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媒体圈子中,沙小皮及其創办的“视觉志”绝对算得上是第一梯队了。2017年年初,借势湖南卫视《歌手》节目的热播,视觉志发了一篇《赵雷,你终于红了》的文章,阅读量达到900多万,很多人甚至开玩笑说“赵雷是被视觉志捧红的”。
截止目前,“视觉志”每篇文章的平均阅读量能达到100万,旗下矩阵账号的粉丝总数达到3000万,而且这些账号一年给他带来的营收规模达到数千万,而这背后是一个仅60人的团队。
沙小皮曾经跌的那些坑
微信诞生前,微博是当时唯一盛行的社交媒体。彼时新浪微博尚未一统天下,各大门户燃起的“微博大战”打得难分难解,但社交媒体的造富神话已经演绎得有模有样。
2011年,沙小皮无意间看到一篇“南京高三学生利用微博轻松月入2万”的帖子,这让当时月薪只有5000左右的他心潮澎湃,于是跟风注册了新浪微博。但对于没有任何经验、人脉、资源的沙小皮来说,这就是一个坑。
折腾了一年不但没有“轻松月入几万元”,反而搭进去不少时间精力和金钱。2012年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不久,一位腾讯的朋友就建议沙小皮注册了一个账号。但当时沙小皮仍然把希望寄托于腾讯微博。后来在顺带运营的过程中,沙小皮发现公众号的活跃度非常之高,于是从2013年初开始把注意力从微博转移到新生的公众号上。
“最开始的初衷,就是有一种简单的分享欲望,早先自己也算有点文艺追求,希望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内容让更多人看到,视觉志最初的定位是小众和反流行的,那时候逼格相当高呢,粉丝也是相当少,曲高和寡真的是古人诚不我欺。”在2014年的采访中,文艺青年沙小皮如是回忆道。
另一方面,“视觉志”早期内容几乎完全是图片。后来,沙小皮发现,只要加一些温情、唯美的文字,配合给人视觉享受的精美图片,就能让内容的传播效果和吸粉指数大幅提升。在个人偏好和大众口味之间,沙小皮不断摸索,逐渐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
那也是已经逝去的“黄金时代”,微信公众平台最好的用户红利期。“一直到2014年,微信的用户增长都非常快,当时的公众号还比较少,大部分人都没有关注几个,看到新的一般都会关注。当时十几万粉丝的两个号互推,一次就能涨粉几千。”到2014年10月份的时候,“视觉志”粉丝突破了100万。
当时百万粉丝的公众号还非常罕见,“一条”依靠优质内容和广点通投放,上线一星期成就百万粉丝大号的事件,让整个行业为之疯狂。但此时的沙小皮,只是兼职运营,“林少5月份辞职之后就一直在鼓动我下海,但一直拖到2014年年底才正式辞职。”
从此,沙小皮走上了新媒体这条不归路。
一生二,二生三
直到2014年底,沙小皮手中拿的出来的大号只有一个“视觉志”。2015年,垂直类账号才是公众号未来的声音影响到沙小皮,他警觉地意识到“单个的内容品类总归是有上限和天花板的,而且用户都是分人群的”,出于对公司未来市场空间的考量,沙小皮决定在视觉志之下新增新的产品品类,以圈到更多的用户,加高公司的天花板。
这一年,在“视觉志”之外,沙小皮根据用户特征,对应地开发了面向女性的公众号“她刊”和偏重阅读类内容的公众号“一读”, 更垂直精准地满足用户的内容需求。
2016年,图文类内容日益泛滥,用户兴趣渐渐疲软,内容格式的升级成为新趋势。这一年,以手绘漫画描绘一对男女朋友日常的“蛙哥漫画”问世。对沙小皮来说,“蛙哥漫画”意义重大:“视觉志”以精美图片和暖心文字崛起,成为微信早期的代表性账号;“她刊”和“一读”让公司羽翼渐丰,拥有多个支点。“蛙哥漫画”希望寻求新的突破,目标指向IP养成,让整个公司再上层楼。
从2016年初上线,沙小皮带领整个公司半数的人力投入到“蛙哥漫画”的拓荒中。但被寄予厚望的“蛙哥漫画”却始终不温不火,没有一分钱营收。“甚至到10月份的时候,还觉得这个号是个鸡肋,整个团队20多个人,占了公司一半的人力,我自己一大半的精力也花在上面,但就是看不到火起来的苗头。投入的资金何止几百万。”
此时的沙小皮,应该深刻地理解了那几个字的含义:创业维艰。
