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3月,北京地铁官方微博公布了所辖14条线路的日均客流量“十大站”,其中,西直门站日均换乘客流量居首,达48.56万人次;而大望路站日均进出客流量最大,达16万人次。
到2012年12月30日,北京新开通4条地铁新线后,北京地铁总里程跃居世界城市第一。排名随后的城市分别是首尔和上海,而地铁诞生地伦敦排名第四。
2013年,地铁伴随城市发展已经走过150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上已有43个国家的118座城市建有地铁,为缓解城市交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火车入地”灵感源自老鼠洞
首条地铁年运载950万乘客
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这标志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在世界上诞生。让人不曾想到的是,设计这条地铁的灵感竟然源自一个老鼠洞。
当年,伦敦已是国际知名大都市,大量移民的涌入,使充斥着马车、汽车和行人的街道拥堵不堪。当时的国王十字火车站每天运载成千上万居住在郊区但在城里工作的市民,由于伦敦市中心不通火车,这些市民为了上班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
为此,伦敦政府决定向市民广泛征求改善交通的意见。就在这时,一名叫查尔斯·皮尔逊的律师决定将“让火车入地”的大胆设想提交给政府。
有一段时期,皮尔逊常常站在伦敦街头,注视着那些穿梭往来的车辆。他想:马车载人少,而且行走速度慢,而汽车又容易在狭窄的街道里造成堵塞。要是城市的交通工具是火车,那该有多好啊!为了能让火车跑进城市,皮尔逊废寝忘食。有一次,他在半夜起床上卫生间,发现墙角边有一个老鼠洞,而且一直通到墙外,一只老鼠正在洞里跑进跑出。皮尔逊大受启发:要是火车开进城市,虽无法在地面上跑,但能不能让它转入地下行驶呢?
1847年,皮尔逊确认“让火车入地”是一个大胆而又可行的设想后,他毅然辞职专心致志地开始设计在城市开挖地下铁道的方案。为了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他耗费了3年的时光,1850年,皮尔逊正式向伦敦政府递交了在城市修建地下铁道的建议方案。经过马拉松式的论证,伦敦政府于1856年才正式采纳了他的建议方案。
1863年1月10日,按照皮尔逊的设计,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在伦敦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行驶在地下,由蒸汽机车牵引,木材制成的车厢立即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更为有趣的是,走进车厢还有煤油灯提供照明。
这条地铁的里程并不算长,只有短短的6.5公里。但它的表现却不俗,第一年就运载了950万乘客。按当时伦敦人口计算,每人每年乘坐6次以上。
躲避轰炸的防空洞
“二战地铁”挽救市民生命
伦敦地铁的学名叫“Underground”(管子)。因为地铁车厢都又矮又小,就像管子一样。起初,地铁的蒸汽机排出的水蒸气,燃料燃烧产生的烟雾,煤油灯泄漏的煤气全部集聚在隧道内,使得地铁隧道内终日浓烟滚滚,气味呛人,令人难以忍受。
尽管伦敦地铁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拉开了人类建造、使用地铁的序幕。
1896年,欧洲大陆首条地铁——布达佩斯地铁开通,随后巴黎于1898年开始建造地铁,1900年通车运行。美国波士顿在1897年开通地铁,纽约在1904年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地铁系统。1913年,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地铁通车。到1915年,伦敦的地铁开始形成地下交通网。
在地铁的建设上,也有很大不同。第一条地铁线路采用了“挖——盖”的工序来建造,即挖掘一条深沟,然后封盖其上。1890年建造的真正的“管状”铁道,是用一个液压冲头推进的钢箍钻通泥土建成的。
鉴于当时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等原因,此后城市地铁的发展很缓慢。二战前,全世界只有20座城市有地铁。二战的爆发,使地铁除了输送乘客,还成了非常实用的防空掩体。
法国著名影星,绰号“大鼻子情圣”的德帕迪约,上世纪80年代曾主演了一部著名的电影《最后一班地铁》。电影的背景是1942年德军占领下的巴黎,法国人的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艰难与混乱之中,从占领区到自由区只有地铁可以通行,因此赶上最后一班地铁成了法国人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实际上,伦敦地铁在二战时期曾被用作地下掩体。二战期间,伦敦受到希特勒空军的大强度空袭,市区里,人们每天都要遭受战机的狂轰滥炸,这期间地铁充当起防空洞的作用,每天保护着数万市民的生命安全,最多时竟容纳了17.7万人,就连医院也临时建在地铁内。为了区分乘客和避难者,站台中间被一道白线隔开,一边是乘车区,另一边是避难区。
另一个在二战期间将地铁用于防空的国家是前苏联。1935年5月15日,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虽然当时莫斯科的人口不到200万,而且交通并不拥挤,但在一开始就规划地铁的军事用途确是一项非常有远见的行动。
