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课堂是否适合学生,预学是学生和课堂衔接的第一步。在由“教”本位转变为“学”本位的课堂转型中,初中语文教学的预学活动对教学整体的影响愈显举足轻重。但初中语文预学活动的设计却不容乐观,严重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亟需从学理上加以梳理,并寻求有效的设计策略。
一、初中语文预学活动现状及原因分析
语文学科的笼统性决定了人们对待语文预学的态度。对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并未真正了解语文预学的重要性,从而草率完成;对教师而言,预学活动的设计大部分是“拿来主义”,鲜有和课堂教学设计高度匹配的预学活动设置。
(一)初中语文预学活动之现状分析
1. 随意放羊式:设计随意,趣味缺乏
许多老师缺乏必要的预学设计意识,预学指令也模糊不清,经常是笼统地泛泛而谈。教师对预学活动设计的随意如同放羊一样放任自如,导致很多学生的预学活动是被放空的。如,有的教师在设置预学活动的时候往往让学生读读课文、抄抄生字了事,不管文章长短,也不论文体如何,学生也是机械听从。
2. 刻板填鸭式:形式单一,特质消失
语文培养的是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但许多老师在安排预学活动时单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反映在写和读上面的预学内容较多,外延和内涵的拓展都不足。形式单一的语文预学作业,曲解了语文学科的功能,忽略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过度的练习和机械重复像填鸭一样只是形式上的充实,语文预学变成了无效预学。
许多教师布置预学作业只针对考点设计预学,用大量练习来代替预学活动,把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学体验变成了中考试题,使得预学范围过窄,缺少必要的深度与广度。
3. 半天棒槌式:评价低效,检测缺失
预学活动如果没有跟进的评价检测机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学生之间完成预学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却因为缺少监督而失去锻炼的机会。只有加强预学检查的落实,才不会让预学活动成为“半天挂棒槌——不上不下”。有些老师用答案的唯一性去评价学生的预学作业,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有些学生的真正能力在预学作业中无法体现,教师也没有多元评价来补充,因此学生认为做不做预学作业是没有差别的,长期下去就会抹杀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总之,“强调理性,压抑非理性;强调知识的积累,压抑知识的创新;强调被动的接受性的教育,压抑主动的创造性的教育”,这无疑是现在初中语文预学活动设计中的严峻问题。
二、初中语文预学活动的类型
初中语文课的预学活动从对象上区分,有单篇型预学、单元型预学和单册型预学三种;从形式上来区分,有听、说、读、写、悟等多种形式。
(一)从活动对象区分预学活动
单篇型预学是最为常见的预学活动对象,不仅指单篇课文,也可以是个体化的预学对象;而单元型预学也可以称作专题型预学,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都是可以运用到的;而单册型预学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或是对课外读本和某类知识体系的自主学习。
1.单篇型预学 (个案型预学)
对于单篇文章的预学,主要的目的是在整体感知单篇或者个体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见解和感情倾向,有几个不同层面的侧重点。
(1)基础预学
作为预习的浅层次要求,利用工具书或者小组合作等方式识记词语的音、形、义,特别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的积累。如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中出现诸如“白皙、滑稽、轮廓、捋胡子、头颅、脚踝、荒谬、义愤填膺”等易错字,学生必须通过预学注意“皙”“稽”不能少一撇、“捋”“踝”的读音不可读半边、“谬”“膺”写法较为繁冗等问题。
(2)整体预学
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理解人物的特点等。不过分强调“肢解”文章,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欣赏、学会感悟。如朗读或速读,在读中感悟文章优美的意境、优美的语言;理清作者思路,列出结构提纲;通过复述,对文章内容形成整体的把握;寻找段落中心句;寻找文章画龙点晴的议论或抒情性的文字等。
(3)个性化预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气质、个性等差异,必然导致他们对同一篇课文形成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如,用“你认为……” “你能想象出……”等语句,让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去理解课文,让预习活动变成张扬个性的舞台。
2.单元型预学(专题型预学)