进入10月份之后,事情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蛙哥漫画”爆文一篇接一篇(不是10w ,而是百万 那种),粉丝哗哗涨,涨粉速度增加了几倍,目前稳定在每天1万。沙小皮直到此时才舒了一口气,前期几百万的投入总算没有打水漂。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团队内部开过好几次研讨会,但始终没有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我们也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成功经验就能用到下一个项目上了。”
内容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标题中几个字的差别就能让一篇文章阅读量相差百倍,创作很多时候凭的是创作者的感觉。最后,还是沙小皮自己给出了答案:“后来我发现很多账号都有一个爆发的临界点,在此之前,不温不火或者只在小圈子里得到认可;过了临界点之后,就各种刷屏,甚至成为全民话题,涨粉无数。比如,咪蒙在《致贱人》之前已经写了很多很好的文章,但只有《致贱人》让她红遍社交网络。”
“蛙哥漫画”的爆发,或许是投入几百万资金、艰难探索10个月之后,团队磨合、灵感爆发和冥冥之中的一点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爆红之后无人问津的案例比比皆是,持续红下去还是要靠实力。
沙小皮说:“我觉得只有再做出一个比‘视觉志’更牛的号,才算成功。”雄心壮志之下,也透露出另一层含义:你们都说我是靠微信红利期崛起的,那我就用第二次成功来证明自己靠的是能力而非运气。
“我们做自媒体感觉也是这样:一旦你的粉丝形成了规模,那你的风格也基本上定型了,你会被这群人拥着往前走。你可以控制一点方向,但是很难调头和拐大弯;你的媒体不再是你的媒体,而是你们的媒体,到那个时候,就是人格化慢慢形成的时候。你的粉丝、你的团队让你的媒体具有了某种人格。” 电商?融资?统统说NO
从2012年到现在,自媒体经历5年的发展,已经开拓出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在广告营收之外,“年糕妈妈”借助内容开始做电商,月流水最高达到8000万;林少借助十点读书的积累优势,开发了内容付费产品“十点课堂”;“毒舌电影”(现Sir电影)等账号甚至开始切产业的蛋糕; 很多自媒体也已经相继进行了融资。
沙小皮把“视觉志”定位为大众化的媒体产品,并一再坚守这一理念而不惜拒绝电商和融资。庞大的粉丝数量是沙小皮“想都不敢想”的资源,带给了“视觉志”更多的发展方向,也吸引了更多的橄榄枝伸来。
虽将“视觉志”定位为面向大众的媒体产品,但沙小皮并不是从来没有考虑过其他方向。不过,最终他的选择依然是坚守,给出的理由也都极其普通。然而,沙小皮一点都不被这些打动,他坚持不拿投资人的钱,且目前“视觉志”在营收来源上也仅仅依赖广告。
对此,沙小皮说,“我们不缺钱,公司从一开始就是正向现金流。而一旦拿了投资人的钱,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上市,一个被收购,目前来看上市可能性很低,而被收购不是自己所愿”,他觉得现在这样更踏实。
此外,沙小皮也表示内容创业不像技术类创业,内容和钱的关系没那么紧密相关。很多东西即使投上亿的资金也不一定能做出来,但是很多内容即使不花一分钱也能做很大。钱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自媒体行业是百花齐放的,且边界足够宽,没有一家可以独大通吃。除了不拿投资,在营收上仅依赖广告外,视觉志当前依然坚持驻扎在青岛,而同时期起来的林少已经开始在北京开设分公司。
沙小皮认为做内容需要保证持续稳定的输出,公司选择在青岛办公,会让整个团队相对比较稳定,因为一线城市人员流动非常大,别人挖人的空间特别大。远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拒绝拿投资人的钱,自然也不必背负投资翻倍等压力,沙小皮在公司业务探索上也显得更实际,更从容。
爱这行,才能干好一行
