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个别化学习,是指在班级授课模式下,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从而达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围绕这一主题,研究在数字化背景下,结合小组互学的模式,实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研究发现,小组互学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对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数字化;小组互学;个别化学习;班级授课模式
个别化学习,是一对一教学吗?当然不是。个别化学习就是在班级授课模式下,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呈现百花齐放的学习状态。
怎么运用数字化技术来支持个别化学习?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快速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促进教师教学,并根据学生的信息调整课堂节奏,同时还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完成情况精准反馈。
研究该如何落地生根,只有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才算有效。怎么才能在班级授课模式中实现个别化的学习呢?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我们还能实现个别化学习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反思,尝试借助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通过小组互学的方式来实现个别化学习。
首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以六人小组为宜。小组成员的安排要有不同的层次,按照ABBC的模式分组,A表示学优生,有一定的学习力和领导力,B表示中等生,C表示学习较弱的学生。还要明确分工,A学生负责组织组员交流,汇总学习结果。一位B学生负责纪律提醒,另一位学生B负责计时提醒,C学生负责收发材料。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任务可执行。
分组完成后就开始进行小组互学的尝试。第一次尝试在四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中,安排了一次小组共学,学生在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用图形表示位置后,再认识用数对表示一个人或一个物体的位置,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再从图形回到现实情境中,学以致用,用数对表示自己班级的位置,在这里安排了小组共学活动,让学生在写完自己的数对后在小组内交流。第一次尝试,没有对学生明确提出分工的要求,就按照平时的小组交流模式进行,学生的目标不明确,分工不明确,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没有深度的交流。同时,这次交流的内容也比较简单,没有深入探究的内容,所以也无法体现小组共学的价值。
第二次尝试在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中,课前先进行了分组,明确自己的分工,由于第一次正式分工合作学习,学生比较激动。在明确分工后正式开展活动。例题本身就是一项操作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让小组合作活动,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活动要求是:从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小组,从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摸10次,记录每次摸出球的颜色。由于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小组学习,我先请一个4人小组进行示范活动,由A学生负责,组内学生轮流摸球,记录员负责记录每一次摸出球的颜色,最后请A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请这组学生示范时,下面的学生观察得很认真,也在学习中。接下来就是让各小组自己开展活动,这时学生就非常兴奋,纪律管理人员也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课堂显得比较吵闹,活动效果不理想。最后总结时学生也不能进行很好的总结。第二次活动是在例2中摸牌游戏,从3张红桃1张黑桃中任意摸出1张牌。小组合作,把4张扑克牌打乱次序后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出1张,摸后放回,再打乱后继续摸,一共摸40次。将每次摸到的牌的花色记录在表中,按照之前的分工进行,这次没有请一组学生示范,直接开始活动。由于之前我们对活动情况进行了适当反馈,要求纪律管理员发挥作用,管理好本组学生的纪律,有3个小组在活动时,比较有序,没有大声吵闹,大部分组的学生还是非常激动,对于游戏他们比较喜欢,这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没有形成深入思考的氛围。
第三次尝试在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一项学习任务,在认识了百分数,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之后,请学生对比百分数、分数与比,结合试一试的三道题进行小组讨论与研究,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希望学生能通过互学互帮的形式对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发现这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但具体怎么表达有一定的困难,在全班交流的时候由小组代表总结小组的经验后再发现,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最后得出结论。
经过這几次尝试发现,小组共学可以让学生的参与面更广,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每一项活动中来,现在我们需要对小组中每个人的职责要做到位,不能点到为止,要真正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更加有序地开展每一次活动,才能投入学习中,才能让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能力得到锻炼。
小组互学有了一定的实践之后,我开始研究小组互学如何与数字化相融合,为促进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围绕“角的度量”一课,进行了多次尝试与修改,最终确定了教学过程。这节课主要安排了这样几个任务展开学习:任务一:用三角尺上的角比较指定角的大小,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需要。通过操作测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出需要统一度量单位的需求,再引出角的度量单位——度。任务二:制作量角器,认识量角器。教材安排了直接给出量角器,认识量角器上各个部分的名称及用途,再测量。实际上课过程中发现,这样直接讲授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测量中错误状况较多,所以我将这个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逐个认识,先感知1°角,再引出刻度线,再根据需要设计内圈和外圈刻度线,以及认识0°刻度线,再认识中心,最后形成完整的量角器,把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知,学生对各部分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就掌握了,有了深刻的认识再独立量角,学生的错误率就大大降低了。任务三: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有了任务二的深度认识,学生独立测量角的度数就水到渠成了,错误率明显降低,只有少数学生存在看错内圈与外圈刻度线的情况。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小组互学,让学生先独立测量两个角(开口向右60°和110°)的度数,测量完以后在小组里介绍自己测量其中一个角的方法,同伴作出评价,有错误的修正,然后在平板上提交结果,最后由组长整理大家的改进意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提交后,系统就会自动生成报告,学生的正确率、错误情况,教师马上就能看到,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选择个别指导还是全班交流,使教学更加高效精准。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新的发现、新的优势。