单元型预学是指按照主题的体例进行预学,或是按照专题的形式组织预学。以单元主题为抓手,以单元学习的总目标为教学目标,将散落在各篇的知识点通过适当的预学活动设计串起并融会贯通。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单元设置上打破了体裁的局限,以主题为轴心统摄每一个单元,而每一个单元的主题较好地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从单元的主题出发,预学的时候进行整合和归类,设置同类的问题,总结共性的东西,可以是写作手法上的,可以是语言风格上的,可以是结构布局上的,可以是主题意图上的,这种专题打包式的预学,好处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而不是支离破碎地识记知识点,既可以举一反三,也可以触类旁通,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体现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写人记事的典范;《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集中体现了记言的精妙;《出师表》作为表文,可以与《隆中对》参照阅读,便于加深对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和理解。以上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这对今人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这个单元集中一课的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单元预学可以引领学生比较其风格差异。 这种单元型预学还适用于复习课,特别是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传统的中考语文复习大多以专题形式进行,但是很少有预学环节,直接以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练习的形式组织复习,似乎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复习旧知是无需预学的。其实复习课注重知识体系的整理和总结,如果复习课预学到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可以按照散文阅读和说明文阅读的专题组织学生来预学,散文专题的预学可以设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材料运用和抒情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而说明文专题的预学就可以按照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整理。这样的语文复习课显得更为系统,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网络。
3.单册型预学(整体型预学)
单册型预学让学生对阶段性的学习有整体宏观的把握,可以运用在拓展型课型或是研究型课程上,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整体型的文本如不采用预学的方式,课堂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也无法有效地组织学生大规模交流展示。所以,教师在确定预学内容时要有序列性,把每个教学阶段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有计划、有系统、精要地列入预学内容中,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归纳、运用,并进行思考、探讨,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由点及面最终形成立体。如预学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后附录“名著导读”中要求阅读的名著,可以采用单册预学的方式,为课堂上的交流展示做好的准备。
(二)从活动形式区分预学活动
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听、说、读、写、悟,我们也以此从另一个角度区分预学活动类型。这是立足在预学活动的不同形式上的考量,是更为具象的表征。
1.听
“听”是聆听,也是浸濡。是寻找语文学习感觉的过程,是沉入情景体验氛围的过程。狭义上指收听录音素材,广义上也可以是媒体接触、实地考察,参观展览等。
2.说
(1)讨论
讨论是两人及以上的预学行为,基于思维碰撞而形成预学共识。讨论的可以是自主性问题,也可以是基于预学案的前置性问题。
(2)合作
合作与讨论紧密相连,往往讨论合作形成探究行为,合作不仅限于讨论行为,也可以是其他合力达成的预学行为。如,要求对一首诗进行预学,学生小组内分工,或收集资料,或形成讲稿,或完成PPT,最后集中展示,等等。
(3)展示
包括表达和反思,是预学的深化。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预学成果,用各种形式呈现出来。
3.读
“读”包括了一切阅读的读,如默读、通读、朗读等。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方式。如长文默读、文言文朗读、小说跳读等。
4.写
(1)圈划和批注
圈划是指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对于自己的疑惑之处可以圈划,对于自己欣赏的文字语言也可以圈划,对于重要的语段也应该圈划。批注即在预学的过程中有所思所得而随手旁注。
(2)摘抄和心得
摘抄是在预学过程中对文本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积累,或是对不熟悉的内容进行重复抄写记忆的过程。心得则是阅读过后的一种自我梳理和表达的记录,很多时候会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出现。
5.悟
相比较之前的预学活动,感悟是一个静态的、隐形的、缓慢的思想行为。感悟强调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一个从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的吐纳过程。感悟不仅是预学活动,可以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是一个持续性行为。
三、初中语文预学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
立足活动初中语文的活动对象和活动形式,我们发现两者对预学活动的分类虽然角度不同,但在策略应用上是紧密交融、相辅相成的。
(一)单招独式:单篇型预学(个案型预学)策略
1.推敲词句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推敲、咀嚼,通过领悟语言来领悟文章的主旨思想。
【案例】《我的早年生活》预学中,教师牢牢抓住“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这句话来设置预学案:
1.昆虫有什么特点?渺小,平凡。丘吉尔的渺小平凡体现在哪里?