沙小皮认为,运营“视觉志”是一个不断“拿捏”的过程,“当然需要追求阅读量,但是不能为了阅读量去发一些和‘视觉志’定位不相符的内容”。“你常发《故事会》类型的内容而且获得高转发量,你再想发《时尚芭莎》这种高端一点的内容的时候,就发现转型艰难了,转发量上不去,取消关注好多。”如何在取悦受众的同时保持视觉志的“气质”,这是运营中最关键的一点。“编辑每天都要拿出一些新的东西,靠热点,踩节点,通过一上午的阅读浏览,搜集素材,最后定当天的原创内容。每天都向前看,才能保证视觉志内容新颖好看。同时,我们会不断回头看,整理哪些内容转发高,哪些推文评论多,才知道受众喜欢什么。”
视觉志的“忠粉”可以看到,“视觉志”一直都不是静态发展的,每隔一段时间,它都有一次蜕变,与一开始的东西有着天壤之别,这种积极的变化,是“视觉志”的“进化论”,也是“视觉志”魅力之所在。
很多人都想知道在新媒体行业,草根如何创业?没流量、没人脉,怎么拼阅读量?怎么做品牌?视觉志的发展过程可能可以解决大多数人的困惑。“自媒体要长盛不衰,必须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发出去的东西要有属于自己的印记。内容好,用户就有黏性了。”
“‘视觉志’的小编每天都要讨论,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聊天,分享当天的新鲜事,讨论的过程让编辑们扩散思维,拓宽框架。我们的内容团队主力军都是90后,他们的想法多元而又独特,但包容性又很强,对选题、素材和稿件不断地打磨之后,推文都能印上‘视觉志’的气质。”
“视觉志”内容主编告诉我们,“视觉志”需要温暖的、积极的、分享的、惊艳的、时尚的、逻辑清晰的、有厚度的、文艺范十足的內容。“内容对‘视觉志’很重要,每一次推文都如履薄冰,要保数据,要符合大众不断变化的口味,还要有自我属性,甚至还要碰运气。前段时间,我们看天气预报说全国大部分城市会下雪,就推送了最美雪景图,当天看数据很一般,没想到第二天青岛等城市迎来了初雪,文章点击量一下就爆了。”
整个过程中,沙小皮一直强调两个观点,一个是“你要爱这件事,才能做好它”,而另一个就是“你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从事自媒体工作,首先要喜欢文字创作和图片编辑工作,视觉志在挑选内容编辑的时候,最注重的就是应聘者对工作内容的喜爱度。“这是一个没有前车之鉴的事业,我们只能靠坚持和不断进步才能走下去。”
截止目前,“视觉志”每篇文章的平均阅读量能达到100万,旗下矩阵账号的粉丝总数达到3000万,而且这些账号一年给他带来的营收规模达到数千万,而这背后是一个仅60人的团队。
沙小皮曾经跌的那些坑
微信诞生前,微博是当时唯一盛行的社交媒体。彼时新浪微博尚未一统天下,各大门户燃起的“微博大战”打得难分难解,但社交媒体的造富神话已经演绎得有模有样。
2011年,沙小皮无意间看到一篇“南京高三学生利用微博轻松月入2万”的帖子,这让当时月薪只有5000左右的他心潮澎湃,于是跟风注册了新浪微博。但对于没有任何经验、人脉、资源的沙小皮来说,这就是一个坑。
折腾了一年不但没有“轻松月入几万元”,反而搭进去不少时间精力和金钱。2012年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不久,一位腾讯的朋友就建议沙小皮注册了一个账号。但当时沙小皮仍然把希望寄托于腾讯微博。后来在顺带运营的过程中,沙小皮发现公众号的活跃度非常之高,于是从2013年初开始把注意力从微博转移到新生的公众号上。
“最开始的初衷,就是有一种简单的分享欲望,早先自己也算有点文艺追求,希望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内容让更多人看到,视觉志最初的定位是小众和反流行的,那时候逼格相当高呢,粉丝也是相当少,曲高和寡真的是古人诚不我欺。”在2014年的采访中,文艺青年沙小皮如是回忆道。
另一方面,“视觉志”早期内容几乎完全是图片。后来,沙小皮发现,只要加一些温情、唯美的文字,配合给人视觉享受的精美图片,就能让内容的传播效果和吸粉指数大幅提升。在个人偏好和大众口味之间,沙小皮不断摸索,逐渐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
那也是已经逝去的“黄金时代”,微信公众平台最好的用户红利期。“一直到2014年,微信的用户增长都非常快,当时的公众号还比较少,大部分人都没有关注几个,看到新的一般都会关注。当时十几万粉丝的两个号互推,一次就能涨粉几千。”到2014年10月份的时候,“视觉志”粉丝突破了100万。