莫斯科地铁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其深度达100多米,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莫斯科地铁就成为众多士兵和百姓躲避空袭的最好去处。这个为军事目的而修建的地铁,成功地保护了支持战争的兵源和其他人员,对打败德国法西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铁走过150年
成就一道道迷人文化风景
二战结束后,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地面车辆拥挤,交通堵塞现象严重,世界许多大城市普遍出现“乘车难”和“行车难”的问题,地铁对城市交通的积极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因而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地铁的发展,建造地铁的城市也越来越多。仅在上世纪50-70年代,欧洲、亚洲、美洲就有30余座城市地铁相继通车。1975-2000年,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又有30余座城市地铁相继通车,其中亚洲有20余座城市开通了地铁。
进入21世纪,地铁已成为大城市人口稠密区的主要客运交通方式。当今世界上,建造地下铁道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象征,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更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有效途径。
还记得电影《哈里·波特》中,一帮小魔法师们常常在地铁站的魔幻暗门中穿梭,其中有个站叫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其实,这个站就是建于1907年的欧德维奇车站。“007”系列电影里,非凡的英国特工常常会到伦敦的地铁站里同他的上司接头或领取最新式的秘密武器。“007”系列《天幕杀机》中,就再现了二战期间地铁站被当成临时的防空洞,国家重要机构在地下办公的场景。
不仅仅是电影取景地,废弃的地铁站还被改造成博物馆、画廊、酒吧,构成巨大的文化休闲中心。在去年一项名为“设计伦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设计是将伦敦牛津街底下废弃的地铁通道改造成城市蘑菇公园,设计师巧妙利用了地铁通道内的通气孔。这一大胆的创意获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热衷于地铁资源的还有一大批“地铁艺术家”,那些老地铁站成了他们创作的天堂。“地下艺术”就是这样一个颇受欢迎的民间艺术组织,该组织考虑为伦敦的废弃地铁站设计别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希望用简单的笔绘出伦敦百年的工业革命历史。
2013年3月21日-7月31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地铁会出现一辆“马雅可夫斯基”号列车,以纪念这位著名诗人诞辰120周年。这辆列车的第一节车厢展出的是马雅可夫斯基的生平,第二节车厢展出的是他1910-1920年的作品,第三节车厢展出的是他的抒情诗和革命诗篇,第四节车厢展出的是他的儿童文学作品。目前,莫斯科地铁开通了多列文化主题列车,其中包括俄罗斯博物馆的藏品“水彩”号等。
到2012年12月30日,北京新开通4条地铁新线后,北京地铁总里程跃居世界城市第一。排名随后的城市分别是首尔和上海,而地铁诞生地伦敦排名第四。
2013年,地铁伴随城市发展已经走过150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上已有43个国家的118座城市建有地铁,为缓解城市交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火车入地”灵感源自老鼠洞
首条地铁年运载950万乘客
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这标志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在世界上诞生。让人不曾想到的是,设计这条地铁的灵感竟然源自一个老鼠洞。
当年,伦敦已是国际知名大都市,大量移民的涌入,使充斥着马车、汽车和行人的街道拥堵不堪。当时的国王十字火车站每天运载成千上万居住在郊区但在城里工作的市民,由于伦敦市中心不通火车,这些市民为了上班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
为此,伦敦政府决定向市民广泛征求改善交通的意见。就在这时,一名叫查尔斯·皮尔逊的律师决定将“让火车入地”的大胆设想提交给政府。
有一段时期,皮尔逊常常站在伦敦街头,注视着那些穿梭往来的车辆。他想:马车载人少,而且行走速度慢,而汽车又容易在狭窄的街道里造成堵塞。要是城市的交通工具是火车,那该有多好啊!为了能让火车跑进城市,皮尔逊废寝忘食。有一次,他在半夜起床上卫生间,发现墙角边有一个老鼠洞,而且一直通到墙外,一只老鼠正在洞里跑进跑出。皮尔逊大受启发:要是火车开进城市,虽无法在地面上跑,但能不能让它转入地下行驶呢?
