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亲和力是培养和谐教育的基石和动力之源,中学生中发生的一个个恶性事件大多与学生的亲和力缺失有关。亲和力缺失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开展培养中学生亲和力策略研究是时代要求。
[关键词]中学生 亲和力培养 培养策略
一、中学生亲和力现状
亲和力是人的意向和意志中较活泼热切的活动力。具有亲和力的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意向和意志稳定、行为活泼适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具有亲和力的人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他能使自己的意向和意志达到最佳功能状态。调查显示:中学生亲和力主流是健康的,中学生大多数能够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友好相处和和平共处,但也有极个别例外。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中大多与学生的亲和力缺失有关。
二、亲和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亲和力是人所具有的基本能力,人依据其亲和力使人在看事情的时候,不会只是个漠不相关的机器人,而是有喜欢或不喜欢、高兴或不高兴、赞成或反对这些事的意愿。人会在两个方面上运用意愿:第一,人们如果喜欢或赞成一件事物,可以向着人们所看到的东西移动过去。第二,人们也可以对所看到的东西背转而去,拒绝它。而如果人们不赞成什么事,就有某种程度的不喜欢,如果是很不喜欢,就称之为悲伤或难过。所以人们的亲和力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它使人们走向所看见的,倾向它或寻求它,它包括热爱力、欲望力、希望力、喜乐力、愉快力;另一方面它使人们背转所看见的,反对它,这些包括了憎恨力、恐惧力、生气力、悲伤力。实践研究表明,亲和力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人际关系不和谐
亲和力缺失的人不喜欢与人交往,不愿接受他人、悦纳他人,不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与人交往中,不能尊重、不能信任、不能友爱、不能宽容、不能理解他人,常与集体不能够保持协调的关系,不能与他人同心协力来合作共事,缺乏乐于助人的精神。
2.情绪状态不稳定
亲和力缺失的人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不愉快、不乐观、不开朗、不满意的情绪状态,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喜、怒、哀、乐,情绪状态状态不稳定,在学习、训练等任务中常应付了事。
3.自我意识不正确
亲和力缺失的人既不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不能认识他人存在的价值,独来独往。对社会上不道德的人和事,常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自己常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不能定得切合实际。
4.个性心理结构不完整
亲和力缺失的人个性特征不是有机统一的。对正常的人来说,如果知道他具有某些个性特征,一般就可以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将会怎样行动。但亲和力缺失的人表现不是一贯的、行动不是统一的,为人处世难判断。
三、亲和力所具有的意义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和谐教育跟社会上其它的和谐相比较,和谐教育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推动作用。学生的亲和力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发展的不和谐必将导致教育不和谐,也将影响建设和谐社会。所以,积极向上的为人处世的亲和力是培养和谐教育的基石和动力之源。
1.亲和力利于预防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它的发生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由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以及各种压力,人们随时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心理应激。人如果有健康的亲和力,可以使人们很好地处理各种矛盾,提高心理承受水平,在挫折面前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故中,有许多与学生的亲和力缺失有关。
2.亲和力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亲和力是中学生在校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如何能完满地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实现的愿望。亲和力缺少的人是不可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成就、得到发展的。中学生亲和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所承担的和将要承担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不是孤立的。一个人多一分亲和力就会多一份力量,他的成长和发展就少一份限制和损失。
3.亲和力利于社会发展。在21世纪,我们要把我们的国家真正地建设成平等自由、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运行良好的社会,就要关注人的亲和力培养。教育问题不比其它社会关系问题更复杂,而其影响的深远和意义的重大又比其它社会关系更重要,但这是以人的亲和力为前提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党的十七在谈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时指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性再生系统,教育既满足人发展的需要,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谐教育是对教育发展的反思和对传统教育理论的扬弃和深化。它对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都有发展意义。
4.亲和力利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培养亲和力利于健康的师生关系培养,当教师的工作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时,当教师看到自己的研究转化为成果时,实现人生价值的幸福感才能得到体现。
四、培养亲和力的策略