2.为什么丘吉尔认为自己是萤火虫?虽平凡渺小,但在黑暗中发出光芒。
3.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小组内讨论并分享。
这个预学活动立足主旨句,抓住“昆虫”“萤火虫”两个词来分析丘吉尔的两面性,并自如迁移到学生身上。
2.图表解读法
利用图表的直观性,辅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基本写作思路脉络的了解掌握。这种方法具有导向性和启发性,能将知识点有机串接起来。
【案例】《看云识天气》一文,以图表填充形式设计预学案:
3.情境体验法
这是沉入情景也是体验氛围的过程,通过音乐、录音或者多媒体让学生进入情景。
【案例】萧乾的《吆喝》中老北京吆喝和南方学生有距离,老师让杭州本地的家长把老杭州的吆喝声录下来播放,学生感觉熟悉亲切,马上进入了课堂情境。
4.质疑解惑法
质疑能力是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衡量指标,文本质疑能得到更深沉的内容理解。
【案例】《我的叔叔于勒》的预学中学生就“到底谁是小说主人翁”这个问题进行质疑,实质上是换个角度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自己的深入思考。
5.不求甚解法
预学时不苛求学生完全了解文本的内容,不对学生的预学做过高的要求和限制,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大的期待。
【案例】预学《唐雎不辱使命》时,有学生认为按照当时的规制使者入殿是不能佩剑的,何来“挺剑而起”?而且根据《列国志》记载,唐雎在当时已经是百岁老人,不具备出使的可能。老师课堂反馈:《战国策》文学价值远远胜过其在史学上的真实性。 6.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是成本较高的一种预学策略,但是对学生探究文本背后的内质有很好的作用。
【案例】学习《湖心亭看雪》,有学生坐船前往西湖,去到湖心亭感受张岱的风雅,上《苏州园林》时学生先讲述自己去过拙政园的感受。
当然,不是所有文本都可以用此法预学。
(二)组合拳法:单元型预学(专题型预学)策略
1.类比分析法
在讲授同一体裁或是同一题材的作品时,可以运用同类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去整体把握。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每个主题单元若干篇课文都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
【案例】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艺术”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此外,《社戏》不仅有地方戏曲文化,更反映童年生活的美好;《竹影》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
2.辨别体裁法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不同的文体可以设计不同的预学方式。
【案例】说明文《苏州园林》预学就可以设计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议论文《敬业与乐业》预学可以设计观点、论证手法、论据使用的特点;小说《变色龙》的预学可以抓住三要素进行,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等;散文《老王》的预学可以关注作者的语言和情怀。
3.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互通有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在预学《陈涉世家》时有一个问题为:
《史记》中“世家”本来是要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陈胜只是一介平民,司马迁为什么将其列入“世家”?这需要小组内合作完成,学生查找相关史料,结合文本畅谈自己的理解,收效颇好。
(三)化功大法:单册型预学(整体型预学)策略
1.摘录对照法
在预学中摘录和作品相关的内容帮助理解文本的主题和写作意图,可以是好词好句、他人点评、背景资料等,内容相对灵活。
【案例】如预学名著《三国演义》时,要求学生先摘录易中天的《品三国》,程度好的学生对比阅读《三国志》。
2.提纲导引法
在预学中用提纲挈领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从而更扎实掌握。
【案例】中考当前,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学习时间短暂。教师列出小说、议论文、文言文、古诗四类文体的学习提纲,帮助学生在寒假进行整体预学。
3.浸濡内化法
浸濡是一个文化或者语感内化的过程,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创设情境,但是较情境体验需要更长的过程。
【案例】《蒹葭》预学中,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让学生感受古典美。也可以用影像文字资料来代替,如学习《城南旧事》可以通过同名影片找老北京的感觉。
预则立教学高标,学而优课堂之质。预学活动树立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标,它能让学生在课堂主动探求、主动实践、主动发展,它能优化课堂艺术与教学质效。有效的预学活动能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凝聚小组人心;科学的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缓释教师一言堂教学的尴尬,转换课堂的学习主体;成功的预学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推动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升师生课堂的生命之质。
总之,有效预学活动是当下成就学生、成就语文、成就人性化教育的有效探索,虽然路漫漫其修远,但我们愿孜孜不倦走下去。
