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落实和践行新课标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利用电教手段等。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班里渲染适当的气氛,使师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学生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中,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教师可以举行读书故事会、演说会、朗读比赛或其它一系列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读书的魅力,在充满自娱的读书活动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其学习的兴趣一直持续下去,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读物。书籍要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深浅适度。
二、阅读教学的环节
阅读教学可分为课前学生预读、课中教师精心导读、课外学生能循法自读三个环节。
1.课前学生预读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预习课文。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划出重点词句,标明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和字词,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疑难,还可以根据语言特色,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好的开头﹑结尾,警句格言等。其次,还要检查预习情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说预习中懂得了哪些内容,遇到了哪些问题。对学生预习的收获要予以肯定,借此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学的潜能,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和能力。
2.课中教师精心导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积极的引导。引导得好,学生的自主作用才会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如何引导呢?做法如下:
(1)激发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
(2)传授方法。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学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练习,不但告诉学生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还告诉学生归纳中心思想的一般规律:写人的文章一般是歌颂人物的高尚品质,写景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感情,状物的文章一般是为了说清一个事物等。
(3)质疑解疑。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特别要善于在关键处设问,在无疑处质疑,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一些不同想法,最终达到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4)指导朗读。要指导学生读,就要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朗读一篇文章可以从速度﹑感情﹑语调去考虑。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录音﹑范读等形式,培养学生把范文读出味道来。在反复的吟诵中,学生对作者的语言文字的精妙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3.课外循法自读
运用从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把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习惯,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可用“三步法”指导学生读懂每一篇文章。
第一步:初读。先看清题目,思考文章可能写些什么内容,再通读文章,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然后想一想整篇文章讲了什么。
第二步:细读。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读完一个自然段停下来想一想这些话概括起来是什么意思。接着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下去,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为一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最后把每段段意连起来,由此可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精读。精读是对文章的写作技法﹑语言表达深入探究的一种阅读方法。在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推敲语言文字,做到咬文嚼字;二是品味重点词句,做到语感敏锐;三是研究体裁结构,揣摩作者匠心;四是探讨文法表达,体味作者技巧。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才能被其接受。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引导他们自己去学,在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单纯为应试的教学往往采用注入式的方法,视学生为消极被动的容器,迫使他们机械地去听讲,他们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无法体现出来,这样势必造成他们产生失落感,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的转换上,还有就是教师从阅读技能上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利用电教手段等。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班里渲染适当的气氛,使师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学生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中,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教师可以举行读书故事会、演说会、朗读比赛或其它一系列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读书的魅力,在充满自娱的读书活动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其学习的兴趣一直持续下去,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读物。书籍要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深浅适度。
二、阅读教学的环节
阅读教学可分为课前学生预读、课中教师精心导读、课外学生能循法自读三个环节。
1.课前学生预读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预习课文。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划出重点词句,标明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和字词,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疑难,还可以根据语言特色,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好的开头﹑结尾,警句格言等。其次,还要检查预习情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说预习中懂得了哪些内容,遇到了哪些问题。对学生预习的收获要予以肯定,借此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学的潜能,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和能力。
2.课中教师精心导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积极的引导。引导得好,学生的自主作用才会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如何引导呢?做法如下:
(1)激发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
(2)传授方法。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学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练习,不但告诉学生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还告诉学生归纳中心思想的一般规律:写人的文章一般是歌颂人物的高尚品质,写景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感情,状物的文章一般是为了说清一个事物等。
(3)质疑解疑。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特别要善于在关键处设问,在无疑处质疑,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一些不同想法,最终达到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4)指导朗读。要指导学生读,就要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朗读一篇文章可以从速度﹑感情﹑语调去考虑。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录音﹑范读等形式,培养学生把范文读出味道来。在反复的吟诵中,学生对作者的语言文字的精妙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3.课外循法自读
运用从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把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习惯,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可用“三步法”指导学生读懂每一篇文章。
第一步:初读。先看清题目,思考文章可能写些什么内容,再通读文章,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然后想一想整篇文章讲了什么。
第二步:细读。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读完一个自然段停下来想一想这些话概括起来是什么意思。接着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下去,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为一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最后把每段段意连起来,由此可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精读。精读是对文章的写作技法﹑语言表达深入探究的一种阅读方法。在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推敲语言文字,做到咬文嚼字;二是品味重点词句,做到语感敏锐;三是研究体裁结构,揣摩作者匠心;四是探讨文法表达,体味作者技巧。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才能被其接受。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引导他们自己去学,在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单纯为应试的教学往往采用注入式的方法,视学生为消极被动的容器,迫使他们机械地去听讲,他们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无法体现出来,这样势必造成他们产生失落感,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的转换上,还有就是教师从阅读技能上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