亲和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的其它心理活动相伴随。对那些行为属于正常范围的人来说,培养亲和力可以帮助他们扫除情感发展的障碍。对于亲和力缺失的人则可以在教育者的帮助下逐渐改变与外界对立的情绪和反应方式,并学会与外界相适应的方式。培养亲和力可以促使人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和社会,用新的方式去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使亲和力得到发展。
1.帮助亲和力缺失的学生改变认识,纠正他们的某些错误观念。问题学生的头脑中都存在一些关于自我错误观念,而纠正这些观念对于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这些观念是社会上一大部分人所共有的,所以它们在学生头脑中不断得到强化。教师也许是第一次为这些人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使他们对错误观念进行思考,并代之以更准确的观念。这时,学生就获得了自己作出有利的决定的自由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多数是由于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而不是由于外界的影响造成的,不能把责任归结为他们的问题是由于他们自身之外的因素造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真实的自我并相应地生活。学生自我的问題不外以下三种,即有人能明确认识自己,但却要制造假象给别人看;有些人认为已经认清了自己,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还有些人则对自己感到迷惑不解,不知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通过教育和帮助可以真正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需要、价值观、态度、动机、情感等。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设计自己的行为,从而可以尽可能快地成长并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
2.为亲和力缺失的学生更加有效地面对现实问题提供机会。亲和力缺失的人在应付现实问题时,往往采用一些无效的防御反应,如逃避、理想化及过分责备他人等。但他们同时还往往认为自己对现实的认为是清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正确的。通过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3.为亲和力缺失的学生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教育者必须有较强的亲和力来成为学生的榜样,并且全心全意地关心和帮助学生。同时具备丰富的有关人类行为的知识和帮助别人的技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与这样的人交往的机会是很少的。他们生活中的某些人可能是关心他们的,但却不一定持久,或者并不一定在亲情上比他们健康,而且也往往缺乏有关人类行为的知识和技巧。
4.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自由的机会。亲和力缺失的人至少在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缺乏心理自由。例如,很多人从来不敢承认自己有缺点,以及不能容忍自己存在互相矛盾的情感等。通过帮助,人们可以发现他们到底在哪些方面缺乏自由,进而增加这种自由。
5.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教育公平。教育资源有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供求矛盾突出,教育不公是存在的。我们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发展服务,从学生根本利益出发。一方面要努力缩小教育差距,为学生发展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建设,确保公平竞争的受教育环境、公正机制的形成。实践证明,确保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社会公平,是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学生利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6.教育态度真诚。教师应以满腔热情,真诚的态度,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不回避、不夸大。它是融合师生关系、增强信任与接纳的前提,教师要尊重与接纳每一个学生,必须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一个体独特的潜能,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这样,人的可塑性才能够体现,才能采取正面、积极的审视态度引导引导的转变与成长。
7.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站在正义的立场去支持学生,从发展的角度肯定学生成长。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以深刻了其精神和行为动机,这种真诚理解是产生同感的基础。教师对学生正确的自我反省与转变的努力予以及时的肯定与支持,使他们深受鼓舞,改变對自我的认识,将有助于学生解除心头的郁结,从而获得鼓励和信心。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外部指导、是一种启发与促进内部成长。教师要相信每个人都有成长的巨大潜力,通过正确方法激发之潜力,对学生的行为正面地进行解释,明确告诉他应该怎么办,不应该怎么办。培养亲和力要与学校生活联系在一起,要与身边教学和生动活泼的学生变化联系在一起,要与教育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教学永远是教和学的统一活动”。培养亲情力最为核心的实践性知识和个人化的教育观念正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形成的,是在充满情感、理想和特定的学校文化环境中逐步发展的。培养亲和力应把人的成长放在第一位,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珍视个性和创造力,赞美高尚人格和美好事物,不懈地提升人性和发掘人的力量,培养亲和力使教育更加人性化,并使教师生命充满活力。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劳动能给教师一些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1-6.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8 .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94.
