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以农村青年就业为导向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uan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同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它具有门槛低、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等特点。是真正的面向全社会的大众化教育,特别适合农村青年就业。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应当以农村青年就业为导向。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农村青年;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7-0087-03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农村青年就业为导向,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农村青年就业、社会经济需求,以及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农村青年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农村青年就业为导向,不仅符合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最终目标,而且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最终目标。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职业教育实质就是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直接为就业服务,这是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功能,也是职业教育存在的理由。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最终目标决定的。我国职业教育先驱者黄炎墙先生指出,“职业教育则凡学成后可以直接谋生者皆是”。职业教育的宗旨有三:“谋个性之发展。为谋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能力之准备”,其具体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技能、解决就业、服务经济建设为目的的完成性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同经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它能更直接、更明确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促进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2、以农村青年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社会再生产要能够顺利进行,社会总产品必须既得到价值补偿,又得到实物补偿,通俗地讲,就是既妻“卖得出”,又要“买得进”c中等职业教育要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必须能够“招得进”、“留得住”、“送得出”,以农村青年就业为导向,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从供给方面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我国农村人口多,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最大的潜在市场。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城乡适龄青年受教育年限相差3-5年,农村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阶段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2006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0万人,其中招收农村学生超过500万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有80%的学生来自农村,今后这一比例还会继续扩大。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还比较低,尤其是农村。现在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无论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群众都必须再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就拿陕西来看。“陕西目前2800万农民中,共有1500万农村劳动力,而全省农业和土地的容纳量不到70075人,其余的800多万农村劳动力中仅有350万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还有大约500万农村劳动力资源闲置,没有充分转移就业,另外每年还要新增30到40万劳动力”。这些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服务和发展空间。
  其次,从需求方面看,社会需求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具有旺盛的需求。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正处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时期,逐渐向工业化、后工业化转型。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大不相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从未来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但从总体来说,实现自动化和运用高科技的企业为数不多,“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即使在高科技领域,高科技人才也是少量的,而绝大多数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是中专生,因此高科技领域也同样离不开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就农业来说,现代化的农业也需要现代化的新型农民,他们也必须接受一定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再次,从现实来看,我国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而且行业之间很不平衡,农业、建筑、内贸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总量规模很大,但以初中、小学学历甚至无学历的人员为主体,这些人员主要来自农村,文化素质低,缺乏职业技能,需要接受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城镇企业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在7000万技术工人中,中级工只占35%;在向非农产业转移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有70%以上仅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其中有半数只有小学文化,还有10%左右的文盲。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行业的发展急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农村青年不仅数量大,而且具有较低的就业期望值和吃苦耐劳精神,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初、中级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自2002年以来,中职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2002年为94.6%,2003年为92.3%,2004年为94.3%,2005年为95.35%,2006为95.6%。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持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强劲需求,也与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分不开。可见,以农村青年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经济落后地区农村青年更需要中等职业教育
  
  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使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青年在就业中面临许多困境。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门槛低、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等特点,正好适应了经济落后地区农村青年的实际需要,因而,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青年更加需要中等职业教育。
  
  1、从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看它和贫困农村青年的关系。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 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提供初级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它属于真正的大众化教育,特别适合贫困地区农村青年。近年来,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扩招,但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农村的基础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真正能够考入重点本科院校的很少,所谓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大部分还是进入了大学的专科或高职院校,或者是民办院校,由于我国目前就业市场的名牌效应,更增加了这些农村青年未来就业的难度。加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除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外,大部分的职业性不突出,属于学历教育,中继性教育,没有以就业为导向,而是忙于专升本,对于贫困的农村青年来说,花费的时间长,费用高,最终还是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有的家庭还为此背上沉重的债务,有的家庭是一人上学,多人辍学。
  同高等职业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更适合贫困地区的农村青年。一是门槛低,进的去。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免试入学、注册入学,使绝大多数普通高中落榜生和高考落榜生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受培训。二是费用低,上得起。国家已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行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有些地方还对贫困地区学生实行免费培训,再加上半工半读,勤工俭学,这些正好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的学费问题。三是时间短,出的来。上中等职业学校比上普通大学的学制要短3-5年,加之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推行的弹性学制和灵活的办学机制,能够满足贫困农村青年早就业的需求。况且,农村青年本身就业期望值低,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能够满足一些艰苦专业的招生需求。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非常适合贫困地区的农村青年。
  
  2、从经济落后地区农村青年就业中所面临的困境看他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和发达地区相比,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青年之所以更加需要中等职业教育,还因为他们在就业中面临着许多困境。首先,所在地区的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劳动力的吸收十分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必须通过地区转移实现异地就业。其次,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约束。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初级劳动力的需求很有限,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在市场上严重供过于求,而贫困落后地区由于基础教育的落后,农村青年的受教育年限大大短于发达地区,他们大都只能从事像建筑那样的简单的体力劳动,因而农民在城市就业的空间十分有限。再次,是农民的社会资本的约束。落后地区农村远离市场,交通不便,使农民在就业方面所需的社会资本显得贫乏,信息不畅,渠道单一,就业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而他们的就业往往表现出短期性和不稳定性。最后,关键还是贫困农民自身素质的约束。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农民缺少从事非农产业的知识和技能。加之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又无条件参加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他们既因为资本缺乏不能像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年去创业,也因为自身的技能的缺乏无法顺利就业。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业层次的提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仅仅掌握初中文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无论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必须再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真实地道出了贫困地区农村青年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以农村青年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要以农村青年就业为导向,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改革,努力做到既促进农村青年就业,又满足经济社会需求,还有利于增强和提高学校办学能力。
  
