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遐想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etpse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字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每天都要动动笔,临临帖。就是出差在外,也要带上一本字帖,不时地读读帖,乐在其中。
  每次提起笔蘸着墨汁,在砚台上舔笔,梳理笔毫的时候,就有一种舒畅感。笔毫轻轻地在砚台上一次又一次地舔着,毫锋越来越顺畅,我的心也就随着笔毫的顺畅而越来越舒畅。这种舒畅给人一种奠名的惬意。这时,书写的欲望就会情不自禁地强烈起来,于是乎感到一次次的舔笔,是毛笔在一次次地催促我好动手写字了。
  我写字,笔锋一触纸心底里便有感觉。这种感觉时常会使我对书法产生无限的遐想。
  
  一、临墓
  
  我们学书法为什么一定要临摹古人的法帖呢?我的理解是:今天我们公认的法帖是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筛选而留存下来的附合我们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书法典范。临摹法帖是我们自身文化和雅化的需要,也是我们审美认同的需要和在审美认同基础上审美新发现的需要。
  在一遍又一遍临摹法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人对自然认如的局限性、有限性和无限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面对一本法帖,看着那帖上的字,对着临,一遍一遍地临,就是临不像呀!这不是说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上有着局限性和有限性吗?当然。一遍比一遍的更接近原帖,这个过程具有无限性。然而,我们的理想不仅仅是临像,而是我们认为临像以后才能进入自由书写发挥的阶段,去体验认知上的无限性。
  临摹法帖需要有正确方法。记得200s年我在北大的一次书法讲座时,有位听者提问:“老师,我爱好书法,已经临摹字帖10年了,就是临摹不像,这是什么原因?”我答道:“原因肯定是不得法。”那么如何才能得法呢?首先要对“临摹”这种学习书法的方法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要知道“临摹”是学习书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即“临”与“摹”。“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写,“摹”是用透明纸印着帖上的字写,类似描红。一般来说,初学书法者临不像是正常的,而摹不像就不正常了。因为。摹字是不需要为写不准字的结构而烦恼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在笔法上。那么,笔法是什么呢?笔法是写字时执笔、用笔和行笔方法的总和。笔法对了,写出来的字就符合视觉审美的要求。书法的笔法之难,关键在于需要改变我们固有的书写习性。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首要之难,在于我们难以发现自身固有的书写习性。当我们在反复地临摹法帖而临不像的时候,一端我们发现自身固有的书写习性造成了临帖时笔法的失误,那么,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接下来就是我们如何改变自身的书写习性,使我们的书写习性高雅起来。这样的临摹法帖过程,便自觉享用了先人的文明成果来雅化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情操在临摹法帖的过程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随之,临帖不仅是改变了我们固有生理动作的习性,而且还改变了我们固有心理思维的习性。那时,我们临摹法帖已经完成了笔法、字法、空间构成的阶段,进入到临写古人之气势、气质、气息、韵致和神采的阶段。最终,临帖就是与古人谈心论道了。
  我喜欢临摹法帖,临摹法帖能给我以莫大的享受。享受古人为我们创造的笔法之美、字法之美和章法之美。享受与古人谈心沦道之乐。
  如果说临帖是写字者在积蓄能量,那么创作就是其在释放能量;如果说临帖像人在品尝各种味道的营养食品,并将其化为自己身上的精、气、神,那么创作就是将自己的精、气、神释放出来。无论是临帖还是创作,只要笔法到位,笔锋自然流韵。每每写到笔端流韵时。总有一种身心双畅之感,其实这种神韵是从心底里流向笔端,显现在纸上的。这时,我与笔处在无间的交流与融合状态,物我合一,物我两忘。
  
