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我国在英语教学和培训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诸多层面都进行了改革,如:改进了课程内容;引进了新的语言学习理论: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英语教学法;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材料;甚至把计算机、互联网这样的先进技术都综合到了教学过程中。这些在宏观方面的改革成就不可否认,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微观方面和整个英语学习过程,如:学习动机、学习和教学策略、学习者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效率等。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承担着大学英语教学听说读写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他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似乎保持着一种被动性,甚至是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7对他们来说,学习一门外语的动机是什么,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他们?英语教师又该如何去激发和保持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呢?这些实际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
教师的鼓励会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于是探索如何将激励策略和手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通过教师应用激励策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其英语学习效果。
研究假设。如果教师应用了一些激励策略,那么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都会得到提高。因此,笔者对实验班采用了一些激励策略,具体如下:
多给学生表扬和赞赏。对实验组的学生可多给予以口头的,非语言的物质的鼓励。例如,当一个学生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回答时,教师可以对其说:“干得不错!”“回答得完全正确!”等等鼓励性语言。在非语言上,教师应经常对学生微笑,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对那些表现好的学生还可以给他们派发一些糖果或巧克力进行物质上鼓励。
容忍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在讲话时,教师不是总是纠正其错误,而是“教师在必要时可采用‘延缓纠错’法。即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再对其错误进行纠正”。它是一个建立真正交流,获取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许多教学理论和实践已证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他的教师,那么他或她就会失去对此教师所担任的课程失去兴趣。反之,若学生喜爱和尊重某个教师,那么他就会对这位教师担任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发言踊跃,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研究设计。研究对象,本教学实验的研究对象为河南省某高校60名18—20岁非英语专业的一年级新生。所有的这些学生均具有较为相同的学习背景:他们都刚刚参加了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并且考分也较接近,其英语水平均为高中水平。首先将这60人随机的分为A、B两个班,每班各30人。A班为实验班,教师在授课时会对其采用许多激励策略和交际教学法。B班学生为控制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此方法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课文的背景介绍,学习新的单词和语法:其次是阅读和解释课文;最后是做课后练习。所有的这些课程都在四周内进行,上课时间为每星期一的上午,两个班均为笔者一人授课。
数据采集过程,问卷调查。
此项目的实施时间为2005年9月5日至2005年9月26日。首先笔者列出了一个课程计划,接着将学生分成了两个班 ,即实验班(A班)和控制班(B班)。在实验前,分别为A班和B班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们的问题和需要,同时也想以数据证实笔者做这次试验的必要性。在实验结束后又对A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教师采用的激励策略和交际教学法的态度和观点。
试卷。在实验前后,笔者分别对两个班进行了两次考试,其试卷为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ETS)B级的标准试卷。实验前的试卷取自于《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ETS)实战训练题集B级》。实验后的考试试卷来源于2005年1月全国PETS试卷B级的真题。
实验过程。笔者对两个班使用的教材同为《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实验班笔者还列出了教学计划,详细地列出了四周的教学活动,完成了教学日志来观察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实验情况。本次实验的时间为2005年9月5日至26日,每周一上午上课,每次授课时间为90 分钟。
数据分析。在实验前笔者首先对两个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状况。在大范围发放问卷前,笔者先在小范围的学生中进行了实验并又进行了部分修改。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到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的重要性和目的,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60名实验对象的问卷调查均为有效问卷。通过计算机分析,即得到了在本研究中相关问题的数据结果。在实验后,笔者又对实验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所应用的激励策略是否得到了学生的欢迎。
对实验前、后的两次考试,笔者也分别计算出了其平均值和百分比,并利用计算机做出了线形图,以便清楚地比较出两个班在实验前后的成绩变化。
结果和讨论