一、初中语文预学活动现状及原因分析
语文学科的笼统性决定了人们对待语文预学的态度。对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并未真正了解语文预学的重要性,从而草率完成;对教师而言,预学活动的设计大部分是“拿来主义”,鲜有和课堂教学设计高度匹配的预学活动设置。
(一)初中语文预学活动之现状分析
1. 随意放羊式:设计随意,趣味缺乏
许多老师缺乏必要的预学设计意识,预学指令也模糊不清,经常是笼统地泛泛而谈。教师对预学活动设计的随意如同放羊一样放任自如,导致很多学生的预学活动是被放空的。如,有的教师在设置预学活动的时候往往让学生读读课文、抄抄生字了事,不管文章长短,也不论文体如何,学生也是机械听从。
2. 刻板填鸭式:形式单一,特质消失
语文培养的是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但许多老师在安排预学活动时单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反映在写和读上面的预学内容较多,外延和内涵的拓展都不足。形式单一的语文预学作业,曲解了语文学科的功能,忽略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过度的练习和机械重复像填鸭一样只是形式上的充实,语文预学变成了无效预学。
许多教师布置预学作业只针对考点设计预学,用大量练习来代替预学活动,把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学体验变成了中考试题,使得预学范围过窄,缺少必要的深度与广度。
3. 半天棒槌式:评价低效,检测缺失
预学活动如果没有跟进的评价检测机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学生之间完成预学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却因为缺少监督而失去锻炼的机会。只有加强预学检查的落实,才不会让预学活动成为“半天挂棒槌——不上不下”。有些老师用答案的唯一性去评价学生的预学作业,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有些学生的真正能力在预学作业中无法体现,教师也没有多元评价来补充,因此学生认为做不做预学作业是没有差别的,长期下去就会抹杀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总之,“强调理性,压抑非理性;强调知识的积累,压抑知识的创新;强调被动的接受性的教育,压抑主动的创造性的教育”,这无疑是现在初中语文预学活动设计中的严峻问题。
二、初中语文预学活动的类型
初中语文课的预学活动从对象上区分,有单篇型预学、单元型预学和单册型预学三种;从形式上来区分,有听、说、读、写、悟等多种形式。
(一)从活动对象区分预学活动
单篇型预学是最为常见的预学活动对象,不仅指单篇课文,也可以是个体化的预学对象;而单元型预学也可以称作专题型预学,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都是可以运用到的;而单册型预学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或是对课外读本和某类知识体系的自主学习。
1.单篇型预学 (个案型预学)
对于单篇文章的预学,主要的目的是在整体感知单篇或者个体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见解和感情倾向,有几个不同层面的侧重点。
(1)基础预学
作为预习的浅层次要求,利用工具书或者小组合作等方式识记词语的音、形、义,特别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的积累。如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中出现诸如“白皙、滑稽、轮廓、捋胡子、头颅、脚踝、荒谬、义愤填膺”等易错字,学生必须通过预学注意“皙”“稽”不能少一撇、“捋”“踝”的读音不可读半边、“谬”“膺”写法较为繁冗等问题。
(2)整体预学
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理解人物的特点等。不过分强调“肢解”文章,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欣赏、学会感悟。如朗读或速读,在读中感悟文章优美的意境、优美的语言;理清作者思路,列出结构提纲;通过复述,对文章内容形成整体的把握;寻找段落中心句;寻找文章画龙点晴的议论或抒情性的文字等。
(3)个性化预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气质、个性等差异,必然导致他们对同一篇课文形成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如,用“你认为……” “你能想象出……”等语句,让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去理解课文,让预习活动变成张扬个性的舞台。
2.单元型预学(专题型预学)
单元型预学是指按照主题的体例进行预学,或是按照专题的形式组织预学。以单元主题为抓手,以单元学习的总目标为教学目标,将散落在各篇的知识点通过适当的预学活动设计串起并融会贯通。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单元设置上打破了体裁的局限,以主题为轴心统摄每一个单元,而每一个单元的主题较好地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从单元的主题出发,预学的时候进行整合和归类,设置同类的问题,总结共性的东西,可以是写作手法上的,可以是语言风格上的,可以是结构布局上的,可以是主题意图上的,这种专题打包式的预学,好处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而不是支离破碎地识记知识点,既可以举一反三,也可以触类旁通,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体现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写人记事的典范;《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集中体现了记言的精妙;《出师表》作为表文,可以与《隆中对》参照阅读,便于加深对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和理解。