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丛刊》第七卷第二期目录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xiao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文化交流,既包括国际的中外文化交流,又包括国内的民族文化交流,并且从以国内的民族文化交流为主,转向以国际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主,这一过程所呈现出来的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转型趋势,推动着汉语文学从民族文学走向了语种文学。
青野季吉于1915年在早稻田大学毕业后,与平林初之辅、市川正一等人一起学习无产阶级运动理论。从20年代初开始,青野代替了日本《播种人》时期的平林初之辅,连续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代表刊物《文艺战线》上发表了指导性的文艺评论,一度成为了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理论权威。
在网上读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作者说,他的家庭里存在着三种“批评家”:以岳父(退休的革命干部)为代表的“老同志”批评家、以妻子、女儿为代表的“老百姓”批评家和他自己。面对一部新的电视剧或一本新小说,三种“批评家”都要表明态
“现代化”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和国家的一种共识。90年代,“现代化”转轨成为了“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全球化”和“现代化就是美国化”的思想,与美国“帝国”化的思路不期而遇,“与国际接轨”成为了一种取消了必要的视野的依
先说城市,1930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症候,文学史过去重视不够。因为1930年是中国的“出版资本”、“媒体资本”形成的年代。我过去在《从红玫瑰到红旗》中作过分析,但缺点是没算经济账,即出版资本对于当时的中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增长的
即使是一个对现实最顽固麻木的人,在今天发生的巨大变化面前,也顽固不起,也不能不识时务,而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观念,以应对这种现实。世俗生活是这样,思想生活也不能不这样,没什么特殊性。因此,文学批评面对新的现实,不是该不该应
9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越来越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其现状不仅让人失望,而且是真正的堪忧。这使80年代更加成为一个值得怀念的批评的黄金时代。与今天比较,80年代的批评家既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同时又在整体上形成了有影响力的群体性格
要想研究文学的创作状态,不能不瞧瞧文学家的生活状态。读其文须知其人。“鲁豫有约”之类的文化花边新闻透露了一点这方面的消息,一些混出点头脸的作家,正在钻研周末派对之学;而有的写了几首诗、几篇小说,就忙不迭换成签证溜之大吉;拍好
期刊
茅盾先生在《<呼兰河传>序》中认为该作品是寂寞的萧红的寂寞之作这个多年来被奉为经典的论断,实际上是历史的误读,《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质是喜剧性的幽默讽刺,寂寞是作品的艺术表象。此时和端木在港的萧红,迎来了她创作最辉煌的年代,并无寂寞可言。有关由此派生的萧红性格、感情、经历寂寞的传闻和对有关作家的贬损,都来自人事的纠葛和男权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