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54)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goos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五十四辑] 北京话的轻声[首变]
  北京有个地名叫积水潭。潭的正确读音是“tan”(二声,音“谈”),但北京人一般都念一声“滩”,即”“积水滩”。好像那地方当年是积水形威的“沙滩”似的。
  其实,积水潭在元代的北京,水面相当大,一直到它现在北面的北师大校区,都是一片汪洋。那会儿,积水潭是京杭大运河北京的起点,北方的大码头。能停靠上百条大的货船,您想能有“滩”吗?
  在北京话里,真正的“滩”字,是必须加儿化韵的,比如中国美术馆西边有个地名叫沙滩。因为当年这里是北京大学所在地,所以特别有名儿,老北大的红楼,现在已经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滩在北京话里一定要读“沙滩儿”。德胜门外有个地名叫北沙滩和南沙滩,也要读成“北沙滩儿”、“南沙滩儿”。
  在北京话里,类似的轻声“变音”字很多,特别是土语中的一些助词。变音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一些轻声词上,如:
  好的,说成了“好dai”,音“逮”;大爷,说成了“de爷”,音“的”;甭价,说成了“bing价”,音“并”,二声;
  小李,说成了“小li”,加儿化韵,音“里儿”;
  完啦,说成了“完lei",音“累”;
  赶落,说成了“赶le”,音“乐”。
  相关的词儿还有“好了”、“行了”、“走了”等,“了”都说成了“lei”,音“累”,变成了“好累”、“行累”、“走累”。“好了”说成“好累”,这不是猴儿吃麻花,蛮拧吗。
  北京土话发轻声,一般是发卷舌音时会变音儿,比如:
  “跟前”,变音后,读“跟潜儿”。
  “后尾”,变音后,读“后以儿”。
  “数落”,变音后,读“数喽儿”。
  “年下”,音变后,读“年些”。
  “糟踐”,变音后,读“擅劲”。
  “叫唤”,变音后,读“叫旱”。
  “动弹”,变音后,读“动唤”,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变音是读的时候产生的,文字还应该是原来的,不变,也就是说,您不能把“年下”写成“年些”。
其他文献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工农红军……”这是刘兰芳新近创作的长书《彭大将军》,刘兰芳声韵中透出的那股铿锵抑扬之美一如往昔,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那个通过无线电将《岳飞传》传播到干家万户的年代。从四十年前风靡全国的《岳飞传》,到如今的“道德模范故事汇”巡回演出,刘兰芳携其评书表演与改革开放一同前行。万语千言中,“话说……”的是脍炙人口的人物故事,推崇的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一鸣惊人“岳飞”一说四十年  
期刊
印度一名男子连续50多年没剪过头发,头发长达62英尺(约19米)。他为自己的长发而自豪,因为他曾用长发救了一名溺水的男孩。  50多年前,印度古吉拉特邦12岁的哈色瓦做了一个特别的梦。梦里,神告诉他永远不能剪头发。梦境十分逼真,从那以后,他便开始拒絕剪头发。随着头发越长越长,这头长发曾为哈色瓦带来过一些烦恼。很多人会嘲笑和误解他,有人笑话他是一个“娘娘腔”,还有人以为他要当一个“隐士”,这让哈色瓦
期刊
在我的相册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是我和京剧谭门谭派传人谭孝曾、谭正岩父子的合影,而为我拍下此照片的正是谭孝曾老师的夫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阎桂祥老师。  去年的7月15日,北京京剧院在剧院的体验中心举办了一场京剧谭派艺术的主题讲座活动。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和第七代传人谭正岩父子将为到场观众进行讲解,作为观众的我也慕名来到了活动现场。  虽然活动当天早晨还在下雨,但仍然阻挡不住热情的观众前来参加这场
期刊
《米其林指南》是法国知名轮胎制造商米其林公司所出版的美食及旅游指南书籍的总称,其中以评鉴餐厅及旅馆、书皮为红色的“红色指南”最具代表性,所以有时《米其林指南》一词特指“红色指南”。《米其林指南》诞生于1900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期间。  最初,《指南》是免费提供给客户的,但在1920年,米其林兄弟做出了3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指南应该包括餐馆的信息;放到书店里去卖;不再接受广告。1926年,米其林星级评
期刊
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时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听说了这个事后,悲愤不已,当晚就画了一副《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之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对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眼睛,貓须如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做捕鼠状。图上没有题词,只写了“壬午大寒”4个寓意深刻的小字。  不久,田汉来访,徐悲鸿将此画拿给他看,田汉看了,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写于画
期刊
教师节来临之际,翻阅老母亲留存的相册,发现了两张感人的照片。一张是学生与她亲密拥抱的留影,另一张是学生与她緊紧相依的留影。  老人当了几十年孩子王,她教过的学生无数,可说是桃李满天下。当年的学生如今都已六七十岁当上了爷爷奶奶,可他们几十年来一直与老母亲亲密来往。每当教师节、春节来临,他们都会相约,带着他们的儿女甚至孙男孙女来探望老人。他们对我说,老师职业最神圣,教我们知识,更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对国家
期刊
记得有一年去汪先生家,先生拿出湖南吉首的一瓶洒(包装是由黄永玉设计的)给我们喝,席间汪先生说老人有三乐:一日喝洒,二日穿破衣裳,三日无事可做。当时我们才三十多岁,对这甸也没有什么理解,但是回家后,我还是把它记在了本子上。如今回忆起这句话,又多了些况味。  苏州大学教授范培松曾给我说过一个笑话,此笑话是作家陆文夫在世时说的。陆文夫曾多次讲过“汪老头很抠”。他说,他们到北京开会,常要汪先生请客。汪先生
期刊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才华盖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他不仅善诗,骈文的成就也很高。在清人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其诗22首,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和李白(27首).排第四位,足见其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但因他早年深受“牛党”中人令狐楚的知遇之恩,而他后来却娶了“李党”骨干王茂元之女为妻,这让他两边都不讨好,一生饱受排挤,结果只活了45岁,就一命呜呼了…… 
期刊
陈杨毕业于国内开设的第一个“马科学”专业的院校。每天和各种世界名马打交道的“马博士”,走出校门后将从事马匹交易中介及管理等工作,像“伯乐”一样替人识马、相马、管理马,其收入堪称“金领”,在国内更是十分稀缺,陈杨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做马术俱乐部的总教练!  文艺辣妹意外当上“马信”  今年23岁的陈杨,出生在成都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活泼开朗的陈杨从小就是男孩的性格,因为好奇心强,她特喜欢捣鼓机械,
期刊
明末,江南一带出现了三位杰出的诗人,钱谦益、吴梅村和龚鼎孳,人称“江左三大家”。他们不仅是文坛泰斗,还都做过明朝的大官,深受天下士子的敬仰。但他们却都在明亡后,投降了清朝,成为世人眼中的软骨头。可是,他们三位的如夫人——柳如是、卞玉京和顾横波,却一个比一个有骨气,与他们的懦弱、苟且偷生,形成了鮮明的对比。这真是很耐人寻味的一件事。  柳如是、卞玉京的故事,已经讲过了。今天,我们就再来说一说顾横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