1.快速收集课堂生成资源,迅速反馈学习情况
平时的教学中要依靠教师个人的巡视去收集学生的信息,如果要进行全班巡视,关注到每个学生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在每节课上需要进行多次巡视来收集信息,我们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有时候只能选择部分学生去了解。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老师可以不用走到每个学生面前巡视,直接在设备上就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能很快了解哪些学生完成得比较好,哪些学生需要指导,也可以选择典型的错例进行及时的教学。直观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地进行判断,当场处理出现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促进教师更好地做到以学定教
教师的教学不能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學方案进行,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哪里该快,哪里该停,哪里该慢,完全取决于学生。学生生成的资源我们可以预设,但很多时候会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利用数字化技术,我们能快速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需要重点指导,详细讲解,这时候我们必须停下来,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再进入新的学习环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3.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明显提升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往往会对两类学生特别关注,一类是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他们思维敏捷,发言积极,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另一类是学习能力特别弱的学生,他们上课不积极,思想不集中,作业错误率高,也是老师最关注的对象,而处于中间的学生,往往会被忽视。在使用数字化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能完整地展现在老师面前,老师能快速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及时指导,真正实现个别化的学习。
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小组互学如果能落实到位,对学习能力的提升一定是有帮助的,能真正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能帮助教师更精准地收集信息,对于个别化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两者相辅相成,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有深度、更有活力。只有我们从内心改变教学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才能激起新的浪花,发现新的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白婉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9(7):61-62.
[2]刘亮.体感交互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的成效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1).
[3]黎秀珍.翻转数学课堂彰显学生个性[J].中华少年,2019(5).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数字化;小组互学;个别化学习;班级授课模式
个别化学习,是一对一教学吗?当然不是。个别化学习就是在班级授课模式下,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呈现百花齐放的学习状态。
怎么运用数字化技术来支持个别化学习?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快速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促进教师教学,并根据学生的信息调整课堂节奏,同时还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完成情况精准反馈。
研究该如何落地生根,只有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才算有效。怎么才能在班级授课模式中实现个别化的学习呢?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我们还能实现个别化学习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反思,尝试借助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通过小组互学的方式来实现个别化学习。
首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以六人小组为宜。小组成员的安排要有不同的层次,按照ABBC的模式分组,A表示学优生,有一定的学习力和领导力,B表示中等生,C表示学习较弱的学生。还要明确分工,A学生负责组织组员交流,汇总学习结果。一位B学生负责纪律提醒,另一位学生B负责计时提醒,C学生负责收发材料。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任务可执行。
分组完成后就开始进行小组互学的尝试。第一次尝试在四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中,安排了一次小组共学,学生在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用图形表示位置后,再认识用数对表示一个人或一个物体的位置,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再从图形回到现实情境中,学以致用,用数对表示自己班级的位置,在这里安排了小组共学活动,让学生在写完自己的数对后在小组内交流。第一次尝试,没有对学生明确提出分工的要求,就按照平时的小组交流模式进行,学生的目标不明确,分工不明确,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没有深度的交流。同时,这次交流的内容也比较简单,没有深入探究的内容,所以也无法体现小组共学的价值。
第二次尝试在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中,课前先进行了分组,明确自己的分工,由于第一次正式分工合作学习,学生比较激动。在明确分工后正式开展活动。例题本身就是一项操作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让小组合作活动,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活动要求是:从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小组,从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摸10次,记录每次摸出球的颜色。由于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小组学习,我先请一个4人小组进行示范活动,由A学生负责,组内学生轮流摸球,记录员负责记录每一次摸出球的颜色,最后请A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请这组学生示范时,下面的学生观察得很认真,也在学习中。接下来就是让各小组自己开展活动,这时学生就非常兴奋,纪律管理人员也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课堂显得比较吵闹,活动效果不理想。最后总结时学生也不能进行很好的总结。第二次活动是在例2中摸牌游戏,从3张红桃1张黑桃中任意摸出1张牌。小组合作,把4张扑克牌打乱次序后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出1张,摸后放回,再打乱后继续摸,一共摸40次。将每次摸到的牌的花色记录在表中,按照之前的分工进行,这次没有请一组学生示范,直接开始活动。由于之前我们对活动情况进行了适当反馈,要求纪律管理员发挥作用,管理好本组学生的纪律,有3个小组在活动时,比较有序,没有大声吵闹,大部分组的学生还是非常激动,对于游戏他们比较喜欢,这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没有形成深入思考的氛围。
