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分析问题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e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分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括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前者是通过对主题、事件、人物、时代背景等方面的解读,达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操感染与熏陶的目的;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对文章语言、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教学中,无视文章内容和语言特色,主次不分,平均用力,逐一讲解的做法长期为人们所沿用。常常是讲者唇焦口燥,听者恹恹欲睡,其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语文教学中,只有首先从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出发,抓住能表现主题的句子和段落,突出重点,才能将文章讲深讲透,起到有的放矢、立竿见影的作用。本文就常见文体的语言问题,试作一具体分析说明。
  
  一、记叙文的语言分析
  
  记叙文的语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的显著特点。因此,不仅要通过对遣词造句、方法技巧的分析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运用朗读与讲诵巧妙结合的教学方法,去仔细体味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生动的感染力,从而让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欣赏语言美,感受形象美,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具体、形象的语言
  记叙文表现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言成分。记叙文的语言分析,正是从这些具体可感的文字出发,让学生在所描述、显现的形象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而把握文章人物和事件的本质特征。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描写月色时,这样写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冼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在讲解这段精彩文字时,就应当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一个“泻”字,具体展现明月流光、悄悄移注的光景;一个“浮”字,贴切地刻划出冉冉轻雾迷漫的情态;“洗”字则生动地描摹出月光如银,遍染花叶的景状;“笼”字则形象地勾勒出了雾中看荷迷离若梦般的意境。一“泻”、一“浮”、一“洗”、一“笼”,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荷塘上入画月色的那种清淡素雅,宁静迷人的朦胧之美。这篇《荷塘月色》如果没有这些具体形象的语言描摹,作者就是用再多的溢美之词,文章也会觉得空洞乏味,无法让读者一下子就真实地感受到了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从这个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出,最具体最形象的语言,不一定是色彩华丽的句子,而往往是一些极平常、极朴实的词句。课堂上,教师如能很好地抓住这些平中见奇的语言,作一认真的点评,就可能收到意外的好效果。
  通过记叙文的语言教学学习,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事物能力,对所写的人和事进行客观真实的再现,培养学生朴实无华的写作态度,是作为语文这门工具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我们语文教师要刻意引起重视的一个关乎文风的问题。
  
  (二)个性化语言
  个性化语言的运用,是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凡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在其具有个性化的语言中,包含和充满着扩张化的表现力。
  小说《药》中,鲁迅先生在刻划康大叔这个反面角色时,有这样一段话:“……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么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其中,“嚷”“抢”“扯”“塞”“抓”“捏”等几个富于个性的动词,把一个凶残贪婪、丑恶野蛮的封建统治者刽子手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小说着墨不多,所写人物却如在人们眼前晃动。这是作者运用个性化语言的成功范例,堪称人物描写的经典之笔。个性化语言除了人物描写外,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教学中语言分析的重要对象。俗语说,言如其人。分析其人,不能离开其言。孔乙己“之乎者也”的个性化语言,正是他迂腐性格的真实流露和反映;一本浩浩《红楼梦》,人物数百,性格各异,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自然也千差万别,各有特色。如果王熙凤的话从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口中说出,就会让人觉得张冠李戴,格格不入。因此,在以刻画人物为主的这类记叙文教学中,抓住并分析那些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的个性化语言,是教学的一个侧重点。如果离开了个性化的语言,作品中的人物就丧失了其个性轮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缺乏生命力的千篇一律化的脸谱。
  
  (三)含蓄、精辟的语言
  有些文章,作者有意穿插一些含畜、精辟的语言,或叙描,或议论,或抒情,以揭示人物事件的本质意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用意,同样是语言分析的一出重头戏。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到:“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正的勇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文章这段话,寄予了作者沉痛悼念革命烈士,揭露敌人罪恶,激励人们继续斗争的强烈感情。同时让人们看到,希望就在前面,烈士的鲜血将激发起无数后来人的坚强斗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奋然而前行。再如《包身工》中的最后一句:“我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饱含着人们对剥削者的满腔冤仇,呼唤那些被压迫者起来作英勇的反抗!以上这些情感强烈、含有深沉哲理的句子,在文章中起到了一种耐人寻味、画龙点睛的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论说文的语言分析
  