1847年,皮尔逊确认“让火车入地”是一个大胆而又可行的设想后,他毅然辞职专心致志地开始设计在城市开挖地下铁道的方案。为了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他耗费了3年的时光,1850年,皮尔逊正式向伦敦政府递交了在城市修建地下铁道的建议方案。经过马拉松式的论证,伦敦政府于1856年才正式采纳了他的建议方案。
1863年1月10日,按照皮尔逊的设计,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在伦敦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行驶在地下,由蒸汽机车牵引,木材制成的车厢立即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更为有趣的是,走进车厢还有煤油灯提供照明。
这条地铁的里程并不算长,只有短短的6.5公里。但它的表现却不俗,第一年就运载了950万乘客。按当时伦敦人口计算,每人每年乘坐6次以上。
躲避轰炸的防空洞
“二战地铁”挽救市民生命
伦敦地铁的学名叫“Underground”(管子)。因为地铁车厢都又矮又小,就像管子一样。起初,地铁的蒸汽机排出的水蒸气,燃料燃烧产生的烟雾,煤油灯泄漏的煤气全部集聚在隧道内,使得地铁隧道内终日浓烟滚滚,气味呛人,令人难以忍受。
尽管伦敦地铁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拉开了人类建造、使用地铁的序幕。
1896年,欧洲大陆首条地铁——布达佩斯地铁开通,随后巴黎于1898年开始建造地铁,1900年通车运行。美国波士顿在1897年开通地铁,纽约在1904年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地铁系统。1913年,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地铁通车。到1915年,伦敦的地铁开始形成地下交通网。
在地铁的建设上,也有很大不同。第一条地铁线路采用了“挖——盖”的工序来建造,即挖掘一条深沟,然后封盖其上。1890年建造的真正的“管状”铁道,是用一个液压冲头推进的钢箍钻通泥土建成的。
鉴于当时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等原因,此后城市地铁的发展很缓慢。二战前,全世界只有20座城市有地铁。二战的爆发,使地铁除了输送乘客,还成了非常实用的防空掩体。
法国著名影星,绰号“大鼻子情圣”的德帕迪约,上世纪80年代曾主演了一部著名的电影《最后一班地铁》。电影的背景是1942年德军占领下的巴黎,法国人的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艰难与混乱之中,从占领区到自由区只有地铁可以通行,因此赶上最后一班地铁成了法国人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实际上,伦敦地铁在二战时期曾被用作地下掩体。二战期间,伦敦受到希特勒空军的大强度空袭,市区里,人们每天都要遭受战机的狂轰滥炸,这期间地铁充当起防空洞的作用,每天保护着数万市民的生命安全,最多时竟容纳了17.7万人,就连医院也临时建在地铁内。为了区分乘客和避难者,站台中间被一道白线隔开,一边是乘车区,另一边是避难区。
另一个在二战期间将地铁用于防空的国家是前苏联。1935年5月15日,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虽然当时莫斯科的人口不到200万,而且交通并不拥挤,但在一开始就规划地铁的军事用途确是一项非常有远见的行动。
莫斯科地铁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其深度达100多米,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莫斯科地铁就成为众多士兵和百姓躲避空袭的最好去处。这个为军事目的而修建的地铁,成功地保护了支持战争的兵源和其他人员,对打败德国法西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铁走过150年
成就一道道迷人文化风景
二战结束后,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地面车辆拥挤,交通堵塞现象严重,世界许多大城市普遍出现“乘车难”和“行车难”的问题,地铁对城市交通的积极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因而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地铁的发展,建造地铁的城市也越来越多。仅在上世纪50-70年代,欧洲、亚洲、美洲就有30余座城市地铁相继通车。1975-2000年,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又有30余座城市地铁相继通车,其中亚洲有20余座城市开通了地铁。
进入21世纪,地铁已成为大城市人口稠密区的主要客运交通方式。当今世界上,建造地下铁道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象征,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更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有效途径。
还记得电影《哈里·波特》中,一帮小魔法师们常常在地铁站的魔幻暗门中穿梭,其中有个站叫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其实,这个站就是建于1907年的欧德维奇车站。“007”系列电影里,非凡的英国特工常常会到伦敦的地铁站里同他的上司接头或领取最新式的秘密武器。“007”系列《天幕杀机》中,就再现了二战期间地铁站被当成临时的防空洞,国家重要机构在地下办公的场景。
不仅仅是电影取景地,废弃的地铁站还被改造成博物馆、画廊、酒吧,构成巨大的文化休闲中心。在去年一项名为“设计伦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设计是将伦敦牛津街底下废弃的地铁通道改造成城市蘑菇公园,设计师巧妙利用了地铁通道内的通气孔。这一大胆的创意获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热衷于地铁资源的还有一大批“地铁艺术家”,那些老地铁站成了他们创作的天堂。“地下艺术”就是这样一个颇受欢迎的民间艺术组织,该组织考虑为伦敦的废弃地铁站设计别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希望用简单的笔绘出伦敦百年的工业革命历史。
2013年3月21日-7月31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地铁会出现一辆“马雅可夫斯基”号列车,以纪念这位著名诗人诞辰120周年。这辆列车的第一节车厢展出的是马雅可夫斯基的生平,第二节车厢展出的是他1910-1920年的作品,第三节车厢展出的是他的抒情诗和革命诗篇,第四节车厢展出的是他的儿童文学作品。目前,莫斯科地铁开通了多列文化主题列车,其中包括俄罗斯博物馆的藏品“水彩”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