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单一的教学方法,其结果是:教师一言堂,上课满堂灌,学生没时间也没必要发言,更没有时间思考。久而久之,学生说话水平下降,思考能力降低,更谈不上具备质疑意识和创新精神。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我在日常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1.从“说”做起
说,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说话。
怎么说呢?教师应面带微笑地说,以商量口吻地说,饱含感情地说。总之,有利于营造课堂“畅所欲言”气氛的一切方法都可使用,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所有方式都可应用。
说什么呢?一般情况下,我在分析课文前,说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心境、创作意图、创作愿望。这样说,是为了拉近学生与作家作品的距离,让学生更能理解课文,说清内容,感受作品的审美情趣。比如在分析《荷塘月色》一文时,我先向学生说清作者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家庭情况、故乡的风土人情,于是学生就容易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的原因,也理解了作者想起江南故乡的缘故。
分析课文时,我特别注意说清作者的创作心境。讲解《故都的秋》,侧重说明郁达夫特别热爱北京的秋风、秋声、秋蕊、秋蝉的心理;分析《登高》,则重点说清杜甫凄惨悲愤的心境。
为了说清反衬手法,我说生活经历,说生活经验,也引导学生说身边事和生活感受。这样,“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容易理解了。
说的作用是什么?概括地说,是为了把学生引进文学世界,去感受作品的审美情趣;具体地说,是为了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感受作家的心灵世界,得到美的享受。
2.静心地“听”
听,就是听别人说话,具体地说,就是听学生发言,听学生讨论甚至是争论。
前面谈到,教师要能说、会说,但这仅仅是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会说、会分析、会讨论问题。当学生能说、会说以后,教师应改变角色,静心地听——听学生说。
平时,我注意听三种类型学生发言。一类是较好的学生。这些人感知能力、组织材料和表达能力都较强,他们说起话来句意明确,有理有据,口齿伶俐,有时还能说出颇有新意的观点。第二类是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这类人能说话,但说得不够好,往往是语言平淡、思维单一。第三类是总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这类人有的站起来后,就像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有的说话不流畅;有的说得不着边际,严重离题。对第一类学生,当然要表扬;对第二类学生,也要鼓励;对第三类学生,哪怕优点极少,也要充分肯定。只有为师者不断的表扬、鼓励、肯定,才能提高学生的水平,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在听学生发言时,尽量照顾到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如果每次都是叫好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将被挫伤,不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3.简明得体的“评”
所谓评,就是点评,即教师在学生发言后给予或直截了当,或委婉含蓄,或简明扼要的点评。点评的原则是得体,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区别对待的方法,给予恰当的点评,让每个学生都有“我说得真好”的感受。
点评要讲究方法。学生起来发言,不管说得怎样,都希望老师给予点评。我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及时给予点评,指出其优点,点出其不足。比如有些学生评价祥林嫂是“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封建思想严重、缺乏反抗行为”。我就边分析边指出:说祥林嫂“勤劳能干,吃苦耐劳”是准确的,说她“缺乏反抗行为”却不恰当,因为祥林嫂有反抗,至于反抗是不是很彻底,那是另外一回事。
点评要有针对性。每篇文章、每个问题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文化基础、思维方式、答题程度也各有差异。我在点评时尽量做到对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点评方法,对不同性别的学生用不同的点评方式。点评如果没有针对性,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教学效果肯定要打折扣。
点评要鼓励创新。课堂讨论时,有个别学生偶尔会提出独具个性的创新观点。我便抓住机会,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创新,创新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在分析李商隐《锦瑟》时,有两个学生不同意教参上的观点,大胆提出这首诗歌的主旨是回忆往事,是对过去美好岁月的追忆,并提出根据。像这种情况,为师者一定要对学生给予表扬。
朱小艳,教师,现居贵州思南。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我在日常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1.从“说”做起
说,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说话。
怎么说呢?教师应面带微笑地说,以商量口吻地说,饱含感情地说。总之,有利于营造课堂“畅所欲言”气氛的一切方法都可使用,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所有方式都可应用。
说什么呢?一般情况下,我在分析课文前,说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心境、创作意图、创作愿望。这样说,是为了拉近学生与作家作品的距离,让学生更能理解课文,说清内容,感受作品的审美情趣。比如在分析《荷塘月色》一文时,我先向学生说清作者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家庭情况、故乡的风土人情,于是学生就容易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的原因,也理解了作者想起江南故乡的缘故。
分析课文时,我特别注意说清作者的创作心境。讲解《故都的秋》,侧重说明郁达夫特别热爱北京的秋风、秋声、秋蕊、秋蝉的心理;分析《登高》,则重点说清杜甫凄惨悲愤的心境。
为了说清反衬手法,我说生活经历,说生活经验,也引导学生说身边事和生活感受。这样,“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容易理解了。
说的作用是什么?概括地说,是为了把学生引进文学世界,去感受作品的审美情趣;具体地说,是为了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感受作家的心灵世界,得到美的享受。
2.静心地“听”
听,就是听别人说话,具体地说,就是听学生发言,听学生讨论甚至是争论。
前面谈到,教师要能说、会说,但这仅仅是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会说、会分析、会讨论问题。当学生能说、会说以后,教师应改变角色,静心地听——听学生说。
平时,我注意听三种类型学生发言。一类是较好的学生。这些人感知能力、组织材料和表达能力都较强,他们说起话来句意明确,有理有据,口齿伶俐,有时还能说出颇有新意的观点。第二类是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这类人能说话,但说得不够好,往往是语言平淡、思维单一。第三类是总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这类人有的站起来后,就像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有的说话不流畅;有的说得不着边际,严重离题。对第一类学生,当然要表扬;对第二类学生,也要鼓励;对第三类学生,哪怕优点极少,也要充分肯定。只有为师者不断的表扬、鼓励、肯定,才能提高学生的水平,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在听学生发言时,尽量照顾到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如果每次都是叫好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将被挫伤,不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3.简明得体的“评”
所谓评,就是点评,即教师在学生发言后给予或直截了当,或委婉含蓄,或简明扼要的点评。点评的原则是得体,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区别对待的方法,给予恰当的点评,让每个学生都有“我说得真好”的感受。
点评要讲究方法。学生起来发言,不管说得怎样,都希望老师给予点评。我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及时给予点评,指出其优点,点出其不足。比如有些学生评价祥林嫂是“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封建思想严重、缺乏反抗行为”。我就边分析边指出:说祥林嫂“勤劳能干,吃苦耐劳”是准确的,说她“缺乏反抗行为”却不恰当,因为祥林嫂有反抗,至于反抗是不是很彻底,那是另外一回事。
点评要有针对性。每篇文章、每个问题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文化基础、思维方式、答题程度也各有差异。我在点评时尽量做到对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点评方法,对不同性别的学生用不同的点评方式。点评如果没有针对性,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教学效果肯定要打折扣。
点评要鼓励创新。课堂讨论时,有个别学生偶尔会提出独具个性的创新观点。我便抓住机会,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创新,创新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在分析李商隐《锦瑟》时,有两个学生不同意教参上的观点,大胆提出这首诗歌的主旨是回忆往事,是对过去美好岁月的追忆,并提出根据。像这种情况,为师者一定要对学生给予表扬。
朱小艳,教师,现居贵州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