  1、坚持“两个面向”。积极促进农村青年就业。首先,面向农村求生源。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生源是关键。今后我国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农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他们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主力军。中等职业学校只有面向农村招生,才能保证充足的生源。为能“招的进,留得住”,中等职业学校首先要在招生政策上进行一些有利于农村青年的改革,降低门槛,吸引贫困农村青年进入职业教育。比如,实行免试入学,放宽年龄限制;采取先学习,后交费的办法,有条件的可以对贫困农民实行助学及免费培训,加大对农村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力度;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民开展短期培训,建立弹性学制,方便农民学习;在专业设置上,也要满足农村青年的需求,开设具有地方品牌或具有农业特色的专业;进一步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一网两工程”,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等。
  其次,面向市场找“出口”。中等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才能为自己的产品找到出口,才能帮助广大的农村青年顺利就业。面向市场包括根据市场设专业;利用市场探求多种办学模式;围绕市场组织教学活动。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加快发展适应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根据地区和学校的优势,在就业市场上打造有影响力的学校和骨干专业品牌,促进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为积极适应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参照高等院校的做法,按大类招生,实施模块化教学,注重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通”,中等职业教育只有不断地满足市场需求,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各类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其毕业生才能得到充分就业,自身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2、进行“两种创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满足社会发展变化了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大胆地进行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创新。
  首先,要积极创新办学模式。职业教育应积极创新办学模式,对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把原来的学历教育为主的方针,改为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方针,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联系起来。改变单一的政府办教育的传统模式,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可以实行中外合作,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其次,要积极创新办学机制。面向农村、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办学机制上要注重多样化、灵活性和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制安排、教学管理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把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统一,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学 方法上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在学制安排上,适应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改革传统的三年一贯的长学制,采取长短结合、灵活机动的弹性学制;改革教学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总之,职业学校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创新,才能提高自身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真正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主体,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实行“四种联合”,提高和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首先,校企联合。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是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教育今后改革的主要方向。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产教结合,把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基地,让学生在“做”中学,能使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获得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和实践经验,也为学生提供了潜在的就业出路。不仅如此,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还可以解决部分师资和设备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可以掌握企业的用工需要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便于学校对口培养。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是学校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量身定做”培养学生。二是企业冠名,合作培养。学校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邀请企业到学校冠名办班,并由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学金、实习岗位,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上岗。三是校企合作进行师资培养和培训。职业学校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派自己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定期生产实践活动,另方面,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授课,以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其次,东西联合。西部地区生源充足,但资源短缺,就业空位很少。东部地区资源充足,人才需求旺盛,而生源短缺,因此,东西之间应加强合作,资源互补。充分利用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采取西部学习,东部实习和就业的合作模式。东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一些职业学校进行跨省、跨市的招生,要给予积极支持。实现互利双赢。
  再次,城乡联合。城市职业学校在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实习基地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且更接近于城市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对城市的就业需求比较了解,其专业设置和教育更易于和市场需求接轨,供需错位相对减少,供应效率更高。但近几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加上城市人口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城市职业学校出现生源不足、资源闲置,这为城市职业学校为农村新增劳动力服务带来良好的机遇。城乡职业学校实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既可以利用城市的优质职教资源。又能利用农村丰富生源,还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为促进城乡合作,政府部门还需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尽可能减少农村生源的支付成本,以便吸收更多的农村生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第四,职教与成教联合。伴随国民学历的普及和提高,我国的成人教育已经严重萎缩,造成资源闲置;而中等职业教育在扩招过程中又面临着师资、校舍等等资源的严重不足。为此中等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成人教育的生源和资源,实行联合办学,对进城务工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大、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方式,发展面向农村青年和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责任编辑:黎 峰
其他文献
<正> 所谓井巷快速施工,就是要使进度、安全、质量、效益,在原基础上上1个或几个台阶,达到1个新的先进水平。组织快速施工是一项难度较高的施工技术组织管理工作,是对施工队
以设备技术论证结论为基础的设备订货方式,增强了合同的严肃性,推广应用了许多新技术,增强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先进性。
邓小平的西方文化观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为基本特质,以积极主动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为基本态度,以开放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文化多样性为主要特征,应当作为发展我国民
[摘 要]西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军工企业,军工企业对促进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只有加强西部地区军地合作,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军工和地方的比较优势,实现“军民融合”的双赢。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4-0093-02   
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陕西省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发展步伐加快,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应积极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
[摘要]“天”的原型意义,在中国古代神话典籍中,至少包含三个层面:天不是神圣独立的,天由人制造并附属于人;天是“物”,存在缺陷,有破碎的可能;天是至高无上的神,是绝对真理的象征。由此可见,中国先民对于天的观念是变动不居的。同时,此种观念必将成为一种潜存的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建构。  [关键词]古典神话;“天”;原型意义;集体无意识  [中图分类号]1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据说,在东南沿海一带,渔民在捕到螃蟹后,将螃蟹放进一个小肚大的竹篓里面。第一只螃蟹放进去时,渔夫就用重物将口封住,当第二只、第三只放进去后,渔夫就不再盖重物了,因为,第一只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