问卷调查的结果。从第二次的问卷中可看出,60%的学生较以前喜欢英语学习;83%的学生喜欢教师的激励策略;还有83%的学生喜爱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
下面的表格显示了实验组两次问卷某些问题的比较。
表1:实验组两次问卷调查的某些问题结果比较
从上表客观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在实验班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学习英语,并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学生们对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增加:教师的激励策略也被学生们所接受和喜爱。
考试结果。在实验前、后笔者也分别对两个班进行了标准的PETSB级考试,具体的比较数据图如下:
实验前A班和B班的成绩比较。在实验前A、B班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标准的PETSB级考试,两班的成绩结果如下图
从上图不难看出,代表两个班成绩的两条线并没有发生戏剧性地变化,而是常有重叠、波动不大。这说明在实验前两个班的成绩相当、英语水平相似,这样对笔者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合理的依据。实验后A班和B班的成绩比较
从图2所见;经过了四个星期的项目试验,两个班的成绩都有所提高。但最重要的是,实验班的成绩比控制班明显地高出了许多,并且实验班所有的学生都通过了考试,成绩均在60分以上。
上图显示出,在实验前的考试中,两班的平均成绩相差甚小,B班较A班高1分。但在实验后,A班的平均成绩则高出B班8分,说明其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图4显示出A班实验后的成绩明显高于实验前,而且所有的学生成绩均在60分以上。由此可见,通过教师的激励手段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结论
在本实验结束后,实验班的许多学生非常喜爱和渴望上英语课。同时他们在大学英语应用能力的标准考试中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激励策略而得到提高。例如:在实验结束后,100%的实验班学生相信学习英语对他们很重要,较实验前多了13%的学生。90%的学生都认为教师的鼓励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并且实验班所有的学生都通过了第2次考试。
因此,笔者最初的假设被得到了证明,并且是正确的。本项目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证实了教师的激励策略和手段是有效的、有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这对大学教师和学生们来说都是可以从中受益的。
但在本研究中依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仍然有个别学生不喜欢学英语,也许是因为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笔者新的教学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他们的思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来引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在本实验中,每个班的人数仅为30人,而现实中各大学的大班授课常为90—100人。这样一来,此研究中的激励策略是否也能适合于100人左右的大班教学尚需进一步实践。
另外,鼓励的语言和行为都应使用适度,而怎样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把握这个度,笔者尚未提出完整的建议和策略,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揣摩和探索。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承担着大学英语教学听说读写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他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似乎保持着一种被动性,甚至是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7对他们来说,学习一门外语的动机是什么,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他们?英语教师又该如何去激发和保持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呢?这些实际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
教师的鼓励会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于是探索如何将激励策略和手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通过教师应用激励策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其英语学习效果。
研究假设。如果教师应用了一些激励策略,那么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都会得到提高。因此,笔者对实验班采用了一些激励策略,具体如下:
多给学生表扬和赞赏。对实验组的学生可多给予以口头的,非语言的物质的鼓励。例如,当一个学生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回答时,教师可以对其说:“干得不错!”“回答得完全正确!”等等鼓励性语言。在非语言上,教师应经常对学生微笑,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对那些表现好的学生还可以给他们派发一些糖果或巧克力进行物质上鼓励。
容忍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在讲话时,教师不是总是纠正其错误,而是“教师在必要时可采用‘延缓纠错’法。即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再对其错误进行纠正”。它是一个建立真正交流,获取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许多教学理论和实践已证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他的教师,那么他或她就会失去对此教师所担任的课程失去兴趣。反之,若学生喜爱和尊重某个教师,那么他就会对这位教师担任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发言踊跃,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研究设计。研究对象,本教学实验的研究对象为河南省某高校60名18—20岁非英语专业的一年级新生。所有的这些学生均具有较为相同的学习背景:他们都刚刚参加了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并且考分也较接近,其英语水平均为高中水平。首先将这60人随机的分为A、B两个班,每班各30人。A班为实验班,教师在授课时会对其采用许多激励策略和交际教学法。B班学生为控制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此方法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课文的背景介绍,学习新的单词和语法:其次是阅读和解释课文;最后是做课后练习。所有的这些课程都在四周内进行,上课时间为每星期一的上午,两个班均为笔者一人授课。