  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理深刻,逻辑严密。因此,鲜明、严密,富有概括力和说服力是议论文语言的明显特征。在议论文的语言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的词、句、段,分析用词造句特点,感受和理解作者的褒贬情感、爱憎立场,以及论证说理过程,从而揭示文章准确的含义与深刻的思想内容。
  
  (一)准确、鲜明的语言
  入选中专教材第三册的《论选拔人才》中有一段话:“我们这次机构改革中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要大胆地大量地提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知识分子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其中,“大胆”“大量”贯于“提拔”之前,不仅表明了提拔知识分子的力度和量度,同时也表达了旧的干部队伍格局必须根本改变的决心和态度。后面的“德才兼备”“年富力强”,则明确提出了“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作为选拔干部的基本要求。这篇文章措辞十分准确,观点鲜明,具有指导性意义。
  
  (二)恰当的判断词句
  判断恰当是议论文揭示事物本质、体现论理严密的基本要求。在语言分析中,应当对那些判断恰当的语句进行剖析。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这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作者十分肯定地指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赂秦”,从而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
  
  (三)结构复杂,逻辑严密的句子
  议论文较多地运用了结构复杂的句子进行判断和推理。这些句子不仅含义深刻,而且论理严密。在教学中注意分析这样的句子,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复杂句式准确而周密的思想表达能力。
  例如:“如果仍然因袭过去那种狭窄的做法,只是局限在现有党政干部中挑选人才,那我们的革命工作,组织工作就不能打开新局面,不可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论先拔人才》)从语法上讲,这是一个较复杂的假设关系的复句,从逻辑上讲,它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在分析中理清其句式和逻辑关系,就比较容易揭示提拔知识分子干部的必要性。
  另外,议论文以理论简述为主,但不能以此断定议论文只能是干巴巴的说教而已。正相反,优秀的议论文,往往还运用形象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段,以加强说理的生动性。因此,在议论文的语言分析中,除对那些鲜明、严密的语言进行分析外,那些形象和生动的语句,也应当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分析提示。如荀子的名篇《劝学》,作者运用大量通俗的形象、生动的比喻,充分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态度。这是古人将语言的形象性与生动性结合起来进行论证的典范。又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以继承富家老屋遗产作比,十分幽默形象地说明了必须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的深刻道理。
  议论文的语言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观。忽视语言教学而架空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无助于教学目的完成。
  
  三、说明文的语言分析
  
  说明文在语言上的基本要求是做到准确、简洁。其语言教学,就是要梳理脉络,分析文章怎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来说明事物,揭示其特征本质。唯其如此,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准确、简洁地说明事理的写作方法,正确认识事物,获得知识。
  《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中专一册)开头一段:“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冲蚀掏挖,山体常常崩塌滑坡,塌滑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水流挟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在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短短九十三个字,就准确地说明了泥石流的成因,并给泥石流以科学的定义。对文中“冲蚀掏挖”“崩塌滑坡”“挟带搅拌”和“急速奔泻”等词组含义的正确分析,就足以清楚地说明泥石流形成的基本过程,获得有关泥石流的科学知识。通过因果关系阐明事物成因的说明方法,也是该文的教学任务之一。
  另外,一些科学说明文,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科学术语和专有名词(如上例中的“地表径流”等),在语言分析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一些深入浅出的解说,也是必要的。
  总之,我们应当根据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进行恰当的语言分析。同时,由于语言分析作为语文教师本身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及由于它所具有的难度和重要性,教师必须钻研业务,吃透教材,扩大知识眼界,努力提高语言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有效地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驾御能力,提高语言教学质量。
  (戴光明,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说”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字,在上古也是一个高频字。但是,上古“说”的用法极为复杂,除了“谈说”“喜悦”等义外,还有“游说”“止息”“解脱”等义。在字形上,也常和“悦”“脱
我国每年因蚕病损失的产茧量高达数千吨,其中70~80%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蚕病所造成的.通过样品纯化后进行核酸性状分析,确认为都是DNV.从而证明我国主要蚕区的“病毒性软化病”应