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

来源 :农业开发与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awxsecd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农业的进步,推助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的生成,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备受青睐。而如何良好的运用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较为关注的问题。对此,立足于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的内涵及特性,分析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的运用要点,并提出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其他文献
30%已唑醇15 g/667m 2+250 g/L嘧菌酯15 mL/667m 2、300 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 mL/667m2、30%已唑醇悬浮剂15 g/667m2、17%四氟醚唑·嘧菌酯悬浮剂41 mL/667m2第一次施药在水稻孕穗末期,隔7天进行第二次施药,第二次施药后14天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16%、80.39%、76.79%、74.93%,与10%井岗霉素A可溶性粉240 g/667m2
针对临沂丘陵山地地区地形气候特征,通过新型烟草不同晾晒烟种植资源筛选试验表明,各个试验品种生育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B品种系列与S品种系列现蕾期及打顶期差异明显,团棵期差异较小。沂水地区晾晒烟病害主要以普通烟草花叶病及黑胫病为主,未见其它病虫害,各个品种之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各个晾晒烟品种之间的经济性状存在差异,以S34总产量最高,其次为B7,B4产量最低。
通过对谷子上喷施不同浓度的纳米硒对其植株、根系生长量及产量等测定结果表明,谷子纳米硒喷施适宜浓度为0.8~1.6 g/667m2,喷施纳米硒可有效增加谷子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根系生长,并对谷子有矮壮素作用,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不显著,谷子喷施纳米硒后富硒且含量较高,可提前一周成熟。
试验从土壤理化指标、番茄干物质含量、产量和品质方面,研究新型蚯蚓粪对土壤改良修复,对番茄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明确新型蚯蚓粪(有机肥)在锦州乃至辽西地区的适应性。
通过玉米“3414”试验,对氮、磷、钾肥料效应进行研究,获取可靠的土壤供应养分量、有效养分利用系数、作物吸收养分量、肥料利用率、作物最佳施肥量和养分配比等重要的测土配方施肥参数。试验结果得出,土壤供N量:14.77 kg/667m2,土壤供P量:9.34 kg/667m2,土壤供K量:21.88 kg/667m2,氮肥利用率:30.22%,磷肥利用率:8.21%,钾肥利用率:64.88%。最佳施肥量为N 8~12 kg/667m2
试验主要是针对10种药剂对纹枯病防效进行筛选,根据纹枯病发生期及栽培模式设计本次试验。试验中结果显示:各种药剂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时施用,防效均较佳,生产中值得推广,而在发病始盛期用药,防效大打折扣。各种药剂在直播稻纹枯病发生中表现更好,两期试验过程中,防效均较好,这直接取决于直播稻栽培过程中水分控制,因此,掌握好用药时间至关重要。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种植范围,尤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水稻的高产和稳产,在水稻病虫害防控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推行绿色防控理念,积极探索最新的绿色防控技术,将绿色防控理念积极融合到水稻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中,采取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安全用药等方式来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控,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呈逐渐加快的趋势,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进而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和以往也有所不同,在饮食方面,更注重绿色和有机,并且还希望反季蔬菜能够得到充足的供应。在当前的形势下,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便出现在蔬菜的种植领域当中,为了能够使大棚蔬菜的种植能够供应上广大人民在生活当中的需求,就需要对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进行优化与完善,并且在大棚蔬菜生长的过程当中,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与品质。
基于北方旱地农业生态系统特征,以提高烤烟种植水资源利用率为突破口,选用山东农业大学研制的单向渗水地膜为材料,普通烟用黑白塑料地膜为对照,在烤烟上进行覆盖应用试验。通过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等的测试,单向渗水地膜可将部分降雨通过单向透水微孔渗入到膜下,将水分保存起来,试验结果显示,使用单向透水膜的地块土壤含水量比普通地膜提高10%左右,具有明显保湿增墒作用,经济性状方面,结果显示在干旱地区应用单向渗水地膜覆盖,烤烟亩产量比普通地膜增产20%以上。
喷灌技术是农业节水灌溉的一种技术措施,喷灌方式有全移动式和半固定式、固定式。喷灌技术具有节水、增产、增收的优点。喷灌节水技术在玉米种植业的应用,改善了传统农业种植的灌溉条件,减少农业灌溉水的浪费及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