  二、笔法
  
  书法的笔法是那样的神奇,它能将书者内心深处的意识、潜意识与无意识一并在笔端流露出来,也能唤醒观书者内心深处的意识、潜意识与无意识,达到共振、共鸣。难怪多少先贤惊叹,笔底风云不知从何而来。也难怪多少文人学士在品赏先贤法书时会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书法中的神采、气质、精神、情感都是从书法的笔法中表达出来的。元代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这是告诉我们笔法的总法则是千古不变的。那么,笔法的总法则是什么呢?为什么是千古不变的呢?笔法的总法则就是书法的书写性。书写性是书写过程中的时间有序展开和对空间无限分割所伴随着提、按、顿、挫的生命律动的总和。这个笔法的总法则是千古不变的。至于通过提、按、顿、挫所书写产生的点、横、竖、撇、捺、挑、钩、折等形态,是笔法书写出来的8种最基本的书法艺术语言,这8种笔法形态的变化是无限的,也就是说笔法的书法语言艺术表现力是无限的。可以说,任何笔法语言形态都是可以通过笔法之技表现出来的。“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等是古人锤炼出来的典经艺术表现笔法。但是每个书家的书法创作过程中,具体怎样地运用与表现笔法语言,那就与书家的个性、习惯、学养、气质、理想、胸怀等相关,于是产生了书家不同的书法风格。
  我们知道,书法的笔法不仅仅是“技”,而是技道合一的。技是笔法的外在表现形态,道是笔法的内在哲学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是我们民族自古以来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道是世界构成的总体,又是世界运行的总规律,总法则。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笔法之道呢?试看一张白纸充满着元气,经醮着墨的笔一点化,瞬间便产生了黑与白的二元强烈对比、对立与统一。随着书写的展开,这种二元的对比、对立与统一的笔法语言关系越来越丰富,所谓大与小,圆与方,粗与细,浓与淡,湿与枯,转与折……我们可以把这种二元对比、对立与统一的笔法语言关系的丰富性用2的n次方表达。这使我联想到了老子《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道生一”,即道是一,称为太极,是一个元始的整体状态。“一生二”,即一种包含着阴与阳二元的对立与统一,称为二仪,我们可以把这里的阴阳理解为二的一次方。“二生三”,这里的三,不是指一二三的三,而是第三个层面,是指二的2次方,称四象,即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三生万物”,是二的3次方,这里的万物是指八卦,即:乾、坤、离、坎、兑、震、巽、艮,这八种物象演化出万物。这说明“道”从一演化为万物的过程中是以2的n次方展开的。这与我们上面所谈书法书写过程中的笔法语言是2的n次展开是一致的。与我们电脑的机器语言也是完全一致的。于是我想到了书法的思维是一种“道”的思维,或者称为二进位制的思维,也就是直觉思维。这种思维直表到了只有对称、对比的形式展开。而我们日常的思维是十进位的方式展开的,是逻辑推理,或称为逻辑思维,是以叠加的形式展开的。
  
  三、文意与书意
  
  前面我们提到十进位制思维和二进位制思维。接下来我们通过字的书写再来遐想写字状态与书法状态中的文意与书意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遐想一下“字”。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字记录语言的过程 中,字与字之间组成了词,进而组成句,组成文,所以我们又称字为文字。而语言是人们之间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事理交流以及事务交流的工具。当我们面对文字,去阅读时,主要目的就是了解、理解以至把握文字的字义,以及字义与字义所构成的文意;进而认知文意中所表达出来的或事务,或事理,或情感。或思想。我们可以称这个过程是文字的文意记录与表达过程,所给我们形成的是对于文字习惯的文意思维模式。
  在毛笔作为人们实用书写工具的时代,文意与书意是合而为一的,即美用合一。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或是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都是美用合一的典范,是书法史上文意与书意高度统一之经典。
  当代社会电脑的键盘取代了作为实用书写工具的毛笔。现在每当我们拿起毛笔写字时,或是学习书法艺术,或是进行书法作品的艺术创作,毛笔的实用书写功能消失了,艺用功能增强了。如果说以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九势》等书法文论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第一次觉醒。书法进入了美用合一的时代,出现了钟繇、王羲之、张旭、怀素……书法大家代不乏人,数以百计;那么,当代社会毛笔退出了实用书写,书法艺术进入了美用分离的时代,或者说是进入了书法的纯艺术时代。这是书法艺术的再一次觉醒。
  古人欣赏书法“‘口诵其文,手楷其书,想见其人风采。’通过优美的文词,动人的翰墨风华,去体昧作者的才思胸怀、气质禀赋和人格魅力。这种文词、笔墨、人格揉合在一起的审美方式,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天人台一,真、善、美合一理念的表现”。(李刚田《形式之上一一当代书法的审美误区》)这种书法欣赏的方式千百年来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共同的书法欣赏习惯。这种书法欣赏习惯是以文意思维模式为主导的。
  当代以展厅为代表的书法创作,“唯形式至上,体现了当代书法艺术美的独立性和纯粹性,面对展厅中悬挂的鸿篇巨制的作品,如走进了书法的原始森林,谁还能细读文词的美妙?谁还能细究文字的正误?谁还能研读笔势往复中的细节之美?大家所感受的只是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李刚田《形式之上一一当代书法的审美误区》)。这是对书法形式的张扬的同时,丢失了书法中的文意和书意。
  当代书法需要的是追寻书意。书写书法作品,是以书意表达为目的的。不可否认,在书法作品的书写过程中,文意对书意有着相当大的引发作用,但书意的表达始终是书写书法作品之指归。那么,怎样来理解和表达书意呢?书意是书家在书写书法作品时,或无意流露,或有意表达出来的情绪、情感、心情、性情等内心深处的情怀。书法作品中书意的表这是通过丰富的笔法语言来完成的,而丰富的笔法语言,是需要书家经过长期的千万次的笔法锤炼积累起来的。一位成熟的书家,不仅要有闲熟而丰富的笔法语言,而且还要有自我的书意思维模式。
  