[4]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中学生 亲和力培养 培养策略
一、中学生亲和力现状
亲和力是人的意向和意志中较活泼热切的活动力。具有亲和力的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意向和意志稳定、行为活泼适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具有亲和力的人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他能使自己的意向和意志达到最佳功能状态。调查显示:中学生亲和力主流是健康的,中学生大多数能够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友好相处和和平共处,但也有极个别例外。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中大多与学生的亲和力缺失有关。
二、亲和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亲和力是人所具有的基本能力,人依据其亲和力使人在看事情的时候,不会只是个漠不相关的机器人,而是有喜欢或不喜欢、高兴或不高兴、赞成或反对这些事的意愿。人会在两个方面上运用意愿:第一,人们如果喜欢或赞成一件事物,可以向着人们所看到的东西移动过去。第二,人们也可以对所看到的东西背转而去,拒绝它。而如果人们不赞成什么事,就有某种程度的不喜欢,如果是很不喜欢,就称之为悲伤或难过。所以人们的亲和力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它使人们走向所看见的,倾向它或寻求它,它包括热爱力、欲望力、希望力、喜乐力、愉快力;另一方面它使人们背转所看见的,反对它,这些包括了憎恨力、恐惧力、生气力、悲伤力。实践研究表明,亲和力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人际关系不和谐
亲和力缺失的人不喜欢与人交往,不愿接受他人、悦纳他人,不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与人交往中,不能尊重、不能信任、不能友爱、不能宽容、不能理解他人,常与集体不能够保持协调的关系,不能与他人同心协力来合作共事,缺乏乐于助人的精神。
2.情绪状态不稳定
亲和力缺失的人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不愉快、不乐观、不开朗、不满意的情绪状态,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喜、怒、哀、乐,情绪状态状态不稳定,在学习、训练等任务中常应付了事。
3.自我意识不正确
亲和力缺失的人既不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不能认识他人存在的价值,独来独往。对社会上不道德的人和事,常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自己常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不能定得切合实际。
4.个性心理结构不完整
亲和力缺失的人个性特征不是有机统一的。对正常的人来说,如果知道他具有某些个性特征,一般就可以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将会怎样行动。但亲和力缺失的人表现不是一贯的、行动不是统一的,为人处世难判断。
三、亲和力所具有的意义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和谐教育跟社会上其它的和谐相比较,和谐教育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推动作用。学生的亲和力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发展的不和谐必将导致教育不和谐,也将影响建设和谐社会。所以,积极向上的为人处世的亲和力是培养和谐教育的基石和动力之源。
1.亲和力利于预防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它的发生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由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以及各种压力,人们随时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心理应激。人如果有健康的亲和力,可以使人们很好地处理各种矛盾,提高心理承受水平,在挫折面前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故中,有许多与学生的亲和力缺失有关。
2.亲和力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亲和力是中学生在校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如何能完满地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实现的愿望。亲和力缺少的人是不可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成就、得到发展的。中学生亲和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所承担的和将要承担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不是孤立的。一个人多一分亲和力就会多一份力量,他的成长和发展就少一份限制和损失。
3.亲和力利于社会发展。在21世纪,我们要把我们的国家真正地建设成平等自由、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运行良好的社会,就要关注人的亲和力培养。教育问题不比其它社会关系问题更复杂,而其影响的深远和意义的重大又比其它社会关系更重要,但这是以人的亲和力为前提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党的十七在谈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时指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性再生系统,教育既满足人发展的需要,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谐教育是对教育发展的反思和对传统教育理论的扬弃和深化。它对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都有发展意义。
4.亲和力利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培养亲和力利于健康的师生关系培养,当教师的工作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时,当教师看到自己的研究转化为成果时,实现人生价值的幸福感才能得到体现。
四、培养亲和力的策略