第三次尝试在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一项学习任务,在认识了百分数,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之后,请学生对比百分数、分数与比,结合试一试的三道题进行小组讨论与研究,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希望学生能通过互学互帮的形式对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发现这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但具体怎么表达有一定的困难,在全班交流的时候由小组代表总结小组的经验后再发现,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最后得出结论。
经过這几次尝试发现,小组共学可以让学生的参与面更广,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每一项活动中来,现在我们需要对小组中每个人的职责要做到位,不能点到为止,要真正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更加有序地开展每一次活动,才能投入学习中,才能让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能力得到锻炼。
小组互学有了一定的实践之后,我开始研究小组互学如何与数字化相融合,为促进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围绕“角的度量”一课,进行了多次尝试与修改,最终确定了教学过程。这节课主要安排了这样几个任务展开学习:任务一:用三角尺上的角比较指定角的大小,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需要。通过操作测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出需要统一度量单位的需求,再引出角的度量单位——度。任务二:制作量角器,认识量角器。教材安排了直接给出量角器,认识量角器上各个部分的名称及用途,再测量。实际上课过程中发现,这样直接讲授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测量中错误状况较多,所以我将这个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逐个认识,先感知1°角,再引出刻度线,再根据需要设计内圈和外圈刻度线,以及认识0°刻度线,再认识中心,最后形成完整的量角器,把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知,学生对各部分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就掌握了,有了深刻的认识再独立量角,学生的错误率就大大降低了。任务三: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有了任务二的深度认识,学生独立测量角的度数就水到渠成了,错误率明显降低,只有少数学生存在看错内圈与外圈刻度线的情况。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小组互学,让学生先独立测量两个角(开口向右60°和110°)的度数,测量完以后在小组里介绍自己测量其中一个角的方法,同伴作出评价,有错误的修正,然后在平板上提交结果,最后由组长整理大家的改进意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提交后,系统就会自动生成报告,学生的正确率、错误情况,教师马上就能看到,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选择个别指导还是全班交流,使教学更加高效精准。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新的发现、新的优势。
1.快速收集课堂生成资源,迅速反馈学习情况
平时的教学中要依靠教师个人的巡视去收集学生的信息,如果要进行全班巡视,关注到每个学生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在每节课上需要进行多次巡视来收集信息,我们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有时候只能选择部分学生去了解。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老师可以不用走到每个学生面前巡视,直接在设备上就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能很快了解哪些学生完成得比较好,哪些学生需要指导,也可以选择典型的错例进行及时的教学。直观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地进行判断,当场处理出现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促进教师更好地做到以学定教
教师的教学不能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學方案进行,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哪里该快,哪里该停,哪里该慢,完全取决于学生。学生生成的资源我们可以预设,但很多时候会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利用数字化技术,我们能快速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需要重点指导,详细讲解,这时候我们必须停下来,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再进入新的学习环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3.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明显提升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往往会对两类学生特别关注,一类是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他们思维敏捷,发言积极,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另一类是学习能力特别弱的学生,他们上课不积极,思想不集中,作业错误率高,也是老师最关注的对象,而处于中间的学生,往往会被忽视。在使用数字化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能完整地展现在老师面前,老师能快速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及时指导,真正实现个别化的学习。
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小组互学如果能落实到位,对学习能力的提升一定是有帮助的,能真正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能帮助教师更精准地收集信息,对于个别化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两者相辅相成,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有深度、更有活力。只有我们从内心改变教学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才能激起新的浪花,发现新的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白婉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9(7):61-62.
[2]刘亮.体感交互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的成效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1).
[3]黎秀珍.翻转数学课堂彰显学生个性[J].中华少年,2019(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