  四、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是书法永恒的课题。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传统是创新永远的源泉。如果继承是指向传统的当下。那么创新就是指向未来的当下。因为为传统而传统的继承只是传统的奴隶,为创新而创新只能芸花一现。继承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创新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的继承。我的书法创新观就是建立在这个层面之上的,创新的方法就是在不断深入学习传统的过程中不断新发现和新感悟。
  如果继承是内化的话,那么创新就是外化。鲁迅先生说:“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句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从进到出,由草变奶的过程中,有一个消化、吸收和转化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排出的是便”。我们临摹历代法帖,那可不是吃草了,那是吃具有极高营养价值的滋补品。当然这些滋补品我们吃下去也必须要经过消化吸收才有作用,如果吃下去不能消化吸收,那就不仅不起作用,有可能反而损坏身体。那么,我们怎样消化吸收历代法帖之精华呢?我的方法是每每临帖都是带着问题研究性的去临。譬如:折笔中的虚与实的问题,古人怎样来处理的?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临法帖,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临帖中解决了这个折的虚实处理笔法,创作中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还可以带着自己的审美追求去临法帖。去年我用魏碑的笔法临了一通《曹全碑》,感觉很好。我很喜欢《曹全碑》秀美瓢逸,但对此碑的笔法中使用圆起笔较多。显得有些甜昧,感到挺劲不足。我用魏碑中的方折笔法掺入《营全碑》笔法中临之,充分保留原碑字中的秀美飘逸,增其笔法之挺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近10年来,我对正、草、隶、篆、行诸体都下了些功夫,临了许多帖,希望把多种书体打通。其中,我在篆书、行书、楷书上功夫下得多一些,也常常思考学术与创作,共性美与个性美,审美追求与审美表达等等问题。
  我感到每学一种书体都必须努力地在书法史上去寻找它的源头,去思考它的流变,以及与其他书体的关系等。例如楷书,唐人尚法,建立起唐楷之规范。唐以后历代学楷书者大多从唐楷入手,只有元代出了赵孟頫除外,再也没有像晋唐时期那样楷书大家辈出的局面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唐楷笔法、字法的高度成熟和高度程式化,威为世人的典范,后人很难突破这种范式。二是使用的楷书范本狭隘。现在大众公认的楷书四大家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如果再作扩展也就加上虞世南、褚遂良。其实,当我们看到《千唐志斋》之后,会发现唐楷的面目多得惊人。
  我们知道唐楷是从魏楷发展而来的,唐初的欧阳询的楷书中还保留有魏楷的笔法痕迹。那么魏楷是从哪儿发展过来的呢?我们从三国时期的简书和西域写经中的三国时期的写经里发现,楷书的源头是章草。当我们疏理了楷书的源流以后,我们学习、研究楷书的视野大大扩展了,我们就有可能更好地进行这种书体的继承与创新了。
其他文献
在当下多元并起,风云际会的中国画坛上,王仁华的人物画是一呆不可多得的奇葩。她的人物画浪漫而奇诡,凄美而冷艳,其强烈的艺术个性和丰富的文化蕴含,令人耳目一新,堪称女性美的生命
醛糖还原酶(AR)是糖代谢多元醇通路(PP)的关键酶,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本文就AR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DCC)以及它与脂质过氧化产物清除的关系进行综述,便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该酶,防
意识到每一时刻,活在每一时刻,"活在当下"——似乎是哲学也是佛学的一个命题。活在当下既是回顾过去又是瞻望未来,过去现在未来互为渗透。
作为一融难得的可爱型在线RPG游戏,《魔法奇兵》在引进之初就倍受瞩目,吸引了众多国内玩家的热切关注和积极讨论。它具有BattleToy(科技战斗装甲)、宠物养成、道具合成、进
期刊
中国画有其结构形式,如构图比例、色彩墨韵、笔法节奏……使平凡的现实具有审美价值。但这"形式"也启示了精神的境界、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幽韵。绘画作为视觉艺术使得画家往往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非税收入已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为进一步发挥国库的监督职能作用,积极配合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本文通过对非税收入收缴情况的调查和分
由杭州至余姚四明山中,行车两时许,天空细雨忽斜,窗外一片朦胧,景物时隐时现,山间曲溪叠淌,有黑瓦白墙掩腆其中,若行水墨图画间。是村名曰:“金冠”。  接我和陈师母到此的黄松清师弟云:“四明山胜景诸多,此星去年与朋友偶然发现的,是一个写生的绝妙处。中央美院陈平老师同10几名学生提前入驻一周,天天写生于山边村口,每选择一处景总不停的赞叹。”我们是第一批入驻四明山的写生团。  百年古村金冠,背靠青山,沿
10个月前同仁医院购并三星级“金朗”酒店并计划将之改建成医院,曾经是业界的一件颇具轰动效应的“新鲜事”。10个月后这场热闹的跨行业收购进展得如何?收购是否仅停留在同仁
目前各商业银行在经过几年艰苦工作后,实现了数据在总部或片区的集中,这标志着各商业银行向数据集中化、业务综合化、渠道多样化、系统集成化、主机大型化、网络全行化跨出了实
医疗责任险自推出以来,便一直深陷“怪圈”:一方面是医疗纠纷、医患冲突激增.市场亟需医疗责任险,另一方面是医疗责任险软肋诸多,投保率低得惊人。11月4日.北京市卫生局决定率先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