(4).治疗不当;(5)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6)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等等。
BNP是利钠肽系统主要成员之一,作为一种肽类激素,具有利尿、利钠、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BNP广泛分布于心、脑、肺、脊髓等组织,其中以心脏含量最高。较之于正常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且随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变化而呈正相关变化。血浆BNP水平的测定,可以为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BNP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可用于对药物的选择及疗效监测,观察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心力衰竭病人的疗效指标之一[3]。而CA125与心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患上心力衰竭,心肌细胞由成熟型转变为胚胎型,原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将再次激活存在于胚胎心脏的生长因子,导致CA125分泌增加,从而使得在外周血中CA125浓度增高。通过检测CA125浓度,可协助疑似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环CA125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且与心力衰竭病人的短期预后、浆膜腔积液等呈正相关。
本研究均对2011年8月~2013年2月以来收治的2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一个治疗周期(4周)后,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CA125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患者较之于治疗前血浆BNP及CA125均有所下降,且P<0.05。患者的心功能、NYHA等均有所改善,且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所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降低。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治疗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级别越高,血浆BNP和CA125水平越高,治疗后,患者心肌功能有所改善,而血浆BNP和CA125水平明显下降。
近几年来,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预防心力衰竭,可从以下几方面注意:(1)积极预防各种器质性心脏病;(2)积极防治影响心功能的合并症,如贫血、肾功能不全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3)保持良好的心态及作息习惯,防治呼吸道感染,避免各种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等等。
参考文献
[1] 王晓瑛,王声旺,林克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A125测定及其意义[J].浙江实用医学,2011,16(02):87-88.
[2] 张俊峰.血浆BNP、CRP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及与心功能的关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0):1601-1602.
[3] 赵亚樵,何成毓.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及血清尿酸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91-94.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利钠肽(BNP)及糖类抗原125(CA125)的变化。方法 我院2011年8月~2013年2月以来,共收治了2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均采取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以4周作为一个治疗观察周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CA125水平变化。结果 一个治疗观察周期后,较治疗前,27例患者血浆BNP及CA125均明显下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肌功能与血浆BNP及CA125呈正相关,且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检测血浆BNP及 CA125可为诊断及治疗心力衰竭提供可靠指标,能够有效指导及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抗心力衰竭治疗;血浆BNP及 CA125
前言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无力,使得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由于缺乏无特异性,有时与心功能状态并不完全相关,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并给观察疗效、评价预后带来一定程度不客观性[1]。发生心力衰竭时,体内多种生化标志物随其病理生理变化而改变。血浆脑利钠肽(BNP)及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是在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神经内分泌激活以及心肌重构的刺激下增加的,可为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指标,并评价心力衰竭治疗的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8月~2013年2月以来,共收治了2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性16例,占59.3%,女性11例,占40.7%,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40.6±1.3岁。27例患者经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相关等级划分,心功能Ⅳ级有13例,心功能Ⅲ级有14例。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治疗方法
27例患者均采取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以4周作为一个治疗观察周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CA125水平变化。常规抗心律衰竭治疗主要包括原发病治疗、祛除诱因、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等。住院治疗第2天及治疗4周后,均于清晨空腹时抽取27例患者的静脉血,分离得血清及血浆厚置于零下70℃的冷藏室保存待测。血浆BNP主要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而CA125主要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测定。测定全过程均由专人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软件系统分析,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当P<0.05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个治疗周期后,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CA125水平变化,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结论,即血浆BNP及CA125呈正相关。较之于治疗前,血浆BNP及CA125均有所下降,且P<0.0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比较见表1。
3.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引起,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2]。诱发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有:(1)心律失常;(2)感染;(3)血容量增加;(4).治疗不当;(5)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6)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等等。
BNP是利钠肽系统主要成员之一,作为一种肽类激素,具有利尿、利钠、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BNP广泛分布于心、脑、肺、脊髓等组织,其中以心脏含量最高。较之于正常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且随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变化而呈正相关变化。血浆BNP水平的测定,可以为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BNP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可用于对药物的选择及疗效监测,观察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心力衰竭病人的疗效指标之一[3]。而CA125与心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患上心力衰竭,心肌细胞由成熟型转变为胚胎型,原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将再次激活存在于胚胎心脏的生长因子,导致CA125分泌增加,从而使得在外周血中CA125浓度增高。通过检测CA125浓度,可协助疑似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环CA125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且与心力衰竭病人的短期预后、浆膜腔积液等呈正相关。
本研究均对2011年8月~2013年2月以来收治的2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一个治疗周期(4周)后,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CA125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患者较之于治疗前血浆BNP及CA125均有所下降,且P<0.05。患者的心功能、NYHA等均有所改善,且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所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降低。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治疗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级别越高,血浆BNP和CA125水平越高,治疗后,患者心肌功能有所改善,而血浆BNP和CA125水平明显下降。
近几年来,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预防心力衰竭,可从以下几方面注意:(1)积极预防各种器质性心脏病;(2)积极防治影响心功能的合并症,如贫血、肾功能不全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3)保持良好的心态及作息习惯,防治呼吸道感染,避免各种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等等。
参考文献
[1] 王晓瑛,王声旺,林克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A125测定及其意义[J].浙江实用医学,2011,16(02):87-88.
[2] 张俊峰.血浆BNP、CRP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及与心功能的关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0):1601-1602.
[3] 赵亚樵,何成毓.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及血清尿酸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