亲和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的其它心理活动相伴随。对那些行为属于正常范围的人来说,培养亲和力可以帮助他们扫除情感发展的障碍。对于亲和力缺失的人则可以在教育者的帮助下逐渐改变与外界对立的情绪和反应方式,并学会与外界相适应的方式。培养亲和力可以促使人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和社会,用新的方式去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使亲和力得到发展。
1.帮助亲和力缺失的学生改变认识,纠正他们的某些错误观念。问题学生的头脑中都存在一些关于自我错误观念,而纠正这些观念对于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这些观念是社会上一大部分人所共有的,所以它们在学生头脑中不断得到强化。教师也许是第一次为这些人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使他们对错误观念进行思考,并代之以更准确的观念。这时,学生就获得了自己作出有利的决定的自由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多数是由于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而不是由于外界的影响造成的,不能把责任归结为他们的问题是由于他们自身之外的因素造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真实的自我并相应地生活。学生自我的问題不外以下三种,即有人能明确认识自己,但却要制造假象给别人看;有些人认为已经认清了自己,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还有些人则对自己感到迷惑不解,不知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通过教育和帮助可以真正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需要、价值观、态度、动机、情感等。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设计自己的行为,从而可以尽可能快地成长并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
2.为亲和力缺失的学生更加有效地面对现实问题提供机会。亲和力缺失的人在应付现实问题时,往往采用一些无效的防御反应,如逃避、理想化及过分责备他人等。但他们同时还往往认为自己对现实的认为是清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正确的。通过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3.为亲和力缺失的学生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教育者必须有较强的亲和力来成为学生的榜样,并且全心全意地关心和帮助学生。同时具备丰富的有关人类行为的知识和帮助别人的技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与这样的人交往的机会是很少的。他们生活中的某些人可能是关心他们的,但却不一定持久,或者并不一定在亲情上比他们健康,而且也往往缺乏有关人类行为的知识和技巧。
4.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自由的机会。亲和力缺失的人至少在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缺乏心理自由。例如,很多人从来不敢承认自己有缺点,以及不能容忍自己存在互相矛盾的情感等。通过帮助,人们可以发现他们到底在哪些方面缺乏自由,进而增加这种自由。
5.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教育公平。教育资源有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供求矛盾突出,教育不公是存在的。我们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发展服务,从学生根本利益出发。一方面要努力缩小教育差距,为学生发展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建设,确保公平竞争的受教育环境、公正机制的形成。实践证明,确保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社会公平,是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学生利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6.教育态度真诚。教师应以满腔热情,真诚的态度,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不回避、不夸大。它是融合师生关系、增强信任与接纳的前提,教师要尊重与接纳每一个学生,必须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一个体独特的潜能,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这样,人的可塑性才能够体现,才能采取正面、积极的审视态度引导引导的转变与成长。
7.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站在正义的立场去支持学生,从发展的角度肯定学生成长。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以深刻了其精神和行为动机,这种真诚理解是产生同感的基础。教师对学生正确的自我反省与转变的努力予以及时的肯定与支持,使他们深受鼓舞,改变對自我的认识,将有助于学生解除心头的郁结,从而获得鼓励和信心。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外部指导、是一种启发与促进内部成长。教师要相信每个人都有成长的巨大潜力,通过正确方法激发之潜力,对学生的行为正面地进行解释,明确告诉他应该怎么办,不应该怎么办。培养亲和力要与学校生活联系在一起,要与身边教学和生动活泼的学生变化联系在一起,要与教育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教学永远是教和学的统一活动”。培养亲情力最为核心的实践性知识和个人化的教育观念正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形成的,是在充满情感、理想和特定的学校文化环境中逐步发展的。培养亲和力应把人的成长放在第一位,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珍视个性和创造力,赞美高尚人格和美好事物,不懈地提升人性和发掘人的力量,培养亲和力使教育更加人性化,并使教师生命充满活力。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劳动能给教师一些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1-6.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8 .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94.
[4]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