以上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这对今人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这个单元集中一课的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单元预学可以引领学生比较其风格差异。 这种单元型预学还适用于复习课,特别是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传统的中考语文复习大多以专题形式进行,但是很少有预学环节,直接以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练习的形式组织复习,似乎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复习旧知是无需预学的。其实复习课注重知识体系的整理和总结,如果复习课预学到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可以按照散文阅读和说明文阅读的专题组织学生来预学,散文专题的预学可以设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材料运用和抒情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而说明文专题的预学就可以按照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整理。这样的语文复习课显得更为系统,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网络。
3.单册型预学(整体型预学)
单册型预学让学生对阶段性的学习有整体宏观的把握,可以运用在拓展型课型或是研究型课程上,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整体型的文本如不采用预学的方式,课堂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也无法有效地组织学生大规模交流展示。所以,教师在确定预学内容时要有序列性,把每个教学阶段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有计划、有系统、精要地列入预学内容中,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归纳、运用,并进行思考、探讨,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由点及面最终形成立体。如预学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后附录“名著导读”中要求阅读的名著,可以采用单册预学的方式,为课堂上的交流展示做好的准备。
(二)从活动形式区分预学活动
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听、说、读、写、悟,我们也以此从另一个角度区分预学活动类型。这是立足在预学活动的不同形式上的考量,是更为具象的表征。
1.听
“听”是聆听,也是浸濡。是寻找语文学习感觉的过程,是沉入情景体验氛围的过程。狭义上指收听录音素材,广义上也可以是媒体接触、实地考察,参观展览等。
2.说
(1)讨论
讨论是两人及以上的预学行为,基于思维碰撞而形成预学共识。讨论的可以是自主性问题,也可以是基于预学案的前置性问题。
(2)合作
合作与讨论紧密相连,往往讨论合作形成探究行为,合作不仅限于讨论行为,也可以是其他合力达成的预学行为。如,要求对一首诗进行预学,学生小组内分工,或收集资料,或形成讲稿,或完成PPT,最后集中展示,等等。
(3)展示
包括表达和反思,是预学的深化。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预学成果,用各种形式呈现出来。
3.读
“读”包括了一切阅读的读,如默读、通读、朗读等。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方式。如长文默读、文言文朗读、小说跳读等。
4.写
(1)圈划和批注
圈划是指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对于自己的疑惑之处可以圈划,对于自己欣赏的文字语言也可以圈划,对于重要的语段也应该圈划。批注即在预学的过程中有所思所得而随手旁注。
(2)摘抄和心得
摘抄是在预学过程中对文本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积累,或是对不熟悉的内容进行重复抄写记忆的过程。心得则是阅读过后的一种自我梳理和表达的记录,很多时候会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出现。
5.悟
相比较之前的预学活动,感悟是一个静态的、隐形的、缓慢的思想行为。感悟强调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一个从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的吐纳过程。感悟不仅是预学活动,可以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是一个持续性行为。
三、初中语文预学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
立足活动初中语文的活动对象和活动形式,我们发现两者对预学活动的分类虽然角度不同,但在策略应用上是紧密交融、相辅相成的。
(一)单招独式:单篇型预学(个案型预学)策略
1.推敲词句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推敲、咀嚼,通过领悟语言来领悟文章的主旨思想。
【案例】《我的早年生活》预学中,教师牢牢抓住“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这句话来设置预学案:
1.昆虫有什么特点?渺小,平凡。丘吉尔的渺小平凡体现在哪里?