当时百万粉丝的公众号还非常罕见,“一条”依靠优质内容和广点通投放,上线一星期成就百万粉丝大号的事件,让整个行业为之疯狂。但此时的沙小皮,只是兼职运营,“林少5月份辞职之后就一直在鼓动我下海,但一直拖到2014年年底才正式辞职。”
从此,沙小皮走上了新媒体这条不归路。
一生二,二生三
直到2014年底,沙小皮手中拿的出来的大号只有一个“视觉志”。2015年,垂直类账号才是公众号未来的声音影响到沙小皮,他警觉地意识到“单个的内容品类总归是有上限和天花板的,而且用户都是分人群的”,出于对公司未来市场空间的考量,沙小皮决定在视觉志之下新增新的产品品类,以圈到更多的用户,加高公司的天花板。
这一年,在“视觉志”之外,沙小皮根据用户特征,对应地开发了面向女性的公众号“她刊”和偏重阅读类内容的公众号“一读”, 更垂直精准地满足用户的内容需求。
2016年,图文类内容日益泛滥,用户兴趣渐渐疲软,内容格式的升级成为新趋势。这一年,以手绘漫画描绘一对男女朋友日常的“蛙哥漫画”问世。对沙小皮来说,“蛙哥漫画”意义重大:“视觉志”以精美图片和暖心文字崛起,成为微信早期的代表性账号;“她刊”和“一读”让公司羽翼渐丰,拥有多个支点。“蛙哥漫画”希望寻求新的突破,目标指向IP养成,让整个公司再上层楼。
从2016年初上线,沙小皮带领整个公司半数的人力投入到“蛙哥漫画”的拓荒中。但被寄予厚望的“蛙哥漫画”却始终不温不火,没有一分钱营收。“甚至到10月份的时候,还觉得这个号是个鸡肋,整个团队20多个人,占了公司一半的人力,我自己一大半的精力也花在上面,但就是看不到火起来的苗头。投入的资金何止几百万。”
此时的沙小皮,应该深刻地理解了那几个字的含义:创业维艰。
进入10月份之后,事情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蛙哥漫画”爆文一篇接一篇(不是10w ,而是百万 那种),粉丝哗哗涨,涨粉速度增加了几倍,目前稳定在每天1万。沙小皮直到此时才舒了一口气,前期几百万的投入总算没有打水漂。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团队内部开过好几次研讨会,但始终没有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我们也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成功经验就能用到下一个项目上了。”
内容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标题中几个字的差别就能让一篇文章阅读量相差百倍,创作很多时候凭的是创作者的感觉。最后,还是沙小皮自己给出了答案:“后来我发现很多账号都有一个爆发的临界点,在此之前,不温不火或者只在小圈子里得到认可;过了临界点之后,就各种刷屏,甚至成为全民话题,涨粉无数。比如,咪蒙在《致贱人》之前已经写了很多很好的文章,但只有《致贱人》让她红遍社交网络。”
“蛙哥漫画”的爆发,或许是投入几百万资金、艰难探索10个月之后,团队磨合、灵感爆发和冥冥之中的一点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爆红之后无人问津的案例比比皆是,持续红下去还是要靠实力。
沙小皮说:“我觉得只有再做出一个比‘视觉志’更牛的号,才算成功。”雄心壮志之下,也透露出另一层含义:你们都说我是靠微信红利期崛起的,那我就用第二次成功来证明自己靠的是能力而非运气。
“我们做自媒体感觉也是这样:一旦你的粉丝形成了规模,那你的风格也基本上定型了,你会被这群人拥着往前走。你可以控制一点方向,但是很难调头和拐大弯;你的媒体不再是你的媒体,而是你们的媒体,到那个时候,就是人格化慢慢形成的时候。你的粉丝、你的团队让你的媒体具有了某种人格。” 电商?融资?统统说NO
从2012年到现在,自媒体经历5年的发展,已经开拓出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在广告营收之外,“年糕妈妈”借助内容开始做电商,月流水最高达到8000万;林少借助十点读书的积累优势,开发了内容付费产品“十点课堂”;“毒舌电影”(现Sir电影)等账号甚至开始切产业的蛋糕; 很多自媒体也已经相继进行了融资。