数据采集过程,问卷调查。
此项目的实施时间为2005年9月5日至2005年9月26日。首先笔者列出了一个课程计划,接着将学生分成了两个班 ,即实验班(A班)和控制班(B班)。在实验前,分别为A班和B班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们的问题和需要,同时也想以数据证实笔者做这次试验的必要性。在实验结束后又对A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教师采用的激励策略和交际教学法的态度和观点。
试卷。在实验前后,笔者分别对两个班进行了两次考试,其试卷为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ETS)B级的标准试卷。实验前的试卷取自于《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ETS)实战训练题集B级》。实验后的考试试卷来源于2005年1月全国PETS试卷B级的真题。
实验过程。笔者对两个班使用的教材同为《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实验班笔者还列出了教学计划,详细地列出了四周的教学活动,完成了教学日志来观察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实验情况。本次实验的时间为2005年9月5日至26日,每周一上午上课,每次授课时间为90 分钟。
数据分析。在实验前笔者首先对两个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状况。在大范围发放问卷前,笔者先在小范围的学生中进行了实验并又进行了部分修改。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到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的重要性和目的,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60名实验对象的问卷调查均为有效问卷。通过计算机分析,即得到了在本研究中相关问题的数据结果。在实验后,笔者又对实验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所应用的激励策略是否得到了学生的欢迎。
对实验前、后的两次考试,笔者也分别计算出了其平均值和百分比,并利用计算机做出了线形图,以便清楚地比较出两个班在实验前后的成绩变化。
结果和讨论
问卷调查的结果。从第二次的问卷中可看出,60%的学生较以前喜欢英语学习;83%的学生喜欢教师的激励策略;还有83%的学生喜爱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
下面的表格显示了实验组两次问卷某些问题的比较。
表1:实验组两次问卷调查的某些问题结果比较
从上表客观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在实验班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学习英语,并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学生们对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增加:教师的激励策略也被学生们所接受和喜爱。
考试结果。在实验前、后笔者也分别对两个班进行了标准的PETSB级考试,具体的比较数据图如下:
实验前A班和B班的成绩比较。在实验前A、B班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标准的PETSB级考试,两班的成绩结果如下图
从上图不难看出,代表两个班成绩的两条线并没有发生戏剧性地变化,而是常有重叠、波动不大。这说明在实验前两个班的成绩相当、英语水平相似,这样对笔者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合理的依据。实验后A班和B班的成绩比较
从图2所见;经过了四个星期的项目试验,两个班的成绩都有所提高。但最重要的是,实验班的成绩比控制班明显地高出了许多,并且实验班所有的学生都通过了考试,成绩均在60分以上。
上图显示出,在实验前的考试中,两班的平均成绩相差甚小,B班较A班高1分。但在实验后,A班的平均成绩则高出B班8分,说明其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图4显示出A班实验后的成绩明显高于实验前,而且所有的学生成绩均在60分以上。由此可见,通过教师的激励手段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结论
在本实验结束后,实验班的许多学生非常喜爱和渴望上英语课。同时他们在大学英语应用能力的标准考试中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激励策略而得到提高。例如:在实验结束后,100%的实验班学生相信学习英语对他们很重要,较实验前多了13%的学生。90%的学生都认为教师的鼓励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并且实验班所有的学生都通过了第2次考试。
因此,笔者最初的假设被得到了证明,并且是正确的。本项目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证实了教师的激励策略和手段是有效的、有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这对大学教师和学生们来说都是可以从中受益的。
但在本研究中依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仍然有个别学生不喜欢学英语,也许是因为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笔者新的教学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他们的思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来引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在本实验中,每个班的人数仅为30人,而现实中各大学的大班授课常为90—100人。这样一来,此研究中的激励策略是否也能适合于100人左右的大班教学尚需进一步实践。
另外,鼓励的语言和行为都应使用适度,而怎样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把握这个度,笔者尚未提出完整的建议和策略,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揣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