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和中药汤剂治疗脾胃湿热型胃痞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脾胃湿热型胃痞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脾胃湿热型胃痞患者采用针刺和中药汤剂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脾胃湿热型胃痞;针刺;中药汤剂;临床效果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复杂,容易反复发作[1]。常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和中药汤剂治疗脾胃湿热型胃痞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我院诊治的脾胃湿热型胃痞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1~70岁,平均(47.45±5.34)岁。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5~67岁,平均(47.45±5.3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20 mg/次,2次/d;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5 mg/次,3次/d。連续治疗6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和中医汤剂治疗:(1)针刺。选取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内庭等穴位,针刺后留针半小时,每天治疗1次。(2)中药汤剂。陈皮12 g、半夏12 g、茯苓15 g、枳实10 g、厚朴12 g、黄连10 g、黄芩10 g、竹茹8 g、苍术10 g、生薏米30 g,水煎取汁200 ml,分2次服用,每天1剂,1个疗程7 d,连续治疗6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胃胀不适、疼痛灼热、嘈杂恶心、口苦纳呆、大便黏滞不畅等临床症状基本完全消失为显效;治疗后上述临床症状有所减轻为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中医学将胃痞病纳入“胃脘痛”“痞满”范畴,病因病机主要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治疗分型论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脾胃湿热型胃痞临床主要表现胃脘部满闷不适、疼痛灼热、嘈杂恶心、口苦纳呆、大便黏滞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因此对该型患者的治疗主要是清热化湿、和胃消痞。黄连、黄芩苦降泄热、燥湿和中;半夏降逆和胃止呕;陈皮理气温胃燥湿;苍术苦温性燥善于除湿运脾;茯苓健脾渗湿,使湿祛脾旺;厚朴枳实行气化湿、消胀除满;竹茹清热化痰,加入生薏米增强清热化湿之功。现代药理表明,此汤药有抗菌、抗炎、抗溃疡、减轻胃部平滑肌痉挛、增强胃肠蠕动、抑制肠内异常发酵的功效。针刺疗法为一种重要的中医治疗手段,在调节胃运动功能紊乱和改善症状方面疗效显著。针刺足三里、内关及中脘穴等穴位共奏健脾和胃、宽中理气、消胀除满之功,对胃动力障碍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邹长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对脾胃湿热型胃痞患者采用针刺和中药汤剂治疗是有效的,可显著提升治疗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厚琴.针刺和汤剂联用治疗脾胃湿热型胃痞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33(8):170-171.
关键词:脾胃湿热型胃痞;针刺;中药汤剂;临床效果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复杂,容易反复发作[1]。常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和中药汤剂治疗脾胃湿热型胃痞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我院诊治的脾胃湿热型胃痞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1~70岁,平均(47.45±5.34)岁。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5~67岁,平均(47.45±5.3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20 mg/次,2次/d;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5 mg/次,3次/d。連续治疗6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和中医汤剂治疗:(1)针刺。选取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内庭等穴位,针刺后留针半小时,每天治疗1次。(2)中药汤剂。陈皮12 g、半夏12 g、茯苓15 g、枳实10 g、厚朴12 g、黄连10 g、黄芩10 g、竹茹8 g、苍术10 g、生薏米30 g,水煎取汁200 ml,分2次服用,每天1剂,1个疗程7 d,连续治疗6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胃胀不适、疼痛灼热、嘈杂恶心、口苦纳呆、大便黏滞不畅等临床症状基本完全消失为显效;治疗后上述临床症状有所减轻为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中医学将胃痞病纳入“胃脘痛”“痞满”范畴,病因病机主要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治疗分型论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脾胃湿热型胃痞临床主要表现胃脘部满闷不适、疼痛灼热、嘈杂恶心、口苦纳呆、大便黏滞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因此对该型患者的治疗主要是清热化湿、和胃消痞。黄连、黄芩苦降泄热、燥湿和中;半夏降逆和胃止呕;陈皮理气温胃燥湿;苍术苦温性燥善于除湿运脾;茯苓健脾渗湿,使湿祛脾旺;厚朴枳实行气化湿、消胀除满;竹茹清热化痰,加入生薏米增强清热化湿之功。现代药理表明,此汤药有抗菌、抗炎、抗溃疡、减轻胃部平滑肌痉挛、增强胃肠蠕动、抑制肠内异常发酵的功效。针刺疗法为一种重要的中医治疗手段,在调节胃运动功能紊乱和改善症状方面疗效显著。针刺足三里、内关及中脘穴等穴位共奏健脾和胃、宽中理气、消胀除满之功,对胃动力障碍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邹长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对脾胃湿热型胃痞患者采用针刺和中药汤剂治疗是有效的,可显著提升治疗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厚琴.针刺和汤剂联用治疗脾胃湿热型胃痞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33(8):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