沙小皮把“视觉志”定位为大众化的媒体产品,并一再坚守这一理念而不惜拒绝电商和融资。庞大的粉丝数量是沙小皮“想都不敢想”的资源,带给了“视觉志”更多的发展方向,也吸引了更多的橄榄枝伸来。
虽将“视觉志”定位为面向大众的媒体产品,但沙小皮并不是从来没有考虑过其他方向。不过,最终他的选择依然是坚守,给出的理由也都极其普通。然而,沙小皮一点都不被这些打动,他坚持不拿投资人的钱,且目前“视觉志”在营收来源上也仅仅依赖广告。
对此,沙小皮说,“我们不缺钱,公司从一开始就是正向现金流。而一旦拿了投资人的钱,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上市,一个被收购,目前来看上市可能性很低,而被收购不是自己所愿”,他觉得现在这样更踏实。
此外,沙小皮也表示内容创业不像技术类创业,内容和钱的关系没那么紧密相关。很多东西即使投上亿的资金也不一定能做出来,但是很多内容即使不花一分钱也能做很大。钱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自媒体行业是百花齐放的,且边界足够宽,没有一家可以独大通吃。除了不拿投资,在营收上仅依赖广告外,视觉志当前依然坚持驻扎在青岛,而同时期起来的林少已经开始在北京开设分公司。
沙小皮认为做内容需要保证持续稳定的输出,公司选择在青岛办公,会让整个团队相对比较稳定,因为一线城市人员流动非常大,别人挖人的空间特别大。远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拒绝拿投资人的钱,自然也不必背负投资翻倍等压力,沙小皮在公司业务探索上也显得更实际,更从容。
爱这行,才能干好一行
沙小皮认为,运营“视觉志”是一个不断“拿捏”的过程,“当然需要追求阅读量,但是不能为了阅读量去发一些和‘视觉志’定位不相符的内容”。“你常发《故事会》类型的内容而且获得高转发量,你再想发《时尚芭莎》这种高端一点的内容的时候,就发现转型艰难了,转发量上不去,取消关注好多。”如何在取悦受众的同时保持视觉志的“气质”,这是运营中最关键的一点。“编辑每天都要拿出一些新的东西,靠热点,踩节点,通过一上午的阅读浏览,搜集素材,最后定当天的原创内容。每天都向前看,才能保证视觉志内容新颖好看。同时,我们会不断回头看,整理哪些内容转发高,哪些推文评论多,才知道受众喜欢什么。”
视觉志的“忠粉”可以看到,“视觉志”一直都不是静态发展的,每隔一段时间,它都有一次蜕变,与一开始的东西有着天壤之别,这种积极的变化,是“视觉志”的“进化论”,也是“视觉志”魅力之所在。
很多人都想知道在新媒体行业,草根如何创业?没流量、没人脉,怎么拼阅读量?怎么做品牌?视觉志的发展过程可能可以解决大多数人的困惑。“自媒体要长盛不衰,必须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发出去的东西要有属于自己的印记。内容好,用户就有黏性了。”
“‘视觉志’的小编每天都要讨论,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聊天,分享当天的新鲜事,讨论的过程让编辑们扩散思维,拓宽框架。我们的内容团队主力军都是90后,他们的想法多元而又独特,但包容性又很强,对选题、素材和稿件不断地打磨之后,推文都能印上‘视觉志’的气质。”
“视觉志”内容主编告诉我们,“视觉志”需要温暖的、积极的、分享的、惊艳的、时尚的、逻辑清晰的、有厚度的、文艺范十足的內容。“内容对‘视觉志’很重要,每一次推文都如履薄冰,要保数据,要符合大众不断变化的口味,还要有自我属性,甚至还要碰运气。前段时间,我们看天气预报说全国大部分城市会下雪,就推送了最美雪景图,当天看数据很一般,没想到第二天青岛等城市迎来了初雪,文章点击量一下就爆了。”
整个过程中,沙小皮一直强调两个观点,一个是“你要爱这件事,才能做好它”,而另一个就是“你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从事自媒体工作,首先要喜欢文字创作和图片编辑工作,视觉志在挑选内容编辑的时候,最注重的就是应聘者对工作内容的喜爱度。“这是一个没有前车之鉴的事业,我们只能靠坚持和不断进步才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