2.为什么丘吉尔认为自己是萤火虫?虽平凡渺小,但在黑暗中发出光芒。
3.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小组内讨论并分享。
这个预学活动立足主旨句,抓住“昆虫”“萤火虫”两个词来分析丘吉尔的两面性,并自如迁移到学生身上。
2.图表解读法
利用图表的直观性,辅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基本写作思路脉络的了解掌握。这种方法具有导向性和启发性,能将知识点有机串接起来。
【案例】《看云识天气》一文,以图表填充形式设计预学案:
3.情境体验法
这是沉入情景也是体验氛围的过程,通过音乐、录音或者多媒体让学生进入情景。
【案例】萧乾的《吆喝》中老北京吆喝和南方学生有距离,老师让杭州本地的家长把老杭州的吆喝声录下来播放,学生感觉熟悉亲切,马上进入了课堂情境。
4.质疑解惑法
质疑能力是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衡量指标,文本质疑能得到更深沉的内容理解。
【案例】《我的叔叔于勒》的预学中学生就“到底谁是小说主人翁”这个问题进行质疑,实质上是换个角度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自己的深入思考。
5.不求甚解法
预学时不苛求学生完全了解文本的内容,不对学生的预学做过高的要求和限制,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大的期待。
【案例】预学《唐雎不辱使命》时,有学生认为按照当时的规制使者入殿是不能佩剑的,何来“挺剑而起”?而且根据《列国志》记载,唐雎在当时已经是百岁老人,不具备出使的可能。老师课堂反馈:《战国策》文学价值远远胜过其在史学上的真实性。 6.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是成本较高的一种预学策略,但是对学生探究文本背后的内质有很好的作用。
【案例】学习《湖心亭看雪》,有学生坐船前往西湖,去到湖心亭感受张岱的风雅,上《苏州园林》时学生先讲述自己去过拙政园的感受。
当然,不是所有文本都可以用此法预学。
(二)组合拳法:单元型预学(专题型预学)策略
1.类比分析法
在讲授同一体裁或是同一题材的作品时,可以运用同类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去整体把握。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每个主题单元若干篇课文都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
【案例】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艺术”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此外,《社戏》不仅有地方戏曲文化,更反映童年生活的美好;《竹影》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
2.辨别体裁法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不同的文体可以设计不同的预学方式。
【案例】说明文《苏州园林》预学就可以设计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议论文《敬业与乐业》预学可以设计观点、论证手法、论据使用的特点;小说《变色龙》的预学可以抓住三要素进行,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等;散文《老王》的预学可以关注作者的语言和情怀。
3.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互通有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在预学《陈涉世家》时有一个问题为:
《史记》中“世家”本来是要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陈胜只是一介平民,司马迁为什么将其列入“世家”?这需要小组内合作完成,学生查找相关史料,结合文本畅谈自己的理解,收效颇好。
(三)化功大法:单册型预学(整体型预学)策略
1.摘录对照法
在预学中摘录和作品相关的内容帮助理解文本的主题和写作意图,可以是好词好句、他人点评、背景资料等,内容相对灵活。
【案例】如预学名著《三国演义》时,要求学生先摘录易中天的《品三国》,程度好的学生对比阅读《三国志》。
2.提纲导引法
在预学中用提纲挈领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从而更扎实掌握。
【案例】中考当前,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学习时间短暂。教师列出小说、议论文、文言文、古诗四类文体的学习提纲,帮助学生在寒假进行整体预学。
3.浸濡内化法
浸濡是一个文化或者语感内化的过程,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创设情境,但是较情境体验需要更长的过程。
【案例】《蒹葭》预学中,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让学生感受古典美。也可以用影像文字资料来代替,如学习《城南旧事》可以通过同名影片找老北京的感觉。
预则立教学高标,学而优课堂之质。预学活动树立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标,它能让学生在课堂主动探求、主动实践、主动发展,它能优化课堂艺术与教学质效。有效的预学活动能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凝聚小组人心;科学的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缓释教师一言堂教学的尴尬,转换课堂的学习主体;成功的预学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推动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升师生课堂的生命之质。
总之,有效预学活动是当下成就学生、成就语文、成就人性化教育的有效探索,虽然路漫漫其修远,但我们愿孜孜不倦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